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系统知识点汇总.docx
《《地球上的水》系统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上的水》系统知识点汇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球上的水》系统知识点汇总
《地球上的水》系统知识点汇总
《地球上的水》系统知识点汇总
[知识要点]
一、水圈
水圈的特点
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由呈固态、液态、气态,颁于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质量只占地球总质量的万分之四。
水体的储量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占总储量的963%;陆地水(河湖水、冰川水、土壤水、地下水)占总储量的3467%;大气水只占总储量的0001%。
淡水只占水体总储量的23%,而目前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又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水圈的重要性
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中活跃的要素,对其它圈层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水循环和水平衡
1、水循环的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
海陆间循环
又称为大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
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运动,其具体过程是:
广阔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二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这种循环运动,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得以再生。
内陆循环
是指大陆与大陆上空之间的水循环,其具体过程是:
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指内流区域)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陆上。
这种循环运动供给陆地上的水量为数很少。
海上内循环
是指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的水循环,具体过程是:
海洋水蒸发成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3、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通过各个环节,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水在运动中夹带溶解物质和泥沙而使物质迁移;通过水循环运动,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使水资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4、水平衡原理:
从长期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幺变化。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水量收和支出差额,等于某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各区域水平衡状况:
海洋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内流区域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外流区域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全球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6、研究水循环和水平衡的意义:
人类利用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可以在局部地区对地表径流输送施加某些影响。
例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可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化害为利,使水资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海洋水
1、海水的盐度
(1)海水盐度的概念:
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大洋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
。
(2)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
气候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高。
洋流
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低。
径流
有河流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其他
盐度的高低还与海区与外洋沟通的状况有关。
海区与外洋沟通少,盐度很难得到外部海水盐度的调节;反之则容易得到外部海水盐度的调节。
此外,海水结冰时的盐度比融冰时的盐度大。
3、世界海洋盐度的分布:
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形成马鞍形的分布特点。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
。
最高海区
盐度最高的海区是红海,盐度超过40%。
。
这是由于红海地处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的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且几乎没有河流淡水注入,同时该海域面积小,较封闭,与外洋沟通少。
最低海区
盐度最低的海区是波罗的海,盐度不超过10%。
。
这是由于该海域纬度较高,蒸发量较小,且四周陆上河流有大量淡水注入,同时海域与外洋沟通也较少
2、海水的温度
(1)海水热量的收支:
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自太阳辐射的热量。
海水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世界海洋每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但不同季节,不同海区的热量收支不平衡。
(2)影响海水温度高低的因素:
太阳辐射
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高些,冬季低些;不同海区的水温,低纬高些,高纬低些。
洋流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高些,寒流经过的海区水温低些。
海深
海水温度因海深而变化,即从表层向深层逐渐降低,但变化的幅度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
(3)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水面积广,热容量大,水温变化比陆地小得多,所以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因此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小。
3、海水的运动--洋流:
(1)洋流的分类:
按性质分
暖流
洋流的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叫暖流。
寒流
洋流的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叫寒流。
按成因分
风海流
盛行风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
例如,南北半球的信风和西风所形成的洋流。
密度流
由于各地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使水面高度不同,从而导致海水流动。
如地中海蒸发旺盛,盐度大,水面低,而相邻的大西洋水面较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地中海海水由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
