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4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8418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4篇.docx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4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4篇.docx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4篇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4篇

第一篇一、发展情况及成效

(一)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依据淅川农业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全县在稳步发展粮食、油料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围绕茶叶、中药材、林果等生态高效作物,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的生态农业。

2014年,淅川县粮食播种面积8万hm2,粮食产量4.07亿kg,创历史新高,实现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油料播种面积4.67万hm2,产量11.6万t,稳居全国油料百强县之列。

与此同时,高效生态农业保持良好,2014年,全县生态高效农业种植面积达1.39万hm2,其中,以优质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0.21万hm2,茶叶及油茶面积0.25万hm2,核桃面积0.27万hm2,柑桔面积0.2万hm2,竹子面积0.11万hm2,软籽石榴面积0.07万hm2,蚕桑面积0.3万hm2。

(二)涉农企业不断壮大,为生态农业发展增添了动力截至2014年底,全县共有涉农龙头企业56家,其中,县级10家、市级22家、省级2家。

涉农企业经营产业涉及辣椒、茶叶、金银花、油料、蔬菜、桑蚕、畜禽等产业。

2014年,全县市级以上22家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年平均销售收入2.75亿元,其中,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12.8亿元,香花震宇辣椒制品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6500万元。

农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淅川生态农业发展增添了活力。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壮大,为发展生态农业增加了活力截至2014年底,全县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6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6家,市级示范社22家,县级示范社34家。

家庭农场已登记注册245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已经成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有生力量。

经营产业涉及种养、加工和服务业,其中,种植业占36%、养殖业占27.7%,涵盖粮棉油、畜禽蛋、果蔬茶、桑蚕、中药及水产养殖业等,并逐步扩展到农机、旅游休闲、都市农业等多领域。

(四)绿色品牌创建,为生态农业效益提升提供了保障淅川县依靠政府引导和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经营,着力培育以生态、安全、洁净为核心竞争力的渠首生态农产品品牌,把淅川优质农产品以响亮的渠首品牌推向全国。

2014年,全县以花椒、柑桔、核桃、茶叶等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6.67万hm2,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个,无公害生产基地规模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均居南阳市之首;以小麦、葡萄、花生等为主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66.67万hm2,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9个,“香花”辣椒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殊荣,“丹江”鱼继续保持“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福森”中医药、“香花”和“石臼”辣椒、“渠首神”有机无机复混肥等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市场叫响。

(五)农产品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县城区有规模较大的扬帆农产品交易综合市场和果品专业批发市场。

分布在乡镇的有10多家小型农贸市场。

以辣椒交易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市场——香花辣椒城,是农业部定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互联网市场信息网络覆盖城乡。

县农业局设立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了上联国内外、下联乡村的中国辣椒网和淅川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农产品经纪人队伍8000余人。

(六)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支持近年来,淅川县多措并举,推广有机肥和配方施肥,实行绿色病虫害防治,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使用,使全县化肥、农药及农膜使用总量大幅降低。

目前,全县年化肥施用量2360t(折纯量)、农药施用量734t、农膜使用500t左右。

全县氮肥在整个化肥的施用比重由2002年的81.6%降低到2013年的52.2%,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减少了35%以上。

大力实施沼气工程,全县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近4万座,发展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企业4家,缓解了人畜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采取秸秆机械还田、过腹还田以及机械回收等措施,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得到大幅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府扶持力度1.政策支持。

为促进淅川生态农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从2010年连续3年先后集中出台了强力扶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文件10份,对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有一定发展规模的生态产业,给予财政补贴。

2.建立了相关机构。

县里先后建立了茶产业发展办公室、金银花产业发展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

3.拿出真金白银,兑现补贴资金。

县政府为扶持生态产业发展,累计兑现补贴资金5000余万元。

4.加强监管。

在不同时期、不同季节,由县委两办联合职能部门组成督查组、验收组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验收。

5.品牌奖励。

对获得国家级有机认证的、获得国家级优质农产品品牌认证的农产品进行奖励。

(二)创新产业发展机制1.创新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使县乡生态农业服务基层设施改善、技术人员充实、技术水平提高。

2.创新服务模式。

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同时开通了“12316”专家服务热线等,百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进一步增强了服务效果。

3.创新经营方式。

鼓励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

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发展。

(三)提升面源污染治理水平1.通过沼气工程建设,推广“猪一沼一果(菜)”模式和“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建成农村户用沼气4万座,在养殖场和养场小区建设沼气工程21处,发展以畜禽粪便为主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企业4家,努力降低农业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

