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8925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辽宁省凌源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凌源市2017-2018学年高一

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丰富和发展,是佐酒助兴的重要手段,是文化入于酒,更是酒中的文化。

最早的酒令是辅助礼的,后来才发展为佐酒助兴、宾主尽欢的方法,甚至成了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

最古老的酒令当为投壶,要将特制之矢投入一口广腹大的壸中。

投壶从射礼转化而来,盛行于春秋战国,《史记》中载有投壶盛况。

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喜作流觞曲水之举。

择一风雅静僻所在,依次安坐于潺潺曲水边,置酒杯于上流使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嘯吟或援笔,作出诗来。

最著名的一次当数永和九年的兰亭修禊,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辛集序》。

这种酒令,虽为罚酒手段,但因被罚作诗这种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动的参与而变得不同凡响。

当然在民间亦有简化为只饮酒不作诗的。

南北朝时期,由“流觞曲水”演化而来的吟诗应和,流行较盛。

士大夫在酒席上吟诗应和,迟者受罚,已成风气。

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酒令也得以长足发展。

“唐人饮酒必为令为佐欢”。

当时较盛行的是“藏钩”“射覆”等几种。

“藏钩”就是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搓成拳状让乙方猜度,猜错罚酒。

“射覆”是先分队,也叫“分曹”,先让一方暗暗覆物于器皿下让另一方猜,射就是猜度之意。

李商隐就曾在诗中写道: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酒令到明清时代则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其品种更加丰富.举凡世间人物、花木、虫禽、词牌、中药、八卦、骨牌,以及种种风俗、节令、无不入令。

清人俞敦培把酒令分为雅令、通令、筹令。

雅令,是指文人酒令,按内容可分为字令、诗令等多种。

比如字令,因汉字形体结构随意增损离合变化殊多,制成的字令或妙语双关,或双声叠韵,或顶针回环……变化万千,趣味盎然,真正是考较与座者的智慧与敏捷。

心快、眼快、手快、嘴快四者缺一不可。

雅令是文人的“智力竞赛”,虽情趣古雅,但一般人做不来,而“通令”不必劳神,几乎人人可为,比如投骰子,划酒拳,全凭运气。

至于筹令,则是雅俗共赏,因是从筒中抽筹行令,故名。

筹上多镌刻诗词、典故,每筹下注明饮酒对象及数量,诙谐幽默,每每令人捧腹。

小说《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行酒令的描写,妙趣橫生,宴乐无穷。

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兴创造和自由选择,几经发展。

这一有趣的艺术形式,已成为中国所特有的酒文化。

1.下列对文中“酒令”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酒令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是文人雅士们智慧的结晶。

B.酒令的产生是出于辅助酒礼的需要,后来逐渐成为了佐酒助兴的最佳手段。

C.酒令起初形式单一,直到明淸时代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品种变得丰富起来。

D.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选择,令洒宴妙趣横生,兴味无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自然喜行流觞曲水这种酒令。

B.投壶是最古老的酒令,从中同古代“六艺”之一的射礼转化而来,在春秋战国时代极为盛行。

C.“唐人饮洒必为令为佐欢”,“藏钩”“分曹”“射覆”就是当时较盛行的洒令,都是以“猜”的形式来定胜负,猜错罚酒。

D.酒令是为众人会聚畅饮美酒来助兴的,但也可能变成有的人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酒令中融人了丰富的语言和义学知识,因此参与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助于在行令过程中胜出。

B.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旬“隔座送钩春酒暧,分曹射覆蜡灯红”生动地描写了酒宴上的行令场面。

C.清代有人将酒令分为通令、雅令、筹令,人们可以各依需要来自由选择,因而酒令在各个阶层都能盛行。

D.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我们再没见过酒令的出现,酒令文化已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永远消亡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泥斑马

