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升《社戏》课堂教学实录.docx
《赵志升《社戏》课堂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志升《社戏》课堂教学实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赵志升《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
赵志昇
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鲁迅的经典小说《社戏》。
先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听写几个词语。
束见微,宋子星,有请!
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写,写完以后相互批改。
第一个词语,“撺掇”,请标上注音。
第二个,“写包票”,不要注音。
第三个,“翘拇指”。
还记得是谁的动作啊?
是六一公公把拇指一翘。
第四个,“踊跃”。
第五个,“飘渺”,请注音。
写完请回到座位。
我们来看一下两位同学所写的,“撺掇”,这个写了CHUAN,错了,这是平舌、翘舌的问题。
“翘姆指”对吗?
哪儿错了?
应该是提手旁,不是女字旁,我们把这个改一下。
“踊跃”,宋子星写的这边有点怪了,“踊”和这个“跃”字的偏旁应该一致起来。
“飘渺”,束见微写的对吧?
对不对?
不敢说?
薛宇宁:
不对。
师:
哪儿不对?
请看书。
找着了没有?
那你再说说束见微写的对不对?
怎么不对呢?
薛宇宁:
对的。
师:
很清楚啊,吓唬人。
对吧?
束见微写的对。
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书下注解里面怎么说,王肜?
王肜:
通常写绞丝旁的“缥缈”。
师:
通常写绞丝旁的,大家注意了,一种是两个字的偏旁要一致。
还可以写哪一种?
右边带一个“风”的“飘”和三点水的“渺”组成的“飘渺”,现在就这两种。
按书上注解的两种写法:
“缥缈”或“飘渺”。
有同学有意见了,鲁迅为什么这么写?
这是鲁迅那个时代可以的,我们现在要写就只能按注解里面那样的写了。
下面,请几位同学复述一下课文的有关情节,有关看社戏的详写情节。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谁来?
好,鲁乔聿你先来吧。
你说哪一个?
鲁乔聿:
那我就说看社戏过程。
看社戏的过程应该是鲁迅特别想提到的,鲁迅家里面——
师:
请把书放下。
复述,还可以看书吗?
鲁乔聿:
就是说,鲁迅想去看,但是他家里人却阻止他去看,所以呢就是这个过程。
师:
所以想去看没能去成,这就是过程。
太简略了。
好,请坐。
曹臻君,你准备复述什么?
曹臻君:
我复述“我”看社戏前的波折。
师:
好的。
曹臻君:
在我十一二岁那一年,赵庄也照样办社戏,可惜这一年的平桥村叫不着船,我的祖母虽絮叨着责怪家里人不早早订船,可又没有别的办法。
母亲便嘱咐我,你虽然不能装出一副高兴的模样,可也千万不能一直唉声叹气,惹祖母不开心。
可这一天我实在是不高兴,下午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知道我的朋友们已经开始看社戏了,他们说不定还在买豆浆喝了。
这一天我不去钓虾,东西也很少吃。
直到吃晚饭的时候,祖母看出了我的异样,她便说这孩子应当不高兴,家里没有这样待客的礼数。
晚饭之后看完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过来,这时候双喜很聪明,他看出了我的不开心,就对我的母亲说,这样吧,我写包票带着迅哥儿去看,八公公的船也回来了,迅哥从来不乱跑,我们又都会凫水,就让我们带他去看。
师:
好的,他说得怎么样?
清楚、流畅,挺好的。
看来准备得很充分。
不过,我提一个问题,是祖母吗?
同学们:
外祖母。
师:
对,外祖母就是外祖母。
还记得我们上一次考试有一道文学常识题,考的是高尔基的《童年》,那里面应该写的是“外祖母”,有同学写成“祖母”了,结果被扣了一分,怪可惜的。
咱们得分清是“祖母”,还是“外祖母”。
还有谁来复述?
好,卢愿。
卢愿:
我想复述看社戏后的归航偷豆。
他们在看完社戏以后肚子都饿了,他们划桨也划不动了,所以就把船停在岸边去偷豆。
结果他们看见田里两边,一边是阿发家的豆比较大一些,另一边是六一公公家的豆,他们先各偷了一大捧阿发家的,然后每人又各捧了一捧老六一家的。
接着在船上生起火来烤了豆吃,用的盐也是八公公船上现成的盐,他们不怕八公公回来骂他们,因为八公公上次好像欠他们一个人情。
师:
欠什么人情啊,还记得吗?
