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4 藏戏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4 藏戏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4 藏戏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04藏戏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
04藏戏一课一练课课练试题
一、基础知识。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藏戏艺术团应邀到欧洲参加地中海岸的民间艺术节巡回演出。
演员们__________的容貌、________的舞姿、________的歌声、________的唱腔、_______的动作和_______的表演形式征服了所有的观众。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B.藏戏艺人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C.姑娘们的唱腔优美清新,随心所欲。
D.藏戏艺人的动作丰富多彩,观众为此赞叹不已。
3.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藏族是藏戏的传统剧种。
(修改病句)
(2)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
①这句话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充分说明了藏戏所起到的巨大_____作用和_____作用。
②我会仿写:
二、课内阅读。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
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1.选文开头,作者用三个______句构成一组______段,概括了藏戏的三大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陈述句相比,文章用这样的句子开头,好在哪里?
3.用“______”画出选文中的过渡句。
三、课外阅读。
正月十五棒棒会
佚名
正月十五棒棒会,是家乡纳西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据说棒棒会是交流竹木农具的盛会,热闹非凡,地方特色很浓。
今年的正月十五,一大早我就跟着妈妈去逛街。
只见街头巷尾满是人,满是棒,满是花。
我一头扎进人群里,好奇地东张西望。
人们穿着传统的节日盛装,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在各种摊前细细地欣赏着、寻找着自己所爱之物。
来到新街一带,好个棍棒的世界呀!
长棍、短棒,粗中带细,细中有粗,扁的方的,长的短的,应有尽有;摊内有摊,摊外有摊,热闹极了。
听妈妈说,正月十五是春节的结束,也是春播的开始,家中炊具、农具,哪一样也离不开棍棒。
这不,满街的人有谁不在看棒,摸摸这根,看看滑不滑;压压那根,试试硬不硬;瞄瞄它,瞧瞧直不直;掂掂它,估估重不重。
少的拿着两三根,多的扛着一大捆。
笑着,走着,继续朝前张望着……
家乡古老的棒棒会,在党的民族自治政策的春风沐浴下,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1.读了“只见街头巷尾满是人”,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些成语。
2.请用“______”在文中画出两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3.人们是怎样仔细挑选棍棒的?
请摘抄文中相关语句。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
一、1.俊俏婀娜雄浑优美清新丰富多彩随心所欲2.C3.
(1)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
(2)①排比宣传发动②略(答案合理即可)
二、1.问排比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2.以连续的三个问句开篇,令人心生好奇。
同时强调藏戏的特点。
3.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三、1.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答案合理即可)2.略(答案合理即可)3.这不,满街的人有谁不在看棒,摸摸这根,看看滑不滑;压压那根,试试硬不硬;瞄瞄它,瞧瞧直不直;掂掂它,估估重不重。
4.“我”和妈妈去逛棒棒会,看到的热闹场面以及人们兴高采烈挑选棍棒的情景,由此想到社会正在蓬勃发展
2.
高贵的捐赠
方冠晴
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
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
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待在人群的外围。
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噘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小女孩的不高兴。
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
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
“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
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
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
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
”
④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
“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
非得最好的吗?
”母亲回答说:
“我想是的。
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
⑤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
“我,舍不得。
”
⑥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
“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
”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
”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
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⑦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
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
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
“翔子,我带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
”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⑧我终于明白了厖
⑨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
“妈妈,不,是翔子的妈妈,我不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
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
10她的母亲抱住她,疯狂地问她。
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
她幸福,是因为;她骄傲,是因为;
11我的眼睛也湿润了,为这小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
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
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
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选自《中学生博览)2009年第8期,有删改)
1.赏析第⑦自然段加点的词,谈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2.根据文章内容,请将原文中横线上空缺的两句话补充完整。
她幸福,是因为
她骄傲,是因为
3.文中画线的一处细节描写,极其生动形象,反映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请赏析此句。
4.文章结尾三次用到了“高贵”一词,请结合语境,分别指出其中含义。
(1)高贵的捐赠:
(2)高贵的母亲:
(3)高贵的花:
5.小女孩高贵的捐赠在我们内心激起的是一圈圈爱的涟漪,爱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打情诗,让人心潮澎湃。
请你说说什么是爱,怎样去爱。
1.“一点点钱”“一两句”写出了“我”对翔子的捐赠之少,关心之浅,以此反衬出了小女孩的捐赠的高贵。
2.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世界上最为宝贝的东西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儿学会了捐赠
3.这句话运用了动作与神态描写,将小女孩即将捐献妈妈的矛盾心理和天真可爱、纯洁善良的形象写得淋漓尽致。
“苍白”“咬”等词运用准确传神。
4.
