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2099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docx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docx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解析版

高考一轮复习单元易错题专题训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

1.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为

A.①B.②C.③D.④

2.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

A.风化B.侵蚀C.搬运D.沉积

【答案】1.C2.D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详解】

鱼鳞坑能够拦截地面径流,把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为了使鱼鳞坑能够长期发挥作用,要防止泥沙在坑内淤积,因此在3位置植树种草,可减少泥沙入坑。

故C正确。

【2题详解】

地表水携泥沙汇入坑内,泥沙在坑内淤积,发生的地质作用为沉积作用。

故D正确。

考点:

水土保持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4.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A.河流水量更大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答案】3.D4.B

【解析】

试题分析:

【3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沙漠、季节性河流等相关信息可以判定图示区域为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南部一带,图示区域城镇都分布在山麓地区,这里虽然降水稀少,但高山上的冰雪融水为其生存提供了水源。

故水资源的分布及数量不仅影响了城镇的分布,还直接影响了城镇的规模大小。

故选D。

【4题详解】

从图中的古城遗址与当代城镇相比,出现了现代城镇明显向河流的上游迁移的特点。

原因可能与人口数量的增多,工农业、生活用水量的增大,上游过度用水,下游因断流而无水可用,人们不得不向河流上游迁移。

故选B。

考点:

城镇的区位因素读图分析能力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

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下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

回答下面小题。

5.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正确的是(  )

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99%

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

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下

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

6.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

A.甘肃、河北B.新疆、内蒙古C.陕西、宁夏D.青海、西藏

【答案】5.B6.D

【解析】

试题分析:

【5题详解】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

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故A错误;结合图示,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面积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B正确;图示山西、河北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在400mm以上,C错误;长江以南的南方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到导致水蚀荒漠化,D错误。

【6题详解】

冻融荒漠化主要发生在高寒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考点: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点评: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利用图示信息,判断我国的荒漠化分布的差异,并结合我国的区域地理环境分析。

该图是我国部分沿海城市地面沉降的统计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据图分析,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域分布特点是

A.南方沿海城市地面沉降面积更大

B.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三角洲平原

C.东部地区分布十分广泛,集中连片

D.最大累积沉降量自北向南递减

8.有关地面沉降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超采地下水改变了地下基岩和土层的原有应力状态和平衡条件

B.农业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

C.高层建筑物建设时地基不牢是造成沉降的重要原因

D.城市之间地面沉降发生的原因具有关联性

【答案】7.B8.A

【解析】

试卷分析:

【7题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判断,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渤海周边和长三角地区,故只有B项正确。

【8题详解】

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大致了地下水漏斗区,而逐渐形成地面下沉,故选A项。

考点:

本题考查影响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点评: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抓住图示的有效信息,并掌握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分析。

本题还可结合地面下沉的治理措施设计试题。

某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该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探究结果表明

A.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

B.林地的年温差大,裸地的年温差小

C.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

D.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

10.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③减弱噪声④吸烟滞尘⑤防风固沙

A.①②B.②⑤C.③④D.③⑤

【答案】9.D10.C

【解析】

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9题详解】

从表格中数据计算,年均温差值为负值,所以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D正确。

4-10月份温差为负值,林地的气温低于裸地气温,应为夏季,因此该校应在北半球,A错误。

林地夏季比裸地均温低,冬季高,所以林地的年温差小,裸地的年温差大,B错误。

故选A。

该小在北半球,7、8月份为夏季,月均温应较高,C错误。

【点睛】本题难度较大。

注意材料对月均温差值的解释以及林地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10题详解】

因该林地位于学校和公路之间,公路上的交通工具会产生噪音和废气,所以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是减弱噪声和吸烟滞尘。

故C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温带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回答下面小题。

11.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面积:

农牧结合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

B.该地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C.荒漠草原区人口总数少,对环境破坏小,环境质量好

D.草甸草原区植被覆盖率高,不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

1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  )

A.利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发展马铃薯等无公害蔬菜种植

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油料作物产量

C.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D.适度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答案】11.A12.B

【解析】

【11题详解】

农牧结合区人口最多,人均耕地面积也最多,所以耕地总面积也最多。

草甸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人均耕地面积差异不大,但草甸草原区明显比荒漠草原区人口多,所以耕地总面积要大于荒漠草原区。

