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新城指标体系及实施导则0822剖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0163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8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湖新城指标体系及实施导则0822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太湖新城指标体系及实施导则0822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太湖新城指标体系及实施导则0822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太湖新城指标体系及实施导则0822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太湖新城指标体系及实施导则0822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湖新城指标体系及实施导则0822剖析.docx

《太湖新城指标体系及实施导则0822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湖新城指标体系及实施导则0822剖析.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湖新城指标体系及实施导则0822剖析.docx

太湖新城指标体系及实施导则0822剖析

无锡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规划指标体系及实施导则(2010-2020)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建设科技推广中心

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二零一零年九月

 

无锡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规划指标体系(2010-2020)

无锡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规划指标体系(2010-2020)

目标

大类

小类

序号

指标

单位

指标值

备注

打造混合、紧凑、多样、宜人的城市空间

城市

功能

紧凑高效布局

1

建设用地综合

容积率

≥1.2

条文:

3.1.1

居住用地:

东区、中区1.5-3.5,西区1.0-2.5;办公设施用地2.5-6.0;商业设施用地3.5-6.5

2

拥有混合使用功能的街坊比例

%

≥50

条文:

3.1.2-3.1.3

开发混合使用功能的街坊(居住商业混合、商住混合、商办混合)

3

公共活动中心与公共交通枢纽耦合度

%

≥80

条文:

3.1.4

依托公交系统引导土地开发,鼓励建设城市综合体或公共活动中心

4

公共活动中心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度

%

≥80

条文:

3.1.5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加强公共活动中心地区各公共设施地下空间的联系

公共设施可达

5

500米范围内可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小学、幼托、社区公园)的比例

%

≥80

条文:

3.2.1-3.2.2

基本公共配套设施的位置调整和布局优化

步行500米范围内,97%以上的居民可达幼托、80%以上的居民可达小学、100%的居民可达公共绿地。

鼓励以混合布局模式建设社区中心

公交优先、节能环保,打造便捷、高效的绿色交通模式

绿色

交通

绿色

出行

6

绿色出行比例

%

≥80

条文:

4.1.1-4.1.2

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公共交通

7

公交线路网密度

km/km2

≥3

条文:

4.2.1-4.2.3

优化公交线路设置,提高公交线路网密度

8

500米范围内可达公交站点比例

%

100

条文:

4.2.4

优化公交站点设置

9

清洁能源公共交通工具的比例

%

≥30

条文:

4.2.5

采用电能、混合动力、新型燃料公交车;建设可再生能源充电(气)站

10

公交平均车速

公里/小时

≥20

条文:

4.2.6

在有条件的城市主干道设置公交专用道

慢行交通

11

慢行交通路网密度

km/km2

≥3.7

条文:

4.3.1-4.3.4

建设非机动车专用道,提高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线网密度

 

能源:

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构件集约、低碳的能源利用系统

 

水:

减少水资源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集约、循环的水资源利用系统

 

固废:

科学合理处理废弃物,构建资源化、集约化、减量化的废弃物处理系统

能源与资源

建筑

节能

12

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设计节能率

%

≥65

条文:

5.1.1-5.1.11

居住建筑节能率不低于65%,新建商业办公建筑节能率不低于67%,文化娱乐设施节能率不低于65%,学校建筑节能率不低于60%

13

单位面积建筑能耗

kWh/m2·a

公共建筑≤100

居住建筑≤40

条文:

5.1.1-5.1.14

能耗限额及超限额加价

区域能源规划

14

可再生能源比例

%

≥8

条文:

5.2.1-5.2.7

居住建筑可再生能源比例应达到20~24%,公共建筑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应达到5~10%

15

区域供冷供热覆盖率

%

≥20

条文:

5.2.8-5.2.10

中央商务区(CBD)、中瑞低碳生态城、中国传感信息中心、科教产业园等进行区域供冷供热规划

水资源节约

16

日人均生活水耗

L

≤120

条文:

5.3和5.4

17

供水管网漏损率

%

≤5

条文:

5.3.1

新型管材或综合管沟,高灵敏度计量水表,合理设计供水系统,高性能零泄漏阀门,供水管网压力控制监测

18

新建项目节水器具普及率

%

100

条文:

5.3.2

19

新建项目节水灌溉普及率

%

100

条文:

5.3.3

喷灌、微灌、滴灌

20

新建项目用水分项计量普及率

%

100

条文:

5.3.4

生活用水、冲厕用水、绿化浇灌用水、景观用水、道路浇洒用水分别进行计量,安装计量表

水源循环利用

21

新建项目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

≥40

条文:

5.4.1-5.4.5

住宅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宜大于30%,办公商业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宜大于40%,宾馆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宜大于15%,市政道路冲洗、绿化用水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宜达到80%

水处理

22

城市污水处理率

%

100

条文:

