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测试四 岳麓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测试四 岳麓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测试四 岳麓版必修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测试四岳麓版必修2
阶段测试四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指出:
领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就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在开始是一部分,随之将是大部分,而最后将是全部——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
”此决议目的是( )
A.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
B.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C.鼓励农民加入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结合“1953年”的时间提示来理解引导农民群众走向社会主义,可知,这是要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项正确;A、C、D三项从时间和内容上都与题干不一致。
答案:
B
2.(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一期中)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上海出现的地下工厂时指出:
“要使它成为地上(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
现在做衣服要三个月,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很差。
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工厂)做对手,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
这叫新经济政策。
”这说明当时( )
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B.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
C.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
D.领导人对现行政策路线的动摇
解析:
“雇工”“最好开私营工厂”等关键信息说明三大改造时期,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B项正确;A项是1956年底;材料没有比较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路线的动摇,D项错误。
答案:
B
3.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
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
1961年正值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引起的经济困难时期,当时土地公有制没有改变,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在1953~1956年间,B项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排除;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刚刚开始,效果并不显著,C项错误;从材料中的“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家庭作业”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D项正确。
答案:
D
4.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
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一五”计划实施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工业化基本实现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可知,当时主要是在“一五”期间,“一五”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A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B、C两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只是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D项错误。
答案:
A
5.(2019·全国卷Ⅲ)如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
该作品( )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解析:
1953年,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再结合年画名称《数他劳动强》可知,当时年画成为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形式,故D项正确。
年画《数他劳动强》是风俗画,不是文人画,故A项错误。
1953年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因而年画所描绘的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故B项错误。
“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故C项错误。
答案:
D
6.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解析:
中共“八大”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
“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说明中共在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允许部分“自由市场”的存在,这是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D项正确。
答案:
D
7.田汉诗云:
“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对于这首诗理解正确的是,它( )
A.颂扬“一五”计划时期重工业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解析:
通过“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可知,在大炼钢铁过程中毁坏了大片森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B项正确。
答案:
B
8.1958年6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和技术力量下放的规定》。
规定要求下放的交接工作“应该一律于6月15日以前完成”。
到6月25日,中央工业部门所属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已经有百分之八十左右下放地方管理。
“下放”在当时造成的结果是( )
A.各地经济发展缓慢
B.资源浪费和管理混乱
C.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D.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解析: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58年正值大跃进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企业下放,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反而会造成重复建设,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混乱,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与事实相反,排除;人民公社化是改变生产关系,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B
9.下图是1949年到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所学史实判断下列对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自然灾害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八字方针”的提出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自然灾害
解析: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因此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增长;到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农民利益,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导致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B项正确。
答案:
B
10.(2019·河北衡水高三模拟)1959年我国城镇人口增加了1650万人,城市化水平提高了2.2%,到1960年全国城镇人口达13073万,城市化水平达到19.8,三年净增31.4%。
材料表明( )
A.生产力发展推动城市化
B.城乡社会结构严重失衡
C.城市化脱离城市承受力
D.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及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可知,这是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所致。
材料表明城市化脱离了城市承受能力,C项正确;1959年到1960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不符合事实,排除。
答案:
C
11.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农村十六条”指出:
“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
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
”中央这一政策是为了( )
A.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改变所有制经济结构
C.减轻农民负担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解析:
从1960年开始,中共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在“农村十六条”中肯定了社员的家庭副业,即是一定程度上否定“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的“左”倾错误。
答案:
A
12.1961年,陈云通过对青浦县的实地调研,向中央递交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等报告。
这次调研活动( )
A.纠正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偏差
B.响应了经济战线“大跃进”的号召
C.体现了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
D.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
解析:
结合1961年我国正在纠正“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史实理解材料中的报告,可知这是要降低公有化程度,这体现的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C项正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正确的,A项错误;材料是在纠正“左”倾错误,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D项错误。
答案:
C
1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率先进行了改革。
当时在农村中盛传一些民谣:
“全家一齐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
下列对民谣解读有误的是( )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高兴心情
B.农民获得了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利
C.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4.邓小平同志指出:
“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
”乡镇企业崛起( )
A.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
C.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D.成为农民致富主渠道
解析:
1978年,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故A项错误;乡镇企业的崛起,增加了农村就业的机会,也有助于农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农民致富主渠道仍是农业,故D项错误。
答案:
B
15.(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1982年,可口可乐在北京各大商场进行了中国现代市场第一次“买一瓶可乐,送一个气球”的促销活动,由于受到上层领导的批评,商业部通知北京各商场停止销售可口可乐。
这说明( )
A.我国当时急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对外开放政策遭受挫折
C.企业现代经营理念需要政策支持
D.国有企业改革面临阻力
解析:
