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docx
《第四章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
第四章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
第一节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第二节细胞连接
第三节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
第一节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细胞膜(cellmembrane)又称质膜(plasmamembrane),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
细胞膜只是真核细胞生物膜的一部分,真核细胞的生物膜(biomembrane)包括细胞的内膜系统(细胞器膜和核膜)和细胞膜(cellmembrane)。
•Thecellmembraneisthethinnearlyinvisiblestructurethatsurroundsthecytoplasmofthecell.
•itisacontinuousmembranethatcompletelysurroundsthecell.
•Italsoconnectsthetheendoplasmicreticulum,andthenuclearmembrane.Intheimagebelowwehavecoloredthemembranetohighlightitscomposition.Theyellowrepresentsthephospholipids.Thepurplerepresentsthemembraneproteins
一、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1、结构模型
1)三明治质膜结构模型:
E.Gorter和F.Grendel(1925),提出“protein-lipid-protein”三夹板或三明治质膜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影响20年之久。
2)单位膜模型(unitmembranemodel):
J.D.Robertson(1959年),提出单位膜模型,大胆的推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类-蛋白质单位膜构成,在电镜下观察,细胞膜显示出暗---亮----暗三条带,两侧的暗带的厚度约2nm,推测是蛋白质,中间的亮带厚度约3.5nm,推测是脂双层分子。
整个膜的厚度约是7.5nm。
3)流动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
S.J.Singer和G.Nicolson(1972),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fluidmosaicmodel),这种模型认为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镶嵌,覆盖或横跨双分子层。
流动镶嵌模型强调了,a膜的流动性,b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4)脂筏模型(lipidraftsmodel):
K.Simonsetal(1997),提出了脂筏模型(lipidraftsmodel)FunctionalraftsinCellmembranes.Nature387:
569-572。
2、生物膜结构
目前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可以归纳如下:
1)磷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尚未发现膜结构中起组织作用的蛋白;
2)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在其表面,膜蛋白是赋予生物膜功能的主要决定者;
3)生物膜可以看成是蛋白质在双层脂分子的二维溶液。
2、CellMembraneStructure
Hereweseeacrosssectionofthecellmembraneyoushouldnoticetwodifferentstructures:
Thephospholipidsaretheroundyellowstructureswiththebluetails,theproteinsarethelumpystructuresthatarescatteredaroundamongthephospholipids.
二、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一)、膜脂成分: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
•1、磷脂:
1)膜脂的基本成分(50%以上)
•2)分为二类:
a甘油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
•b鞘磷脂
•3)主要特征:
①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
•(心磷脂除外);
•②脂肪酸碳链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或20个组成;
•③既具有饱和脂肪酸(如软脂酸)又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
•1、Phospholipid:
Thisisasimplerepresentationofaphospholipid.theyellowstructurerepresentsthehydrophillicorwaterlovingsectionofthephospholipid.ThebluetailsthatcomeoffofthesphererepresentthehydrophobicorwaterfearingendofthePhospholipid.
•lipidcompositioninfluencesmembranefluidity:
unsaturatedfattyacidtailsarekinked,limitclosepackingofthehydrophobictailsandsoincreasefluidity.
•2、糖脂:
糖脂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的质膜上(5%以下),神经细胞糖脂含量较高;
•3、胆固醇:
1)胆固醇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上(30%以下),细菌质膜不含有胆固醇,但某些细菌的膜脂中含有甘油脂等中性脂类。
•2)胆固醇的作用:
•①调节膜的流动性;
•②增加膜的稳定性;
•③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
2、Glycolipid:
locatedonthecellmembraneofProkaryotesandEukaryotes,areusuallyoligosaccharideswhicharepositionedtoaidincellrecognitionfunctions.
3、Cholesterol:
Cholesterolisanecessarycomponentofbiologicalmembranes.Cholesterolmayinterferewithlateralmovementofphospholipidtailsandclosepackingofthephospholipidtails.Thisdisruptionmakesthemembranemorefluid.Therefore,onewayforacelltocontrolthefluidityofitsmembraneisbyregulatingitslevelofcholesterolinthecellmembrane.