补偿流
由风海流和密度流产生的洋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而由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
补偿流有水平的(如赤道逆流),也有垂直的。
垂直补偿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秘鲁附近的海区就是典型的上升补偿流。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
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环流西侧为暖流,东侧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环流西侧为寒流,东侧为暖流
南极大陆外围
南纬40度海区,陆地很少,海面广阔,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环球一周的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海区
因受季风的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促进高低纬度间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②暖流对其流经的沿岸地区有增温加湿的作用,寒流对其流经的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③寒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处在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北海渔场处在此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冷水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处在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处);④洋流可把海域的污染物携带到别的海域加快了净化违度,但也可使污染范围扩大。
四、陆地水
1、河流水
(1)河流的补给:
雨水补给
降水中的雨水,是河流补给最重要的形式。
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河流的补给靠雨水。
这些河流径流量的大小、水位变化决定了该流域内降水量的多少和降水季节变化。
我国东部季风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洪水期也相应出现在夏秋季节。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在温带和寒带的许多地方,冬季积雪,第二年春暖以后积雪融化,使河流形成春汛。
如我国东北区的河流,春汛期间流量增大。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在高永久积雪地区,冰川融水是河流补给的重要水。
冰川的消融量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加,夏季气温最高,径流量也以夏季为最大。
冬季封冻,许多小河断流,径流量最小。
如我国西北部有些河流夏季水量大部分是靠天、昆仑、祁连的冰雪融水补给的。
湖泊水补给
地的湖泊,有的成为河流的头,如我国松花江的头--白头天池。
位于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对河流径流常起着调节作用,如我国长江中游众多的湖泊。
地下水补给
是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
有些河流的头就是靠泉水补给的,如济南附近的小清河。
我国西南部的喀斯特地区有很多河流与地下暗河关系密切。
(2)河流径流的变化
①季节变化:
河流径流一年内有规律的变化,叫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它同河流补给密切相关。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主要随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是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径流季节变化大的河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和用水紧张,因而修建水利工程、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是保证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必要措施。
②年际变化:
任何一条河流,各年的径流量都不尽相同,这种变化叫做年际变化。
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反映在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上也比较大。
因此,很多河流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调节丰水年和枯水年的径流量。
2、冰川
(1)冰川的形成及作用:
在高纬度和高地区,气候严寒,大气降水主要以固体形式下降,地表为冰雪覆盖。
这些冰雪经过积压和重新结晶,变成具有可塑性的部川冰。
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影响下,沿地面缓慢运动,就成为冰川冰。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而且又是一种重要的外力。
(2)冰川的分类:
大陆冰川
成因:
纬度高、气温低
特点:
面积大、厚度大、呈盾形
分布: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
岳冰川
成因:
地势高、气温低
特点:
面积小、厚度小、呈舌状
分布: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南北美大陆的高地区
3、地下水
(1)地下水的
渗入水
大气降水下渗到地表以下而形成(包括地表的河流和湖泊补给)。
凝结水
有些干旱的沙漠地区,因昼夜温差大,使空气中的水汽或沙子空隙间的水汽,夜间凝成小水滴,下渗而成。
原生水
岩浆在地壳中上升时,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分离出的氢气和氧气,也可以直接结合成温度较高的热水。
(2)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区别
含水层
空隙大、透水性能好的岩层和土层,地下水容易进入空隙,使空隙充满水并且容易从空隙渗出,这样的岩层和土层就是含水层。
含水层是地下水运动和储存的地层。
隔水层
致密的岩石以及粘土,由于空隙小、透水性能差,地下水很不容易从这一层渗透过去,成为隔水层。
(3)地下水的分类:
类型
潜水
承压水
埋藏条
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补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潜水补给承压水
排泄方式
露出地表成泉或直接补给地表水或蒸发
补给潜水或补给地表水或露出地表成泉
主要特点
1具有自由水面
2受制于地形的坡度,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倾斜方向从高处流向低处
3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
4埋藏较浅,流量不稳定
受气候因素影响大,易受污染
1受隔水层顶的限制,承受静水压力
2水的运动取决于静水压力
3分布区、补给区、排泄区基本不在同一地区
4埋藏较深,直接受气候影响较小,流量稳定
不易受污染,水质比较好
示意图
4、水资的利用
(1)水资:
通常所说的水资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
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占全球水总储量的03%。
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每年约9000立方千米。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的丰歉程度,以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主要指标。
(2)世界的地区差异:
从年径流总量上看,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小;从人均径流量上看,大洋洲最多,欧洲最少。
(3)我国的水资:
①径流量:
年径流量约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比许多国家都少。
②分布不均衡:
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各年变化率大;从空间分布看,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4)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用水紧张是世界性的问题,我国同样存在。
随着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和环境污染,问题愈愈严重。
我国许多地方供水不足,尤其是华北平原。
解决的办法主要是:
节约、保护水、防治污染、建设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等。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
[复习指导]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这是地球区别于其它行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重要条,尽管地球上的水圈质量只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但它在地球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
复习本应紧紧围绕上述的核心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这是学习水圈知识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第二,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海洋水、河水,冰川、地下水)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人类应遵循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
1.水循环和水平衡
(1)从物质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物质不灭的观点看待水的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认识水循环的形式和意义。
并从数量关系上分析水量平衡原理。
(2)水循环最重要的是海陆间的大循环,复习时要草绘一张海陆间循环示意图,认识各箭号所表示的循环环节的含义。
尤其要注意理解使得海陆间循环得以完成的两个环节的能量自何方:
①水汽输送环节,其能量是自太阳辐射能;②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环节,其能量主要是自重力能。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影响很不明显,但对地表径流有较大的影响。
在复习中要全面掌握人类活动中应如何遵循水循环的规律,依据水平衡的原理,发展生产。
例如,通过引河水和地下水的工程,以满足人们生活上和工作上的用水,引用的水在用过之后又有部分重新回到河湖或地下,而另一部分则蒸发到大气中,只有一部分参加当地的水循环系统,这对于干旱地区的影响较大;但是,河水的径流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通过在河流上修建水库,蓄水拦洪,使河流的径流量在一年内变化趋向均匀;同时水库面积大,河道增宽,蒸发量较大,这也就改变了内陆循环中水汽的含量,加强了内陆的水循环。
跨流域的水利工程,可以改变原的径流输送路径,也改变了循环中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
不合理的垦殖和放牧,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又使水库和河道淤塞,破坏了某一地区的水循环路径。
现代工业的发展,煤灰、煤烟等对大气辐射的影响,使某一地区的的地表热量减少,蒸发减弱,阵水往往因而发生变化,有可能使这一地区变得干旱。
2.海洋水
(1)复习海水盐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应从掌握本的两幅曲线图入手,将影响盐度和温度的诸因素对照曲线图进行分析,发现规律,防止死记硬背,将要理解掌握的难点重点内容溶于一幅图中,提高复习效率。
例如,本中盐度分布曲线图,它是一幅典型的马鞍形曲线,两个鞍峰正好在南北纬30度附近,说明此处是全球盐度高值区。
而鞍部处于赤道附近,说明是全球盐度的低值区,但又不是最低值,只是相对于南北副热带地区而言比较低。
上述曲线变化说明世界大洋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南北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高纬递减。
从曲线的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看有比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南北半球的盐度曲线并不是以赤道呈对称分布,这一特殊情况本并没有直接阐明其原因,复习中我们可以用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进行分析,问题也不难解决。
(2)掌握盛行风的风向,以及海陆轮廓和地转偏向力对洋流的影响,是复习洋流分布规律的关键。
复习中要认真画出全球每一大洋环流系统的示意图,记忆每一股洋流的名称、位置和性质,并以此帮助分析某一股洋流对其流径海区的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
(3)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是复习的难点,复习时应对照洋流分布图,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季风环流在成因上是属于风海流,因此必须和大气环流中的季风环流结合复习;②北印度洋海区的位置和范围,以及该海区周围的国家;③对本的洋流分布图,分解为冬季和夏季两幅分开复习,以免产生冬夏方向的混乱;④冬季海水向西流的”西”是指环流的北侧,也就是靠近大陆的一侧;夏季海水向东流的”东”也是指环流北侧靠近大陆的一侧。
3.陆地水
(1)复习河水的补给一定要和径流的变化结合起,因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主要受河流补给的影响。
举实例结合复习,更有必要,其复习效果更好,对综合问题的解决更加得心应手,大大提高答题能力。
例如,我国东部多数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其原因是我国东部属季风气候,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而季风气候降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比较大。
又如,我国东北区的河流一年会出现两次汛期,其春汛就是由于季节性的地表积雪融水补给而造成的。
(2)冰川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资,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外力,冰川运动塑造了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复习要联系下一“地壳和地壳的变动“中的”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此外还得联系世界地理部分的有关地区或有关国家与冰川有关的地形知识。
例如,北美五大湖就是由于冰川侵蚀所造成的冰蚀湖,而中欧的一些湖泊则是由冰川堆积而形成的冰碛湖。
3、地下水
(1)地下水的
渗入水
大气降水下渗到地表以下而形成(包括地表的河流和湖泊补给)。
凝结水
有些干旱的沙漠地区,因昼夜温差大,使空气中的水汽或沙子空隙间的水汽,夜间凝成小水滴,下渗而成。
原生水
岩浆在地壳中上升时,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分离出的氢气和氧气,也可以直接结合成温度较高的热水。
(2)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区别
含水层
空隙大、透水性能好的岩层和土层,地下水容易进入空隙,使空隙充满水并且容易从空隙渗出,这样的岩层和土层就是含水层。
含水层是地下水运动和储存的地层。
隔水层
致密的岩石以及粘土,由于空隙小、透水性能差,地下水很不容易从这一层渗透过去,成为隔水层。
(3)地下水的分类:
类型
潜水
承压水
埋藏条
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补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潜水补给承压水
排泄方式
露出地表成泉或直接补给地表水或蒸发
补给潜水或补给地表水或露出地表成泉
主要特点
1具有自由水面
2受制于地形的坡度,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倾斜方向从高处流向低处
3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
4埋藏较浅,流量不稳定