A是正确选项。

可以看出,此地处于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一旦利用不合理,即会发生水土流失,又会发生荒漠化。

B、D错。

在三个区中,荒漠草原区是水分条件最差的,生态也最脆弱,C错误。

【12题详解】

此地处于农牧过渡地带,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D正确。

该地特别是西部比较干旱,大气中水汽含量少,所以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同时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

干旱区河流数量较少。

所以,A、B正确,C错误。

【13题详解】

此地处于农牧过渡地带,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农牧业的协调,过度农耕会破坏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所以B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一:

该图是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及某地局部放大后等高线图。

图中A、B、C、D为该地拟建窑洞处。

材料二:

为治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位水土保持学家在某山坡地设立六个位置相邻的小试验场,以模拟降水的方式,观测土壤流失量与地表覆盖状况的关联性。

此六个试验场的坡度、坡长相近,底岩均为透水性甚差的岩层。

下表是这六个试验场的土壤质地与某次降水后土壤流失量的资料。

(1)在A、B、C、D四处中最适合建窑洞的是_______。

试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判断六个试验场中植被覆盖率最好的是哪个?

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

(1)D D位于阳坡,光照条件好;且位于山脊分水岭,较干燥,不易渗水;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2)④地。

从土壤质地看,④地砂粒比重最高,黏粒比重最小,水土保持功能最差,但它的土壤流失量却较少。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陕西及其周边区域为材料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植被与土壤流失的相关性,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

(1)窑洞建设主要考虑光照、地形等因素。

D位于阳坡,光照条件好;且位于山脊分水岭,较干燥,不易渗水;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A位于阴坡,B处在黄土峁的顶部,C处在山谷中,均不利于建窑洞。

(2)根据各类土壤的质地和水土流失总量分析。

从土壤质地看,④地砂粒比重最高,黏粒比重最小,水土保持功能最差,但它的土壤流失量却较少。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棘属多年生灌木,耐旱,抗风沙。

春、秋季新植幼株,3-4年后挂果,9-10月采摘。

果实有很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但易变质。

早期工艺是沙棘果带枝采摘,连枝加工。

皇甫川流域多沟壑,是我国沙棘主要种植区域之一。

近年来,该地引进了品质优、产量大的俄罗斯大果沙棘替换本地品种。

下为皇甫川流域位置示意图和坡面沙棘林带景观图。

(1)坡面沙棘林通常沿等高线延伸方向逐排种植,试分析其原因。

(2)该地秋季新植沙棘幼株成活率比春季高,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3)上世纪90年代,该地沙棘种植规模快速扩张,但经济效益不高,推测其原因。

(4)你是否赞同该地引种俄罗斯大果沙棘,扩大产业规模?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

(1)沟壑地形,地势起伏大,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沙棘林带与坡面径流方向垂直,能有效拦水拦沙,利于水土保持。

(2)该地区春季降水少,蒸发强,干旱严重;夏季多雨,秋季土壤墒情好(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幼株易成活。

(3)保鲜技术差,储运成本高;加工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发不足,销售渠道不畅。

(4)赞同:

质优高产,经济效益高;提升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不赞同:

可能破坏本地生物链的稳定,影响生物多样性;引进品种可能不适应本地环境,不宜盲目扩种;规模扩张过快,可能导致产品销售受阻。

【解析】

(1)坡面沙棘林通常沿等高线延伸方向逐排种植,主要因为分布区是沟壑地形,地势起伏大,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沙棘林带与坡面径流方向垂直,能有效拦水拦沙,利于水土保持。

(2)该地秋季新植沙棘幼株成活率比春季高,原因是该地区春季降水少,蒸发强,干旱严重。

夏季多雨,秋季土壤墒情好,即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秋季种植幼株易成活。

(3)沙棘果容易变质,上世纪90年代,保鲜技术差,储运成本高。

加工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

市场开发不足,销售渠道不畅。

所以经济效益不高。

(4)只要能说明理由即可。

俄罗斯大果沙棘,质优高产,经济效益高。

扩大种植,提升产业规模,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所以赞同。

大规模引进种植,可能破坏本地生物链的稳定,影响生物多样性。

引进品种可能不适应本地环境,不宜盲目扩种。

规模扩张过快,可能导致产品销售受阻。

所以不赞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