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文化产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2052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拳文化产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太极拳文化产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太极拳文化产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太极拳文化产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太极拳文化产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极拳文化产业.docx

《太极拳文化产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文化产业.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极拳文化产业.docx

太极拳文化产业

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太极故里-陈家沟为例

摘要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体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400年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显著的健身效果而享誉于世。

本文首先对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分类与功能特点作了详细的介绍。

进而通过对太极文化的梳理,讲述了太极拳的所蕴含的《易经》、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以及所包含的中医学理论。

最后以太极故里——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为例探讨了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所存在的瓶颈、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太极故里——陈家沟

 

目录

一、太极拳简介…………………………………………………………3

(一)太极拳的起源………………………………………………………………3

(二)太极拳的文化底蕴…………………………………………………………4

⒈太极拳蕴含的《易经》哲学思想………………………………………………4

⒉太极拳蕴含的儒家哲学思想……………………………………………………4

⒊太极拳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5

(三)太极拳的功能特点…………………………………………………………5

⒈太极拳运动的特点………………………………………………………………5

⒉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功能…………………………………………………………6

二、太极拳的发展概况…………………………………………………7

(一)太极拳的发展历程…………………………………………………………7

(二)太极故里之争………………………………………………………………8

三、以太极故里——陈家沟为例谈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发展…………9

(一)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产业发展的概况……………………………9

(二)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11

⒈太极拳人才流失严重,拳师匮乏,资质参差不齐……………………………11

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配套工程的规模、档次和起点较低………………11

⒊太极拳产品品牌繁杂,相关产业没有集团化、规模化………………………11

4.缺乏有组织的引导和管理,缺少权威认证,国际发展受限…………………11

(三)太极拳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12

⒈强力推进太极拳名师工程,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引进人才………………12

⒉科学确立太极文化地位、合理规划产业蓝图…………………………………12

⒊大力宣传,招商引资,完善产业意识…………………………………………12

4.走国际化的道路,开拓太极文化产业新市场…………………………………13

参考文献………………………………………………………………14

一、太极拳简介

(一)太极拳的起源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旨将山西洪桐县一带迁向怀庆府境内。

陈氏一世陈卜携家在温县城东10公里处落脚,因武艺高强,在迁徒的过程中经常帮助百姓解危救困,大家非常敬重他,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陈卜庄。

陈卜庄地势低洼,经常发生涝灾,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

常阳村处于青风岭,岭中多有土匪,陈卜精于拳械,便在村中设立武学社,教授子弟,保卫桑梓,后来陈家人丁兴旺,在村中渐成大户,人们便把常阳村叫做陈家沟。

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传人陈王廷在祖传拳术的基础上,吸取众家武术之长,结合导引吐纳术、黄庭经、易经和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强身健体的新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为太极拳。

太极拳自创编以来在陈家沟陈氏代代相传,陈王廷的淡薄名利、与世无争的思想也传了下来。

陈氏后人不事张扬,只在族内演练,斗转星移,漫漫100多年。

清朝道光年间,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取得太极拳真谛后将太极拳带出了陈家沟,由此太极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并迅速演变为杨、吴、武、孙、和等诸大流派,誉享九州。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轻灵、缓慢的拳术。

综合明代各家拳法,结合古代的导引和吐纳之术,吸取古典哲学和中医理论的一种内外兼修的,柔和、轻灵、缓慢的拳术。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掤、捋、挤、按、离、震、兑。

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坤、艮、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这是清代著名武术家王宗岳对太极拳的释名。

从“太极拳论”中可以看出,太极拳曾被称为“长拳”和“十三势”。

另外,还有“绵拳”及“软手”之说。

 

(二)太极拳的文化底蕴

1.太极拳蕴含的《易经》哲学思想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巨著,它对中国的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周易》分为《易经》及《易传》。

其中《易经》包含着:

阴阳观:

“一阴一阳之谓道”、圜道观: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变易观:

“变则通,通则久”、天人观:

“天人合一”。

《易经》基本思想

太极拳拳理

阴阳观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王宗岳《太极拳论》)

圜道观

“所画之圈由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

变易观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为之粘。

”(王宗岳《太极拳论》)

天人观

“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

”(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

 

2.太极拳蕴含的儒家哲学思想

孔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格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

宋明理学进一步规范了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

儒家哲学思想

太极拳拳理

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

形成“重德重礼”的武德思想体系

建立了太极拳家族血缘关系的传承体系

宋明理学思想的形成

奠定了太极拳的理论体系

3.太极拳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

道家哲学思想

太极拳拳理

道论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王宗岳《太极拳论》)

“虽曰拳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陈鑫《太极拳名义说》)