(二)、膜脂的运动方式
•1、侧向运动:
沿膜平面的侧向运动(基本运动方式)
•2、自旋运动:
脂分子围绕轴心的自旋运动;
•3、摆动:
脂分子尾部的摆动;
•4、翻转运动:
双层脂分子之间的翻转运动,发生频率还不到脂分子侧向交换频率的
•10-10。
但在内质网膜上,新合成的磷脂分子翻转运动发生频率很高。
1、lateralmovement
2、Spinningmotion
3、Swayingmotion
4、tiltingmotion
(三)Liposome(脂质体)
•1、定义:
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2、脂质体的类型:
•(a)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团;
•(b)球形脂质体;
•(c)平面脂质体膜;
•(d)用于疾病治疗的脂质体的示意图
3、脂质体的应用
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学性质;
脂质体中裹入DNA可用于基因转移;
在临床治疗中,脂质体作为药物或酶等载体
三、膜蛋白
(一)、基本类型
1、外在(膜周边)膜蛋白(extrinsic/peripheralmembraneproteins);
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弱键与膜内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极性头部非共价结合,易分离。
2、内在(整合)膜蛋白
(intrinsic/integralmembraneproteins)。
水不溶性蛋白,形成跨膜螺旋,与膜结合紧密,
需用去垢剂使膜崩解后才可分离。
3、脂质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proteins)
通过磷脂或脂肪酸锚定,共价结合。
(二)、膜内在蛋白与膜脂结合的方式
1、膜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与脂双层分子的疏水核心的相互作用。
2、跨膜结构域两端携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与磷脂分子带
负电的极性头形成离子键,或带负电的氨基酸残基通过
Ca2+、Mg2+等阳离子与带负电的磷脂极性头相互作用。
3、某些膜蛋白在细胞质基质一侧的半胱氨酸残基上共价结
合脂肪酸分子,插入脂双层之间,进一步加强膜蛋白与脂
双层的结合力,还有少数蛋白与糖脂共价结合。
(三)、去垢剂
1、定义:
去垢剂是一端亲水、另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试剂。
离子型去垢剂(SDS)和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X-100)
SDS:
CH3-(CH2)11-OSO3-Na+
CH3CH3
CH3–C–CH2–C–(O-CH2-CH2)10-OH
CH3CH3
四、膜的流动性(sk)
(一)、膜脂的流动性
膜脂的流动性主要由
1脂分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脂肪酸链越短,
不饱和程度越高,膜脂的流动性越大。
2温度对膜脂的运动有明显的影
响。
3在细菌和动物细胞中常通过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来调节膜脂的相变温度以维持膜脂的流动性。
4在动物细胞中,胆固醇对膜的
流动性起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
(二)、膜蛋白的流动
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成斑现象(patching)或成帽现象(capping)
(三)、膜的流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细胞骨架不但影响膜蛋白的运动,
也影响其周围的膜脂的流动。
膜蛋白与膜脂分子的相互作用也是
影响膜流动性的重要因素
●
●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
(四)、光脱色恢复技术
(fluorescencerecoveryafterphotobleaching,FRAP)
研究膜蛋白或膜脂流动性的基本实验技术之一。
根据荧光恢复的速度可推算出
膜蛋白或膜脂扩散速度。
五、膜的不对称性
(一)、细胞质膜各部分的名称
●1、细胞外表面(ES)
●2、原生质表面(PS)
●3、细胞外小叶断裂面(EF)
●4、原生质小叶断裂面(PF)
(二)、膜脂与糖脂的不对称性
1、膜脂的不对称性:
指同一种膜脂分子在膜的脂双层中呈不均匀分布;
2、糖脂的不对称性:
糖脂分子仅存在于质膜的ES面,是完成其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
(三)、膜蛋白与糖蛋白的不对称性
1、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是指每种膜蛋白分子在细胞膜上都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生物膜完成复杂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的各种生理功能的保证。
2、糖蛋白的不对称性:
糖蛋白糖残基均分布在质膜的ES面。
六、、细胞质膜的功能
1、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2、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产物的排除,其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3、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跨膜传递;
4、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5、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
6、质膜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七、膜骨架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细胞质膜常常与膜下结构(主要是细胞骨架系统)相互联系,
协同作用,并形成细胞表面的某些特化结构以完成特定的功能。
1、膜骨架
膜骨架的概念