肖复兴

家里大院的大门很敞亮,左右各有一个抱鼓石门墩,下有几级高台阶。

黑漆大门上,有一副对联: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有点儿老一辈的气势。

在老北京,这叫广亮式大门,平常的时候不打开,旁边有小门,人们从那里进出。

台阶上有一个平台,平台显得很宽敞。

王大爷的小摊就摆在那里,很是显眼,街上的人,一眼就能望见。

王大爷的小摊,卖些糖块儿、洋画片和泥玩具之类的东西。

泥玩具,多是些小动物,是王大爷自己捏的,涂上颜色,非常好看,活灵活现,卖得不贵,因此,很受小孩子欢迎。

我常常一放学就到王大爷的小摊前,看一会儿,玩一会儿,王大爷望着我笑,任我随便摸他的玩具。

我真佩服王大爷的手艺。

他的手指很粗,怎么就能那么灵巧地捏出那么小的动物来?

王大爷那时五十多岁,住在我家大院的东厢房。

他人很随和,逢人就笑。

那时,王大爷的东西很便宜,人们生活不富裕,因此他赚的钱也不多,只能勉强生活。

王大爷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大院里的人都知道,儿子是抱来的。

将近三十,还没结婚,在铁路上开火车,和王大爷两口挤在一间房里。

让他头疼的是儿子以后找个媳妇,可怎么

住呀?

那一年寒假,我常到王大爷小摊前玩。

有一天,他在做玩具,问我:

“你说做一个什么好?

”我随口说了句:

“做只小马吧。

”他点点头。

没一会儿的工夫,就捏出了.只小马的样子。

他抬起头又问我:

“你说上什么颜色好?

”我随口又说:

“黑的!

”“黑的?

”王大爷反问我一句说:

“一色儿黑,不好看,来个黑白相间的吧,好不好?

那时候,我没有细想,这个黑白相间的小马会是什么样子。

等王大爷把颜色涂了一半,我才发现,原来是一只小斑马。

黑白相间的弯弯条纹,让这只小斑马格外活泼漂亮。

“王大爷,您的手艺真棒!

”我情不自禁地说。

第二天,小斑马的漆干了,脖子上系一条红绸子,绸子上挂着个小铜铃铛,风一吹,铃铛不住地响,小斑马像活了一样。

我太喜欢那匹小斑马了。

每次路过小摊都会站住脚,反复地看,好像它也在看我。

那一阵子,我满脑子都是这个小斑马,可惜没有钱买。

几次想张嘴跟家人要钱。

接着又想,小斑马的脖子上系着个小铜铃铛,比起一般的泥玩具,钱稍微多了点儿,便把冒到嗓子眼儿的话,又咽了下去。

春节一天天近了,小斑马不知哪一天就会被哪个孩子买走,带回家过年。

一想起这事,我心里很难过,百爪挠心,好像小斑马是我的,会被别人抢去。

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我干了一件“蠢事”。

那一天,天快黑了,因为临近过年了,小摊前站着不少人,都是大人带着孩子来买玩具的。

我趁着天暗,伸手一把就把小斑马“偷走”了。

飞快地把小斑马揣进棉衣口袋里,小铃铛轻轻地响了一下,我的心在不停地跳,觉得那铃声,王大爷好像听见了。

这件事很快被爸爸发现了,他让我把小斑马给王大爷送回去。

跟在爸爸的后面,我头都不敢抬起来。

王大爷爱怜地望着我,坚持要把小斑马送给我。

爸爸坚决不答应,说这样会惯坏了孩子。

最后,王大爷只好收回小斑马,还嘱咐爸爸:

“千万别打孩子,过年打孩子,孩子一年都会不高兴的!

就在这一年,为了支援“三线建设”,政府动员人们去甘肃。

王大爷报了名,很快就被批准了。

大院所有的街坊都清楚,王大爷这么做,是为了给儿子腾房子。

王大爷最后一天收摊的时候,我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他。

他也望着我,什么话也没说。

那一天,小街上冷冷清清的。

第二天,王大爷走时,我没能看到他。

放学回家,看到桌上那只脖子上挂着铜铃铛的小斑马,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四十多年过去了,王大爷的儿子,今年七十多岁了,他在王大爷留给他的那间东厢房里结了婚,生了孩子。

他的媳妇个子很高,长得很漂亮。

他的儿子个子也很高,很帅气。

可是,王大爷再也没有回来过一次。

难道他不想他的儿子,不想他的孙子吗?

