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0后的心思这样猜对中学生时代特点的解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3426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00后的心思这样猜对中学生时代特点的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专题100后的心思这样猜对中学生时代特点的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专题100后的心思这样猜对中学生时代特点的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专题100后的心思这样猜对中学生时代特点的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专题100后的心思这样猜对中学生时代特点的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00后的心思这样猜对中学生时代特点的解读.docx

《专题100后的心思这样猜对中学生时代特点的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00后的心思这样猜对中学生时代特点的解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00后的心思这样猜对中学生时代特点的解读.docx

专题100后的心思这样猜对中学生时代特点的解读

专题100后的心思这样猜——对中学生时代特点的解读

专题设计意图

本专题意图之一为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心理发展的含义,了解00后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掌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认识00后中学生的积极特点与缺憾,为将来有效的帮助学生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2、帮助学生了解掌握00后中学生的积极特点与缺憾。

能力目标

1、学生能用所学对中学生的心理现象能够很好的分析归类。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增强大学生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对未来工作成就欲。

专题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是掌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和00后中学生的积极特点与缺憾;

2、教学难点是用掌握的知识能对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很好的分析归类。

专题内容

引言

当我们用情感、智慧和期望托起的新一代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时,当我们用浪漫、纯洁和灵性编织的下一代宏伟蓝图与我们的设计越来越不吻合的时候,当我们用泪水、汗水和希望筑起的未来大厦却在没有经风雨之前就倾塌的时候?

不知你对这些复杂、尖锐和深刻的问题是否有答案?

是否在探索答案?

也许答案是开放的、模糊的,就像我们的提问一样模糊和开放。

00后忧虑什么?

期待什么?

对00后我们理解吗?

对他们身心变化的特点掌握吗?

对他们成长的烦恼关心吗?

对他们在市场经济时代的需要了解吗?

对电脑网络对他们的影响有把握吗?

对他们“早恋”的心态懂吗?

现实中,教育工作者由于无法与当今学生沟通而困惑与迷惘。

而孩子们也在急切地呼唤:

我们需要老师的理解。

可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理解往往是“一厢情愿”。

即喜欢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或者过高估计问题的性质,或者对问题不理不睬,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一些正常的问题特殊化。

例如,青春期的青少年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在学校或家里,老师或家长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听话、不好管教,让他向东,可他偏向西;你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去做什么等。

因此,老师与家长下结论说:

这些不听话的孩子有心理问题。

为什么老师与家长会对正常的问题作出不正确的判断呢?

我们认为,这里存在一个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忽视的问题:

我们没有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孩子不听话,不好管教。

如果我们做教师的在发号施令或做出指示或准备介入之前,能够征求一下孩子们的意见,询问一下他们的要求,了解一下他们的感觉,耐心听取一下他们的想法,处理起问题来可能就好办多了,而且也能够适时介入。

否则,我们教育孩子的愿望将由于不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求而落空。

今天的绝大多数教师与家长,虽然在主观上想把孩子培养好,但在客观上,却是在加紧制造着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拉大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诚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就有了部分答案,教育该如何进行也同时找到了答案,即了解中学生的发展特点,才能进行有效的教育。

一、重温旧梦——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是指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对人的心理发展一种观点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即“渐进论“的观点。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不论什么观点,说明人的心理是在向前发展的。

那么,中学生的发展是在什么基础上发生的变化呢?

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中学阶段,人生最宝贵而又极富特色的人生阶段,一般指年龄在11、12岁至17、18岁期间,也称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少年既不像儿童那样天真幼稚,也不像成人那样成熟沉稳,而是时而幼稚时而成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这一时期他们无论是身体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变化,而心理的变化往往又是以身体的变化为基础的。

那么中学生在身体方面有哪些生理巨变,又对其心理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中学阶段处于人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期,身体的变化归纳起来表现在:

身—身体外形、性—性器官与性机能、力—身体机能、脑—神经系统等四个方面。

身体外形的变化引发“成人感”出现;性成熟带来性意识萌发;身体机能与神经系统发育带来行为动作与心理的不协调;激发了中学生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

这些影响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积极的影响在于促使中学生成人感的出现,进而对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消极影响则在于生理巨变很可能带给他们惊奇、恐惧、不安、烦恼等不良情绪以及偏离正轨的对抗等消极行为。