有一个字比较怪,叫什么树的?
对,乌桕树。
说完了?
好的,说得很响亮、很清楚,还有人要说吗?
吴宇峰。
说吧,胆儿大些。
吴宇峰:
我就复述去赵庄看社戏。
师:
行,说吧。
吴宇峰:
他们到赵庄以后,正好那儿的戏也开始了。
近台的河里船很多,他们靠近不了台,再说他们也不愿意跟那些乌篷的船在一处。
先是出来一个人,跟那些赤膊的人正打仗。
双喜说这个人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会翻筋斗,能连翻84个筋斗。
师:
后面不记得了?
好,请坐。
刚才我们四位同学复述了,有的说得比较详细,有的比较简略。
看来,对于复述,我们还得多做一些准备,来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课前预习后,全班38个同学共提出90个问题,合并相同的以后,仍有28个。
上一课我们讨论了几个问题,今天我们接下去讨论。
请大家先看这样两个问题:
(投影)
说是写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没几句,为什么?
(许瑞问)
文章讲究围绕题目来写,但本文看似更多是写趣事,又为何以“社戏”为题?
(陆放、吴宇峰等问)
你们能帮助这几位同学解决疑难吗?
谁来?
林杰瑞。
林杰瑞:
第一个问题,我觉得他主要写看社戏这个过程,写他们去看社戏。
师:
那不应该写看社戏吗?
请坐。
陆放。
陆放:
我也有这个疑问。
师:
他的疑问在这儿,还是没解决。
许文寒。
许文寒:
其实,这篇文章写社戏是前面有很多的铺垫,后面还有尾声,也就是说,他写与社戏有关的所有故事都是围绕着社戏展开的。
师:
噢,都是围绕着社戏展开的。
请坐。
傅高鸣。
傅高鸣:
我觉得文章是以社戏为线索,然后鲁迅回忆他童年的那些趣事。
师:
好,以社戏为线索回忆童年的趣事。
马乐。
马乐:
就是这些事情跟社戏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比如说,他前面的波折,使作者对社戏的渴望更加强烈,而在看社戏前的,去看社戏的路上,使他对社戏的期待又增大了一分,而看戏之后去偷了罗汉豆,又使去看社戏的这个过程增添了一丝趣味。
师:
刚才马乐说了这么多,陆放,你觉得他解决了你的问题吗?
陆放:
我认为还是没解决。
因为他讲的更多的是说他写的是趣事。
但是,他为何以社戏为题还是没有回答到,我认为他更多地回答的是第一个问题。
师:
还是没回答你的问题。
好,请坐。
李世奇。
李世奇:
我觉得主要的是他们的目的是去看社戏,但是因为晚上看戏的人少,所以演员也没有表演几次,鲁迅就把他们在看戏中发生的趣事着重写了一番,体现出他去看社戏过程中的趣味。
师:
看社戏去的那个趣味跟社戏没关系了。
咱们这个问题先存疑。
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
明明社戏很无聊,为什么还说那夜的戏好,是“最好看的戏”?
(曹臻君、王心池等问)
曹臻君,你能说一说吗?
你明明觉得这个戏很无聊啊?
曹臻君:
因为当时已经是白地了,那些演员又不愿意对着白地下功夫,所以就觉得这个戏很无聊。
师:
铁头老生没出来翻筋斗,演员不愿意为白地演出。
这是一个理由。
曹臻君:
然后,迅哥他喜欢看那个蛇精和穿着黄衣跳老虎的也没有出来。
师:
想看的没有看到,这是第二个理由。
曹臻君:
最后,因为那个老生、老旦唱的实在是太无聊了,以至于他们都不想继续听下去,因而结伴回家了。
师:
最怕看的老旦咿咿呀呀地唱个没完,这是第三个理由。
所以你觉得很无聊。
我们看书仔细一点,鲁迅先生觉得这一晚还有那么一折戏是挺好的,哪一折?
这一晚上的戏都无聊吗?