5.5.1

23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100

条文:

5.5.2

垃圾排放减量

24

日人均生活垃圾排放量

kg/人·天

≤0.8

条文:

5.6.1

25

建筑垃圾排放量

t/万m2

≤450

条文:

5.6.2

垃圾分类收集

26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

%

100

条文:

5.6.3

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逐步推进已建区域垃圾分类收集。

垃圾再利用

27

垃圾回收再利用率

%

生活垃圾再利用率≥95

建筑垃圾再利用率≥75

条文:

5.6.4

垃圾处理

28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条文:

5.6.5

卫生填埋、高温堆肥;焚烧发电、生物降解等

追求原生态、多样性、均质化,打造舒适宜人、环境友好的生态环境、景观环境和居住空间

生态

环境

空气质量

29

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

天/年

350

条文:

6.1.1-6.1.5

车库废气、厨房油烟达标排放;尾气监控、施工扬尘控制

水域环境

30

地表水环境质量

不低于III类水质

条文:

6.2.1-6.2.2

太湖饮水水质控制;雨水入河水质控制不低于III类

环境噪声

31

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100

条文:

6.3.1-6.3.3

优化声功能区划的空间布局,交通干线两侧居住区、文教区等敏感区设置隔声屏障,项目建设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自然地貌

32

湿地、水系比例

%

≥15

条文:

6.4.1-6.4.2

原有湿地水系保护,建设湿地公园;建设生态型堤岸

地块风环境

33

人行区风速

m/s

≤5

条文:

6.5.1-6.5.3

合理设计建筑高度、布局,进行场地风环境模拟分析,编制《场地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

居住空间日照

34

住区日照达标覆盖率

%

100

条文:

6.6.1-6.6.2

合理布置建筑间距、朝向,进行住区日照模拟分析,保证居住空间日照均符合标准要求

住区热岛效应

35

新建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

≤1.5

条文:

6.7.1-6.7.2

种植高大乔遮荫、浅色地面屋面外墙立面、透水地面

景观绿化

36

植林率

%

≥45

条文:

6.8.1

提高新建绿化用地内的绿地植林率、合理布置高大乔木。

生产防护绿地、道路绿地、公园绿地、附属绿地植林率分别不低于80%、70%、60%和45%

37

本地植物指数

≥0.8

条文:

6.8.2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本地植物为主

38

物种多样性

3000m2以下:

≥40

3000—10000m2:

≥60

10000—20000m2:

≥80

20000m2以上:

≥100

条文:

6.8.3

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场地

绿化

39

人均公共绿地

m2/人

≥16

条文:

6.9.1

加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建设

40

建成区绿地率

%

≥42

条文:

6.9.2

加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建设

41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7

条文:

6.9.3

加强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的建设。

42

每个居住区(3-5万人)公园面积

公顷

≥1

条文:

6.9.4

提高功能性,配置游憩活动等设施

道路

遮荫

43

慢行道路的遮荫率

%

≥75

条文:

6.10.1-6.10.2

非机动车道路两侧种植乔灌木

透水

地面

44

新建项目透水地面比例

%

≥40

条文:

6.11.1-6.11.2

设置透水铺装和下凹绿地。

透水铺装:

停车场≥80,广场≥65,地块内道路广场≥15;下凹绿地:

公共绿地≥25,防护绿地≥25,郊野绿地≥25

节能、环保、实用、经济,建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建筑

绿色

建筑

达标率

45

新建项目绿色建筑比例

%

100

条文:

7.1.1-7.1.2

70%达到一星级,20%达到二星级,10%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比例达100%。

太湖新城中区新建建筑大部分到达二星级或三星级标准。

建筑

材料

46

绿色环保材料比例

%

100

条文:

7.2.1

47

本地建材比例

%

≥70

条文:

7.2.2

48

产业化住宅比例

%

≥10

条文:

7.2.3

绿色

施工

49

绿色施工比例

%

100

条文:

7.3.1-7.3.2

物业

管理

50

物业管理通过ISO14001的比例

%

100

条文:

7.4.1

51

新建建筑智能化系统普及率

%

100

条文:

7.4.2-7.4.4

创建绿色生态家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提高公众生活质量

社会

和谐

绿色

经济

52

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比例

%

100

条文:

8.1.1

将ISO14001认证作为入驻太湖新城的门槛

53

单位GDP能耗

t标煤/万元

≤0.3

条文:

8.1.2-8.1.3

54

单位GDP水耗

m3/万元

≤100

条文:

8.1.2-8.1.3

55

单位GDP固体废物排放量

kg/万元

≤0.1

条文:

8.1.2-8.1.3

56

单位GDP碳排放量

t/万元

≤0.9

条文:

8.1.2-8.1.3

宜居

生活

57

绿色社区创建率

%

100

条文:

8.2.1-8.2.2

58

绿色学校(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创建率

%

100

条文:

