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8359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如何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如何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如何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如何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docx

《如何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docx

如何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三峡大学成教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如何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学号Z04

专业行政管理

学生姓名刘鑫

指导教师高鸽

日期2012年5月15日

 

 

城市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4

 

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城市化目标和政策的五个要素...................................4

推动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注意的五个方面...................................4-6

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条件及发展观...........................................6-8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8-9

结论....................................................................9

参考文献.....................................................................9

 

摘要

推进城市化进程,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城市化发展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要尊重客观规律。

必须重视对城市化规律的研究,全面准确把握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内涵。

推进城市化进程,不仅要有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不仅要提高城市化水平,更要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实现数量上的城市化和质量上的城市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加强区域协调的观念,避免就城市论城市。

要以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加强城乡发展空间的统一规划,优化城镇之间的空间关系与产业联系,促进城乡协作和经济交融,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

要在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协调发展,这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城市化经济生态建设

 

如何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发展壮大,一些小城镇成为当地经济的中心。

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我国城市化仍然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工业化国家的水平,未来5—15年甚至更长时间,是城市化迅速扩张时期。

按照80年代以来的平均进度,2010年城市化将达到47%,2020年达到55%;按照1995年以来的平均进度,2010年将超过50%,2020年将达到64%。

城市化滞后是历史包袱,同时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空间。

城市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是涉及几亿农业人口转入非农产业的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迁。

这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步实现的渐进过程,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延续到2020年以后。

在工作部署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目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化率,存在急于求成和盲目无序的偏差,城区规模扩张过猛,拆迁规模过大。

全国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成“国际大都市”,不少中小城市提出要建成大城市。

不少城市规划缺乏特色,甚至造成所谓“建设性破坏”。

另一方面,大量因城市建设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没有着落,进城农民不能长期稳定留居的问题也很突出。

这不仅影响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还会危及社会稳定,目前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与城市化的盲目扩张是有关系的。

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究,例如,如何认识世界城市化的规律和中国特色城市化的道路?

如何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把握城市化的适当进度?

如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使之都能够扬其长而避其短?

如何做到城市的空间布局更为合理,超越行政区划的局限发挥城市功能?

如何根据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城市化目标和政策?

等等。

一是要有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

“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格局,过高的建筑密度,不合理的市政道路网,如此等等,总会造成人均环境容量的逼仄,从而导致对居民健康的损害。

二是要有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务。

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公共交通的发达,如此等等,使得居民能够方便地出行、工作和居住,显然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三是要有普遍的城市社会保障。

养老、医疗等保险的全覆盖,社会救助制度的健全,社会福利的增进,如此等等,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缓解居民的紧张心理,提升健康的水平。

四是要有积极的城市文化氛围。

身心健康不可偏废,丰富精神生活,升华人际关系,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风尚,如此等等,都是“功夫在诗外”的健康工程。

五是要有严格的城市环境保护。

大气污染的治理,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置,绿化率的保证,乃至对进入城市的产业“准入”和污染物排放的管制,如此等等,起码要让人们生活在一个环境达标的城市里。

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城市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水平低等突出矛盾。

展望未来,我国仍有数亿农民有待进一步转化为城镇居民,城市化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可以说,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推动城市化持续健康

发展,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1.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城市和城市群,但仍然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应该抓住当前的经济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有利时机,优化城市布局,以充分发挥城市的重要带动作用。

在城市化基础较好、城市较为密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高的地区,应该重点促进城市群的发展。

与单一的城市相比,城市群既可以广泛进行专业化分和协作,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又可以有效降低特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可以有效提升国际竞争能力,还可以对周边地区产生更大的带动作用。

城市群的发展应该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促进城市之间的一体化进程。

要建立城市群内部高效快捷的交通、通讯体系,方便资金和人员的自由流动;还需要加强城市间的协调,引导各城市逐渐形成各有特色的优势产业,促进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

在人口分散、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的地区,难以形成较密集的城市群形态,应该重点发展少数大城市,充分发挥大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使之成为本地区集聚经济、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中心。

这样,最终在全国形成不同地区城市群和城市合理分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2.促进城市集约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合理的城市布局

  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集约发展的道路,各种指标的统计结果也显示城市规模越大,资源使用更节约,生产效率也更高,因此我国要鼓励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的现有城市进一步集聚人口,重点发展大中城市,突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避免走分散化、遍地开花式的城市化道路。

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的大中城市,应该赋予更多的管理权限,增加财政能力,以便这些城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根据城市发展的情况,需要适时调整规划和用地指标,按照人口的流入、流出以及经济发展的快与慢,分类确定不同地区的占补措施。

随着大量农村居民转移到城市,城镇的土地需求面积将增加,而农村居民宅基地的需求会有所减少,对农村和城镇的土地需求应该统一规划,相互协调。

另外,城市自身也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对于人口流入的限制,促进大中城市较快发展。

