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案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1463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管理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项目管理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项目管理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项目管理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项目管理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目管理案例.docx

《项目管理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管理案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目管理案例.docx

项目管理案例

内蒙古盘古集团“乌兰布和生态工程”

项目基本情况及建设生态扶贫产业基地的综合分析

一、项目概况

内蒙古盘古集团的生态工程项目,是盘古集团于1996年在鸟兰布和沙漠磴口县境内地区开展的52万亩沙漠种树、种草、封沙、育林、生态保护工程(目前这一项目实施范围已扩大到100万亩)。

这一项目旨在通过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形成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以此为基础,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建设扶贫开发区,形成生态效益、杜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格局。

盘古集团实施乌兰布和生态工程的指导思想是:

以生态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为主体,建设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产业基地。

盘古集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生态效益第一的原则,谋求良好的生态效益,严格遵循沙漠地区的生态规律,以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2、发展生态产业的原则,谋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将生态环境改善作为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将经济效益的实现作为支持生态效益不断提高的有力保证;

3、将生态工程与扶贫工程相结合的原则,探索生态扶贫的新途径,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根据规划设计,在项目实施区内计划营造防风固沙林10万亩,沙生灌木35万亩,速生丰产林20万亩,封沙种草建设沙漠生态保护区一沙漠生态科技园区30万亩,建设高科技农业经济园区5万亩,其中优质葡萄经济林3万亩;利用项目区内草木资源,建立存栏牛1万头,育肥期3个月,年出栏牛4万头的良种牛繁育养殖基地1处;利用自身优质葡萄经济林资源和周边地区葡萄原料,建立万吨葡萄酒加工企业1处,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利用项目区内20万亩速生丰产林资源,筹建木材纸浆加工企业1处,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

本项目的实施,将建成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生态产业园区。

通过人工造林、封沙种草,保护和扩大植被,建立草灌乔相结合,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为主体的优质高效生态体系。

从而有效制止土壤沙漠化和风沙危害,从根本上改善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整个项目以生态环境治理改良为基础,发展生态产业,并以特色绿色食品和加工企业为龙头,推动周边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为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做贡献。

本项目从1996年开始,至2010年完成计划任务,共计15年。

项目区内计划建设南北向主干道40公里,路面宽8.5米;东西向辅干道36条,全长600公里。

计划新架设10千伏送电主干线路6条,总长度1500公里。

在项目区建设机电井100O眼,并配套相应的节水灌溉工程。

根据投资规划,项目总投资为10亿元人民币,分二期工程进行投资建设。

其中,一期工程实施期为1997-2000年,为项目的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探索、掌握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特点及其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路线,并进行初步的基础建设,为大规模展开生态工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期工程实施期为2001-2010年,为项目工程的展开与完成期,将分步实施和完成乌兰布和生态工程的全部项目,初步建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效益较为理想,社会效益显著的生态产业基地。

截至1999年底,盘古集团已投入资金2300万元,完成项目区内道路建设工程66公里,其中8.5米宽的沙区公路20多公里;架设输电线路84公里,打机电井48眼;平整土地3万多亩,种植2万多亩,植树育苗110多万株;路田初步形成了林网化,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区内已建成各种生产、生活设施,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已有20多户农牧民迁入项目区,安居乐业。

从总体上分析,盘古集团的乌兰布和生态工程项目符合国家的生态治理规划和西部开发战略、扶贫工程的要求。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对于本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提高西北、华北特别是京、津地区的空气质量也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盘古集团建立生态产业基地的模式,有利于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格局,走出生态扶贫的新路子。

因此,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磴口县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1997年8月23日,国家计委、财政部、林业总局等部委曾在基地开过现场会。

1998年,盘古集团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确定为私营企业“跨世纪亿元工程”重点实施企业和“重点保护单位”。

1999年下半年,该项目被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列为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

二、项目组织

盘古集团乌兰布和沙漠生态工程采取“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科技支撑、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的模式,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全新的企业运作机制引入生态建设和扶贫工程中。

这一项目从起步就取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1996年,盘古集团董事长秦国庆得到信息,根据美国全球资源探测卫星提供的资料,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阿拉善盟的阴山与黄河之间的乌兰布和沙漠有100多万亩宜于进行治理、开发的地区。

经过实地踏察,调查研究,盘古集团与磴口县人民政府进行协商,得到磴口县人民政府的积极支持,并于1996年9月签订了盘古集团投资开发乌兰布和沙漠的合同。

此后,随着项目的进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林业厅、扶贫办等部门和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对于盘古集团生态工程建设均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有力的支持,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展。