8.2.1、8.2.3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设立绿色课堂;

59

无障碍设施率

%

100

条文:

8.2.4

社会

保障

60

拆迁住宅安置比例

%

100

条文:

8.3.1

61

就业住房平衡指数

%

≥40

条文:

8.3.2

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增加生态城内就业岗位,鼓励就近就业

公众满意度

62

公众对环境和社会服务的满意

%

≥95

条文:

8.4.1-8.4.3

环境保护宣传和科普教育;公众充分享有环境知情权、议事权和监督权;

参考资料:

[1]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2]曹妃甸生态城指标;[3]无锡太湖新城生态城规划咨询报告(ARUP);[4]中瑞生态城指标(TENGBOM);[5]无锡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纲要(2007);[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7]无锡市太湖新城综合交通规划(2007);[8]无锡市“三城同创”五年行动计划(2006);[9]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06);[10]无锡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5);[11]无锡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2006);[12]《中国低碳生态城发展战略》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和低碳城市形态结构规划评价指标;[13]无锡规范要求;[14]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无锡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规划实施导则(2010-2020)

前言

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迫使我们反思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急需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

低碳生态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在国内外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提出了加快“四城(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和现代服务城、宜居城)”建设的目标。

在“四城”目标指引下,无锡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将太湖新城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生态城,要成为无锡宜居城建设的样板和标杆。

将太湖新城打造成城市新中心、产业新高地、旅游新天地、宜居新天堂、生态新标杆。

2009年11月,太湖新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委托英国奥雅纳(Arup)公司完成了《太湖新城生态规划咨询报告》:

制定了总体生态战略,提出了生态城宏观指标体系框架;并对部分重点指标进行了分解和计算。

本导则由无锡市太湖城管理委员会委托,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建设科技推广中心、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编制。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和吸收了国内外生态城规划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无锡生态环保工作的现状和特点,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城市功能规划、绿色交通、能源与资源、生态环境、绿色建筑和社会和谐。

本导则整体上突出可操作性和引导性。

旨在指导无锡太湖新城的规划建设。

本指标体系和导则的技术总顾问为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有为,主要起草人:

孙大明、马素贞、鲁晓军、叶祖达、沈丽萍、翁一峰、陈洁燕、李菊、田慧峰、邵文晞。

本导则的起草得到了戴雷、叶倩、卜增文、孙晓文、刘月莉、刘俊跃、林波荣、刘小波、纪苏、夏春海、沈和荣等专家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本指标体系和导则编制过程中,无锡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环境保护局、市规划局、市市政和园林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自来水公司、市排水公司、市环卫处等有关部门反馈了很多宝贵意见,保障了指标体系及实施导则的顺利完成!

目录

1总则5

2术语7

3城市功能规划11

3.1紧凑高效布局11

3.2公共设施可达11

4绿色交通规划12

4.1绿色出行12

4.2公共交通12

4.3慢行交通12

5能源与资源规划14

5.1建筑节能14

5.2区域能源规划15

5.3水资源节约16

5.4非传统水源利用17

5.5水处理18

5.6固体废物18

6生态环境规划20

6.1空气质量20

6.2水域环境20

6.3环境噪声20

6.4自然地貌21

6.5风环境21

6.6居住空间日照22

6.7住区热岛效应22

6.8景观绿化23

6.9场地绿化23

6.10道路遮荫23

6.11透水地面24

7绿色建筑规划25

7.1绿色建筑25

7.2建筑材料25

7.3绿色施工25

7.4建筑管理25

8社会和谐规划27

8.1绿色经济27

8.2宜居生活27

8.3社会保障27

8.4公众满意27

条文说明30

3城市功能规划31

3.1紧凑高效布局31

3.2公共设施可达32

4绿色交通规划33

4.1绿色出行33

4.2公共交通33

4.3慢行交通34

5能源与资源规划35

5.1建筑节能35

5.2区域能源规划37

5.3水资源节约39

5.4非传统水源利用40

5.5水处理42

5.6固体废物42

6生态环境规划47

6.1空气质量47

6.2水域环境47

6.3环境噪声47

6.4自然地貌48

6.5风环境48

6.6居住空间日照49

6.7住区热岛效应49

6.8景观环境49

6.9场地绿化50

6.11透水地面51

7绿色建筑规划52

7.1绿色建筑52

7.2建筑材料52

7.3绿色施工54

7.4建筑管理54

8社会和谐规划55

8.1绿色经济55

8.2宜居生活56

8.3社会保障58

8.4公众满意59

1总则

1.1为指导无锡太湖新城的建设发展,规范新城用地的规划和建设,特制定本导则。

1.2太湖新城低碳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引导城市建设;将低碳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融合,走绿色崛起之路,致力于打造低碳生态区的典范。