2.积极改进农药施用方式,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采取“统防统治、群防群治相结合”,推广新型药械,改进施药方法,推广烟雾机、弥雾机、粘虫板、杀虫灯和生物农药,从而减少农药的施用量。

3.加强农资市场管理,杜绝剧毒、高残留农药经营和使用,使全县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减少了35%以上。

4.加强有机肥的推广使用。

淅川县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发展高效特色产业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或企业进行扶持。

目前,全县有机肥推广2934t,财政补贴586.8万元,年推广施用有机肥面积0.67万hm2。

第二篇1安徽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现状分析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手段,围绕品牌化、组织化、规模化,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形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安徽省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14年,安徽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加工产值4302亿元,同比增长7.4%。

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总站抓紧基础工作,强化工作体系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培训各类人员50多万人次,使受训人员能掌握1至2项生态农业技术。

同时,多方筹资,省市县落实生态农业工程建设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使生态农业建设不仅在数量、规模上而且在质量上都有所提高。

目前,全省拥有生态农业试点150多个、试点面积1250多万亩,受益人口500多万。

试点区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建设以后,粮食总产平均增长15%以上、亩产增长20%以上,分别为全省同期平均增长水平的4.1倍和8.9倍,人均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收入12%以上。

森林覆盖率提高40~60%,水土流失下降2个等级。

按计划,到2017年,全省将组织4个市、30个县(市、区)实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整建制推进,建成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100个,示范主体1500个,引领农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发展。

2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现实意义分析2.1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对传统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拓展农村经济全新的增长点,实现区域化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安徽省地处长江和淮河中下游,气候温暖潮湿,四季更替分明,气候环境是北部低于南部,全年的气候平均温度维持在0~4度之间。

种植季节气温较高,日照小时数较多,太阳辐射死能力强。

作物生长季节的土壤积温较高,夏季温度适宜,昼夜温差显著,这些气候特点都为安徽省积极发展特色生态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气候和是自然资源的条件,不断拓展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全新增长点,利用本地区的荒山、河谷和荒坡等土地资源,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对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避免水土流失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阶段,发展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之后,农业科学技术不断被应用,观光旅游产业不断向着农村拓展,这样就会带动和调整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并促进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进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这基本上符合国家和安徽地区优势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要求。

因此,在安徽省积极开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符合地区资源快速转化,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和推动农业增收的需求。

2.2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是推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转变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需求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如果只是搞小范围内的农家小院、养殖业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对整个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十分不利,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只有将单个家庭生产能力全面结合起来,根据本地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的适宜条件,积极引进全新农作物、动物新品种,积极发展合作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以及相应的配套产业,将农业观光旅游、农业采摘以及休闲度假全面融合进来,形成一个配套设施完善,产业链条延伸广阔的循环性农业生态示范基地,这样才能保证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成倍的增长,才能进一步拓展整个示范基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最终全面促进地区的生态农业经济增产方式从根本上发生转变。

2.3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引导地区农业向着观光农业发展,提高地区品牌效应和知名度,推动地区旅游业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需求从当前旅游产业的发展形势分析,休闲度假逐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一种主要方式,休闲旅游正处于一个向前发展的趋势。

首先,我们先从生态农业的整体发展背景进行分析,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选择旅游的一种主要方式,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已经成为党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领域之一,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和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向着生态农业投入。

例如,出台了减免各项税收的扶持政策,积极进行财政补款,小额贷款,无息贷款等政策,政府还从中协助进行宣传和推广,这些优势都是其他行业所不能触及的。

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家政府在每一次的人民代表大会上都会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并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投资生态农业产业,成功的概率和经济回报是十分高的;其次,从安徽省当地实际的旅游产业现状分析,休闲旅游正常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而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的建设,将会与安徽省的其他旅游景点共同构成一个全新旅游风景区,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态观光旅游将会是一个朝阳产业。

2.4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提高地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增产增收的需要在过去特色农业建设和发展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模式在经营和生产,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家庭个体之间生产方式、技术不统一,地区特色的农业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农产品在市场中占有率、竞争力比较地下,品牌效应较低。

而通过创建大型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在发挥保证农产品品质、产量和正常供给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生态保护、休闲度假以及品牌影响等全新的功能,积极培育新型的产业,提高农村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和增收有着很大帮助。

第三篇1丰城市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概况1.1自然条件丰城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全市辖域总面积为2845.07km2,市域南北长74.4km,东西宽57.5km,常住人口142.5万人(2013年)。

