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5.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2123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5.docx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5.docx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5

限时训练5

 对应学生用书P134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西南宁、玉林、贵港摸底)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解析 据所学,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说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故A项错误;据材料“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表明不是涉及人民,故B项错误;据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可知破坏了中国海关管理权,加速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9·湖南长郡中学调研)1913年,赵玉森在《共和国本国史》中写道,“约既公布”,“对于战争原因之鸦片禁令,均未只字争及,于是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诸外国人反而丑诋之,且或携我国一二烟具陈诸博物馆,以为清国人民风俗之代表矣。

”这反映出赵玉森意识到(  )

A.孙中山缺乏反对外国勇气

B.烟毒泛滥危害中国国家形象

C.辛亥革命具有历史局限性

D.鸦片战争深刻影响近代外交

解析 根据材料“对于战争原因之鸦片禁令,均未只字争及,于是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可知指代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诸外国人反而丑诋之,且或携我国一二烟具陈诸博物馆,以为清国人民风俗之代表矣”,可知烟毒泛滥,已为外国所诟病,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同理,材料无关外交事务,故D项错误。

答案 B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贸易部强调,英国政府“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定的规章”,而且“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英国政府试图与清政府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

B.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迫使英国放弃了领事裁判权

C.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改变了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D.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清政府以维护其在华利益

解析 英国政府不可能与清政府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故A项错误;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是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故B项错误;自由主义原则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英国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对于清政府的态度有一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以维护其在中国的利益,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9·湖南长郡中学调研)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

A.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B.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C.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D.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解析 由材料“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教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可知,传统宗教信仰的淡化及社会控制机制的衰落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之一,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而非民间宗教组织的兴起,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是农民的贫困和破产使得乡村宗法社会的瓦解,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阶级矛盾而非民族矛盾,排除D项。

答案 C

5.(2019·无锡期中)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

“买办”受雇于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

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A.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

B.买办资本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

C.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

D.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

解析 “买办受雇于洋行”体现了买办性,“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体现了民族性,故选D项;完全依附于外国,与“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不符,排除A项;B项与“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不符,排除B项;买办只是近代民族工业来源之一,排除C项。

答案 D

6.(2019·临沂期中)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

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

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  )

A.使沿海军事力量布局平衡

B.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制约

C.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

D.逐渐由官办向官督商办转变

解析 根据材料“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可知,洋务企业在买卖环节并非完全脱离市场,也受价值规律的制约,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洋务军事工业与市场的关系,排除A项;“高度关注”,程度表述欠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排除D项。

答案 B

7.(2019·“皖南八校”联考)下图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经济的相关发展状况,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

B.受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影响,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C.外商在华投资较多,控制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

D.因列强侵略,近代中国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析 图示反映的是19世纪后半期中国各种近代企业所占比重情况,不能说明甲午战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故A项错误;通过图示可知,外商企业占据了中国经济的绝大部分,在此种情况下,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会特别艰难,故B项正确;通过图示可知,外商企业在华投资较多,但不能推出其控制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故C项错误;图示没有反映出近代中国的工业体系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B

8.《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

“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

洋人著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

”其注释称:

“近今新式衣服,窄几缠身,长能复足,袖仅容臂,形不掩臀,偶然一蹲,动至绽裂,或谓是慕西服而为此者。

然西人衣服,只求灵便适用,并未见窄瘦如斯,殆于取法之中,进步改良,始创此式。

”在读者看来(  )

A.中西合璧是近代初期服饰变迁的典型特征

B.服饰开始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

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了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D.西式服装的传入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中西合璧是典型特征,故A项错误;“合身适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民族工业的作用,故C项错误;“殆于取法之中,进步改良”体现西式服饰对中国服饰的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 D

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

据此可知,魏源(  )

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

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

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解析 题干中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提及学习其他方面的内容,所以并没有形成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故A项错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是洋务派,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故B项错误;魏源书中只能看出学习西方技术,并不能看出他改变了“天朝上国”的观念和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魏源在《海国图志》书中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后来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梁启超为李鸿章作传,说:

“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下列材料体现“惜李之识”的是(  )

A.“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

B.“是役也,李鸿章之事,记者不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兴盛之理”

C.“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

D.“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故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解析 由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结合史实可知“惜李之识”主要是指惋惜李鸿章对中西认识上的不足。

A项是将晚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责任归结于李鸿章,这应该属于“悲李之遇”,故A项错误;B项是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认为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失去机遇较多,如“避战保船”等,但就算不失这些机遇,也不会取胜,这符合“悲李之遇”,故B项错误;C项指责李鸿章不知世界民主政治的大势,不了解西方民主政治及民主思想,仅学习西方技术层面,这体现李鸿章对中西认识的不足,符合“惜李之识”,故C项正确;D项意在说明因为中国落后的国力,就算才能高于李鸿章,也不得不屈辱求和,这符合“悲李之遇”,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

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

B.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C.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