1.3本导则适用于无锡太湖新城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项目。

太湖新城位于无锡市南部,北起蠡湖、梁塘河,南至太湖,西邻梅梁湖景区,东至京杭大运河,范围约为150平方公里。

1.4本导则的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

《无锡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2005)

《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

《无锡市太湖新城综合交通规划》(2007)

《太湖新城总体规划及十一五近期建设规划》

《无锡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纲要》(2007)

《无锡市“三城同创”五年行动计划》(2006)

《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06)

《无锡市太湖新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2010)

《无锡太湖新城生态规划咨询报告》(2010)

《无锡市城镇绿化建设导则》(2007)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11.04日建城字第784号文发布)

《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1988年10月3日公安部、建设部印发)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JGJ50-2001)

《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1988年10月3日公安部、建设部印发)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

《ISO14001-200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1.5太湖新城生态建设除应符合本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与规定。

2术语

2.1建设用地综合容积率

规划建成区内的总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值。

2.2耦合度

设施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和空间重合程度。

2.3公共活动中心

城市公共服务(包括零售用途、商务办公、文体设施)功能的集中点(区)。

包括市级城市中心到社区中心的各级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2.4绿色出行

指对环境影响小的出行方式。

即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

包括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采用自行车、步行等慢行出行方式,以及拼车出行等方式。

2.5清洁能源

指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等。

2.6慢行交通路网密度

规划建成区内的单位用地上慢行道路中心线长度。

2.7建筑设计节能率

指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与基准建筑相比,设计建筑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降低率。

基准建筑是指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建造的建筑,围护结构、暖通、空调设备及系统、照明设备的参数等均按当时的条件进行设置,计算得到的全年暖通空调和照明能耗,即为基准建筑能耗。

设计建筑采取节能措施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暖通空调系统的效率,降低照明功率密度等,这样计算得到的全年的暖通空调和照明能耗为设计建筑能耗。

相对于基准建筑能耗,设计建筑能耗的降低率即为建筑设计节能率。

2.8可再生能源比例

指可再生能源产生的能源量占生态城总能源消耗量的比例。

可再生能源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2.9区域供冷供热覆盖率

由区域供冷供热站保证空调需求的建筑面积占生态城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2.10节水灌溉

指喷灌、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比常规浇灌节水的灌溉方式。

2.11雨水收集利用率

指经收集并利用的雨水水量占可收集的雨水总量的比例。

2.12市政中水回用率

是指中水回用量占污水处理厂排水水量的比例。

2.13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指非传统水源(包括中水、雨水等)在规划区内用水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

2.14日人均生活垃圾排放量

指规划区内每人每日生活垃圾平均产生量。

2.15垃圾回收再利用率

指一定时期内回收再利用的垃圾与垃圾产生量的比例。

2.16人行区风速

指建筑物周围人行区1.5m高处风速。

2.17热岛强度

指规划区内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该值用来表征某地的热岛效应程度。

2.18本地植物指数

规划建成区内的本地植物物种数占植物物种总数的比例。

2.19植林率

指种植乔木树冠投影面积占地块内绿地的绿化面积比例。

2.20慢行道路遮荫率

指乔木树冠投影覆盖慢行道路的面积占慢行道路总面积的比例。

2.21透水地面比例

指规划区内的慢行道路、城市广场用地、各建设地块中,透水地面占规划区内室外场地面积的比例。

透水地面包括透水道路、广场、自然裸露地面、绿化地面、镂空面积大于等于40%的镂空铺地(如植草砖)和自然水体等,但不包括有隔离层结构的人工池等砌体。

2.22绿色建筑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23绿色环保建材

指符合国家标准GB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要求的建筑材料。

2.24本地建材

指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

2.25产业化住宅

指在工厂生产修建住宅所需的部件模块,然后运送到工地搭建,这样建成的住宅即为产业化住宅。

2.26单位GDP能耗

指每产生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掉的能源。

2.27单位GDP水耗

指每产生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掉的水资源。

2.28单位GDP固体废物排放量

指每产生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2.29单位GDP碳排放量

指每产生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2.30ISO14001

ISO14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是ISO14000系列标准的核心,它要求组织通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来达到支持环境保护、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的目标,并可通过取得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的形式,向外界证明其环境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环境管理水平。

2.31拆迁住宅安置比例

指规划区内拆迁住户得到安置的比例。

2.32就业住房平衡指数

本地居民同时在本地就业的人数占本地居民可就业人口数的比例,是衡量居民就近就业程度的指标。

3城市功能规划

3.1紧凑高效布局

3.1.1遵循节约土地和集约利用的原则,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进行适度有序的高强度开发,合理确定建设用地的容积率。

根据建设用地综合容积率,确定不同用地地块容积率:

居住用地太湖新城东区、中区控制1.5-3.5,太湖新城西区控制1.0-2.5;办公设施用地控制2.5-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