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2859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稿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说课稿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说课稿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说课稿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说课稿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课稿 2.docx

《说课稿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稿 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课稿 2.docx

说课稿2

《认识整十数》说课稿

柏继霞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整十数”。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直到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2个十是20,这节课在此基础上,认识整十数和一百。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以后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认识几十几打好基础。

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直观认识整十数和一百,教学计数单位“百”。

通过每捆小棒是十根,3捆是三十根,6捆是六十根,认识整十数,巩固并发展学生对“十”的认识。

然后通过十个十个地数,从十数到一百,引进计数单位“百”。

第二部分教学写、读整十数和一百。

先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数,再对照计数器上的算珠写出数,并认读写出的整十数。

同时揭示个位、十位、百位的数位顺序。

“想想做做”共安排8道题,第1、3题通过十个十个的数珠、方块和圆圈的个数,帮助学生巩固对几个十是几十的认识;第4、5体通过画算珠、填空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十数的含义;第6、7题练习整十数的写、读;第8题是猜数游戏,帮助学生感受数之间的联系。

这样安排教学,从具体过渡到抽象,逐步提高要求,学生在数数、看看、拨拨、写写、猜猜得过程中积累了整十数的表象,理解了每个数位上算珠表示的含义,会读、写整十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十个十个的数数,认识整十数和“百”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建立个位、十位、百位的数位概念和整十数的组成。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小棒的具体情境中,能够十个十个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体验数量与物体的对应关系,能够在数位表上正确的读、写整十数和一百,知道个位、十位、百位以及这三个数位的顺序排列。

2、学生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生在画一画、圈一圈、拨一拨的学习活动中,养成互相合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数20以内物体的个数,你会数100以内的数吗?

除了一个一个的数,你还会怎样数?

教师及时肯定,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认识整十数”。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这里我分2个层次组织教学

1、认识整十数和一百:

教师出示3捆小棒,提问:

这是几根小棒?

是几个十根?

那么6捆小棒是多少根呢?

让学生摆一摆,数一数。

如果十根十根地数,10捆小棒一共有多少根?

同桌间互相数数,然后教师归纳:

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有10个十。

追问:

根是几捆?

40里有几个十根?

这里让学生直接操作摆小棒,让学生经历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头脑中建立起1个十是十,十个十是一百。

巩固并发展了学生对“十、百”的认识。

体验比较真实可信。

2、读写整十数和一百:

①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

观察计数器,计数器上的数位我们已经认识个位、十位两个,让学生认认、说说。

指出:

十位左边是百位,有一个百就在百位上拨一个珠子。

②读写整十数:

先请学生拨珠:

40是几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

40怎样写呢?

指导学生写数,在计数器对应的十位上写4,个位上没珠子写上0。

指导学生读读:

四十。

然后教师仔计数器上分别拨出80、50、90、10,让学生读一读并写出来。

③读写一百:

在计数器百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一个什么?

怎样写一百呢?

指出:

把1写在百位上,十位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写0占位。

再一次揭示: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我们读数、写数是要看清数位顺序。

④练习:

教师报一个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写一写。

这里我让学生主动参与读数、写数的学习活动,从计数器上拨珠读、写数,到脱离计数器独立写数、看着抽象的数读数,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进一步分清了三个数位的排列顺序,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应用深化:

1、“想想做做”第1—3题,组织学生十个十个地数珠、方块、圆圈的个数,进一步巩固几个十是几十的认识。

2、“想想做做”第4、两题:

通过画算珠、填空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十数的含义。

3、多媒体演示:

小动物们在比赛跑步,说说他们各是几号运动员。

4、在数轴上读一读,按顺序写一写。

这两题进一步巩固整十数的读与写。

5、猜数游戏:

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对整十数的认识。

这几个练习的安排,通过让学生动手圈一圈、拨一拨、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学生始终沉浸在探索问题的乐趣中,进一步理解整十数的含义,会正确读写整十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认识了哪些数?

你知道数位顺序是怎样排列的?

通过学生谈收获,师生共同总结全课,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我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线,通过动手圈圈、拨拨、画画、数数的活动,学生主动参与,获取新知。

在学习过程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焦自军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轴对称图形》。

  本课是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许多事物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了一定的感性基础。

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概念。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的美。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能力目标: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

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不仅要使学生

掌握知识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轴对称图形

的美学价值。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能准确判断哪些

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彩色纸,几何图片,剪刀,尺子等是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这一

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

鼓励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先设计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折纸游戏,我用彩色纸折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简单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我折的方法。

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

生边汇报,师边演示对折,既形象又生动地让学生体会到轴对称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出对称图形,从而引出课题【板书】

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

又在游戏中渗透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蝴蝶、蜻蜓,奖杯、枫叶等图片。

首先让学生找出里面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想想,这些图形有什么规律?