四十多年来,我曾经多次去过甘肃,每一次去,都会想起王大爷,想起这个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当然,也会想起那只“泥斑马”。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其实,我把小斑马“偷走”王大爷是知道的,因为当时小钤铛轻轻地响了一下,被王大爷听见了。

B.王大爷报名去甘肃不仅是为了给儿子腾房子,更主要是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因为那时人的觉悟高。

C.以“泥斑马”为题,更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王大爷作为主要人物,贯穿始终,文章也可以以“王大爷”为题。

D.文章写法细腻,通过对人物神态和典型化语言的细致描写,刻画了让“我”敬爱怀念的王大爷形象。

5.小说第一段中的对联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主人公王大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徐复:

学林巨匠教苑楷模

王华宝

徐复,1912年1月8日生于江苏武进,2006年7月24日逝于南京。

在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之际,南京师大在随园校区中大楼前设立其半身塑像。

我是1983年拜识徐复先生的,其机缘就是先生在南京师范学院始建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对于开设新的专业,学校有的领导颇为担心和犹豫,而年逾古稀的徐先生,敏锐地察觉到传统文化在当代复兴的契机,以极大热情和大无畏精神,找学校、高教局领导协商,终于成功创办。

如今,南师大古文献专业已发展成为特色品牌专业。

许多学生都记得,徐先生亲自授课,那是学校一景。

校内外的好学之士,纷纷赶来,几代人共处一室。

特别是先生的老学生吴金华、王继如教授等坐在第一排,还经常争着冲上讲台帮着擦黑板。

徐先生关心和帮助学生之事不胜枚举。

记得,万久富、孙叶锋等人与我商量计划成立“扬州清学伐薪会”。

我主动向徐先生汇报,先生大加鼓励,还专门抽出时间给我们做讲座。

在老师的不断教导和持续关爱下,古文献专业首届20名学生浸润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都一直坚守在传统学术这一领域。

徐先生还曾培养多名外国高级访问学者。

在德国弗赖堡大学任教的冬玛轲曾受教于徐先生。

最终,冬玛轲成为国际汉文字学专家,出版了德文版《说文解字手册》,这是第一部向瑞士及德语国家介绍中国文字学的开山之作。

先生快慰地说:

“我总算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西方做了些工作。

“好事大家做”是徐先生的口头禅,他与同道一起创办学会,召开学术会议,出版学术成果等,共同推动了传统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兴。

1981年5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武汉召开,徐先生当选为副会长。

次年苏州召开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年会,盛况空前。

此后,由徐先生出面,组织了许慎、章太炎等著名学者的多次纪念活动,建立了一些永久性的纪念馆。

他曾热心作序百余篇,推动或直接资助出版了大量的学术文化著作。

如推动老友段熙仲教授遗著《春秋公羊学讲疏》的出版等。

2002年11月2日,徐先生在女儿徐乃建和我的陪同下,最后一次回母校武进前黄中学。

(其前身为“三近高小”,是先生之父徐晓卿在民国初年所创办)。

先生亲见前黄中学今日之盛况,一路上不断回忆往事,心情舒畅。

他对家世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并讲述“三近”精神(好学、力行、知耻)之义。

徐先生终生奉之,由此更可知家风的重要。

数十年来,徐先生笔耕不辍,自然留下了许多体现其专精与博大的传世之作。

如《后读书杂志》《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论稿》《晚稿》《秦会要订补》,等等。

徐先生说:

“余之治学,名物训诂,典章制度,八字而已。

”一个“而已”,道尽了学术的高境界和人生的真风流。

2016年7月24日,是先生仙逝十周年的忌日。

最后选取一则南京大学的挽联作结,以表达学术界的心声——道述博大精深,堪称现代学林巨匠;胸怀光明磊落,不愧当今教苑

楷模。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徐复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之际,南京师范大学在随园校区中大楼设立其半身塑像,纪念徐复先生在学术方面的伟大贡献。

B.南京大学为徐复作的挽联对其一生进行了高度概括,上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