(1)小女孩将她最宝贝的母亲捐赠给了翔子,这一行为十分高贵。
(2)母亲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优秀,她自身的品质也十分高贵。
(3)母亲对女儿从小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女儿拥有纯洁善良的品格。
5.略
3.
为了奖品
①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
“清用钢笔写字!
”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
我不明白,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提摸的倔强。
②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
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激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③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
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④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
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廊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
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拖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⑤我心杯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
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
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
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
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
“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
⑥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
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
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
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⑦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
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
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
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
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
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
人群中一片哗然。
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
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
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
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⑧那是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
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
”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
我……我只要钢笔。
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⑨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
⑩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学和获得的奖品。
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
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1、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填写下列空格。
情节
情感
开端
发展
“我”批评“她”,“他”借给“她”钢笔
悲戚、后悔
高潮
欢呼、愤怒、渺小、狼狈
结局
校门口喜报上,写着“他”的奖品与名字
2.第④段交代“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写道:
“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请你谈谈“我”为什么愧疚。
4.有人觉得“为了奖品”这个标题不是很好,请你结合全文,自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4.
最后一趟生意
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
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里进行着。
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情景有点像这个国度里的乘卡车赶集的人群。
不过不同的是,不是卡车,而是坦克,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
他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就这样交叉而过。
“该死的战争!
”他暗暗地咒骂。
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莎拉,孩子们,我受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
他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能让他感到唯一欣慰的东西。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那长长的炮管和多边形的脑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
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他定了定神,停下了车。
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
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破车,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
“你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他笑了笑,用那士兵能听懂的语言生疏地答:
“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
“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这烟还不错,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
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
“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
”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地回答。
“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
”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天来,第一次遇上对他微笑的原住民,因而心情也不错吧。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
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
“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士兵显然有些兴奋,他也许认为,这里的人民,还是有不少欢迎他们的,“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呢?
”
他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依旧得意忘形的士兵,还有他身边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
“天堂。
”
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惊骇和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
然后,他按下了按钮。
(选自《全球最佳短篇小说》,略有删改)
【注】故事背景为美国入侵伊拉克时期。
1.文章以“最后一趟生意”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文章一、二段的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
3.“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
”这句话能否改成“五个外国士兵走上前”?
请阐述理由。
4.文中加点的三处都写了司机的笑,这是对司机的描写,面对侵略自己祖国、害死自己家人的敌人,司机为什么要笑?
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5.看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请结合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1.①出租车司机做最后一趟生意,他将以自杀式爆炸的方式与入侵的外国士兵同归于尽的行动;
②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气候;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战争背景;③渲染紧张的氛围;④为下文“复仇”情节作铺垫。
3.不能,用“一、二、三、四、五”体现了他默默数着外国士兵人数的心理活动,暗示出他希望尽量多的外国士兵靠近以便与之同归于尽的愿望,换成“五个外国士兵走上前”则没有这种效果。
4.神态司机笑是为了掩盖内心强烈的仇恨,麻痹外国士兵,最终自杀式袭击成功,表现了司机冷静、勇敢、机智的品质。
5.略
5.
老
①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
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
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②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
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lái)。
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生意就冷清。
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
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③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
时时抬头,目光睃(suō)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④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
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意,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
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⑤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⑥儿子边走边说:
“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
⑦我说:
“知道。
但是咱们不要了。
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⑧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⑨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老妪。
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⑩“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⑪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⑫儿子仰脸看我。
⑬我不得不接了钱。
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⑭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
“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
”
⑮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行时,见一老叟,守着他那煮锅。
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
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
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⑯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
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文章第②段交代了怎样的现实?