影响的性质取决于中学生是否具备了生理发育的相关知识和心理准备。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由于生理上的快速发育,使得中学生产生强烈的成人感,要求成人的平等对待。

然而心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能力与经验还处于半成熟状态,因此就出现了中学生自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促使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和基本矛盾,对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

闭锁性是指中学生往往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愿意向别人诉说,尤其不愿向父母和老师等成人诉说。

一个中学生说“日记本是我的最亲,上中学以来我一直用心灵和它交流,所有不能对外人讲的都可以向她诉说,日记本是我的最爱”。

闭锁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成人感的产生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中学生有了一些不想让人知道的小秘密,害怕这些秘密公开后被人嘲笑;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得不到成人的理解,从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

开放性是指中学生渴望与人沟通,得到他人理解,一旦遇到自己信任的人就会将自己的内心倾诉和展现出来。

闭锁是中学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开放是中学生强烈的心理需求,事实证明只要赢得中学生的信任,给他们营造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学生还是愿意与成人沟通的。

2、自尊性与自卑性并存

自尊,即要求独立、自由、自信,对成就和名誉的向往;希望被人认可,受人尊重,以及对地位、实力、威信方面的考虑等等。

自卑感是一种轻视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体验。

青少年的自尊体验容易走向极端。

当自尊需要得到肯定与满足时,他们往往会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一旦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可能妄自菲薄,情绪一落千丈,产生自卑感。

3、批判性与创造性并存

随着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对人对事往往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再一味受到成人和权威的影响,开始独立地、批判性地、创造性地进行思考,这是中学生的重要特点;然而他们的批判性还不够成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有时看问题还会比较偏执。

教师和父母既要肯定和鼓励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创造性,又要对他们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耐心解释和教育。

4、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青春期的生理巨变导致了中学生的“第二次诞生”或“心理断乳”,即在精神和行为方面独立意识的增强。

他们希望摆脱成人的束缚,自己的事情由自己决定,对成人的干预极为反感,有时甚至故意与成人对抗。

但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以及他们自身经验和能力的不足,他们又常常在现实面前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此时又希望得到成人的关心和指导,表现出依赖性,而这是他们所不希望的。

因此中学生就在独立于依赖间徘徊纠结,平添了许多烦恼。

5、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

处于成长过渡阶段的中学生,其思维方式和能力、情绪和人格、自我意识、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心理方面已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但还未最后定型,还具备较大程度的可塑性,加强这一阶段的教育和培养对中学生的一生发展仍起着重要作用。

6、青春期冲动性与压抑性并存

一方面青春期生理的成熟促使了中学生性意识的萌发,他们开始关注异性,产生与异性交往和了解性知识的冲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环境和舆论的压力,他们又不得不抑制和压抑这种冲动。

因此他们常常在冲动与压抑间挣扎,给他们来诸多烦恼,有时强烈的冲动不能得到理性的控制从而酿成严重后果。

二、独有所长——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优势体现

当代中学生的总体风貌,反映的是他们的总体特征。

实际上,在总体特征中还蕴涵着许多细微的特点。

这些细微的特点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是他们不能回避的文化、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他们不能逃避的身心发展水平、状况与年龄阶段特征的限制。

换句话说,他们的任何一个特点都是文化、社会、环境、教育和发展赋予他们的财富。

在这笔财富中,既蕴藏了当代中学生面对人生的资本,也包含着他们挑战未来的羁绊。

所谓的资本就是时代给予他们的优势,所谓的羁绊就是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缺憾。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些变化对成长着的00后中学生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们拥有了与前辈人不同的七大优势。

(一)创新意识与批判精神不断增强

今天的中学生由于置身于精神解放、观念更新、意识超前的社会变革中,使他们的精神世界自觉不自觉地囊括了许多与其前辈不同的思想、信念与价值观念。

因此,在他们的意识中,对新事物、新观念与新信息有自己独特的接受方式、判别标准和接纳形式。

有关资料表明,当代中学生更愿意对人生话题、生命意义进行思考,如人为什么活着,什么事情对人有意义等等。

尤其在掌握与使用现代媒体技术方面,相当多的中学生对成人起了促进作用。

此外,他们还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成人的思维、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并企图通过努力来改变社会对人、对事、对物的陈旧标准与束缚。