曹臻君:
有一折,是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一个花白胡子的老头用马鞭打他,是绍兴戏。
师:
“迅哥儿”怎么评价这一折戏?
曹臻君:
“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了。
师:
“最好的一折”。
请注意啊,我们在使用“无聊”这个词时要注意是否妥当。
它毕竟还有一点“最好”,是吧?
好,请坐。
总体看来是最怕看的看到了。
最想看的没看到,你们说,这整个的戏是好戏吗?
陈逸非。
陈逸非:
我觉得为什么整个文章写社戏写的不多,是有一种间接关系,就是说他虽然题目是社戏,然而实际上是写的童年时和他伙伴的友情。
师:
你认为写的是跟伙伴们的友情。
陆放,陈逸非的话有没有回答你刚才的问题。
陆放:
我主要想问的是为什么用社戏这个题目,而不直接写有关社戏,一连串的社戏?
师:
谁帮助他解决这个疑难?
卢愿。
卢愿:
我感觉写这个社戏主要是突出那种气氛,写出作者童年趣事,而且整个文章是以看社戏为中心展开的,要是没有看社戏这回事的话,也就不存在这篇文章了。
师:
你认为是扣住了中心的情节“看社戏”,如果没有这个事,其他的免谈,是吧?
陆放?
陆放:
回答了。
师:
你满意了,那就好。
请坐。
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
(投影)
从《社戏》一文结尾来看,“我”对这次看社戏印象深刻,十分留恋,但他花了很大章节用来记叙的社戏的过程似乎没有太多情感的流露,语句简短。
不知是我读文章水平太低,理解能力差,还是鲁迅先生向来如此?
(陈逸非问)
陈逸非提出的这个问题很长,他说得很客气。
我们知道陈逸非一向是有独特见解的。
大家看看,他认为“很大章节记叙社戏的过程”,“似乎没有太多情感的流露”。
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就是写了看戏前的波折,归航的偷豆,没有什么情感?
李世奇。
李世奇:
我认为鲁迅写的文章情感的流露还是很多的。
因为他一开始乘航船去看戏的那一段,他说,“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看戏的时候也有。
师:
你慢点,刚才说的那句话在哪儿,请告诉同学们。
李世奇:
在第114页最下面。
师:
114页下面,你读一下。
李世奇: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师:
为什么?
李世奇:
他觉得他能够出去看社戏了。
师:
能出去看社戏了。
请注意,看社戏之前的波折可长了。
伙伴们都去看戏了,迅哥儿在家,怎么办?
你们注意有一个词,他人在家中,可他似乎听到远隔五里之外赵庄演戏的锣鼓声,耳朵那么好,顺风耳啊?
张宇奇笑了,你说。
张宇奇:
他是感觉到。
师:
感觉到那边在演戏,能反映出什么?
张宇奇:
他心在那边。
师:
心向往那个地方,说得很好。
李世奇你接着说。
李世奇:
还有,在看戏的途中,在看戏的过程中间,也有情感的流露。
比如书上第117页就有很多,“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
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还有下面的,“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师:
你觉得这是情感的流露,是吧?
李世奇:
嗯。
师:
还有吗?
陈逸非认为没有什么情感的流露。
李世奇找了这么两处,还有别的地方吗?
陈逸非有什么新的看法?
陈逸非:
因为鲁迅从开始希望看社戏,从看完社戏对社戏表现出的都是希望和留念,但我指的这个没有太多感情的流露,实际上是指在演戏的过程中。
师:
在演戏的过程当中,没有太多情感的流露?
陈逸非:
而且这个,“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这也似乎没有一些太激动的语句,只是一种自己的看法而已。
师:
没有太激动。
陈逸非,你是不是认为激动了,才叫情感;不激动就不是情感。
我们来看一看,请大家看看有几个地方,我们顺着刚才李世奇找的地方来看。
第115页第三行,“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着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你说这里面有情感吗?
陈逸非认为这是看戏之前,不算。
好,我们就在看戏之中来找,看看有没有情感,有没有?
请大家看第116页倒数第二行,“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双喜为什么说这话?
双喜为什么突然说这么一句话?
曹臻君?