气论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王宗岳《太极拳论》)

天人合一论

“秉天地元气以生,万物皆备于我,得圣人教化以立,人人各保其天因,而以阴阳五行得于有生之初者,为一身运动之本。

”(陈鑫《太极拳权论》)

反者道之动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王宗岳《太极拳论》)

(三)太极拳的功能特点

1.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1)体松心静

体松心静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之一,“体松”是指练拳时,在维持动作姿势的基础上,尽量使身体肌肉处于放松状态,要求动作自然舒展,不用僵力,腿部在运动时经常是半弯曲的,肌肉必须用力,但在两腿交替支撑体重时,负重腿仍然要放松。

“心静”是指要在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集中。

(2)缓慢柔和

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之一。

一套太极拳一般要求在5-10分钟内完成。

缓慢还包含连贯,各拳式之间不得停顿,应做到连绵不断。

缓慢的前提的放松,在此基础上使两臂动作姿势及运动路线都保持弧形。

(3)动作、呼吸和意念相配合

练太极拳到一定程度要把动作、呼吸和意念配合起来,这样才能表现出太极拳的特点,才能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

一方面是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太极拳的技术动作是由起落开合动作组成的,要求起(向上)的动作要吸气,落的动作要呼气;开(两臂张开)时为吸,合时为呼。

无论哪种呼气方式都应求其自然。

另一是方面动作与意念的配合,在练拳时首先要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动作的运动过程中,以意识引导动作,做到“意领身随”。

2.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功能

(1)有利于血液循环

太极拳的要求动作姿势始终要保持一定的弧或圆形。

使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正是这种舒展圆活的放松姿势可以使肌肉更富有节奏,有利于血液循环,使能量物质顺畅的达到组织器官,防止组织器官缺血,及时清走代谢产物保证机体活力。

(2)有利于新陈代谢

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太极拳为运动负荷适中的健身活动。

适中的运动量可使新陈代谢处于适宜的状态,无论是能量物质的供应,还是代谢产物的排放,都在一个比较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3)有利于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功能对人体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太极拳的的练习能够有效地增大肺活量,改善肺组织结构,并对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X线下观察太极拳练习中,膈肌上下活动幅度比常态增加2—3倍,说明太极拳可以提高练习者的肺通气功能。

(4)有利于循环系统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太极拳列为心脏复健运动项目。

实验证明:

杨式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心功能有明显得提高作用。

通过1个月太极拳练习,受试者的安静心律降低,可以减少心肌的氧耗;血压降低,说明太极拳可增加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的明显提高说明,心脏泵血效率提高;而心室厚度和收缩的提高,说明心室壁血液供应得到了改善。

(5)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神经系统的中枢。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对人的智慧与思维具有重要影响。

大脑重量虽然只有人体重量的1/50,但其作用与需要却超过其它任何器官。

脑细胞约有140亿个,没有再生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进行太极拳锻炼,可使脑细胞减少的状况得以改善,使大脑功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二、太极拳的发展概况

(一)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自明末清初,陈氏第九世传人陈王廷创建太极拳后,18世纪20至60年代,为了适应不同学习对象和不同的保健需要,相继出现了陈有本在老架基础上编成的陈氏新架太极拳、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又在此基础上创编的赵堡架和忽雷架。

随后,河南省陈家沟陈氏拳械的第一位外姓传人杨露禅删改陈氏老架,创编成架式宽舒、动作圆润的“绵拳”架。

曾师从杨露禅和陈青萍的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与其甥李亦将两年多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写出了一系列言简意赅的太极拳文论,并于1881年由李亦编定为《太极拳谱》。

此后,由杨露禅编传的“绵拳架”,经其子杨健候和其孙杨澄甫修润定型为后世广为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

河北省武清(今属天津)人李瑞东以从王兰亭学得的“杨式”搬拦锤、肘底锤、撇身锤、指裆锤、栽锤等五锤为基础,编成“太极五星椎”(今被称为李式太极拳)。

民国初年,李亦之徒郝为真在北京传授武禹襄创编的武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得郝为真的传授,并在此基础上融会形意拳和八卦掌技法,创编成孙式太极拳。

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将其父全佑的杨式拳架作了删难就简、突出轻柔的整理,创编成吴式太极拳。

1928年,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到北京传授陈式老架太极拳。

当时,年近古稀的和兆元长孙和庆喜开门授徒,其弟子郑伯英和郑悟清迁居西安致力传拳,为“和式太极拳”在西北传播打下基础。

太极拳苑出现了分支迅速、流派繁衍的景象。

1956年后,国家体委相继组织太极拳家创编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整理、修订了杨式八十八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太极拳推手练习法等。