D.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

解析 《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符合清朝国情,故A项错误;B项只是表面原因,故排除;清朝守旧官僚不能正确看待《海国图志》是救国之法,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造成思想闭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打开国门,锁国政策早已废除,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

郑观应此举(  )

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解析 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但又大讲中学为道,其目的主要是回避顽固派的进攻,而不是为了适应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故A项错误;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目的主要是回避攻击,而不是独尊中华鄙夷外邦,故C项错误;其目的就是减少来自于顽固派的攻击,是学习西方的策略,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

13.(2019·山东德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海外贸易中,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

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

唐代以前,活跃在印度洋至中国的航线上的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

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奠定了古代中国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

该时期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

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

此后虽然有所回升,但远未得到充分发展。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 据统计,1864年中国的洋货进口额为4621万海关两(近代中国海关曾经长期使用的一种计算银两的单位),1880年为7929.4万海关两,1894年为16210.2万海关两。

进口货物以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为大宗,其中棉纺织品和棉纱自1884年后逐渐在进口总额中占据首位,其销售市场由华南沿海口岸逐渐推广到华北、东北和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

在出口货物中,以茶、丝为大宗,棉花、大豆、烟叶、皮毛等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这使得棉花、蚕桑、茶、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

危局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形成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1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

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可知,出口商品是制成品,而进口商品是初级品,得出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处于优势(或“主导”)地位;据材料一“唐代以前,活跃在印度洋至中国的航线上的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

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得出海外贸易范围广;据材料一“该时期(宋朝)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得出宋代海外贸易发展到高峰(或“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据材料一“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得出明代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下降。

第二小问“原因”,在答原因时,首先要基于已经答出的上一小问“特点”的答案,出口商品都是制成品是因为古代中国手工业发达,得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手工业水平高;宋代海外贸易发达,与经济重心南移、航海技术高超有关,从而得出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或宋代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用于航海等);明代海外贸易下降与明朝政府实行的海禁政策有关,得出明代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1864年中国的洋货进口额为4621万海关两(近代中国海关曾经长期使用的一种计算银两的单位),1880年为7929.4万海关两,1894年为16210.2万海关两。

进口货物以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为大宗,其中棉纺织品和棉纱自1884年后逐渐在进口总额中占据首位”,从而得出外国商品的进口和中国原材料、农副产品的出口持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近代中外贸易受控于外国,从而得出西方输入中国的主要是机器工业产品;西方列强在中外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第二小问“影响”,结合上一小问“变化”的答案,再结合所学,从而得出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据材料二“棉纺织品和棉纱自1884年后逐渐在进口总额中占据首位,其销售市场由华南沿海口岸逐渐推广到华北、东北和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并结合所学,从而得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据材料二“在出口货物中,以茶、丝为大宗,棉花、大豆、烟叶、皮毛等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这使得棉花、蚕桑、茶、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从而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

答案 

(1)特点:

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处于优势(或“主导”)地位;海外贸易范围广;宋代海外贸易发展到高峰(或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明代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下降。

(6分,每点2分,若答“发展过程起伏波动”也可得2分)

原因: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手工业水平高;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或宋代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用于航海等);明代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6分,每点2分)

(2)变化:

外国商品的进口和中国原材料、农副产品的出口持续增长;西方输入中国的主要是机器工业产品;西方列强在中外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6分,每点2分,若答西方列强逐渐控制了中外贸易,或中国失去贸易自主权也可得2分)

影响:

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推动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

(7分,若答以棉纺织等行业为生的许多城乡手工业者破产也可得2分)

14.(2019·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鸦片战争的失利,魏源于1842年写成《海国图志》。

他讲到写作的目的: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此书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天朝上国的史地观念,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其他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影响有限:

姚莹曾指出“举世讳言之,魏默深独能著书详求其说,已犯诸公之忌。

”谈《海国图志》成为封建士大夫的禁忌。

《海国图志》在日本社会却深受欢迎。

有日本学者将《海国图志》比作“幕末决定日本前进道路的指南针”。

——据吴兴勇《魏源与〈海国图志〉》整理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结合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评价。

(要求:

信息准确,评价全面,逻辑严密。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

如:

根据材料“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此书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天朝上国的史地观念,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其他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可以得出《海国图志》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潮流;其次,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评价(评价全面,逻辑严密)。

可以从魏源《海国图志》积极面和它的消极面进行评价。

如:

该书仍然受传统观念束缚,称列强为夷,且出版后遭到传统士大夫阶层排斥,没有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

最后,对所评价信息作简要小结。

如:

总之,它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答案 信息:

魏源的《海国图志》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潮流。

(3分)

评价:

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机改变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国家的自然地理、科技和人文政治法律,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挣脱天朝上国观念,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进步潮流。

但是魏源本人仍然受传统观念束缚,称列强为夷,且书籍出版后遭到传统士大夫阶层排斥,没有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反映了思想观念改革的艰难和复杂。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