曹臻君:
因为他白天的时候看铁头老生连翻84个筋斗,而晚上他只是随随便便地打了几下。
师:
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曹臻君:
因为他想跟迅哥解释一下,或者安慰一下,他怕迅哥觉得这不好看。
师:
说得很好,解释,安慰。
安慰迅哥干什么,说明迅哥心里面什么情感?
失望。
好,陈逸非也认为有情感了,有了,失望。
现在双喜来解释来安慰,你说这是什么情感。
只有高兴才是情感吗?
陈逸非,我想请你来分析一下,双喜这么对迅哥说,表达了什么情感?
陈逸非:
我觉得他就是想安慰一下迅哥。
师:
他为什么要安慰呢?
陈逸非:
因为迅哥很失望啊
师:
因为迅哥失望所以要安慰。
或者换一种呢,白天我们看的那才好玩呢,气死你。
你觉得好吗?
陈逸非:
不合适。
师:
不合适,那你能不能从中品味出双喜的什么情感?
陈逸非:
不知道。
师:
束见微。
束见微:
我觉得双喜说话的时候特别地体贴迅哥,原来迅哥是那么向往和期待来看这个戏,但是却没有看到什么好玩的东西,因为他们俩关系特别特别好,所以说双喜就是希望可以安慰他。
师:
好的,请坐。
我们参加校运会的时候,有同学本来很有希望得个冠军的,哪知道在半路上摔了个跟头,他哭了,别的同学走过去扶起他安慰他:
不要气馁,明年还有校运会呢。
你说干吗要去安慰他呢,这里面是什么情感呢?
友情,善解人意的友情。
好的,陈逸非啊,我们再好好地去品一品。
马乐在下面问了一个问题:
(投影)
迅哥儿为什么多年后还难以忘怀这段经历?
(马乐问)
从前面的问题来看,这晚上的戏多半属于无聊,不怎么好看,为什么还会难以忘怀呢?
蔡嶢润。
蔡嶢润:
因为他难以忘怀的不是戏,而是他与阿发和他的同伴们之间的友情。
师:
我要补充一个字,你说“不是戏”,我说应该说是“不只是戏”,毕竟那晚上的戏,不管好看不好看还看了一点,那么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他不能忘怀的是在平桥村有那样一些人,是吧?
双喜啊、阿发啊,他们这样一些人。
你看,双喜善解人意啊。
除了不能忘怀这些伙伴之外,还有什么不能忘记的。
我们想想刚才卢愿复述的那个偷豆的情节,偷豆好玩吗?
好玩在哪儿?
曹冠浩:
就是和朋友一起偷豆,有一种在外面比较刺激的感觉,平时鲁迅在城里面不容易有这种特殊的情感。
师:
说得太好了,我很同意曹冠浩的意见,多刺激啊!
你说,夜晚我悄悄摸到人家地里面去,把豆子给偷回来,注意,偷了一大盆!
偷了人家豆,然后呢,又偷偷地用八叔的柴火和盐;还有一个地方更刺激,吃完了消除痕迹,一点痕迹都不留!
这些也仍然是偷偷的。
你说这一晚上的刺激、冒险是不一样的啊,这是说的事难以忘记。
还有吗?
发生的事情难以忘怀,碰到的那些人难以忘怀,还有吗?
罗佩弦。
罗佩弦:
还有那个童年的美好。
师:
童年的美好,说得虚了一点。
请坐,请注意,我们从小说的几个要素去考虑一下,它的情节,它的人物。
(板书:
事、人)还有什么?
它的环境。
骆宇婷,对你有什么启示,你还想到有什么难以忘怀?
骆宇婷:
就是迅哥在平时,每天掘蚯蚓、钓虾。
师:
先谈看戏的过程当中。
骆宇婷:
就是他看戏的过程当中从那个河上向赵庄前进的时候,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景色都非常美丽。
师:
噢,还有那一晚的景。
(板书:
景)这个景也忘不了,对吧?
好,请坐。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
既然是写去看戏,为什么在第10-11小节中写前去时的景色,有什么好处?
(骆宇婷问)
我们来看看,10-11小节,翻开书,找回这个地方。
第10节刚才说过了,我们着重看第11小节。
这个“景”为什么忘不了?
请注意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踊跃”,课文里面“踊跃”出现了几次?
