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至趣苏东坡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1027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至趣苏东坡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至趣苏东坡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至趣苏东坡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至趣苏东坡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至趣苏东坡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至趣苏东坡优秀教案.docx

《高中语文至趣苏东坡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至趣苏东坡优秀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至趣苏东坡优秀教案.docx

高中语文至趣苏东坡优秀教案

至趣苏东坡

 

戏子由

宛丘

(1)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2)。

眼前勃溪(3)何足道,处置六凿(4)须天游。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5)甘似蜜。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余杭别驾(6)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7)更鞭箠。

道逢阳虎(8)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9),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注释:

(1)宛丘:

陈州的别称(今河南省淮阳),时苏辙任陈州州学教授,故戏称“宛丘先生”。

(2)方朔:

西汉时东方朔曾对汉武帝言:

“侏儒饱欲死,臣朔饿欲死”,指自己身长九尺,不能和身长三尺的侏儒同等对待。

秦优:

秦时的侏儒。

(3)勃溪:

争吵。

(4)六凿:

六情。

(5)送老:

养老。

齑(jī):

捣碎的姜、蒜、韭菜等。

(6)余杭别驾:

苏轼时任杭州通判,故自称“余杭别驾”。

(7)疲氓:

贫民。

(8)阳虎:

即阳货,孔子所鄙视的人。

(9)程:

计算。

导读:

本诗为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名为“戏子由”,实则“赞”子由而“戏”自己。

当时兄弟二人年过而立,正是满怀抱负意欲施展之时,无奈遭受打压排挤,调任闲职。

故此诗在戏谑之言外还融入了愤慨深沉的情感。

诗作开篇饶有趣味,用夸张的语言将子由的身高“长如丘”与学舍“小如舟”对比,这般高大的身材挤在一个小舟似的屋子里,实在不习惯,以至于“低头诵经史”之余,忽然伸个懒腰却会遭遇“屋打头”的尴尬局面,仅寥寥数语的调侃,便精准地抓住了生活化的细节,使子由的外在形象如在目前。

作者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开篇这两句看似轻松幽默,然而往后读就会发现,这样的嘲谑实则为了突显子由生活的清苦,以此与其“头虽长低气不屈”的秉性为人作对比。

最后直到末尾,这样的嘲谑在让人哑然失笑之余,又令人唏嘘不已。

 

吉祥寺

(1)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2)。

注释:

(1)吉祥寺:

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2)半上钩:

指珠帘卷起来。

导读:

这首七言绝句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

宋时士大夫集会时有簪花的习俗,时任杭州通判的诗人跟随知州沈立去吉祥寺僧人守璘的花园中赏牡丹,有感而作。

这是一幅充满谐趣的“簪花士子图”,花是倾国倾城的娇艳牡丹,而士子则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老不羞”。

诗人年过而立,自嘲青春已逝步入老年,但人老而不服老,偏要赶时髦,赏花时将花戴在头上,压根没考虑牡丹的感受。

苏轼有“诗人写物,功在传神”的诗作主张,此诗中的“羞”字便是这一理论的创作实践。

两个“羞”字,一说人,一指花,花羞而人不羞,使人更觉人的可爱,花的娇柔,这样的字句在作者笔下信手拈来,妙趣横生。

 

虎儿

(1)

旧闻老蚌生明珠

(2),未省老兔生於菟(3)。

老兔自谓月中物,不骑快马骑蟾蜍。

蟾蜍爬沙不肯行,坐令青衫垂白须。

於菟骏猛不类渠(4),指挥黄熊驾黑貙(5)。

丹砂紫麝(6)不用涂,眼光百步走妖狐。

妖狐莫夸智有余,不劳摇牙咀尔徒。

注释:

(1)虎儿:

苏辙第三子,名远(又名逊),字叔宽,甲寅年生,故小名虎儿。

(2)老蚌生明珠:

古人以老蚌生珠喻老年得子。

(3)於菟(wūtú):

古时楚国人对虎的称呼。

(4)渠:

他。

(5)貙(chū):

古书中对云豹的称呼。

(6)丹砂紫麝:

指辟邪之物。

导读:

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苏辙幼子苏远降生,苏轼作此诗庆贺。

苏轼性格中幽默诙谐的一面使这首庆贺诗显得别具情趣。

对待弟弟苏辙,诗人向来不吝啬自己的毒舌,此诗开篇便对他进行了打击式的调侃:

虎儿的降生,对苏辙来说可谓“老蚌生珠”,人言“虎父无犬子”,苏轼则说“老兔生於菟”,没料到憨厚的老弟竟能生出个聪明伶俐的儿子。

其中“未省”一词一语双关,既道出苏轼对侄儿出生的欣喜,又暗含对其弟的嘲谑,用得着实巧妙。

如此还不够,紧接着继续将父子二人进行对比,父亲“老兔”自认了得,不骑马而骑蟾蜍,结果洋相百出;儿子却神通广大,“於菟”骏猛无比,驾黑貙走妖狐,比之其父实在胜出许多。

整首诗歌语言幽默、意脉贯通,读来风趣无比,同时也能让人于笑声中感受到二人真挚的兄弟情谊。

相关链接:

寄虎儿

独倚桄榔树,间挑荜拨根。

谋生看拙否,送老此蛮村。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1)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

(2)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3)贤,饮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前罢亚(4)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5)。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6)。

恨君不识颜平原(7),恨我不识元鲁山(8)。

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注释:

(1)吴德仁:

吴瑛,蕲(qí)州蕲春人,当时名士。

陈季常:

陈慥,苏轼好友。

(2)龙丘居士:

陈慥自称“龙丘居士”,又曰“方山子”。

(3)濮阳公子:

指吴德仁。

(4)罢亚:

稻穗实多而摇动的样子。

(5)行缠:

裹腿。

与布袜均为行路的轻便装束。

(6)稽山:

会稽山的省称。

贺老:

贺知章,此处苏轼以归居会稽山的贺知章比作吴德仁。

李白曾有“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一句,此处则指诗人去蕲春兰溪游玩,未能与吴德仁晤面之事。

(7)颜平原:

颜真卿曾任平原太守,用心学佛。

此处以颜平原比同样学佛的陈慥。

(8)元鲁山:

唐人元德秀,曾任鲁山令。

此处以元鲁山比吴德仁。

导读: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苏轼已从黄州贬地回京。

黄州离吴德仁所在地蕲春很近,苏轼曾到蕲春兰溪游玩,却未能与吴德仁会面,引以为憾,因作此诗。

吴德仁父亲为仁宗朝明吏,吴德仁自己也于四十六岁时上书请致仕,此后过着悠然自在的生活。

苏轼在此诗中表达对吴如今闲居生活的向往,前几句提到不论是自己的求道,还是好友陈季常的学佛,都不及吴德仁“寓物不留物”的洒脱。

清溪绕屋,落花如雪,如此美景令人沉醉,在家也能忘却尘俗,自在如仙,此正所谓“在家学得忘家禅”。

诗中写陈季常学佛的一句“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成为后世“河东狮吼”这一成语的出处。

苏轼发挥自己一贯的毒舌特长,在说完自己学道一无所成之后,又开始调侃起自己的好友来。

这一句用语夸张、涉笔成趣,先是描述好友潜心佛学以致“夜不眠”的专注,后来又揭其短,毫不客气地刻画他滔滔不绝地“谈空说有”,结果却被河东狮吼时的情形——“拄杖落手”是动作,“心茫然”是神态。

寥寥几字便使友人侃侃而谈的言语如在耳边,忽而又惊惶失措、闭口不言的窘态尽现目前。

 

章质夫

(1)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

白衣送酒舞渊明

(2),急扫风轩洗破觥。

岂意青州六从事(3),化为乌有一先生(4)。

空烦左手持新蟹,漫绕东篱嗅落英。

南海使君今北海(5),定分百榼(6)饷春耕。

注释:

(1)章质夫:

章楶(jié),苏轼友人,时任广州知府。

(2)“白衣送酒”一句:

化用江州刺史王弘于重阳节为陶渊明送酒的典故。

(3)青州六从事:

东晋桓温称美酒为“青州从事”,恶酒为“平原督邮”。

(4)乌有先生:

典出东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乌有”意即“没有”。

(5)南海使君:

指章质夫,古时广东有南海之称。

“北海”:

指孔融,孔融曾任北海相。

(6)榼(kē):

古时盛酒的器具。

导读: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谪居惠州,友人章楶时任广州知州,每月遣人给苏轼送酒。

某次送酒的小吏不慎将酒壶跌破,酒未送达,苏轼因而以谐趣的语言“戏作小诗问之”。

此诗最大特点在于用典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全诗围绕“送酒”一事,接连化用了陶渊明、桓温、司马相如、孔融等人的典故。

诗中第二句最得用典之妙,桓温曾称美酒为“青州从事”,因章质夫派人送酒六壶,故而诗人以诙谐的笔调戏称他送来的酒为“青州六从事”,又因送酒之人不慎跌破,故而化为了“乌有先生”。

此句的“岂意”二字最为生动传神,写尽了诗人满怀期待却得知遭遇事故的遗憾失落,心中实在觉得可惜,按捺不下,忍不住给友人寄去书信一封,既表达自己的惋惜,当然也结合后文隐含了另一层意思——这六壶酒是喝不到了,但我可还等着你再送六壶来哩!