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感知和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并能感悟和理解“对折”、“完全重合”、“折痕”等关键词,有的学生归纳得出:

这些图形都要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图形的两侧叠起来是完全一样的。

而我,则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概念,都要沿着直线对折,[板书]两侧完全重合。

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而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画)就是对称轴(写)。

 通过对称和非对称的直观比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我的适时引导。

把美术图形和数学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

7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手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画一画,找出轴对称图形和它们的对称轴,而我,则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重点指导容易判断错误的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折,你发现了什么,圆的对称轴,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多试几次,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归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三个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我安排的直观判断题把一些学生明天大量运用的字母,数字。

汉子写在卡片上,只让学生观察,判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特点的认识。

    学生判断后我又引导学生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又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德育功效。

接着,我又让学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创造性地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我先让学生独立创造一个从正面看身体的左右两侧是轴对称图形的姿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摆出了各种呈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而后,我又大胆建议让两位同学或三位同学共同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并鼓励其他同学做个小裁判,大胆的提出质疑。

这样做,即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大胆质疑的品质。

最后,我开展了一个小小设计家的活动,我先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各种建筑,天安门城楼、清真寺的门楼,汕头海湾大桥的门楼等等 , 通过信息网络,美术鉴赏和数学教学的3科整合,教会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然后,又利用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新校门的设计,做到学以致用!

 练习的设计,从加深认识到体验创造再到拓展参与,逐层加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增加了学生应用实践的机会。

                       

【小结】  整节课,我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游戏引入,动手操作,交流感受和课外延伸等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得到美的熏陶。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我摒弃了传统概念教学的板书,力求用简洁的文字将概念表述清楚。

把轴对称图片作为教学资源展示出来,充分利用。

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概念和学会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即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听徐长青老师《重复》一课有感

柏继霞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去年在淮安,有幸听了全国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的一堂三年级数学课——《重复》。

让我深深体会到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今年特意让本校的数学教师一起听了听,听后有以下的感受:

一、装傻是一种策略

徐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懂”。

例如:

在课前导入“理发师的困惑”环节,徐老师问:

“为什么两对父子只有三个人呢?

”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理由,可学生没有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的时候,他总是说“我不懂”,“我还是不懂”。

甚至搬出自己的四根手指头说:

“二加二明明等于四嘛”。

最后当一个学生说出:

“其中一个人既是儿子的父亲,又是爷爷的儿子,他一个人充当了两个角色,其中一个角色重复了。

”这时他才装出一副豁然开朗的样子。

又如,当四个学生做完了划拳游戏,三个学生做完了抢凳子游戏以后,他说:

“请参加游戏的七位同学站起来”。

六个学生站起来之后,他又故作惊讶:

“咦,怎么只有六个人呀,还有一个人呢?

”学生说:

“是六个人!

”他又问:

“4+3不是等于7吗?

难道4+3=6?

”学生说:

“其中一个人既参加了猜拳游戏,又参加了抢椅子游戏,要减去1”。

如果是我上课,到这儿,我肯定就此打住了。

可是徐老师没有,他拉开一个学生说:

“减一个人不是5个了吗?

”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减去的是他重复的一个角色才肯罢休。

徐老师真的不懂吗?

当然不是!

他是在装傻,一而再,再而三的装傻。

通过装傻创造认知冲突与矛盾;通过装傻,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通过不断地思维、辨析与验证,逐渐靠近真知;通过装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在主人。

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手举得如丛林一般,小脸涨得通红,争论之声此起彼伏。

这个时候,也就是学生思维达到高潮的时候,也是我们数学课堂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二、等待是一种尊重

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许老师不催促学生,也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静静的等待。

例如,当那个既参加了划拳游戏,又参加了抢椅子游戏的胖小子,不知道该把写有自己名字的小纸条贴在“数学二环”的哪个位置时,徐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也没有要其他同学去帮助他。

而是静静地等待,给他充足的时间去思考。

最后要他自己找个好朋友轻声地商量一下。

当这个胖小子把写有自己名字的小纸条重叠贴在正确的位置时,徐老师带头给他鼓掌。

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胖小子是一个老师眼里的“学困生”,当他遇到困难时,许老师没有放弃,他在等待。

许老师要他和朋友“轻声商量”,细微之处可见徐老师的良苦用心。

等待是一种尊重。

等待是对孩子,对思维的尊重!

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好多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支支吾吾,或者没有出现教师需要的答案时,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总是引诱学生进入自己预设的“埋伏圈”,或者迫不及待地要学生坐下。

有的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异议时充耳不闻。

其实我们的课堂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只有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有丰富的资源,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生动,不做作。

我们应该寻求不同的见解,不同是一种价值!

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有时错了才精彩!

