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护理常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2845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神经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神经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神经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神经外科护理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外科护理常规.docx

《神经外科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外科护理常规.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外科护理常规.docx

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神经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神经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1.按外科疾病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体位护理:

颅脑损伤及开颅术后的病人在病情许可时,抬高床15°~30°。

3.饮食与营养:

神志清醒者,给予低盐饮食。

昏迷者,留置胃管行鼻饲饮食。

颅内压增高病人,必须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每天补液量不超过2000ml,补液速度宁慢勿快。

4.病情观察

(1)意识情况:

观察病人意识变化,按其意识障碍程度可分:

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如果病人意识由清醒转为昏迷或昏迷进行性加深,说明有脑受压或脑疝发生。

(2)瞳孔观察:

双侧瞳孔的形状、大小、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灵敏等。

(3)生命体征:

危重病人每15~30分钟测量生命体征1次。

如果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慢,血压进行性升高,应警惕颅内压增高或脑疝的发生。

伤后早期,由于组织创伤反应,可有中等程度发热,伤后即发生持续性高热,多系视丘脑下部或脑干损伤。

如果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增高,应考虑感染性并发症。

(4)其他:

肢体活动是否对称,肌力及肌张力情况,有无瘫痪。

有无急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等。

5.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

短期不能清醒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

6.排尿、排便护理

(1)排尿困难者,定时按摩膀胱;如伴有尿潴留,留置尿管,按尿管护理常规护理;尿失禁者,男病人可用尿套,女病人按时接尿,及时更换床单,保持会阴部干燥。

(2)3天以上未排大便者给予缓泻药或开塞露通便。

颅内压增高病人禁用大量液体灌肠。

7.躁动护理:

躁动病人禁用麻醉药(冬眠疗法除外)o癫痫发作者可遵医嘱给予镇静药,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应用床护栏及约束带,防止外伤及意外。

8.预防并发症

(1)压疮: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

(2)暴露性角膜炎:

眼睑闭合不全者,给予眼膏保护,用纱布遮盖眼睑。

(3)肺部感染:

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期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

(4)失用综合征:

加强语言、肢体功能训练,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每天2---3次做四肢关节被动活动及肌肉按摩,防止肢体挛缩和畸形。

9.健康指导

(1)饮食指导:

给予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机体的营养供给,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2)康复锻炼:

加强功能锻炼,预防肌肉萎缩,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

二、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是许多颅脑疾病所共有的综合征。

当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高于1.96kPa(200mmH20),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三主征时,称为颅内压增高。

处理原则是尽早解除原发病因;采用脱水治疗,应用激素,冬眠低温治疗及手术减压等。

1.按神经外科疾病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体位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避免颅内压骤然升高,抬高床头15°~30°。

3.氧气吸人:

持续或间断吸氧,改善脑缺氧,使脑血管收缩,降低脑血流量。

4.饮食与营养:

成年人每天液体入量不宜超过2000ml,可根据病人意识状态、胃肠功能状况确定饮食种类。

鼻饲者,鼻饲液或肠内营养液温度应与病人的体温相同或略低于体温水平。

5.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警惕颅内高压危象的发生。

6.药物应用

(1)脱水治疗:

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药物,注意尿量变化,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激素治疗:

按医嘱给药,观察有无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等不良反应。

(3)抗癫痫药物治疗:

遵医嘱定时定量给予抗癫痫药物,一旦发作应及时给予抗癫痫及降低颅内压处理,癫痫发作时应注意安全防护。

7.心理护理:

头痛、呕吐等不适应及时处理,以缓解病人烦躁不安、焦虑等心理反应。

8.健康指导:

躁动病人应寻找原因及时处理,切忌强制约束。

如有尿潴留,及时留置尿管。

三、急性脑疝

当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高于邻近分腔,导致脑组织由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部分脑组织被挤入颅内生理空间或裂隙,压迫脑干,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

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危象和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和处理。

1.按神经外科疾病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急救护理

(1)快速静脉输注20%甘露醇、呋塞米等强效脱水利尿药,并观察脱水效果。

(2)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给氧。

呼吸不畅者立即行气管插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3)密切观察意识、呼吸、血压、心率、瞳孔变化,观察有无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快速做好术前特殊检查及术前准备。

四、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占全身损伤的15%~20%,仅次于四肢损伤,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复合存在,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居首位,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脑损伤,三者可单独或合并存在。

1.按神经外科疾病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体位与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除休克者可采用头高位,抬高床头15°~30°。

3.饮食与营养:

损伤急性期禁食48~72小时,输液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无消化道出血者可给予流质、半流质或软食,昏迷者给予鼻饲。

4.生命体征:

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神经系统体征等情况,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早期迹象。

观察有无颅内低压综合征,大量脑脊液外漏可引起剧烈头痛、眩晕、呕吐、厌食、反应迟钝、脉细弱、血压偏低等,出现颅内压过低时补充大量水分可缓解其症状。

5.预防感染: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根据医嘱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6.心理护理:

轻型脑损伤病人鼓励尽早自理生活,对恢复期的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者给予解释与宽慰,使其树立信心。

7.健康指导

(1)脑脊液漏护理:

指导病人勿挖耳抠鼻,勿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擤鼻或打喷嚏,禁忌腰穿。

(2)用药指导:

外伤性癫痫病人应定期服用抗癫痫药物,不得单独外出。

(3)功能锻炼:

指导病人进行语言及记忆力锻炼。

加强肢体功能训练,防止肢体挛缩和畸形。

胸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胸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1.按外科疾病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活动与休息:

注意休息,适量活动,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3.饮食与营养:

进普食,有水肿、心肺功能不全者应给予低盐饮食。

食管疾病有梗阻或压迫症状时,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水、电解质或提供肠内、肠外营养。

4.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

病人入院后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每天测量1次;若体温在37.5℃以上每四小时测量一次,至体温正常后3次;体重每周1次。

(2)症状和体征:

观察有无胸痛、胸闷、气促、咳嗽咳痰、咯血、呕吐等情况。

5.辅助检查:

肺部疾病病人,收集清晨痰液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检查,必要时送痰标本查抗酸杆菌、癌细胞等。

6.心理护理:

关心、安慰病人,耐心解释,消除其顾虑及恐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7.健康指导

(1)预防呼吸道感染:

对嗜烟、酒病人,劝其戒除,减少术后呼吸道分泌物。

(2)口腔护理:

朵贝溶液、甲硝唑或生理盐水漱口,每天3~4次。

(3)体位引流:

肺部化脓性疾病者痰量多时需行体位引流。

按病灶部位指导病人采取合适体位,如病灶在下叶,取俯卧位,床脚抬高15°~20°;病灶在中叶,取仰卧位,床脚抬高15°~20°;病灶在上叶,取半卧位,角度为30°~60°。

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以促进痰液排出,并记录24小时痰量及性状。

二、胸部损伤

胸部损伤是指胸壁、胸膜及胸腔内脏器,由于外来暴力作用或器械(刀、枪等)所致的损伤。

根据是否穿破壁层胸膜、胸膜腔与外界是否相通,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两大类。

严重损伤者往往可发生呼吸循环障碍,严重缺氧、休克等,必须及时抢救。

1.急救处理

(1)连枷胸:

用厚敷料加压包扎患处胸壁,以消除反常呼吸。

(2)开放性气胸:

用多层凡士林纱布外加棉垫迅速封闭胸壁伤口,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

(3)积气量多的闭合性气胸或张力性气胸:

立即用粗针头于伤侧第2肋间锁骨中线处刺入胸膜腔排气,再施行胸腔闭式引流。

(4)休克:

立即补充血容量,抗休克处理。

病情无明显好转且出现胸膜腔内活动性出血者,迅速做好剖胸探查止血术的准备。

2.体位护理病情稳定者取半卧位,休克病人取休克卧位。

3.饮食护理暂禁食、水。

4.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胸部、腹部和肢体活动等情况,警惕复合伤发生。

(2)保持呼吸道通畅:

氧气吸入,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及幅度等,病人是否有气促、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无气管移位,皮下气肿等。

(3)必要时测定CVP和尿量等,注意观察有无心脏压塞征象。

5.胸腔闭式引流保持胸腔闭式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若引流血量≥200ml/小时,并持续2~3小时以上,警惕活动性出血。

6.药物应用遵医嘱补液(有创伤性湿肺的病人,应控制输液速度15~30滴/分),使用抗生素,应用镇痛药,有开放性伤口者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7.心理护理关心、安慰病人,消除其顾虑及恐惧,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8.健康指导

(1)活动与休息:

鼓励病人早期活动,注意适当休息,合理营养,指导训练腹式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

(2)定期复诊:

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肋骨骨折病人3个月后复查X线片,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三、肺癌

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多数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亦称支气管肺癌。

早期无症状,癌肿增大后,可出现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当阻塞较大的支气管时,可出现胸闷、气促、胸痛等症状,晚期由于肿瘤压迫或转移,可发生与受累组织相关的征象。