相关链接:

章质夫寄惠崔徽真

玉钗半脱云垂耳,亭亭芙蓉在秋水。

当时薄命一酸辛,千古华堂奉君子。

水边何处无丽人,近前试看丞相嗔。

不如丹青不解语,世间言语元非真。

知君被恼更愁绝,卷赠老夫惊老拙。

为君援笔赋梅花,未害广平心似铁。

 

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南歌子·师唱谁家曲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

借君拍板与门槌。

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

却愁弥勒下生迟。

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

 

子瞻患赤眼

(1)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

(2)。

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

“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

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

”子瞻不能决。

口谓眼曰:

“他日我㽽(3),汝视物吾不禁也。

”管仲有言:

“畏威如疾,民之上也;从怀如流,民之下也。

”又曰:

“燕安酖(4)毒,不可怀也。

”《礼》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此语乃当书诸绅,故余以“畏威如疾”为私记云。

注释:

(1)赤眼:

俗称红眼病,因热毒攻心而造成的眼疾。

(2)脍:

切细的肉、鱼。

(3)㽽(gù):

久病。

(4)酖(dān):

同“耽”,沉溺。

导读:

《东坡志林》为苏东坡写于元丰至元符二十年间的杂说史论,内容广泛,无所不谈,此文便是其中的一篇。

这一篇简短的小品文,旨在说明一个道理——人应“畏威如疾”,不应贪图享乐,放纵自身。

虽是说理,却显得颇为谐趣。

作者因患赤眼病,便驰骋想象,将口与眼拟人化,述写了一番相声般的对话。

因患眼疾得到不可吃肉的医嘱,作者的口闹情绪了,为何眼得了病,遭罪的却是我?

它是眼,我是口,“以彼患而废我食”,这样很不公平。

作者听了这看似很有道理的话,一时不能决断。

接着口又对眼做出承诺:

他日我得了病,你看东西我不会阻止。

如此能说会道,简直堪比一位游说家!

虽然作者思考之后反应过来,明白这是口的一番狡辩,最终没有遵从口腹之欲,但口这一番话说出的“歪理”却着实有趣。

仿佛作者、口、眼这三个人在台上为我们做了一场辩论。

正因为有如此挥洒自如的譬喻,这篇文章便从刻板的说教变得生动起来。

 

诵经帖

东坡食肉诵经,或云:

“不可诵。

”坡取水漱口,或云:

“一盌

(1)水如何漱得!

”坡云:

“惭愧,阇黎

(2)会得!

注释:

(1)盌:

同“碗”。

(2)阇(shé)黎:

梵语“阿阇梨”的省称,意谓高僧。

导读:

释道两家历来对诵经有严格的要求,首先诵经者态度要“恭”,规定凡诵经者,须要定心平气,斋戒沐浴,严整衣冠,按日进行,苏东坡在这一点上可能是个不合格的弟子。

因为他非但没有斋戒沐浴,甚至还刚吃完肉就去诵经,态度实在轻慢。

可以想象那位对他说“不可诵”的人,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

然而更可气的是,苏东坡听完这话,不是立即停止诵经,而是跑去舀一碗水漱了口接着诵,这样“离经叛道”的举动估计会让对方暴跳如雷了。

但我们读来,却觉这样随性洒脱,带了一丝人间烟火气的东坡居士,实在是可亲可爱。

 

与文与可三首(其三)

近屡于相识处见与可近作墨竹,惟劣弟只得一竿,未说《字说》润笔,只到处作记作赞,备员

(1)火下,亦合剩得几纸。

专令此人去请,幸毋久秘。

不尔

(2),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3)索二百五十疋(4)也。

呵呵。

注释:

(1)备员:

凑足人员的数,充数。

(2)不尔:

不如此,不然。

出自《管子·海王》:

“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3)过状:

递交文状、诉状。

(4)疋(pǐ ):