三、回避是一种信任

这堂课最精彩的环节就是老师和学生争论3+4是等于6还是7,争论无果时徐老师请出了他的“法宝”——呼啦圈,他要学生用呼啦圈证明3+4=6。

当孩子们茫然无措时,他却背对着学生踱着方步离开了。

他选择了回避,他要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求救无门,只好依靠自己,逼着自己去思考,去尝试……当台下掌声响起,徐老师回头了,因为他知道孩子们成功了!

如果你充分信任你的学生,请你做短暂的回避吧,因为你的脸就是晴雨表,学生想通过你的脸看出答案,这样学生就会依赖你,思维就会停止。

回避不是不管不顾,而是对学生的一种信任!

信任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信任学生,你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也正是许老师的信任,这堂课才那样真实,那样精彩!

孩子们才那么富有激情,那么富有创造力!

四、简单是一种激励

徐老师的课崇尚简单,一切从简单开始,不拒绝每一个学生。

崇尚简单,却拒绝肤浅,是为了走向生动!

简单,是激励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使每一个生命个体变得如此鲜活,每一分钟变得如此形象生动。

下课铃响了,台下听课教师的掌声经久不息,台上孩子们久久不愿离去,有的孩子涌上前去抱着徐老师,有的孩子把写有自己名字的小纸片送给徐老师……孩子们无非是向表达自己对徐老师的尊重,希望老师能永远记住他。

徐老师肯定记不住那么多只有一面之缘的孩子,但可以肯定的是:

孩子们永远记住了这个只给他们上过一节课的徐老师!

他的课堂,学生得到了尊重;他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的课堂,为孩子学习数学培养了兴趣;他的课堂,为孩子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正如徐老师说的:

教孩子一天,为孩子一生!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说课稿

杨振诗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今天我说的课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两位数乘一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乘法》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学会优化计算策略,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同学的意见,体验合作的快乐,树立创新意识。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本节教学难点是:

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突破途径:

我利用媒体优势,通过创设情境提出新的计算问题,让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探索算法,把计算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探索算法到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创造过程。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多种算法,体会了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相结合,体验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创造性,以及成功的喜悦。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两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计算的重要基础。

2、内容的组织安排:

本课首先通过创设大象运木头的情境引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例题,接着呈现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四种算法,以此提倡算法多样化。

之后的“试一试”继续利用例题情境巩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法。

接着教材又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猴采桃的情境引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例题,在学生自己探索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乘法的笔算方法,为了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和方法,教材先出示分步演算的过程,然后再简化中间环节,得出一般写法。

“试一试”要求学生直接用竖式计算出成3×21的结果。

最后,教材提示学生“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想想做做”第1-3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4-6题安排了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

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借助多媒体创设小猴兄弟俩盖房子请大象帮忙搬木头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每头大象分到了多少任务?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这样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更利于直观思考,为探索计算方法作好准备。

第二环节:

新课学习:

我分四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

探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首先通过解决刚才情景中的问题:

3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呢?

让学生列出乘法或加法算式。

教师选取其中的乘法算式,接着引导学生思考20×3等于多少?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全班交流,介绍各自用了什么方法算的。

在老师对各种合理算法都给予积极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交流过程重点讨论教材给出的后两种算法,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运用2×3=6,类推出20×3=60,这种方法最简便。

这里我没有把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独立思考,探索算法,继而引导学生讨论,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优选适合自己的算法。

第二层次

自选算法,形成思路。

首先继续利用例题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

照这样算,8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呢?

让学生在独立完成列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进一步巩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法。

接着让学生口算“想想做做”第1题,再通过比较上下二题有什么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从中找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

最后通过让学生自己编题,使学生正确理解、内化算法,形成口算思路,为下面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笔算的算理作准备,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应用能力。

第三层次

探究14×2的计算方法。

借助多媒体创设小猴兄弟俩摘桃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后,再独立思考怎样算出结果,然后组织学生同桌商量,全班交流介绍算法,重点讨论教材中的第二种算法,即把14拆成10和4,先算2个10是20,再算2个4是8,合起来是28。

同时借助刚才的情景和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这种算法,为接着学习笔算作准备。

在学生掌握这种算法后,教师结合口算逐步板书出乘法竖式,引出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在此基础上接着再让学生观察竖式,使学生感觉麻烦,产生简化竖式的想法。

教师通过电脑演示竖式由繁到简的过程,得出一般写法。

最后让学生看着简化后的竖式说一说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第四层次

“试一试”笔算3×21。

首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写竖式比较好,经过交流学生发现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计算起来更方便,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再乘一遍的方法来检查自己算得对不对,最后通过谈话鼓励学生自觉地验算,培养学生初步的反思意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第三环节:

巩固深化,应用提高,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分三个层次进行巩固: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去回忆本课的一些知识点,同时适当地引导和补充,再次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五、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

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真正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