东临抚州临川区、进贤县、南临崇仁县、乐安县、新干县,西接樟树市、高安市,北连新建县、南昌县。

浙赣铁路、京九铁路、赣粤高速、105国道、赣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

198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丰城市为江西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丰城市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在最新的2014全国百强县排名榜中排名第83位,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

2014年5月28日起,丰城市正式被确定为江西省试点省直管市。

丰城市气候条件:

2014年平均气温为15.3~17.7℃,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日数年平均为27.9d,日最低气温少于或等于0℃的日数年平均为23.4天。

2012年日照时数1935.7h,年平均降水量1552.1mm,4~6月降水量约占2012年降水量的50%,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4d,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1%,无霜期274d。

1.2农业生产情况丰城市拥有耕地面积8.3万hm2(水田6.94万hm2、旱地1.36万hm2),全省第一、全国第五;粮食总产量104.56万t,占全国1.8‰、全省5%;粮食播种面积16.43万hm2,占全省4.37%;丰城市森林覆盖率41%,林业用地总面积11.28万hm2,活立木蓄积总量164.46万m3,立竹总株数1631.38万株;建立了药湖国家湿地公园、玉龙河省级湿地公园、竹山和仙姑岭县级自然保护区;丰城市有大中型水库10座,小

(一)型38座,小

(二)型352座,山塘水库1662座,2012年蓄水在5.3亿m3左右;河溪有23条;丰城市保灌面积5.87万hm2,旱涝保收面积4.58万hm2。

逐年扩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特色化种植的整体格局初步形成。

1.2农业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全力实施以节水农业为主攻方向的种植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布局更加优化。

一是蔬菜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绿色蔬菜,建立夏秋季反季节、次早熟、加工、特色经济观光等蔬菜产业带,年播种面积166.7余hm2,年总产量2000余t,自给率达到43%。

二是特色林果产业。

全县精品水果种植面积26.7hm2,总产量15t,总产值120万元,精品水果已成为农民增收、生态建设、观光农业的重要内容。

三是休闲观光农业。

高效生态观光农业正蓬勃兴起,这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量,而且把农业的生态效益、民俗文化等无形资产融入到农业领域,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结合全省范围内实施的土地整理、“五水共治”工程和农村水利修复拓展工程,全县开展以“管网通、沟渠通、道路通和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公益行动,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进一步遏制了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现象。

1.3生态农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嵊泗县现代生态农业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

设施农业建设工程已经全面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条件日益改善,生态农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截至2014年底,嵊泗县设施农业面积23.3hm2,新增面积6060m2,推广节水喷滴灌设施400余套,保护性耕作、无公害生产、变废为宝等技术模式在加快推广实施。

目前全县在深入开展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开发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及实施品牌农业的基础上,以试点探索和模式创新为基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1.4科技支撑力度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农业主管部门为提升全县农业科技水平,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通过整合“农民信箱”“农技110”“渔农天地”等涉农信箱平台,扶持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引导性项目,发展一批农业专业技术带头人,抓好一批特色产品优质高产、种养业新品种、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产品销售、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不断提高嵊泗县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销售一体化和服务推广社会化水平。

2当前嵊泗离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高效生态农业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建设而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与保护、实现经济和生态这两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

嵊泗县近几年已着力开展高效生态农业试点工作,但是总体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还不够强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无法满足众多从事家庭农业的农户很好地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加之现有的农业市场规模小、设施不足,农村市场管理制度和行为准则不完善,生态农业建设人才缺乏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全县对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也造成了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的局面。

2.1农业资源弱化嵊泗为纯海岛县,耕地资源紧缺且分布零散,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农业地位边缘化、农业规模零散化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使生态农业整体的规模效益和特色经济发展的格局难以形成。

其次,近几年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也制约了生态农业经济规模的发展。

一方面,经年轮作、地力下降、化肥残留,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激素和抗生素的泛滥使用,使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普遍下降,这种形式的恶性循环也严重制约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规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功能的发挥。

2.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近几年,嵊泗县基础设施面貌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在公共交通、供水排污、公共卫生、环境治理等方面仍旧薄弱,如河道水系污染较重,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渔港码头供给水平低等。

首先,乡村道路建设比较难,主要靠渔农民筹资修建,政府投入少;其次,河道老旧、沟渠淤塞,导致渔农村人畜饮水关系更密切,微型水利工程建设严重滞后;第三,渔农村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不能满足渔农村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在进行基础设施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当前的利益,缺乏超前意识,导致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