材料显示,由于可口可乐进行市场化的促销导致被停售的结果,说明当时国家还缺乏对市场营销这种现代企业经营方式的支持,C项正确;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内改革的阻力,而不是对外开放的挫折,B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D项错误。
答案:
C
16.(2018·广东茂名高三二模)下表反映了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情况,其影响是( )
年份
私营企业
个体工商业
注册
(万户)
从业人员
(万)
注册
(万户)
从业人员
(万)
1988
4
1000多
2300多
1990
9.8
170.2
1328.3
2092.8
1992
13.9
230
1533.7
2467.7
A.改变了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现状
B.促进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C.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D.充分体现了我国按劳分配的原则
解析:
结合时间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涉及的主体是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错误;材料是在城市,因此B项错误;材料涉及所有制问题,不涉及分配问题,因此D项错误。
答案:
C
17.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
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等问题,这主要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自主权,导致难以扩大出口创汇,因此,对应的建议应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项正确;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是对内改革的内容,与扩大出口创汇关系不大,A项错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因此1981年不可能提出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项错误;第一批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设立,D项错误。
答案:
B
18.(2019·福建上杭一中期中)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D.②③①④
解析:
①在十四大之后;②在1978年;③在文革时期或文革结束初期;④在1997年之后,故正确的顺序应当是③②①④,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9.深圳在建特区的25年间,用前18年的时间使GDP达到了1000亿元人民币,接着用5年时间使GDP达到了2000亿元,然后仅用2年时间就使GDP达到了5000亿元,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接近30%。
“深圳速度”充分说明( )
A.只有经济特区才能创造经济奇迹
B.改革可促进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改革开放有利于生产力快速发展
D.深圳是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特区
解析:
深圳的发展证明了改革开放有利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C项正确;A、B两项不够全面;D项的结论缺乏比较。
答案:
C
20.1992年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 )
A.海南岛B.深圳
C.上海浦东D.广州
解析:
1992年我国将开发上海浦东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答案:
C
21.它被认为是中国从“市场开放阶段”过渡到“规则或制度开放阶段”的重大的战略举措,是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
它是指( )
A.开放浦东B.中国加入APEC
C.中国加入WTO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主要是引进西方资金、技术,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而加入WTO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表明中国进入到规则或制度开放阶段,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干描述不符,均排除。
答案:
C
22.有人说:
“网络一半是‘红颜’,一半是‘祸水’!
沉迷网络,可能会改写人生!
”之所以说网络是“红颜”,是因为网络( )
①信息量很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②可以购物,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③可以学习,开拓了新的学习渠道 ④可能造成社会问题、人们的心理问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这里的“红颜”是要体现网络的积极作用,④属于消极影响,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A
23.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村土地经营的新办法,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B.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农村经济改革深化的表现
解析: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模式反映了农村经济改革深化,D项正确。
答案:
D
24.(2018·浙江余姚高一期中)由当代历史学者编著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共有四编,每编由若干章节组成。
下图所示是该书其中一编的部分目录,这些章节应属于( )
A.第一编 改道与转型(1949~1956)
B.第二编 受挫与调整(1957~1978)
C.第三编 改革与发展(1978~1991)
D.第四编 辉煌岁月(1992~2000)
解析:
从材料“南方吹来春天的风”“又一篇解放思想的宣言”“市场经济”可知,这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时间界限。
所以答案选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5题18分,26题12分,27题22分,共52分)
25.(18分)(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
(单位:
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
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
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
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0分)
解析:
第
(1)问,“趋势”在分析中国、美国等四国钢产量变化情况基础上得出。
回答“原因”时,联系四国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从中国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二战后美国和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和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出现“滞胀”局面,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方面回答。
第
(2)问,“原因”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2002年”并结合所学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科技发展等方面回答。
答案:
(1)趋势:
美国:
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
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
快速增长。
原因:
美国:
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
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
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
重视发展重工业。
(2)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26.(12分)(2018·江西上饶高一联考)新中国的经济体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57年,中央各部直接管理的工业企业,从1953年的2800多个增加到9300多个,中央下达给工业企业的指标有:
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职工总数、工资总额、劳动生产率、利润等12个指标。
企业利润和折旧基金全部上缴国家,纳入国家预算,企业全部费用由国家拨款解决。
——摘自《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
材料三:
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
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
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
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哪种经济体制,指出这种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什么现象,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
导致1992~1994年我国物价大幅上涨的最主要原因?
(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从1953年的2800多个增加到9300多个,中央下达给工业企业的指标……企业利润和折旧基金全部上缴国家,纳入国家预算,企业全部费用由国家拨款解决”体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二小问,由时间“1953年”“到1957年”,可知,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第一小问,由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来看,显然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第二小问,由时间“1978年”“2002年”来看,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3)第一小问,由材料“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反映了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由材料“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反映了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消费水平低。
第二小问,1992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答案:
(1)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现象: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方向:
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3)稳定原因: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消费水平低。
上涨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7.(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
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注:
1952年工业比1949年增加187%,农业增加50%。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情况表(单位:
亿美元)
材料三:
1978年
2000年
城市数量
193个
663个
小城镇
2173个
20312个
市镇总人口
1.7亿
4.56亿
城市化水平
17.9%
36.1%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8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8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
21世纪以来,该现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为此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战略?
(6分)
答案:
(1)现象:
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
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制定了“一五”计划;苏联的帮助;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2)现象:
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连年攀升。
原因:
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
(3)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战略:
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