为适应竞赛需要,还创编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用于全国武术锦标赛的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

从1986年起,正式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

国际武术联合会1990年成立后,翌年举办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将太极拳设为比赛项目之一。

各洲举办的武术锦标赛中也都设有太极拳项目。

2000年6月20日,国际武术联合会执委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通过决议,将每年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健身月”。

 

(二)太极故里之争

历史明确记载,河北永年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是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长兴的徒弟,河北邯郸市和永年县从1991年起,每年都举行盛大的国际太极拳大会。

而湖北省十堰市则干脆直接对外宣布太极拳发源于武当山。

因为太极拳到底是源于武当山还是温县陈家沟,有关人员还曾诉诸法庭。

令焦作人自豪的是,2007年8月21日,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举行了“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挂牌仪式。

这次挂牌,为太极拳源流问题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

继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陈家沟“太极圣地”、2006年国家将陈家沟的太极拳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在组织专家对太极拳源流问题进行多年的考察论证后,将“太极拳发源地”的牌子隆重地挂在陈家沟(国家文化系统也做出了同样的考察认定)。

这是国家有关单位对太极拳源流问题再一次的科学定论,此举对太极拳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发源地的唯一性,对于焦作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资源,更是一张响当当硬邦邦金灿灿的文化名片。

 

三、以太极故里——陈家沟为例谈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太极拳文化作为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的文化瑰宝,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太极拳的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1978年11月,由日本众议院副院长三宅正一任团长的日本国会议员代表团来华访问。

三宅正一团长谈到他正在学习中国太极拳,小平同志兴趣盎然地介绍了太极拳运动的优点,并亲自写下墨宝“太极拳好”赠与三宅正一。

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在参加河南陈家沟太极拳馆开业典礼时呼吁:

“必须把太极拳做成一项产业,铸成闪光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作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经济接轨世界的脊梁。

……为中华武术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得更加灿烂辉煌做出突出的贡献。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于2007年在温县考察工作时,对弘扬太极拳文化提出了殷切要求——“挖掘好、开发好、弘扬好,有规模、有效益”;2009年,省长郭庚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把陈家沟太极拳塑造成为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的更具体的目标。

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也希望“通过加大宣传推介方案,使太极文化与少林功夫比翼双飞、交相辉映”。

为了发展太极文化产业,焦作市专门委托北京大学中国战略中心编制了2008年至2013年《焦作市太极文化产业规划》。

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为河南太极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制度保障。

焦作市委、市政府下发文件《关于在全市推广太极拳的通知》,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把学习太极拳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并把每年的5月份定为“太极拳活动月”,开展太极拳比赛、表演、讲座、咨询等系列活动”。

温县把太极拳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科目,陈家沟的孩子在武校和家庭武馆学拳一律免费。

为了进一步继承优秀的太极拳文化,太极故里温县,还把太极拳运动列进《温县经济发展纲要》,制定了以太极拳为龙头,全面发展体育事业,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太极战略,并下发了《在全县推广普及陈式太极拳活动的通知》,陈式太极拳被列为温县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课,温县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练习太极拳。

据焦作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显示:

以太极拳为龙头所带动的的焦作旅游产业,2000年,焦作市游客人数95万,门票收入1045.1万元,旅游综合收入2.6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例不足1%;而到了2010年,游客人数上升到1959万人,门票收入6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47.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例11%,旅游业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

10年来焦作旅游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强势增长,每年均以二位数甚至三位数速度递增。

 

 

(二)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1.太极拳人才流失严重,拳师匮乏,资质参差不齐

陈家沟被誉为“四大金刚”的拳师中,陈小旺定居澳大利亚,陈正雷工作在郑州,朱天才在新加坡,王西安在温县教拳。

还有近千名拳师散布于国内外,各自为战,小打小闹,满足于养家糊口。

特别是在国外教拳,每小时可收入100美元的学费,高收入诱惑着许多拳师把未来的发展定位于国外。

即便是在世界各地授拳的拳师,也是各自为政,缘于门户间隔,互相之间缺乏协作。

在目前普及的太极拳中,有很多的指导员或教练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和培训,使得太极拳练习者得不到正规的指导,动作不规范、技术不正确等等,使得在练习过程中很多不应有的伤病屡屡发生。

太极拳专业人才的匮乏和奇缺不仅影响其普及的质量、规模和速度,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太极拳所蕴藏理论体系价值的开掘。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配套工程的规模、档次和起点较低

国家已经授予焦作“太极圣地”、“中华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称号,可作为圣地的核心,陈家沟以及太极拳相关场馆的规划开发与其“世界级品牌”的地位还不匹配,相当一部分太极拳学校的规模和档次无法满足太极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部分太极拳商标、产品等还局限于少数太极大师家族式的经营,虽然有一定号召力,但距离产业化相去甚远。

