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运营与维护方案详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9241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48 大小:14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运营与维护方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第一章运营与维护方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第一章运营与维护方案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第一章运营与维护方案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第一章运营与维护方案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运营与维护方案详解.docx

《第一章运营与维护方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运营与维护方案详解.docx(1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运营与维护方案详解.docx

第一章运营与维护方案详解

第一章运营与维护方案

第1节运营维护的技术方案

一、运营维护条件

项目竣工验收合格;

项目运营所需的审批手续已经完成;

其他需要满足项目开始运营条件的测试和要求已经完成或具备。

二、运营维护绩效指标

项目建成竣工后,项目公司对项目设施进行运营和维护。

道路工程日常养护工作的主要内容:

道路正常性小修保养,公共设施维修保养,水毁防治,路况调查登记,交通量调查与观测等。

巡检观测管廊墙体、洞顶的收敛、膨胀、位移、脱落、开裂、渗漏、霉变、沉降等状况,并制定相应的维护、维修、整改方案加以管理。

绩效指标主要有:

市政道路保持路况良好、路容整洁,路肩平整密实,横坡适度,边坡稳定,排水畅通;沿线设施完善,道路常年保持与路面中心线相适应的流畅、顺适、鲜明的分车道线、路缘石线、路肩外缘线等公路特征线型。

对已建设综合管廊的城市道路,运营期内规划入廊管线不得发生在管廊以外的道路上挖掘道路敷设管线,以确保规划管线入廊率达到100%。

三、技术保证措施

编制养护质量计划实施细则,完善养护控制点和控制标准,强化养护质量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

养护前认真做好技术交底、技术培训工作,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养护标准、规范进行养护,严格材料质检关,做好养护日记。

四、道路、管廊等核心资产的运营维护

本项目运营维护内容包括基础设施路网子项目(包含道路工程和综合管廊工程)以及磐龙湖片区综合开发工程子项目(包含道路基础设施工程和绿化景观工程),磐龙湖子项目中的护岸和库区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在建成后移交至管委会,由管委会自行维护。

本项目约定的运营维护范围不包括项目中修、大修,如果项目需要进行中修、大修由乙方向甲方提出专题报告,双方另行协商。

运维管理的范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空间管理、资产管理、维护管理、公共安全管理、能耗管理。

1.基本要求

1)道路的养护应包括道路设施的检测评定、养护工程和档案资料。

道路设施应包括车行道、人行道、路基、分隔带及其他附属设施。

2)道路的技术状况评价应分为四级:

A—优级、B—良好、C—合格、D—不合格。

3)道路应根据不同的技术状况进行预防性养护工作,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恢复磨耗层的功能、提高抗滑能力、早期出现的裂缝处理等。

4)道路养护工程应根据其工程性质、技术状况、工程规模、工程量等内容分为保养小修、中修工程、大修工程和改扩建工程四类。

并可按下列规定划分:

(1)保养小修—为保持道路功能和设施完好所进行的日常保养。

(2)中修工程—对一般性磨损和局部损坏进行定期的维修工程,以恢复道路原有技术状况。

(3)大修工程—对道路的较大损坏进行的全面综合维修、加固,以恢复到原设计标准或进行局部改善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工程。

5)道路的养护、维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养护维修作业以机械化施工为主。

(2)养护管理部门应备有应急、抢险、救援人员及设备,保证快速清除事故车辆、路障、冰雪,恢复道路畅通。

(3)声屏障、防眩、防撞、隔离、诱导等设施出现破损、缺失应立即维修、补齐。

(4)道路的养护应按养护里程配备养护设备、检测设备及专业养护技术人员。

(5)道路养护单位应建立养护技术档案,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6)道路以每条道路为单位建立档案。

(7)养护技术档案包括道路的基本技术数据,各类施工技术文件,巡检、年检的检测资料和图片等。

(8)道路养护实行计算机管理,并建立城镇道路养护管理系统。

(9)道路检测、评价和养护对策。

2.道路检测、评价和养护对策

1)一般规定

(1)对使用中的城镇道路必须按规定进行检测和评价及时掌握道路的技术状况并应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

(2)城镇道路的检测应根据其内容周期分为经常性巡查定期检测和特殊检测并应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评价。

(3)城镇道路检测和评价的对象应包括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和砌块路面等类型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以及沥青类水泥类和石材类等铺装类型的人行道。

(4)城镇道路的检测和评价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记录道路当前状况;