受气候因素影响大,易受污染
1受隔水层顶的限制,承受静水压力
2水的运动取决于静水压力
3分布区、补给区、排泄区基本不在同一地区
4埋藏较深,直接受气候影响较小,流量稳定
不易受污染,水质比较好
示意图
4、水资的利用
(1)水资:
通常所说的水资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
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占全球水总储量的03%。
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每年约9000立方千米。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的丰歉程度,以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主要指标。
(2)世界的地区差异:
从年径流总量上看,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小;从人均径流量上看,大洋洲最多,欧洲最少。
(3)我国的水资:
①径流量:
年径流量约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比许多国家都少。
②分布不均衡:
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各年变化率大;从空间分布看,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4)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用水紧张是世界性的问题,我国同样存在。
随着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和环境污染,问题愈愈严重。
我国许多地方供水不足,尤其是华北平原。
解决的办法主要是:
节约、保护水、防治污染、建设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等。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
[复习指导]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这是地球区别于其它行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重要条,尽管地球上的水圈质量只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但它在地球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
复习本应紧紧围绕上述的核心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这是学习水圈知识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第二,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海洋水、河水,冰川、地下水)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人类应遵循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
1.水循环和水平衡
(1)从物质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物质不灭的观点看待水的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认识水循环的形式和意义。
并从数量关系上分析水量平衡原理。
(2)水循环最重要的是海陆间的大循环,复习时要草绘一张海陆间循环示意图,认识各箭号所表示的循环环节的含义。
尤其要注意理解使得海陆间循环得以完成的两个环节的能量自何方:
①水汽输送环节,其能量是自太阳辐射能;②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环节,其能量主要是自重力能。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影响很不明显,但对地表径流有较大的影响。
在复习中要全面掌握人类活动中应如何遵循水循环的规律,依据水平衡的原理,发展生产。
例如,通过引河水和地下水的工程,以满足人们生活上和工作上的用水,引用的水在用过之后又有部分重新回到河湖或地下,而另一部分则蒸发到大气中,只有一部分参加当地的水循环系统,这对于干旱地区的影响较大;但是,河水的径流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通过在河流上修建水库,蓄水拦洪,使河流的径流量在一年内变化趋向均匀;同时水库面积大,河道增宽,蒸发量较大,这也就改变了内陆循环中水汽的含量,加强了内陆的水循环。
跨流域的水利工程,可以改变原的径流输送路径,也改变了循环中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
不合理的垦殖和放牧,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又使水库和河道淤塞,破坏了某一地区的水循环路径。
现代工业的发展,煤灰、煤烟等对大气辐射的影响,使某一地区的的地表热量减少,蒸发减弱,阵水往往因而发生变化,有可能使这一地区变得干旱。
2.海洋水
(1)复习海水盐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应从掌握本的两幅曲线图入手,将影响盐度和温度的诸因素对照曲线图进行分析,发现规律,防止死记硬背,将要理解掌握的难点重点内容溶于一幅图中,提高复习效率。
例如,本中盐度分布曲线图,它是一幅典型的马鞍形曲线,两个鞍峰正好在南北纬30度附近,说明此处是全球盐度高值区。
而鞍部处于赤道附近,说明是全球盐度的低值区,但又不是最低值,只是相对于南北副热带地区而言比较低。
上述曲线变化说明世界大洋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南北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高纬递减。
从曲线的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看有比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南北半球的盐度曲线并不是以赤道呈对称分布,这一特殊情况本并没有直接阐明其原因,复习中我们可以用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进行分析,问题也不难解决。
(2)掌握盛行风的风向,以及海陆轮廓和地转偏向力对洋流的影响,是复习洋流分布规律的关键。
复习中要认真画出全球每一大洋环流系统的示意图,记忆每一股洋流的名称、位置和性质,并以此帮助分析某一股洋流对其流径海区的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
(3)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是复习的难点,复习时应对照洋流分布图,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季风环流在成因上是属于风海流,因此必须和大气环流中的季风环流结合复习;②北印度洋海区的位置和范围,以及该海区周围的国家;③对本的洋流分布图,分解为冬季和夏季两幅分开复习,以免产生冬夏方向的混乱;④冬季海水向西流的”西”是指环流的北侧,也就是靠近大陆的一侧;夏季海水向东流的”东”也是指环流北侧靠近大陆的一侧。
3.陆地水
(1)复习河水的补给一定要和径流的变化结合起,因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主要受河流补给的影响。
举实例结合复习,更有必要,其复习效果更好,对综合问题的解决更加得心应手,大大提高答题能力。
例如,我国东部多数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其原因是我国东部属季风气候,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而季风气候降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比较大。
又如,我国东北区的河流一年会出现两次汛期,其春汛就是由于季节性的地表积雪融水补给而造成的。
(2)冰川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资,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外力,冰川运动塑造了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复习要联系下一“地壳和地壳的变动“中的”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此外还得联系世界地理部分的有关地区或有关国家与冰川有关的地形知识。
例如,北美五大湖就是由于冰川侵蚀所造成的冰蚀湖,而中欧的一些湖泊则是由冰川堆积而形成的冰碛湖。
(3)地下水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