盘古集团进行生态工程建设,重视开展广泛的合作,吸取各方面的力量参加。

沙漠治理工程规模大、投资多,非企业自身力量所能承担,只有广泛吸引国内外有识之士参加,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盘古集团将乌兰布和生态工程纳入国家、自治区生态治理和扶贫工作的范畴,努力寻求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该项目已列为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并组成了光彩事业国土绿化整理(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公司,将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合作渠道,吸引技术、管理、资金,推动这一项目顺利实施。

乌兰布和沙漠地理、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系统脆弱,治理、开发难度极大。

而且如有不慎,不仅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可能导致破坏生态平衡的灾难性后果。

因此,盘古集团在项目实施之前,就非常注意和重视专家的意见,在调查研究中请教一了沙漠水文、地质、土壤、生物、气候以及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专家,并请专家进行规划设计。

为了保证项目实施不走弯路,盘古集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葡萄酒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聘请了一批专家担任顾问,就植树、种草,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加工业等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与合作。

目前,盘古集团正在筹建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保护区—沙漠生态科技园区,力求联合国内外专家系统开展沙漠科学综合研究,为沙漠的治理、开发奠定科学的基础。

在开放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治理沙漠的生态工程不能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模式,依靠行政命令组织推动,而必须根据市场导向,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来运作。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分散的、无组织的农户对沙漠进行自发式的开发,往往走向无序化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丧失开发的基础而走向失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设国营农场(包括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生产建设兵团)的模式虽然能够迅速形成较大的开发规模,但是投入过大,效益欠佳,难以继续实行。

在实践中,盘古集团认识到:

治理沙漠的生态工程必须由企业来运作,但是,如果所有的工作都由企业来承担,则必然造成管理的难度,大幅度增加管理成本,难以获得理想的效率和效益。

特别是要想实现扶贫的目标,就必须走出一条能够有效帮助农户克服个体经济实力弱小、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能够将企业的经济实力与农户的脱贫要求有效结合起来的新路子。

根据治理荒漠生态工程与扶贫的要求,盘古集团实行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农户”的模式:

由企业进行荒漠治理、开发的前期工作,完成调查研究、综合论证、全面规划、提出统一的要求;对于投资大、风险大、农户难以承担的基础性建设项目,如打井、平地、修路、开渠、架设电线、盖房等,也由企业统一规划部署、统一投资建设;农田机械作业、新技术和良种引进、推广、综合配套服务等,均由企业承担。

农户参加基础建设与种植工作,均按劳动量与效果领取报酬;农户承包土地和灌溉设施,按照企业的统一要求进行种植、负责田间管理,头三年试种承包期内收获全部归农户,只向企业交水、电费,三年后视具体情况确定向企业交承包费。

通过以上方式,盘古集团动员生态工程基地原有的牧民加入项目实施,同时吸引外来农民签订合同,承包种植。

近年来,陆续进入基地的20多户农牧民情绪稳定,安居乐业。

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与内蒙古毗邻的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也有几十户农民慕名而来,商谈入场事宜。

较早入场的农户,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承包土地从200亩扩大到800亩,并准备进一步扩大到3000亩。

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家庭农场,雇工进行生产。

目前,盘古集团的生态产业基地形成了以下组织结构(附图),这一组织结构是适应项目实施的客观要求的。

三、生态效益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地跨东北、华北、西北,是我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但又是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内蒙古荒漠化国土面积在国内各省、市、自治区中列第二位,达3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7%;水土流失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5.3%;草场退化、沙化、碱化面积36万平方公里,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4%;黄河上、中游地区的29个旗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每年向黄河输入1.8亿吨泥沙。

盘古集团实施生态工程的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面积达1500万亩。

由于气候干燥,降雨量减少,植被稀疏,风蚀沙化,是造成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主要起源地,华北地区沙尘暴、泥沙雨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这里年平均风沙日在60天以上,最大风速达24米/秒,沙尘飞扬可达200米高空。

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7000万吨,泥沙沉入河床,使河床逐年增高,黄河磴口段河床已高出地面10米左右。

1998年底,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今后5年到2010年,国家把目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对改善全国环境最具影响,对实现近期奋斗目标最为重要的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作为全国生态建设的重要地区”。