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
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2、红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膜骨架赋予红细胞质膜既有很好的弹性又具有较高强度。
3、红细胞质膜蛋白及膜骨架
一、封闭连接(occludingjunctions)
1、封闭连接是将相邻的质膜紧密连接在一起阻止溶液中的分子沿细胞间隙渗入体内。
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存在于脊椎动物的上皮细胞。
2、紧密连接功能:
(1)、封闭(阻止可溶性物质的扩散)、
(2)、隔离(将上表皮细胞的游离端与基底面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相互隔离)
(3)、支持功能。
3、紧密连接嵴线中的两类蛋白:
(1)封闭蛋白(occludin),跨膜四次的膜蛋白(60KD);
(2)、claudin蛋白家族(现已发现15种以上)
二、锚定连接(anchoringjunctions)
锚定连接将相邻细胞的骨架系统或将细胞与基质相连形成一个坚挺、有序的细胞群体。
●
●中间纤维有关的:
桥粒(desmosome)
●类型半桥粒(hemidesmosome)
●肌动蛋白纤维有关的:
粘着带(adhesionbelt)
●粘着斑(focaladhesion)
●连接蛋白:
细胞内附着蛋白(attachmentproteins)
●跨膜连接的糖蛋白
(一)、与中间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
1、桥粒:
铆接相邻细胞,提供细胞内中间纤维的锚定位点,形成整体网络,起支持和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的作用。
2、半桥粒:
半桥粒与桥粒形态类似,但功能和化学组成不同。
它通过细胞质膜上的膜蛋白整联蛋白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底膜上,在半桥粒中,中间纤维不是穿过而是终止于半桥粒的致密斑内。
●桥粒的结构模型图
(二)、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
1、粘合带:
位于紧密连接下方,相邻细胞间形成一个连续的带状结构。
间隙约15~20nm,也称带状桥粒(beltdesmosome)。
2、粘合斑:
细胞通过肌动蛋白纤维和整连蛋白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方式。
三、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junctions)
间隙连接(gapjunction):
分布广泛,几乎所有的动物组织中都存在间隙连接。
化学突触(chemicalsynapse):
神经细胞间的化学突触,存在于可兴奋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方式,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导神经冲动。
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完成细胞间的通讯联络。
(一)、间隙连接
1、结构与成分
结构:
(1)、间隙连接处相邻细胞质膜间的间隙为2~3nm。
(2)、连接子(connexon)是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
每个连接子由6个connexin分子组成。
(3)、连接子中心形成一个直径约1.5nm的孔道。
(4)、连接单位由两个连接子对接构成。
成分:
(1)、已分离20余种构成连接子的蛋白,属同一蛋白家族,其分子量26—60KD不等;
(2)、连接子蛋白具有4个α-螺旋的跨膜区,是该蛋白家族最保守的区域。
(3)、连接子蛋白的一级结构都比较保守,并有相似的抗原性。
(4)、不同类型细胞表达不同的连接子蛋白,间隙连接的孔
径与调控机制有所不同。
2、间隙连接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1)间隙连接在代谢偶联中的作用
a.间隙连接允许小分子代谢物和信号分子通过,是细胞间代谢
偶联的基础
b.代谢偶联现象在体外培养细胞中的证实(缺乏胸苷激酶的突变细胞株,
不能利用胸苷合成DNA.)
c.代谢偶联作用在协调细胞群体的生物学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第二信使的作用)
2)间隙连接在神经冲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a.电突触(electronicjunction)快速实现细胞间信号通讯
b.间隙连接调节和修饰相互独立的神经元群的行为
3)间隙连接在早期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a.胚胎发育中细胞间的偶联提供信号物质的通路,从而为某一
特定细胞提供它的“位置信息”,并根据其位置影响其分化。
b.肿瘤细胞之间间隙的连接明显减少或消失,间隙联接类似
“肿瘤抑制因子”。
3、间隙连接的通透性是可以调节的
●1)降低胞质中的pH值和提高自由Ca2+的浓度都可以使其通透性降低
●2)间隙连接的通透性受两侧电压梯度的调控及细胞外化学信号的调控
(二)、化学突触(chemicalsynapse)
(三)、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
1、胞间连丝结构
相邻细胞质膜共同构成的直径20-40nm的管状结构
2、胞间连丝的功能
1)实现细胞间由信号介导的物质有择性的转运;
2)实现细胞间的电传导;
3)在发育过程中,胞间连丝结构的改变可以调节植物细胞间的物质运输。
四、细胞表面的粘连分子
同种类型细胞间的彼此粘连是许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
细胞与细胞间的粘连是由特定的细胞粘连分子所介导的。
细胞粘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CAM)是参与细胞与细胞之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
可大致分为五类:
钙粘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及透明质酸粘素。
●