这种创新精神与批判意识不仅对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我们整个民族的进步有推动作用。

(二)关注自我形象及有较高自信心

与有兄弟姐妹的一代相比,当代中学生十分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更为欣赏自己的外表和才华,对自己的为事之道充满自信。

最近,心理学专家对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

现在的多数中学生内心很自信,更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

他们对自己的相貌体型、健康、性格、学习等方面的满意程度都比较高。

其中,对自己长相有时满意的占42.1%,完全满意的占34.7%;对健康状况有时满意的占27.1%,完全满意的占53.4%;对自己性格有时满意的占38.7%,完全满意的占32.6%;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时满意的占34.3%,完全满意的占25.7%。

从上述的结果可以看出,当今的中学生,肯定自己的百分比(学习状况除外)均高于否定自己的百分比。

研究者为了从整体上了解他们对自我接纳的状况,又对数据进行了重新分组,将自我接纳得分分为高分组(分值在33—36分之间)、中分组(分值在26—32分之间)和低分组(分值在12—25分之间)。

按照这种方式分组得出的数据是:

低分组占21.3%,中分组占68.3%,高分组占10.4%。

这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学生对自我发展和自我力量都有充分的估计,在许多方面都能够接受自己、赞许自己、肯定自己。

这种成功者的心态对其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如今的中学生他们渴望与他人平等相处,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其具体表现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与父母平等相处的需要

现在有许多家长只懂得要求孩子们,不懂得孩子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前提下能听话。

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与“战争”。

其实,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彼此能够平等地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心。

如果双方在平等上达成共识,互相明白对方的想法,就能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

在这个基础之上,父母再要求孩子自然也就有了良好前提。

2、希望老师公平处理问题

一般来说,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这个小社会里度过的。

在这个小社会中存在两种关系,一个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二是学生之间的关系。

就前者关系来说,老师是决定关系的主要方面。

因为作为一名教师,他可能让一个孩子的生活变得痛苦,也可能让一个孩子的生活变得幸福;他可以是一个实施惩罚的刑具,也可以是给予鼓励的益友;他可以羞辱一个学生;也可以迁就一个学生;他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抚慰治愈一个心灵。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呢?

过去人们的观点是,通过老师的教育。

现在看来,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现在有许多老师抱怨说:

“当今的孩子知道太多,太难教育。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常听到教师与家长抱怨如今的孩子太难教、太难管,对此学生难教、难管的原因我们进行了分析。

可以说,现在师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供求矛盾”是导致学生难教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今天的中学生成长在一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客观环境中,中学教育又是多科性的教育,加上中学生本来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远远不是教科书、参考书所能满足的。

而老师们多半只愿意满足学生们在教科书、参考书方面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些墨守成规,以统一的甚至有些理想化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老师与学生缺乏课堂以外的交流、理解是导致老师认为学生难教的主要原因。

而学生对此教育有抵触情绪是导致难教难管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如有时候学生拿出一本课外书,请教上面的问题,老师怕影响学生学习功课,只好扮演“冷面杀手”,两眼一瞪:

“先把课本学好,别想那些古里古怪的事情。

”此外,今天的学生有可能具有比较复杂的个人背景,如父母离异、下岗,自身也有可能遇到一些学习之外的问题。

如果老师对此不了解,不明晰,随便发表意见,就很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里克纳在《美式课堂》一书中指出:

学生对老师的服从有三个条件:

首先,老师要关爱和尊重所有的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建立起自信心,使他们体会到老师是一视同仁;其次,课堂内外处处体现公平与平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没有私心;最后,当学生有成绩或有缺点时,能用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去鼓励与批评。

当老师做到了这三点,学生就会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建议,因为学生渴望公平的感觉得到了满足。

3、同学之间真诚相处的要求

处于心理发展的学生他们渴望同伴的理解、同情、支持,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不愿意与父母、老师交谈,而愿意向同学倾诉。

当他们把知心话告诉同学后,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同伴能够真心理解他、关心他,并为他的秘密守口如瓶。

如果同学之间在心灵上架起了这座象征友谊的桥梁,他们就会感到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可以信赖的,是真诚的,可以相互交往的。

否则,虽然同在一个班级学习,也很难成为挚友。

这些都说明平等意识已悄然地走进了这一代中学生的心灵。

在现代社会,当代中学生除了具有平等意识外,还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他们不仅学习和掌握了大量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还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与利益。

例如,他们经常向成人申明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如日记不能在未得到自己的许可时不能被翻看、复印与抄录,不许偷听同学打来的电话等。

可我们的成人对此却是如何做的呢?