乌兰布和沙漠地处黄河上游,又是风沙区、荒漠草原地区,其生态环境治理在国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盘古集团在乌兰布和生态工程实施中,严格遵循”自然规律,根据沙漠地区的特点和生态治理的要求,首先找水打井,然后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

如未找到理想的水源或打井不成功,则维持原有地貌和植被。

沙漠地区地质状况较为复杂,有表层沙丘、粘土层、砾石层、流沙层等不同的土壤结构,打井难度很大。

盘古人起初打井也曾连续失败过,但是他们遇到挫折不气馁、不后退,而是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认真请教有经验的打井技术人员,终于掌握了在沙漠地区打井克服塌方、机械故障等方面的技术,打井成功率达到80%以上。

沙漠地区最典型的特征是干旱,水资源是沙漠生态治理最关键的因素,最稀缺的资源。

因此,盘古集团采纳专家的建议,确定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

在灌溉方式上,采用管道输水,并将在经济条件具备时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避免大水漫灌、渠道渗漏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及盐碱化等弊端。

选择光合作用强、水资源利用一转化能力强的优势草种、树种和农作物品种,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998年5月,盘古集团引进新疆速生物、小美旱杨树种,建成了100多亩苗圃,移栽到田间、路边,初步形成了林网化。

其中,水、肥条件好的,1年半时间树苗可达到直径15一20厘米。

三年来,试种的美国油葵、哈蜜瓜、华莱士(河套蜜瓜)、玉米、小麦、各类蔬菜以及过去人们认为不能在长城以北生长的花生、红薯均获得了成功。

经过三年多的治理,盘古生态工程基地初步形成了明显优于周边地区的沙漠绿洲小气候环境。

在大风扬尘天气,由于防风林和地表植被的作用,在盘古生态工程基地风速减缓、风力减弱、地表风沙扬尘减少,而且常年湿润度提高。

生态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地表植被覆盖度的提高明显改善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吸引了很多野生动物。

近年来,盘古生态工程基地鸟类大量增加,狐狸、獾子、野兔、刺猬频繁出没,甚至已对林业、农业造成一定的危害。

夏、秋季节青蛙等两栖动物时时可见。

盘古集团乌兰布和生态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效有力地说明,只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技术路线正确,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环境是可以改善的。

根据乌兰布和生态工程的规划目标,生态环境的改善要达到:

绿色植被覆盖率98%;林木覆盖率66%,土地垦植率32%,并且创造当地沙区野生动物和鸟类的良好栖息地。

最终达到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保持和丰富当地物种多样性的效果。

四、经济效益分析

长期以来,如何妥善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一直是沙漠治理~开发中的一项难题。

或者由于仅强调了生态效益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因此仅有大规模的投入却难以增强项目自身的造血功能,难以形成自我增值、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因而难以持续并不断扩大。

或者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生态效益,往往导致急功近利却忽视了长远发展必须的生态基础,盲目开荒,破坏生态平衡,最终陷入困境而导致开发失败。

盘古集团在实施乌兰布和生态工程中,始终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以治理为前提,以开发为主体,在治理中实施开发,在开发中实现治理”的方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乌兰布和沙漠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仅147MM但是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达3300小时以上,年日照总辐射量达6493.3兆焦耳/平方米,而且年平均气温的较差达14.4度,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积累,当地瓜果含糖量可达22%,多次被评为全国优质产品。

该地区植物少病、优质、高产,具有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因此,盘古集团种树种草、封沙育林,均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保证良好生态效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稳固基础的同时,力求在项目实施完成后20年内创造经济收益13.92亿元。

1、林业收入。

造防风固沙林以速生丰产林为主,其树叶、枝条经过加工处理可作为饲料使用;第十五年成林更新,可作为纸浆用材出售,累计收益为2.4亿元。

2、草灌木收入。

乌兰布和沙漠年平均降水量<150毫米,十分适宜于紫花苜蓿、沙打旺等优质牧草生长。

配合以灌溉,则可以大面积种植鲁梅克斯等优质牧草。

项目区内所产牧草除供应畜牧养殖业外,还可以作为商品饲料草出售、出口。

该地区的许多沙生灌木,如柠条、洋柴、花棒、梭梭、锦鸡儿、沙拐枣等,不仅具有良好的固沙作用,也是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饲料,具有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价值。

