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m.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2625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m.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m.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m.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m.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m.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m.docx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m.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m.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m.docx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m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也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

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

例如教学“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

”“第二天修了多少米?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

”“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

”等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是这样建立“圆心”概念的。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

不用任何工具,怎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

当学生发现在圆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

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

学生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

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圆心”的命名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与比较后进行的,学生的设想不论对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三、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不仅在速度上要求快,而且注意考虑周密。

  教学时首先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去想,逐步要求学生注意很快地想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对想得快的又想得对的给以鼓励。

同时注意防止学生单纯地为了求快,思考轻率而不够周密。

计算要在正确的基础上适当提出速度要求,注意适当安排限定时间的练习。

有些计算或应用题的分析,要在适当时候引导学生简缩思维。

例如被乘数、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要启发学生想有什么简便算法,并在计算中自觉地运用。

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思考问题,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

1、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首先要加强算理教学,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规律性知识和一般计算方法,通过练习逐步巩固并加深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学生切实掌握了,就为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

教师在教学计算步骤、解题过程以及书写格式等做出一些规定是必要的,但在一定条件下要允许学生灵活,不宜统得过死。

例如,中年级学过乘法交换律以后,在算式中就要允许被乘数、乘数交换位置书写。

分数混合运算只要求适当保留运算的过程,不必强调把每一步计算都完整地写出来。

2、在练习中要注意适当出现一些概念或习题的变式,还要安排一些逆思考的题目,以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练习题:

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

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学生就运用倒推的策略:

还剩25张画片→拿回多送的1张→拿回送出的一半→小军原有的画片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此外,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个答案的开放型的题目,也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做到全方位平衡发展,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

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各抒己见,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

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

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术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  

  的结论。

接着我又问:

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

有的小组代表说:

我将满圆锥水往圆术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术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 

   。

有的小组代表说:

我是将满圆术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术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

   。

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

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

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注重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

虽然数学教科书中的全部定理、公式都早已被发现,但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

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经常采用直接注入式,而必须把概念、定理等还回到具体问题中,创设问题发现和提出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获取。

这样,通过“再创造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要比被动获得的理解更好,也更容易保持。

  七、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

“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其次,要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要给压力、给任务,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努力感受成功的愉悦,认识自我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只有培养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才能冲出定势,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才会有创造的火花。

 八、注重传授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活动。

1、注重和生活实际联系,使知识具体化。

   联系实际发掘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发现数学的趣味,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尽量不照搬课本上的材料,尽量使陌生的材料熟悉化,陈旧的材料时代化,让数学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需要感,用有趣的材料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思维。

如:

在学生认识厘米,会用厘米迟测量线段后,让学生去测量地图上弯曲的铁路线长度,学生可以用线重合在铁路县上,然后拉直再测量,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十分具体,容易创新地想出许多好方法。

2、注重实际运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际运用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这种步骤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尤其重要。

例如:

在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时,我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回答出每一个这样的单位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一样事物对应起来,于是学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回答:

这些回答无不体现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及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当然这里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答案。

再如:

在学会计算长方体体积后,可让学生设法测量一只土豆的体积。

学生可把土豆放在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接着把浸没在水中的土豆取出,再测量长方体的长、宽和水面升降的高度,求出土豆的体积。

在这样数学教学中,教师就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尝试,去猜想,进而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3、改变练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按照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任务要求,应注重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一题多变就是变条件、变问题和条件问题互换,它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搏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

甲数是80,乙数是20,可以有以下问法:

(1)甲数是乙数的几倍?

(2)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3)甲数除以乙数商是多少?

这种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其智力。

(2)一题多解是指对同一问题,由于思维的起点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会有多种解法。

再如:

某建筑工地,第一天用6辆车运沙子,共96吨,第二天用同样的车辆12辆运沙子,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运多少吨?

(1)96÷6×12-96=96吨

(2)96×(12÷6)-96=96吨(3)96÷6×(12-6)=96吨。

这类练习不但能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积极的、多角度的思维活动中得到培养。

九、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改变学生单一学习方式,活学活用。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被掌握和可以灵活运用,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及时改变自己在游戏中的所犯错误,这样游泳技巧才会提升,那我们也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如:

我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和情感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用10分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主要有四种方法。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

这样进行教学就不会出现传统教育的“满堂灌”和局限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的再创造活动,让学生更多层次、更灵活、更牢固的掌握知识,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分析更多元化创新意识也就得到升华。

  “教育要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表达方式,而不是助长他的个人主义”、“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

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师不仅要善于吸纳新的教育观,并用于实践,同时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真正成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摇篮。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

 

瓦亭镇杨沟小学刘峰

二0一四年五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