了解车辆和交通量的改变给设施运行带来的影响跟踪结构与材料的使用性能变化对道路检测结果进行评价;

将评价结果提供给养护设计部门。

2)经常性巡查

(1)经常性巡查应由经过培训的专职道路管理人员或养护技术人员负责。

(2)经常性巡查应对结构变化、道路施工作业情况、各种标志及其附属设施等状况进行检查。

(3)经常性巡查宜以目测为主,并应按规范现场填写城镇道路巡查表。

(4)经常性巡查应按道路类别、级别、养护等级分别制定巡查周期。

Ⅰ等养护的道路宜每日一巡,Ⅱ等养护的道路宜二日一巡,Ⅲ等养护的道路宜三日一巡。

经常性巡查记录应定期整理归档,并提出处理意见。

(5)巡查过程中发现设施明显损坏,影响车辆和人行安全,应及时采取相应养护措施,特殊情况可设专人看护,并应按本规范填写设施损坏通知单。

(6)经常性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路面及附属设施外观完好情况,包括下列内容:

沉陷、坑槽、拥包、车辙、松散、搓板、翻浆、错台、检查井框与路面高差、剥落、啃边、缺失、破损、淤塞等损坏;检查井盖、雨水箅完好情况;积水情况。

路基沉陷、变形、破损等。

检查在道路范围内的施工作业对道路设施的影响。

其他损坏及不正常现象。

(7)在经常性巡查中,当发现道路沉陷、空洞或大于100mm的错台以及井盖、雨水口箅子丢失等影响道路安全运营情况时,第一发现人应按应急预案处置,立即上报、设置围挡,并应在现场监视。

3)定期检测

(1)定期检测可分为常规检测和结构强度检测。

常规检测应每年一次。

结构强度检测,快速路、主干路宜2~3年一次,次干路、支路宜3~4年一次。

(2)常规检测应由专职道路养护技术人员负责。

(3)常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照城镇道路资料卡的基本情况,现场校核城镇道路的基本数据,资料卡格式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检测损坏情况,判断损坏原因,确定养护范围和方案;

对难以判断损坏程度和原因的道路,提出进行特殊检测的建议。

(4)常规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车行道、人行道、广场铺装的平整度;

车行道、人行道、广场设施的病害与缺陷;

基础损坏状况;

附属设施损坏状况。

(5)定期检测的评价单元应符合下列规定:

道路的每二个相邻交叉口之间的路段应作为一个单元,交叉口本身宜作为一个单元;当二个相邻交叉口之间的路段大于500m时,每200~500m作为一个单元,不足200m的按一个单元计。

每条道路应选择若干个单元进行检测和评价,应以所选单元的使用性能的平均状况代表该条道路路面的使用性能。

当一条道路中各单元的使用性能状况差异大于两个技术等级时,则应逐个单元进行检测和评价。

历次检测和评价所选取的单元应保持相对固定。

(6)定期检测可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平整度的检测宜采用激光平整度仪等检测设备;次干路、支路可采用平整度仪或3m直尺等常规检测设备。

路面损坏的检测宜采用路况摄像仪等检测设备;次干路、支路可采用常规方法量测。

(7)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和人行道路面的损坏类型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并应分别按规范填写损坏单项扣分表和路面损坏调查表。

(8)根据定期检测的结果,应按规范进行道路评价和定级。

(9)定期检测的情况记录、评价及对养护维修措施的建议,应及时整理、归档、上报。

(10)结构强度检测应由专业单位承担,并应由具有城镇道路养护、管理、设计、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参加。

检测负责人应具有5年以上城镇道路专业工作经验。

(11)结构强度检测应以路表回弹弯沉值表示。

检测设备宜采用落锤式弯沉仪、贝克曼梁等检测设备。

(12)城镇快速路、主干路应进行路面抗滑性能检测,并以粗糙度表示,检测设备可选用锁轮拖车或摆式仪等。

3.路基养护

路基养护内容见下表:

附表13道路工程的各部位的维护内容表

序号

维护部位

维护内容

1

路基

道路路基养护应包括路基结构、路肩、边坡、挡土墙、边沟、排水明沟、截水沟等。

路基应保持稳定、密实、排水性能良好。

路肩应无坑槽、沉陷、积水、堆积物,边缘应直顺平整。

土质边坡应平整、坚实、稳定,坡度应符合设计规定。

挡土墙及护坡应完好,泄水孔应畅通。

边沟、明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坡度应顺适,无杂草,排水应畅通。

对翻浆路段应及时维护处理。

2

路肩

路肩应平整、坚实。

路肩出现车辙、坑槽、路肩边缘积土,应及时处理。

路肩应有横坡,硬路肩横坡应大于路面横坡,土路肩横坡应大于路面横坡1%~2%。

对土质松散的路肩,可采取以下稳定措施:

采用石灰土或砾料石灰土稳定、硬化路肩;

撒铺石屑或其他粒料进行养护;

在路肩外侧,用块石或水泥混凝土预制块安砌护肩带,其最小宽度宜大于350mm;

沿路面边缘安砌路缘石,其顶高与路边相同。

3

边坡

边坡的坡面养护应保持设计的坡度,表面平顺、坚实。

应经常观察路堑边坡的稳定情况,及时处理危岩,清除浮石。

边坡出现冲沟、缺口、沉陷及塌落时应进行整修;

路堑边坡出现冲沟、裂缝时,应及时填塞捣实;如出现潜流涌水,应隔断水源,或采取其他措施将水引向路基以外。

边坡防护应根据路基土质条件选用不同治理方法。

可分为植被防护和坡面治理两类,亦可混合使用;

对植物易生长的边坡,可采用种草、铺草皮及植树等植被防护措施;

对陡边坡和风化严重的岩石边坡可采用抹面、喷浆、勾缝、灌浆、石砌边坡等坡面处理方法;

对路堑或路堤边坡高差大,且受条件限制,坡度达不到土壤稳定要求的边坡,应修筑挡土墙。

边坡经加固后形成的护坡,应加强养护与检查,发现损坏应及时修理。

当滑坡体位于地下水位充沛的地段时,应设臵盲沟或截断水源;

修建抗衡坡体滑塌的挡土墙等构筑物。

4

挡土墙

挡土墙定期检查。

发现异常现象,及时采取措施,并及时去除挡土墙上的草木。

挡土墙应坚固、耐用、整齐和美观。

墙体及坡面出现裂缝或断缝,先做稳定处理,再进行补缝。

挡土墙出现风化剥落时,应处臵。

挡土墙的泄水孔应保持畅通。

挡土墙出现严重渗水,增设泄水孔或墙后排水设施。

挡土墙发生倾斜、凹凸、滑动及下沉时,先消除侧压因素,再选择锚固法、套墙加固法或增建支撑墙等加固措施。

严重损坏的挡土墙,将损坏部分拆除重建。

5

排水

边沟、排水沟和截水沟的淤积物应及时清除,沟内流水应畅通,断面完好。

对沟断面破损应及时整修恢复。

土质边沟的纵坡坡度应大于0.5%,平原地区排水困难地段不宜小于0.2%。

当土质为细砂质土及粉砂土且纵坡在1%~2%时,或粉砂质黏土且纵坡为3%~4%,或流量大时,必须加固边沟。

对有可能被冲刷的土质边沟、排水沟、截水沟,其加固类型应结合地形、地质、纵坡等实际情况,可按《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选用。

软土路基的沉降、冻胀、弹软、沉陷、滑动等病害,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下列防治措施:

降低水位。

当在路基两侧开挖沟渠的工程量不大时,可加深路堤两侧边沟;

反压护道。

当路堤下沉,两侧或一侧隆起时,可采取在路堤两侧或一侧填筑适当高度与宽度的护道;

换土。

将路堤病害处软土全部挖除,换填强度较高,透水性较好的砂砾石、碎石;

抛石挤淤。

当软土液性指数大,层厚较薄,石料能沉至硬层处时,选用片(块)石块径不宜小于300mm。

抛石自路堤中部开始,逐步向两侧展开,挤出淤泥应予清除;抛石至一定高度经碾压后,在其上铺设反滤层,再填土至路基原有高度;

侧向压缩。

在路堤坡脚砌筑纵向结构,限制软土侧向挤出,可采用板桩、木排桩、钢筋混凝土桩及片石齿墙等;

除以上治理方法外,还可采用砂石垫层、石灰桩、砂桩、袋状砂井,塑料排水板以及土工织物滤垫等方法。

4.车道运营维护

1)一般规定

铺筑沥青混合料的气温低于5℃时,应视为低温施工(冬期),冬期施工应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温度,石油沥青为160~170℃。

运输车辆应有保温层苫盖严密,到达施工现场的温度不宜低于140~1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