种草收益共计0.6亿元。

3、天然药材基地经济效益。

乌兰布和沙漠的许多灌木、草均有良好的药用价值。

特别是苦豆子、醉马草、狼毒等“毒害草”,其所含生物碱是极为宝贵的制药原料,提取出对动物有毒副作用的生物碱,又可以成为粗脂肪、粗蛋白含量较高的优质饲料。

这些灌木、草适应乌兰布和地区的气候条件,抗逆性强,不但是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历经亿万年严峻考验的绿色生态卫士,还是二十一世纪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天然药品、保健品的“绿金产业”的深厚基础。

其开发前景极为广阔,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4、绿色食品良种基地经济效益。

乌兰布和沙漠无任何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也无现代无机农业因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而导致的基因污染。

因此,可以选择生态工程基地中水、肥条件适宜地区建立绿色食品良种基地,其经济效益将达到生产粮食或一般作物的4倍以上。

5、林果业和特色农业收入。

由于当地独特的气候,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生产的华莱士(河套蜜瓜)、西瓜、苹果梨等优质瓜果均以味香、甘甜、瓤口、色鲜等品质优异而著称于世;西红柿、胡罗卜等蔬菜品质明显优于其他地区。

盘古集团正与有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以生物工程手段保鲜、加工、贮存瓜果、蔬菜的技术。

其综合收益可达5.52亿元。

6、畜牧业收入。

以所增饲草饲料地可养殖牲畜、家禽及其出栏率折算,每亩地年收益为102.03元,项目建成后,可年产肉600万公斤,总计收益2.4亿元。

7、加工业效益。

葡萄酒厂建成后,可年产优质葡萄酒及其他产品1万吨,年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累计收益2.0亿元。

木材纸浆项目待定。

为了保证项目实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盘古集团在乌兰布和生态工程建设中实行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和考核制。

每项工程及施工项目均合理确定投资、质量要求、工期,严格考核。

劳动报酬也以劳动量和效果考核为准。

例如,栽树、育苗的要求是成活率必须达到80%,达不到的扣罚,超过的奖励。

因此,农户、农工尽心尽力,创造了不少在沙漠种树保活的好办法。

1999年乌兰布和沙漠遇到几十年不遇的持续酷暑干旱天气,夏季最高气温超过40℃,盘古生态工程基地的种树育苗成活率仍达到95%以上。

五、社会效益分析

盘古集团乌兰布和生态工程项目实施区及周边地区,西汉时曾是三个县治的辖区,据史书记载,这里当时享黄河灌溉之利,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基地,“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繁荣一时。

以后,由于黄河改道,生态环境恶化,加上战争和社会动乱,人口大量迁出,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原。

盘古集团进入这一地区实施生态工程,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

首先,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环境的改善,会直接改善这一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在人类难以生存的沙漠中创造有利于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

盘古集团进入之前,仅有数户蒙古族牧民在此过着飘泊不定的游牧生活,而且与外部隔绝。

盘古集团进入后,没有采取别的企业将牧民迁出去的简单作法,而是动员他们留下来一起建设新家园。

盘古集团给他们盖了砖瓦房,帮助他们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过上了稳定的定居生活,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而且可以常年吃到基地生产的粮食、蔬菜、瓜果,营养水平得到提高。

对于外来的农户,盘古集团也盖了新房,创造基本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帮助他们安居乐业。

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基地都提倡团结互助精神,使企业员工与牧民、农户之问形成了融洽的关系。

随着生态工程基地的建设,荒凉的大漠修筑了公路、通了电,居民看上了电视,初步沟通了与外界的联系,改变了与世隔绝的状态。

今后,这一地区不仅将出现草丰林茂的景观,而且将推动社区环境明显改善,促进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沙漠绿洲建设各族群众富裕、文明的新家园。

其次,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治理将大幅度增加林、畜、农产品的产出,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代。

特别是项目区将以60万亩土地服务于移民开发,以每户200亩土地计算,可安置3000户移民,将解决12000人的生活问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第三、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工程坚持科技先导的原则,通过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服务网络,提高农牧民文化技术素质和科学种田、养畜水平,推动现代化进程。

第四,项目实施与加工业龙头企业的建立,可以促进林、畜、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优化沙区产业结构,带动地区经济繁荣,并对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案例分析:

从现代项目管理的视角解读《致加西亚的信》

一段时期以来,一本流传了一百多年,曾被无数次地重印和翻译的小册子——《致加西亚的信》,在中华大地上风靡一时。

这本小册子中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或听过。

说的是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之际,美国总统麦金莱急于与在南美古巴崇山峻岭中打游击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但是没有人知道加西亚将军的确切地点。