有人竖指头了,两次,一次在11小节,还有一次在哪儿?
在118页,21小节的倒数第二行,“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实际上有几次了?
三次,“开船时候”的那个“踊跃”没有出现。
请注意“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这个“踊跃”表明什么?
小伙伴们踊跃地去开船。
写出了什么?
许瑞。
许瑞:
表明迅哥儿和他的伙伴们兴致很高。
师:
兴致很高?
不是没看到想看的社戏回来了吗?
回来还有兴致吗?
一样踊跃,戏没看成,回家,好玩,也踊跃,这是一处;去的时候不用说了,迅哥终于盼到了能看戏,所以大家很踊跃。
第11小节这个地方的“踊跃”是写什么“踊跃”?
请大家看一下。
什么“踊跃”啊?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个“踊跃”,你觉得用得好吗?
罗佩弦,请你说。
罗佩弦:
我觉得“踊跃”用得好。
师:
怎么好法?
你说说看。
罗佩弦:
我觉得,它表现了夜里独特的感觉。
师:
噢,独特感觉。
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踊跃”,是说谁“踊跃”啊?
是那个起伏的连山“踊跃”。
请坐。
陈逸非。
陈逸非:
也表现了他们的心情,就是他们对去赵庄看戏的期待,所以划船划得很踊跃。
师:
我就不明白了,这个跟划船有什么关系?
束见微。
束见微:
我觉得就是这个“踊跃”,它那边连山很快的,就是离他们的船尾越来越远,这也代表着他们的船划得特别飞快。
师:
你这么一解释,刚才陈逸非说的我明白了,其实我们坐火车也有这样的体会,那个车开得很快的时候,两边的景物很快地往后倒,是吧?
好,划船有火车快吗?
这太夸张了吧?
宋子衿。
宋子衿:
因为这里的“踊跃”还表现出他们的心情。
师:
心情十分愉悦,是吧?
为什么?
宋子衿:
因为,就是因为他们上面说两岸景色都是“踊跃”,离他们远去,那又因为船不可能划那么快,只能是他们心里想的。
师:
心里想的就不能有另外一个方面吗?
请坐。
船是不是划得很快?
请注意了,这个双喜怎么能够打动迅哥的外祖母和母亲的,迅哥儿不能去看戏,不是很着急吗?
卢愿,你说。
卢愿:
双喜说“我写包票”。
师:
说了几次?
卢愿:
两次。
师:
说了两次,说“写包票”,他有什么底气啊?
卢愿:
有那种保障的。
他们都会凫水,所以不会出什么大事。
师:
都会凫水,这是一个条件。
迅哥的母亲就放心了?
卢愿:
还有八公公的船回来了。
师:
八公公的船回来了,船很大;他们都会凫水;迅哥不乱跑:
这些都是条件。
好,这些条件让外祖母,让母亲放心了。
完全放心了吗?
同学们:
没有
师:
何以见得?
卢愿:
因为后来母亲等在桥头。
师:
后来母亲等在桥头,这说明还有一点不放心。
这才让我们回答了双喜为什么第二次说,“我原说过写包票的”,是吧?
前后两次。
好,除了说“写包票”,把人带回来了,还有别的地方能够表明双喜、阿发们真的是有本领的。
你看,出去时那个撑船的动作多麻利啊,这是一。
第二,那个船划得很快,看,怎么不正面说这个船,却说两岸起伏的连山,“踊跃”地往后跑,对吧?
这是从侧面来写的,还有吗?
细细地找找看,文章里面有没有,你请坐。
曹臻君。
曹臻君:
还有在归航的时候,第23小节,“这一次船头的击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就是他们划船划起来,划得非常快,非常好,连那些划了一辈子船的老渔父都不禁要停下船为他们喝彩。
师:
你看看,技艺高超的老渔父,一辈子都在弄船的人都要喝彩。
好了,有这样的底气他才能够“写包票”。
是吧?
你说这样的“景”,连两岸的起伏的连山,都快速地往后跑,说明船快。
可是请注意下面紧接着的一句话,“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叫人怎么办呢?
这写出了什么?
许文寒。
许文寒:
当时我心里面的确想去看戏。
师:
真是急迫啊,恨不得坐飞机去。
好的,这个问题回答了,写这样的景有什么好处?