3.太极拳产品品牌繁杂,相关产业没有集团化、规模化

现有的太极拳相关产品品牌分散、孤立,各个流派的太极拳馆校和生产厂家各自为战,多是以个人名义出现,形不成规模,缺乏高知名度的国际化大品牌,无法满足世界范围内对太极文化和相关产品的需求。

4.缺乏有组织的引导和管理,缺少权威认证,国际发展受限

尽管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成立了太极拳组织,但其自发性、随意性强,且相当一部分缺乏正规的引导和管理。

在外国建立起陈氏太极拳组织后,能否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太极拳的运动水平,还缺少有权威的陈式太极拳协会或组织的认证和机制上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太极拳更快地国际化。

(三)太极拳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力推进太极拳名师工程,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引进人才

太极拳文化产业包括各个方面,但太极拳的培训和传授是其重要一环。

为弘扬民族文化大业,首先遵循市场机制,提供优惠政策,招回外流的太极拳骨干人员,引进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贯通体育、管理、经济、法律、外语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他们集体优势,为太极文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借鉴韩国跆拳道的经营方式,集中管理,连锁培训,自主经营;也可借鉴美国体育经纪人斯坦伯格的经营方式,融太极拳的文化研究、竞技健身、修身养性、表演娱乐等为一体,组建不同形式的太极文化沙龙。

2.科学确立太极文化地位、合理规划产业蓝图

作为文化源头,河南省在太极拳文化发展应该走在世界的前头,认真研究太极拳的发展趋势,科学确立太极拳文化在河南省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地位,真正把太极拳的发展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省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牵头,采取措施,重点规划,高起点策划;要投入专项经费,上项目、建阵地,多渠道发展太极文化产业。

其次,在保持陈家沟古朴风貌的基础上,加强对太极文化景观及辅助设施的修建和重组,把温县陈家沟打造成为太极拳文化园。

第三,用发展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理念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太极拳文化氛围,以新技术带动产业的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条,最终构建一个具有极强产业互动、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强的太极拳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太极拳扩散和辐射的源头。

3.大力宣传,招商引资,完善产业意识

“资本是一个趋利的怪物,无利可图时你拉都拉不来,有利可图时你赶都赶不走。

我们只要把‘陈家沟’的投资环境营造成‘陈家江’‘、陈家海’,就一定能引来国际资本的滚滚巨流!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原太极拳文化的传播和推广,首先,要科学构建太极拳文化传媒网络平台,搞好太极拳文化营销,塑造河南省文化品牌。

为此,要借助河南卫视“武林风”栏目和“少林功夫”的影响力,积极拓展营销网络,把河南省太极拳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实现太极拳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其次,太极拳产业的发展应吸引更多的经费投入,尤其是吸引外资,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营养,增强自身的发展意识,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开拓,开发挖掘竞赛表演市场,尝试走职业化道路。

4.走国际化的道路,开拓太极文化产业新市场

太极拳发展三百多年,但一直停留在单纯的理论表面,要想使太极拳真正成为一项大产业,首先,要有厚重的文化做支撑,加强太极拳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使其成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具有国际认可的统一品牌、统一形象,面向全世界传播,让世界各国人们感受太极文化,体悟中华民族特有的东方文化。

其次,必须走国际化道路,积极开展与外界太极拳产业集团合作,利用他们的市场优势、网络等形式,开拓国际太极拳产业市场,通过巨大的传媒网络向世界宣传太极拳,有助于推动太极拳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最后,积极借助太极拳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向世界充分展示太极文化的精深与厚重。

 

参考文献

[1]人民体育出版社编写组.太极拳全书[Ml.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版

[2]王宗岳等著,沈寿点校考译.太极拳谱[Ml.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版

[3]张肇平等.论太极拳[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刘玉增.太极拳的哲理与文化底蕴[J].体育学刊,2000年第6期

[5]乔超.对太极拳的社会学分析.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5月

[6]赵金龙.太极拳产业破茧而出为时不远[J].焦作日报,2007年8月27日003版

[7]王战平谢援朝.焦作太极拳普及和太极文化产业发展的践行之路[J].焦作日报,2010年6月17日005版

[8]程峰.焦作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构想[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6月第26卷第2期

[9]宋瑞敏李长明.太极拳:

打出一个支柱产业[J].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4月23日第C07版

[10]高谊.论太极拳理的哲学基础[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9月

[11]康戈武.太极拳的发展脉络[J].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3月21日第008版

[12]闫领先.关于开发河南省太极拳文化产业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年10月第十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