2.3高效生态农业推广滞后,资金投入不够相对于工业与服务业,农业属于弱势产业,经济效益低,生产周期长。

而生态农业由于倡导不用农药、非绿色化肥、生产激素等,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更长,而且农作物产量也不如传统农业高,生态农业的人工成本也较传统农业高;因此,要加快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大部分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后续的运行管理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难以有效地支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培育,从而导致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难以形成,对全县农业的带动作用无法有效体现。

2.4生态农业发展科技水平不强作为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需要高要求、高标准的技术匹配。

近些年来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方面有所进步,但距离生态农业的建设要求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生态农业发展整个过程的科技含量不够高,缺乏对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深入考察和研究;生态农业设计方法、技术手段及标准不够健全;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工作并没有放到相应重要的位置等: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的推进。

此外,对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建设重视不够、经费不足,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与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分离,使得农民缺乏获得新技术和信息的机会,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3嵊泗离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嵊泗县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全县要加大生态农业的建设力度,从海岛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生态、经济、社会、公益等多方面着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综合配套,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的转型升级。

3.1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耕地资源方面,要采取严格的措施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下降,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非法占地等违法行为,保护基本农田不受侵占;同时要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科学利用空间和时间,提高复种指数,深度挖掘现有耕地面积潜力,加快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步伐,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使得农业生产土地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在水资源方面,充分利用全县开展“五水共治”工程项目,进行河道拓宽和清河净水行动,保障农业基础灌溉用水;同时要贯彻全面节水政策,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管理等多种措施,积极促进节水循环农业的发展,利用大小机电及节水灌溉设备,搞好生态农业的管灌、滴灌等节水灌溉。

治理农业污染方面,要积极开展环境质量监督检查,进行包括土壤、大气、水资源、农业面源污染等各方面的普查,摸清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源头,并根据调查情况开展相关的农业污染源治理。

积极引导农业生产大户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推广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的使用,采用精准化、减量化的用药施肥技术,推广环保型农药,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同时,做好农业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和利用,将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及时回收已使用过的地膜、尼龙薄膜等白色污染物,促进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生产,实现生态农业发展。

3.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针对嵊泗县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匮乏、耕地品质差的实际情况,以对中低产田土改造为重点,加大耕地地力建设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同时借“五水共治”之机,以保障乡镇供水、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防洪排涝、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快在建水利工程建设进程,拓宽和整治老旧农业灌溉渠道,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3加大生态农业的投入与支持建立健全政府支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公共财政持续向农业倾斜的政策,将全县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强专项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扶持,充分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信贷资金、工商企业、民间资本投资来经营高效生态农业,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自身增加对高效生态农业和主导产业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

3.4加强科研推广支撑力度充分发挥农林系统优势,积极扶持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支持建设生物技术、节水节能技术、无污染施肥技术、农产品精加工技术;加强与先进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培训、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搞好生态农业各项技术的研究创新与开发,提升生态农业建设水平。

通过实践和积累,在病虫害防控、肥水调节、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农业环境污染修复等方面的生态农业技术进行创新和突破,引导和推广应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关键技术及生态循环模式,努力为突破制约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供科技保障。

重点推广应用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产业循环新型农作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治理技术等。

加强基层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完善基层渔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乡村技术服务队伍,为海岛地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四篇1.生态农业的特点1.1生态农业具有局限性与开放性要想保证生态农业的持久性发展必须先要改进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才能更好的使用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我国农业的生产技术相对于其他国家还比较落后,所以在以后的生态农业发展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和学习一些先进的技术,结合国内外的经验挖掘出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农业模式,不断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我国的国土资源,为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在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不仅仅关注经济的发展,还要注重开发与保护的相辅相成,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1.2生态农业能够不断的优化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人们不断的开发农业生态资源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活水平,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更深一层次的提高。

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合理的利用自然的资源,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来得到收入,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都具有其独特的生长模式和规律,如果通过科学技术不断的优化和改造,能够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农作物身边的环境,使得农作物更健康的生长与发育,最终农业生产科技会发展的越来顺利,让农产业的发展做到最大化。

综上可知,要想让生态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不断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合理的利用每一个生态资源。

1.3生态农业发展系统具有有机性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与生产技术是的相辅相成,是相互协调发展的,具有一定的科学原理,也需要专业的技术员保证此运行系统正常的运行,生态农业的发展比较注重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进行,还要使得自然资源与人力技术相互合作,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只有合理的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