2001年2月6日,《新浪网》上报道了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尽管多数家长口头上表示:

孩子有隐私权,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却有四分之三的家长“明知故犯”。

在现今10一18周岁孩子的家长中,四分之三的家长仍在沿用翻看孩子日记或信件等侵权的方式,试图从中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

孩子们对自身权利的认识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年级差异,43.8%的小学生把家长或老师看自己的日记当做是了解自己的机会,而39.9%的初中生和51.1%的高中生则对家长这一行为表示出气愤和反感。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成人看自己的日记或信件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小,依次为17.9%、12.4%和5.9%。

在我们成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这些侵权行为,对孩子的自尊造成极大的伤害。

针对这种情况,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越来越少在日记或信件中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以此来保护自己。

这种做法同时也反映出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时比较积极。

(四)有较强的公民意识与关心国家大事

当代中学生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都比较关注。

他们或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或投身于其中,身体力行。

在观念层面上,多数孩子能够以国家利益为己任,55.7%的城市孩子和62.0%的农村孩子认为“只要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我就会像对待自己的事那样做好”的提法非常符合自己的想法;有33.8%的城市孩子和25.6%的农村孩子认为这一提法比较符合自己的想法。

同时,他们渴望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有35.0%的孩子认为人生的最大幸福是为社会作贡献。

(五)愿意用事实说话

这一代中小学生对人、对事、对物的判断,不喜欢以空洞的说教为标准,而愿意从他们熟知的事实出发。

他们敢于在事实面前、在真理面前说真话,说实话。

有这样一件事:

一位小学自然课老师在自然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月球。

这位老师介绍说: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上面有环形的山脉,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月球上有稀薄的空气,没有水。

”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你说得不对,月球上有水。

电视上说了,科学家发现月球上有冰存在,冰就是水。

因为月球上有冰,美国的希尔顿饭店还设想在月球上建造饭店,供地球人居住呢。

”老师说:

“谢谢你!

你把人类的新发现告诉了我和同学们”像这样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学生中应该说并不少见,这恰恰是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小学生身上的反映。

(六)在学习方式上注重自学能力培养

现代的学生喜欢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时,对书本仍然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学习内容涉猎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

从科学到人文;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到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国内现代化建设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发展。

这些都是当代中学生学习的内容。

许多中学生对学校现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感到不满。

他们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做实验、用电脑和读课外书等。

尤其是网络教育的发展,为中学生的学习创设了最佳的虚拟学习空间,提供了最优的学习条件。

这些方式通常具有探索性强、以学习者为中心、符合学习者个性特点等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间有明显的差别。

比如,你最喜欢用哪一种学习方式来学习,如询问学生在“背诵、实验、考试、参观、听音乐、看电影、作业练习、去图书馆、读课外书、运用电脑与朋友聊天”等方式中,你最喜欢并认为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分别是什么?

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三位的是实验、电脑、读课外书;而学生评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听讲、作业练习、实验。

可以看出,所谓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应付目前考试和完成作业的主要方式。

为数众多的学生还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手段来提高学习效率。

(七)休闲态度积极,休闲类型丰富多彩

毋庸置疑,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我国距休闲时代还有一大段遥远的路,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自1995年起实行五天工作制,1999年又实施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我们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可用于休闲。

理论上看,当代中学生的休闲时间比成人还多,因为他们除了成人享受的节假日之外,还有寒暑假。

据调查发现,中学生休闲生活有四种类型:

一是娱乐消遣型,没有特定目的进行的一些娱乐活动,如聊天、逛大街或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等;二是满足爱好型,从自身兴趣爱好出发,从事一些活动,如打球、养花、养鸟、放风筝等;三是增长知识型,为了增长课外知识,阅读有关书刊报纸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中的有关自然、人文方面知识,参观、访问、外出旅游,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接触社会;四是发展特长型,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书法、绘画、跳舞、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发展自己的文艺、体育和科技等方面特长。