陆军情报局于是推荐了一名年轻的军官安德鲁·罗文中尉,让他务必把一封重要的联络信交给加西亚将军。

罗文中尉什么也没说,拿了信就走。

其后冒着生命危险,历尽艰辛,硬是找到了加西亚并把信交给了他,从而创造了“美国陆军史上一个可歌可泣的奇迹”。

  从罗文送信的故事来说,罗文无疑是成功的,他是个智勇双全的大英雄。

他的英勇事迹,尤其是他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效仿。

这也是《致加西亚的信》这个小册子历一百多年而不衰、被评为“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第六名”的原因。

几年前,在第一次读到《致加西亚的信》的时候,笔者就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对罗文充满了敬意。

如今,当我反复阅读这本小册子时,这种敬意也丝毫没有减轻。

不过,或许是由于职业习惯,作为一名PMP,笔者试图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故事。

笔者认为,虽然这个“送信项目”最终由于罗文个人的出色表现而成功了,但从项目管理技术的角度来说,整个“送信项目”却很难说是完美的。

事实上,这里面存在着很多“硬伤”。

比如说,麦金莱总统和陆军情报局的瓦格纳上校根本没有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没有考虑到许多方面的问题,没有计划、没有控制、没有风险分析、没有进行资源配置、甚至没有激励和沟通。

不过,考虑到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那么这些问题的存在亦无可厚非。

对此,我们应当给予理解。

因为当时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以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为代表的一批项目管理学术机构的大力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应用高潮。

项目管理成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分支,自成体系,蓬勃发展。

目前,应用科学的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来运作项目,已经成为全世界各行业领域的潮流和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以及政府机构所认同与接受。

现在,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处在与当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如果我们懂得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得比他们当时所做的更好呢?

以下,笔者就试图运用科学的现代项目管理理念,来分析这个“送信项目”,看看我们可以并且应该怎样运作。

首先,我们要对这个项目进行定义。

这里的项目就是“送信”,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如30天)和预算范围(如50万美元)内,在充分考虑风险的情况下,通过严密的组织、计划和控制,将信送给加西亚将军本人。

这里预算不是主要约束条件,主要约束条件是时间。

在项目质量要求方面,只有一条:

那就是信的内容绝不能泄密。

  其次,我们来对主要项目干系人进行简要分析。

这里的项目干系人主要有:

1、麦金莱总统(代表美国政府)。

他相当于企业的总经理,负责项目战略控制、资源授权以及项目成果评价与奖惩;

2、瓦格纳上校(代表陆军情报局)。

他应担当起项目经理的角色,负责主持制订项目计划、进行资源配置、安排项目实施、控制项目进展、组织项目风险评估和应对,并负责项目集成管理。

在组织结构链上,他直接对麦金莱总统负责,应及时向总统汇报项目进展;

3、罗文中尉。

他是项目执行组的组长,主要负责“送信项目”的实质性执行;

4、项目组织成员。

在故事中,项目执行者只有罗文一人。

但在我们的项目管理中,笔者认为,应该有一个团队,可以分为五个小组。

其中,执行组成员3~5人,由罗文领导,负责执行送信使命。

一旦罗文因被捕、伤亡或其他原因不能正常履行使命,其他成员要负责确保将信的正本或副本继续送达;安全组成员12人左右,应挑选忠诚、精干、老练的特种兵组成敢死小分队,负责保护罗文和其他执行组成员,甚至在关键时刻不惜以生命掩护他们以助其完成使命;后勤组成员8~10人,负责为送信项目提供资金、武器、装备、设施和一切必要的物资支援;信息组成员4~6人,负责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编码、发布、接收、解码,以确保信息的准确、及时和畅通,对项目各阶段的进展、挣值、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发布;专家顾问组成员15人左右,覆盖众多专业领域,如国际政治专家、军事专家、信息学家、项目管理专家、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南美民俗专家、野外生存专家等,为本项目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咨询和智囊支持;

5、古巴盟友。

在故事中,没有人告诉罗文,他可能得到谁的帮助。

罗文经猜测分析后想到,在牙买加有古巴联络处,可能他们会帮助他。

于是他单独去寻找并经过一番努力后找到了在牙买加的古巴人,得到了他们的自发帮助。

但在我们的项目管理中,一切都要经过周密的筹划、组织,古巴盟友的出现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