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2.阅读文章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回答下列问题。
(1)“我”“不平”的原因是
(2)“我”产生“体恤”和“怜悯”的原因是
3.第⑨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人物描写中的______描写。
这样描写老妪的作用是
。
4.“我”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出于什么目的?
后来“我”为什么自责“猥琐”?
5.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6.用“”画出与老叟“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绝无半点乞意”相呼应的句子,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请结合文章分析“我”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
8.你是如何理解同情心与尊重的?
1.现实:
商业味浓,人情味淡(答出“人情淡薄”等大意即可)。
作用:
衬托了老妪诚实善良的尊贵形象。
2.
(1)男人们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2)老妪不善招徕,生意冷清
3.肖像以没有美感的外表反衬老妪人格的高尚
4.为了获得自信自己仍立在好人边上的自慰。
后来老妪退还了多给的两毛钱,表现了近乎本能的“人心的尊贵”,相比之下,深感自己类同施舍的行径十分庸俗。
5.通过“扯”这个动作,写出了内心的故意,强调了自我表现的冲动。
“佯装”一词则很好地表现出这是一种自我安慰。
6.句子:
“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绝无半点儿乞意。
”目的:
这样写突出了两位老人自甘冷清、坚守人格的高贵品质。
7.从“我”看到卖茶蛋的老叟时的表现和文章最后的抒情、议论可以看出,“我”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具有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8.有的时候,自以为是的同情心会伤害别人,如果想帮助弱者,就不要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要以满足自我为前提,这才是最起码的尊重。
(意思对即可)
6.
睡在炊烟里的母亲
朱成玉
①母亲老了,总是遗忘。
晾晒的农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糊锅底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
②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
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叠起来,用以提醒自己。
③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
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
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
④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
我总是这样想,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
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
⑤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
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把我抱起,毫不犹豫地,深深地吻下去。
⑥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
⑦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
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
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
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
⑧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
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许多可口的饭菜来。
母亲在厨房里劈啪作响,把贫苦颠得上下翻飞,把日子炒得香滋辣味。
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窜出来为母亲鼓掌。
⑨而从灶台下欢快地跑向屋顶的炊烟,是缠绕在母亲手上的戒指,一生都未曾褪下。
因为,在母亲的指缝间,我总能闻到葱花的味道,家的味道。
⑩所以,我家的炊烟是有着葱花味儿的炊烟。
我家的炊烟也是最好客的炊烟,总是微笑的。
或是点头,或是招手。
欢迎你,挽留你。
⑪炊烟,就这样在我的目光里一茬一茬地熄灭,又一茬一茬地升起。
⑫今夜,我想念母亲。
可是我无法回到她的身边,唯有希望故乡的风能轻一点儿,别把我家的炊烟吹得东倒西斜。
因为母亲在炊烟里睡着,她累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吧,借着炊烟的暖。
⑬母亲,今夜我们梦中相见。
(选自《辽宁青年》2014年第10期,有改动)
1.作者由“炊烟”回忆了母亲的哪些活动?
2.第①自然段与第②自然段在内容上是否矛盾?
为什么?
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5.你认为该文题目好不好?
说说你的理由。
1.①炊烟里等待晚归的孩子;②夜半油灯下缝补的母亲无声的关爱;③厨房里母亲用心准备饭菜。
2.不矛盾。
母亲因年迈总是遗忘自己生活中的事,却忘不了自己的孩子,对比中更突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疼爱。
3.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厨房比作舞台,围裙比作道具,锅碗瓢盆比作乐声,生动形彖地写出了母亲为家人做饭的场景,表现母亲勤劳持家的特点。
4.不辞辛苦、疼爱孩子胜似关心自己。
5.示例:
好,题目形象地突出了母亲勤劳的品格,具有“文眼”的作用。
(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