卢愿?
卢愿:
应该说他们当时心情很急切。
师:
心情很急切,这儿虽然不是看戏时候的情,但是毕竟还有“情”,是吧?
我们看,除了看戏时候的心情急切以外,我们还能体会到其他什么“情”?
双喜,阿发他们这些人的关切之情。
是吧?
好。
这些都是让“我”,迅哥儿难以忘怀的。
我们给它前面加一个字,刚才曹冠浩说了,偷豆那事多有趣啊,刺激,很快乐的,噢,好,“乐”事,(板书:
乐事)请你们在“人”“景”“情”前面也各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
束见微?
束见微:
我觉得加“趣”好。
师:
“趣”景?
束见微:
我认为加“趣”。
师:
趣事?
趣人?
趣情?
也不太合适,有同学摇头,谁来说说。
有人最简单,就是一个字,“好”,好人。
好的,(板书:
好人)有双喜,有阿发,有六一公公,对吧?
阿发说偷我们家的吧,六一公公说你偷了我家豆,很好,我感激你,对吧?
什么景啊,“美景”,好!
(板书:
美景)有人说“感情”,有人说“友情”,有人说“深情”,还有什么?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些情,都是——
同学们:
真情!
师:
用一个“真”字,多好啊!
真情。
(板书:
真情)好了,我们
看看,这些就是让迅哥儿难以忘怀的东西。
从这儿的“乐事,好人,
美景,真情”当中,我们看到的是迅哥儿难以忘怀。
但是,他为什么
要写这样一篇《社戏》?
我们书上的只是原文中的一部分,它前面
还有。
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
“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戏的两次经历都没看好,反映了什么?
(束见微问)
文章的前面还有那么11个小节谈的是在北京看戏,鲁迅为什么要在过了20多年之后,回忆起他的经历当中存在过的这么一点事,把它写成这样一个小说,他到底想说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结尾,有很多同学也注意到了有这样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似乎有一点叹息,他叹息什么?
他写这篇小说,到底是为什么?
我们来看一看《社戏》(删节部分)的内容。
【学生自读《社戏》(删节部分)。
】
师:
在北京的两次看戏经历,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请谈谈你们的感受。
蔡嶢润:
乱哄哄的,让人感到郁闷、压抑。
师:
好,你说得很好!
是的,当了解了鲁迅先生在北京的两次看戏经历,再来分析课文,我们就会有新的视角与发现。
《社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作者理想中的看戏状态:
和谐、清新、自由、放松,不同于北京看戏的那种紧张、压抑、被扭曲、受伤。
鲁迅心中的故乡实际上有两个,一是《故乡》中所描绘的现实中的故乡,一是《社戏》中所展现的理想中的故乡,他常常是以理想中故乡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中故乡的残破。
《社戏》对理想中故乡的讴歌,也正是对现实的批判。
《社戏》正是对于故乡之梦的具体描绘,蕴含其中的是对故乡的一腔挚爱之情。
(在小结的过程中完成板书:
社戏
乐事
好人撺掇写包票翘拇指向往(回忆梦)都市压抑
美景踊跃漂渺挚爱——厌弃
真情乡村残破)
师:
下面,我们来做一项作业。
(投影)
请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事、人、景),因为文中_____(具体词句),写出(或表现)了他(它)_____”(概括其特点或性格)的句式,写一段文字,进行品味鉴赏。
【学生自行完成作业】
师:
好了吗?
谁来说说?
焦雨飞:
我最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机智、细心、体贴、善解人意。
比如,“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
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双喜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
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表现了双喜考虑周到、细致入微、懂得为他人着想,宽慰他人,机灵聪明的特点。
骆宇婷:
我喜欢文中偷豆和吃豆的事儿。
因为它特别刺激、趣味横生,十分过瘾,让人有种想亲身体验一下的感受。
比如,“一声答应,大家便……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又各偷了一大捧”“不久豆熟了,便任凭……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这些语句都写出了偷豆和吃豆的乐趣与刺激,将那种很自由、淳朴、无忧无虑、快乐的幸福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作者向往这种生活的情感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师:
好,说得太好了!
听得出,同学们读懂了《社戏》,我很高兴能听到这样的发言。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