同“匹”。

导读:

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字与可,号笑笑居士,宋仁宗皇佑年间进士。

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尤擅画竹。

这是一封署了名的“勒索信”。

与一般简单粗暴的勒索信不同,作者在开头很贴心地为被勒索人说明了原因:

近来常常在别人那里看到你的画作,而我至今只得了一幅,有点眼红,于是专门派人来多索要几幅。

其中“于相识处”一句之前特意加上一个“屡”字,以表明自己见画的篇幅之多,证据之确凿,而内心所受的打击也十分之沉重。

既然是勒索信,当然要威胁被勒索人,如果不照办的后果会是怎样:

“不尔”,我将到处乱画,署你的大名,败坏你的名声;还要拿你当初给我的书信作为证据,到官府告状,向你索要二百五十匹的画作。

这样使被勒索人名利皆毁的手段,可谓十分“残忍”。

文与可曾说:

“世无知己者,唯子瞻识吾妙处”,想必他收到这封信后不会紧张恐慌,而是大笑失声、喷饭满案。

苏轼广于交游,笃于友谊,他与文与可这样豁达开朗的知己在书信来往的字里行间传递亲厚的友情,自然不会像写给别人的书信那样客套而疏离。

写完信后心满意得,收笔时信手写下“呵呵”二字,而这两个字仿佛穿越千年,响在我们耳边,让我们也不自觉地跟着扬起了嘴角。

 

老饕

(1)赋

庖丁鼓刀,易牙

(2)烹熬(3)。

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江右久不改火,火色皆青)而薪恶劳。

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鏖(4)。

尝项上之一脔(5),嚼霜前之两螯。

烂樱珠之煎蜜,滃(6)杏酪之蒸羔。

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

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婉彼姬姜,颜如李桃。

弹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云璈(7)。

命仙人之萼绿华(8),舞古曲之郁轮袍(9)。

引南海之玻黎(10),酌凉州之蒲萄。

愿先生之耆寿,分余沥于两髦。

候红潮于玉颊,惊暖响于檀槽(11)。

忽累珠之妙唱,抽独茧之长缲。

闵手倦而少休,疑吻燥而当膏。

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柂(12)之琼艘。

各眼滟于秋水,咸骨醉于春醪。

美人告去已而云散,先生方兀然而禅逃。

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注释:

(1)老饕:

神话传说中一种贪吃的怪兽,后将贪吃的人比作老饕。

(2)易牙:

春秋时齐桓公宠臣,擅长调味。

(3)烹熬:

烧煮。

(4)鏖:

喧扰。

(5)脔:

小块的肉。

(6)滃(wěng):

大水沸涌的样子。

(7)云璈(áo):

又称云锣,源于唐代的演奏乐器。

(8)萼绿华:

相传为九嶷山中得道的女仙。

(9)郁轮袍:

琵琶曲名,相传为唐代王维所作。

(10)玻黎:

即玻璃。

(11)檀槽:

檀木制成的琵琶﹑琴等弦乐器上架弦的槽格。

(12)柂(lí):

柯柂,古代一种酒名。

导读:

苏轼是个十足的美食家,光他本人独创的菜品就有十多种。

纵观他一生,无论多困顿窘迫,几乎都是走到哪里便玩到哪里、吃到哪里,的确如林语堂所说,“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这篇《老饕赋》应该又名《一个吃货的自我修养》,抑或《舌尖上的东坡》。

用严谨认真的文章写作态度去写“吃”这一件不甚高雅的事,在其他文人那里似乎是荒谬可笑的,但在苏轼这样一名精细、讲究的顶级美食家看来,却十分理所当然、顺理成章。

因此这篇文章用“赋”的铺陈手法,十分细致耐心地写了他对于“吃”的追求。

读这篇文章仿佛在看一档美食栏目,在主持人苏东坡的带领下,我们深入地了解了烹调、火候、选料、吃法以及宴饮环境等相关要素。

里面提到的“蟹螯”“樱珠”“杏酪”“蒸羔”“蛤蜊”等美食无不让人垂涎欲滴、大开眼界。

在资深吃货的眼里,没有什么困难是一顿美食不能解决的。

因此文章末尾说到:

宴罢,“美人告去”、“先生禅逃”,作者“一笑而起”,先前郁结于心的无奈、失落、愤懑全都随之消散,如今只觉神清而气爽、海阔而天高。

相关链接:

猪肉颂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柴头罡

烟焰不起。

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