在参与上述不同类型休闲活动时,他们与伙伴一起度过的为45.0%,与母亲一起度过的为28.7%,与祖父母一起度过的为10.3%,与父亲一起度过的为10.1%,与教师一起度过的为2.6%。

这一结果表明,在休闲时间里,中学生最喜欢的人依次是伙伴、母亲、祖父、父亲、教师。

同伴是中学生休闲的最理想伙伴,父亲与老师应该加强与中学生在休闲空间的联系与沟通。

三、亡羊之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缺憾表现

当代中学生的优势是令我们欣慰的。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与当代中学生的优势结伴而行的是缺憾。

它们令我们忧心忡忡,也催我们进行反思。

以往我们教育工作者喜欢把中学生的不足称为缺陷或缺点。

在这里,我们换用了缺憾。

这不是选词的变化,而是我们对问题认识角度变化的体现。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缺陷或缺点是指欠缺或不够完美的地方。

缺憾也是指不完美,但它包含了令人感到遗憾之意。

前者似乎更侧重指出问题,而后者则更强调对问题所表达的惋惜、感叹之情。

也就是说,它暗含了不完美不单纯是主观使然,更受一定客观因素制约。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中学生缺憾的理解就在于,我们不仅承认他们有不完美的地方存在,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承认造成他们不完美因素的存在,诸如成长过程所带给他们的不适应、时代变化所导致他们自我中心、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所带来的重智轻德、学习负担过重而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社会进步带来的观念更新及意识超前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我们强调这些因素的存在,不是袒护中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为了说清楚问题的缘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试着从这些因素人手去解决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否则,教育很难深入到中学生的心灵,也很难达到使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那么,当代中学生在发展中存在哪些缺憾呢?

我们将其总结有十大缺憾。

(一)学而无乐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一句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它不仅道出了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执著,也反映了学习者追求精神满足的途径。

过去的学者常以能达到这种境界为自豪。

社会也常以“十年寒窗苦”、“没有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为个人发展之光荣。

可当今的一些中学生,不喜欢听这些名言,也不愿意把这些名言作为自己今日学习的“座右铭”。

有些家长常不理解地说:

“现在的孩子读书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一见书就打哈欠、就犯困呢?

在一次心理卫生协会专家座谈会上,权威人士公布了最新的一项调查结果:

中学生厌学率达20%。

据对上海六所学校初高中三年级学生发出的2400份问卷调查显示,44.08%的初、高中三学生觉得课业压力大,23.74%的学生因课业压力沉重而想自杀。

还有一项关于少年儿童学习兴趣的调查指出:

有相当多的孩子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

也就是说,许多孩子可以把书读得非常好,考试成绩也十分优秀,但却不喜欢读书。

他们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固然,学习是动用智慧、神经和大脑细胞的事,也是需要体力投入的事。

这本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那中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讨厌学习呢?

为什么把学习视为倒霉、苦差或劳役之事,视为给父母打工或尽义务呢?

这种想法与认识,与每个家庭对他们的期望不相符,与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不相称,与民族对他们的信任不相当。

因此,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件家庭、社会与民族的憾事。

然而,又必须指出,产生这一缺憾的原因又绝不仅仅是中学生自身。

(二)早熟与“自我中心性强”

研究发现,大多数这一代中学生显示出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与攻击性,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凡事都要以自己为中心、私心重、情绪波动大等。

加上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大人之间的礼尚往来,人情世故,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从而表现出一种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老成世故与早熟,即“心机”过重,童心太轻,童趣太少,童韵太薄。

这些结果与美国在这方面的调查结果相吻合。

在1989年的盖洛普民意测验中,18岁到29岁的青年人作了如下自我谴责:

89%的人说他们这一代比20年前的同龄人自私,82%的人说他们更多地追求物质利益。

美国有关人士对这类问题也很苦恼。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里克纳在《美式课堂》一书中说:

“面对中学生的这些问题,每个人都对家庭的破裂、电视对孩子的负面效应表示担忧,每个人都对他们所看到的中学生自我中心主义、实利主义和少年犯罪忧心仲仲。

作为关心中学生成长的每一个人,面对这些问题,难道不需要反思吗?

不认为我们的教育忽视了用道德意识去影响中学生是一个严重的失误吗?

(三)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