原则上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中医中药及免疫等综合治疗方法。

1.术前护理

(1)按心胸外科疾病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活动与休息:

注意休息,适当活动。

长期卧床病人,指导做深呼吸运动及吹瓶或吹气球练习,病情许可者鼓励下床活动。

(3)饮食与营养: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必要时可静脉补充营养。

(4)呼吸道护理:

指导并劝告病人戒烟,保持口腔卫生。

痰液多时行体位引流,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行超声雾化吸入、吸痰等,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或祛痰药等。

(5)心理护理:

关心、安慰病人,耐心解释,消除其顾虑及恐惧,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术前指导

①指导病人练习腹式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以促进肺扩张,指导病人练习使用深呼吸训练器。

②训练手术侧手臂及肩部主动活动,以维持关节正常功能。

③讲解术后配合方法,介绍术后放置胸腔引流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术后护理

(1)按外科术后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体位护理:

肺叶切除者可取平卧或侧卧位,肺段切除术或楔形切除术者选择健侧卧位,全肺切除者,取1/4侧卧位,若有血痰或支气管瘘管,取患侧卧位。

血压稳定后可取半坐卧位。

(3)饮食护理:

病人意识恢复且无恶心、呕吐现象,拔除气管插管后即可开始饮水。

肠蠕动恢复后,可开始进流质、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4)病情观察

①生命体征:

术后2~3小时,每15分钟测量生命体征1次,脉搏和血压稳定后改为30分钟至1小时测量1次,术后24~36小时严密监测血压波动情况。

②切口:

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观察切口敷料是否干燥,如有渗湿及时更换。

⑧并发症:

观察有无出血、感染、肺不张、支气管胸膜瘘、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5)呼吸道护理:

观察病人呼吸频率、幅度及节律,以及双肺呼吸音,有无气促、发绀等征象,指导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有缺氧症状时给予氧气吸入,注意观察有无呼吸窘迫现象发生。

(6)胸腔引流:

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当引流血量≥200ml/小时,持续2~3小时以上,警惕有活动性出血。

全肺切除病人术后所置的胸腔引流管一般呈钳闭状态,应定时开放,每小时1次,每次5~10分钟,每次放液量不宜超过100ml,速度宜慢,以维持气管、纵隔于中间位置,避免引起纵隔移位。

(7)药物应用:

遵医嘱补液,使用抗生素,注意输液的量和速度,全肺切除术后病人应控制钠盐摄入,24小时补液量宜控制在2000ml,速度以20~30滴/分为宜。

疼痛病人可适当给予镇痛药,同时观察病人呼吸频率、节律、幅度,是否有呼吸受抑制的征象。

(8)心理护理:

关心、安慰病人,耐心解释,消除其顾虑及恐惧,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

(9)健康指导

①活动与休息:

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术后第1天,生命体征平稳,协助病人下床或在床旁站立移步;第2天起,可扶持病人绕病床在室内行走3~5分钟,根据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

②功能锻炼:

进行腹式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吹气球等训练,促进肺膨胀;进行抬肩、抬臂、举手过头或拉床带活动,预防术侧肩关节强直及失用性萎缩。

③出院指导:

出院后数周内,进行呼吸运动及有效咳嗽练习,加强营养,注意口腔卫生,戒烟,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四、食管癌

食管癌是常见的一种消化道肿瘤。

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微的吞咽不适,中晚期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病人逐渐消瘦、贫血、脱水及营养不良。

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1.术前护理

(1)按心胸外科疾病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饮食与营养:

能进食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饮食;对于仅能进流食或不能进食且营养状况较差者可静脉补充液体、电解质或提供肠内、肠外营养。

(3)口腔护理:

进食后漱口,保持口腔卫生,积极治疗口腔疾病。

(4)呼吸道准备:

指导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和腹式深呼吸训练,吸烟者劝其戒烟。

(5)胃肠道准备

①术前1周遵医嘱口服抗生素溶液冲洗食管,起到局部消炎和抗感染作用。

②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

对进食后有滞留或反流者,术前1天用生理盐水加抗生素口服或置胃管行食管冲洗。

结肠代食管病人,按普通外科术前肠道清洁准备。

③术晨常规置胃管,通过梗阻部位时不能强行进入,以免穿破食管。

2.术后护理

(1)按外科术后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体位护理:

血压稳定后取半卧位,利于呼吸和引流。

(3)饮食护理

①术后禁食禁饮3~4天,持续胃肠减压,禁吞咽唾液,抗生素漱口液漱口每天4~6次,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②术后3~4天胃肠功能恢复后,可经胃或空肠营养管滴入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

开始可用5%葡萄糖盐水缓慢滴入60~100ml,如无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术后5~6天开始进食全量清流质(如鱼汤、混合奶、菜汤等)饮食,每小时给予100ml,每日6次。

③术后3周病人若无特殊不适可进普食,注意少量多餐,避免进食生、冷、硬、刺激性食物,进食不宜过多、过快。

(4)病情观察

①生命体征:

术后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平稳后可1~2小时测量1次。

②切口:

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渗出时及时更换,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

③并发症:

进食后如出现呼吸困难,刺激性咳嗽、胸痛、脉速、体温升高、血象增高等症状,应警惕发生吻合口瘘。

立即停止进食,行胸腔闭式引流,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

若胸腔闭式引流量多,性状由清亮逐渐转为浑浊,病人出现胸闷、气急、心悸甚至血压下降等症状,提示有乳糜胸,应尽早行胸导管结扎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

(5)呼吸道护理:

听诊双肺呼吸音,观察病人有无缺氧征兆,注意呼吸频率、幅度及节律变化。

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

咳痰不畅时行雾化吸入、吸痰,必要时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

(6)引流护理: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做好记录。

如胃管脱出,应严密观察病情,不应盲目插入,以免发生吻合口瘘。

(7)药物应用: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静脉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化疗病人避免输液外渗,如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对症处理。

(8)心理护理:

关心、安慰病人,耐心解释,消除其顾虑及恐惧,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

(9)健康指导

①饮食指导:

少量多餐,细嚼慢咽。

避免进食过硬、刺激性食物和碳酸饮料。

饭后勿立即平卧,睡眠时将枕头垫高,防止胃液反流至食管。

②定期复诊:

定期复查,坚持后续治疗。

五、纵隔肿瘤

纵隔是一间隙,前面为胸骨,后为胸椎,两侧为纵隔胸膜,上连颈部,下止于膈肌。

其内肿瘤种类繁多,常见有纵隔肿瘤、畸胎瘤、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等。

约1/3病人无症状,常见症状有胸痛、胸闷、咳嗽、气促等,部分可并发重症肌无力症,表现为眼睑下垂,乏力,进食或呼吸困难等。

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1.术前护理

(1)按心胸外科疾病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有吞咽困难者,可静脉补充营养。

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呼吸道并发症。

(3)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肌无力进展情况,在危象控制,病情稳定后方可手术,以保证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4)药物应用:

伴有肌无力的病人,应慎用或禁用镇痛药如吗啡、哌替啶(杜冷丁),镇静药如巴比妥、地西泮等,抗生素类药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免加重病情。

(5)用物准备:

伴有肌无力病人,术前准备呼吸机,床边备气管切开包,以备抢救时用。

2.术后护理

(1)按外科术后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体位护理:

病情稳定后取半卧位,利于呼吸和引流。

(3)饮食护理:

早期禁食、水,以免呛咳引起误吸。

待病人清醒后,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普食。

(4)病情观察

①生命体征:

每15~30分钟测量生命体征1次,稳定后可改为1~2小时测量1次。

②切口:

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渗出时及时更换,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

③危象监测:

术后24~48小时严密观察、判断、处理三种危象的发生(肌无力危象、胆碱能危象、反拗性危象),如呼吸骤停,应立即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④并发症:

合并感染的畸胎瘤病人,术后严密观察有无全身感染征象及切口愈合情况;经纤维瘤切除术后者,密切观察胸腔内出血情况,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

(5)呼吸道护理:

观察呼吸频率、幅度及节律变化,注意有无缺氧征象。

常规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指导有效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6)引流护理:

保持各引流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

(7)药物应用:

重症肌无力病人术后禁用或慎用镇痛药及镇静药,向病人做好解释,取得配合。

遵医嘱按时、有效、安全使用控制肌无力的药物,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副作用。

(8)心理护理:

关心、安慰病人,耐心解释,消除其顾虑及恐惧,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

(9)健康指导

①用药指导:

重症肌无力病人术后按医嘱坚持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②出院指导:

病人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坚持肢体功能锻炼,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1.按外科疾病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体位护理:

除上肢骨折病人外,头、颈、躯干、下肢骨折病人,均睡硬板床;四肢损伤病人,抬高患肢,保持患肢功能位置;凡固定牵引或内固定术后病人,搬动时应保持患肢功能位。

3.饮食护理:

损伤或术后早期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病情稳定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粗纤维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维持正常尿量,预防骨质脱钙引起泌尿系统结石和感染。

4.病情观察:

观察全身及局部情况,注意肢体末梢循环改变。

5.药物应用: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镇痛药物,防治感染,减轻疼痛。

6.基础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肺炎等。

7.心理护理:

关心、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及恐惧心理,鼓励其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8.功能锻炼:

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指导病人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

二、骨折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

骨折后可因出血过多,剧烈疼痛及广泛的软组织损伤而导致休克,局部一般症状有疼痛、压痛、肿胀、瘀斑和肢体功能障碍。

局部特有体征为肢体外观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处理原则为复位、固定、早期康复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一)四肢骨折护理

1.按骨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体位护理:

除上肢骨折外,病人一律睡硬板床,抬高患肢,并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长期卧床,病人,鼓励多饮水,预防骨质脱钙引起泌尿系统结石和感染。

3.饮食与营养:

骨折或术后早期给予清淡饮食,必要时可少量多次输血或白蛋白等。

病情稳定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粗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4.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休克征象。

(2)观察早期并发症

①脂肪栓塞综合征:

如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神志恍惚、突发高热,应警惕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生。

②骨筋膜室综合征:

如病人肢体极度肿胀、发绀、麻木、持续性疼痛、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警惕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3)观察患肢血供

①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及活动情况,如出现剧烈疼痛、肿胀、麻木、皮温降低、苍白或发绀,应立即查明原因,及时对症处理。

②抬高患肢略高于心脏水平(防止过度抬高),禁止热敷、按摩,以免加重组织缺血。

③如夹板或石膏绷带固定病人出现局部持久性疼痛,应考虑局部受压、缺血,必要时配合医生打开外固定,进行处理。

(4)伤口护理:

密切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及时更换敷料。

5.药物应用: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镇痛药物,防治感染,减轻疼痛。

6.基础护理:

满足病人生活需求,预防各种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压疮等。

7.心理护理:

关心病人,耐心解释,消除其紧张及恐惧心理,鼓励面对现实,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8.功能锻炼:

讲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及方法,指导病人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

(1)骨折早期(伤后1~2周):

以患肢肌肉的静力收缩为主,如上肢骨折可做推拿和手指的屈伸活动。

股骨骨折可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踝关节的背伸、背屈运动,推动髌骨运动。

(2)骨折中期(伤后3~8周):

应加大肌肉的收缩力量和附近关节的活动度,以主动活动为主。

活动量和力度以不产生局部剧烈疼痛为原则。

(3)骨折晚期(8周后):

以肌肉的主动锻炼为主,锻炼时应逐渐增加肌肉的负荷量,下肢可部分负重行走,待肌力增强后可逐步去除拐杖。

(二)脊柱骨折护理

1.按骨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体位与搬运

(1)禁忌脊柱前屈、旋转等活动,移动病人时采取轴式翻身,同时分别扶托病人颈肩部、腰骶部及双下肢,维持脊柱水平位,避免扭曲,以免继续损伤造成截瘫。

(2)疑有颈椎骨折者,应平卧硬板床,沿纵轴牵引头部,维持颈椎于伸直位,用沙袋固定于颈部两侧,限制颈椎向左右两侧摆动,防止发生高位截瘫。

3.截瘫者,按外伤性截瘫病人常规护理。

4.饮食与营养:

保证足够营养素摄入,提高机体抵抗力。

5.基础护理: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使用防压器具,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发生。

6.功能锻炼:

指导病人保持适当体位,定时进行全身所有关节全范围的被动活动和按摩及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预防失用性肌萎缩和关节僵硬。

三、手外伤

手外伤是临床常见的损伤,主要表现为手部皮肤损伤、手部肌腱损伤、手部血管神经损伤、手部骨与关节损伤。

治疗原则为早期正确伤口止血,及时清创减少伤‘口污染,保存手的功能,术后将手固定于功能位,伤口愈合后尽早解除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

1.按骨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急救处理:

现场急救包括止血、减少创口感染、防止再损伤,同时迅速转送,以争取时间早期治疗。

若发生骨折,应予临时固定;若有大血管损伤引起大出血,应在上臂上1/3处予止血带止血,局部垫衬垫,记录时间,每隔1小时松开止血带5~10分钟。

3.早期清创:

对开放性损伤,应争取在伤后6~8小时进行清创,以减少感染机会。

4.术后护理

(1)按外科术后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功能位:

用石膏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