●细胞粘附分子都是跨膜糖蛋白,分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①胞外区,肽链的N端部分,带有糖链,负责与配体的识别;②跨膜区,多为一次跨膜;③胞质区,肽链的C端部分,一般较小,或与质膜下的骨架成分直接相连,或与胞内的化学信号分子相连,以活化信号转导途径。
粘连分子的特征与类型
①粘连分子均为整合膜蛋白,在胞内与细胞骨架成分相连;
②多数要依赖Ca2+或Mg2+才起作用。
(一)、钙粘素(cadherin)
●钙粘素(cadherin)属亲同性依赖于Ca2+细胞粘连糖蛋白。
至今已鉴定出30种以上钙粘素,分布于不同的组织。
●钙粘素的作用:
●1.介导细胞连接,在成年脊椎动物,E-钙粘素是保持上皮细胞相互粘合的主要CAM,是粘合带的主要构成成分。
●2.参与细胞分化,钙粘素对于胚胎细胞的早期分化及成体组织的构筑有重要作用。
在发育过程中通过调控钙粘素表达的种类与数量可决定胚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通过细胞的微环境,影响细胞的分化,参与器官形成过程。
●3.抑制细胞迁移,很多种癌组织中细胞表面的E钙粘素减少或消失,以致癌细胞易从瘤块脱落,成为侵袭与转移的前提。
因而有人将E钙粘素视为转移抑制分子。
●
(二)、选择素(Selectin)
●选择素(selectin)属异亲性依赖于Ca2+能与特异糖基识别并相结合的糖蛋白。
主要参与白细胞与脉管内皮细胞之间的识别与粘合。
●已知选择素有三种:
L选择素、E选择素及P选择素。
(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uperfamily,Ig-SF)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uperfamily,Ig-SF),分子结构中含有免疫球蛋白(Ig)的类似结构域CAM超家族,一般不依赖于Ca2+。
免疫球蛋白结构域是指借二硫键维系的两组反向平行β折叠结构。
(四)、整联蛋白(Integrins)
整联蛋白(Integrins)其作用依赖于Ca2+。
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
几乎所有动植物细胞均表达整合素。
由和两个亚基形成异源二聚体糖蛋白。
人体细胞中已发现16种链和8种链,它们相互配合形成22种不同的二聚体整合素,可与不同的配基结合,从而介导细胞与基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粘着。
第三节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
一、基本概念
●1、细胞外被(cellcoat)
结构组成:
指细胞质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实际指细胞表面与质膜中的蛋白或脂类分子共价结合的寡糖链。
功能:
不仅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而且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2、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
结构组成:
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主要功能:
构成支持细胞的框架,负责组织的构建;
胞外基质三维结构及成份的变化,改变细胞微环境从而对细胞形态、生长、分裂、分化和凋亡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胞外基质的信号功能
二、胶原(collagen)
1、胶原是胞外基质最基本结构成份之一,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总量的30%以上)。
2、类型:
胶原是细胞外基质中最主要的水不溶性纤维蛋白;Ⅰ~Ⅲ型胶原含量最丰富,形成类似的纤维结构;但并非所有胶原都形成纤维;
1)Ⅰ型胶原纤维束,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腱、韧带及骨中,具有很强的抗张强度;
2)Ⅱ型胶原主要存在于软骨中;
3)Ⅲ型胶原形成微细的原纤维网,广泛分布于伸展性的组织,如疏松结缔组织;
4)Ⅳ型胶原形成二维网格样结构,是基膜的主要成分及支架。
3、分子结构
1)胶原纤维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原胶原;
2)原胶原是由三条肽链盘绕成的三股螺旋结构;
3)原胶原肽链具有Gly-x-y重复序列,对胶原纤维的高级结构的形成是重要的;
4)在胶原纤维内部,原胶原蛋白分子呈1/4交替平行排列,形成周期性横纹。
●4、合成
1)前体肽链在粗面内质网合成,并形成前原胶原;前原胶原(preprocollagen)是原胶原的前体和分泌形式;
2)前原胶原在粗面内质网合成、加工与组装,经高尔基体分泌;
3)前原胶原在细胞外由两种专一性不同的蛋白水解酶作用,分别切去N-末端前肽及C-末端前肽,成为原胶原(procollagen);
4)原胶原进而聚合装配成胶原胶原纤维(collagenfibril)和胶原纤维(collagenfiber)。
合成:
基因—mRNA-前胶原-原胶原-原胶原纤维
5、功能:
骨架结构;参与信号传递。
三、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
1、氨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
1)氨基聚糖是由重复的二糖单位构成的长链多糖
二糖单位之一是氨基己糖(氨基葡萄糖或氨基半乳糖)+糖醛酸;
氨基聚糖:
透明质酸、4-硫酸软骨素、6-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乙酰肝素、肝素和硫酸角质素等。
2)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及其生物学功能
透明质酸是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的胞外基质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聚糖的主要结构组分
透明质酸在结缔组织中起强化、弹性和润滑作用
透明质酸使细胞保持彼此分离,使细胞易于运动迁移和增殖并阻止细胞分化
2.蛋白聚糖(proteoglycan)
●1)分布:
蛋白聚糖见于所有结缔组织和细胞外基质及许多细胞表面
●2)组成:
蛋白聚糖由氨基聚糖与核心蛋白(coreprotein)的丝氨酸残基共价连接形成的巨分子;若干蛋白聚糖单体借连接蛋白以非共价键与透明质酸结合形成多聚体
●3)蛋白聚糖的特性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