小城镇具有吸纳农村人口过剩人口、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是城乡统筹的枢纽所在。

一方面,小城镇在接纳农村转移人口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小城镇具有面向农村、转移成本低、量大面广的优势,其技术、文化、生活特点更为适应农民。

另一方面,小城镇的发展对更有效地服务农村和农民具有重要作用。

小城镇可以集中提供科技、信息、金融、咨询、培训,以及基础设施、行政、法律、文化等公共服务。

最后,小城镇还是承接和传递城市产业和城市文明的重要环节。

由于大、中、小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功能,大、中、小城市必须形成合理的布局。

这样。

中国的城市化才能健康发展。

  3.加强城市规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

做好城市规划是提高用地效率、改善城市内部布局、创建经济高效、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前提条件。

要通过城市规划,加强对城市发展空间的管制和资源保护,走紧凑型的发展道路。

城市规划中应该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强化对道路用地、绿地、水体、市政基础设施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的用地控制。

引导城市通过完善城市布局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资源。

在此基础上,还要研究跨行政区的大都市圈的规划编制办法,推动区域城镇空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城市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机制。

4.改革城市财政体系,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财政能力不足、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是许多城市、特别是低级别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改革和调整财税体制和政策,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财税体制,形成城镇税收随城市人口增加而增长的机制。

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减少财政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资金需求会越来越大,单纯的财政资金难以满足这一庞大的需求,所以城市要探索建立适合公共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合理发挥公共资金的作用,用有限的公共资本金吸引社会资金、商业性资金参与城市的发展建设。

 在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保障力度小,特别是最低生活保障以及教育、医疗、养老方面的保障还很不够,增加了居民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也降低了消费需求和生活质量,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在公共服务方面,需要重点改善城镇管辖区内与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把安全饮水、污染排放及治理、垃圾处理、居住区道路和清洁卫生、文教体育和休闲娱乐设施等设施的建设和社会治安等放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上。

为农民工提供适当程度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由于我国的城镇和乡村分别属于不同的、差距很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而目前的财政能力不足、制度不够完善,城市为农民工提供的服务水平严重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该逐步为进城的农民工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服务,考虑到城市的财政负担能力和土地为农民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过渡阶段,可以逐步为农民工建立起一套广覆盖、低水平的保障体系,

包括适用于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社会援助制度等,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城市化的质量。

与此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建立城乡一体、以居住就业地户口登记制度为重点的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制度,促进人口自由迁徙。

对在城市已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员,应创造条件使之逐步转为城市居民,平等地享受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

  5.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差别

  到2006年末,中国仍然有7亿多农村人口。

即使保持较快的城市化速度,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仍将有数亿农民居住在农村地区。

因此必须增加对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一方面让这些留在农村的居民也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缩小城乡差别,降低农民进城的压力,有利于城市化的平稳健康发展。

提高对乡村的公共服务,首先应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以工促农的力度,增加对乡村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

其次,可以把城镇的给排水、供电、交通、有线电视和网络以及垃圾处理等设施延伸到“城中村”和已经与城镇连片的农村,使城市的公共服务更迅速地扩展到有条件步入城市化进程的农村地区。

城市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网络也应尽快地覆盖这些地区,从而加快城镇密集区和工业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农村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最后,在推进城乡统筹方面,要尽可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避免地区之间的差距过分悬殊。

为此,需要加大中央政府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其它政策支持,加快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

加强城市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状况的重要条件。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比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在城市建设中,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城市公共交通投入,鼓励特大城市适时进行轨道交通建设,鼓励大城市进行大容量的快速交通系统,创建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绿色交通系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节能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大研究和推广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特别要加强对耗能严重的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工作,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开展节水工作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水和其他一些资源价格较低是造成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适时调整这些基础价格,建立有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体系,例如级差定价、分户收费等,提供财政支持,加强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等。

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首先是要对城市化内涵本身,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王先生指出:

“城市化是涉及几亿农业人口转入非农产业的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迁。

”说得不错,但用在工业化上恐怕更为准确。

套用他的句式,建议改为:

“城市化是涉及几亿农民转为市民的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迁。

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其次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王先生指出:

“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把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

”说得太好了!

城市化“化”的是人,是农民。

我在2002年11月2日的一个论坛上,专门论及了“如何健康地推进城市化”的问题,当时的一个中心观点是: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切实把农村人口城市化作为推进城市化的核心。

”王先生还高度概括了城市化进程中要着重研究解决的两大问题:

“一是长期进城务工农民变成城市居民的问题。

二是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

”真是“拎得清”!

完全把过去那种“见物不见人”的所谓的“城市化”,给彻底矫正过来了!

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再次是要恰当地把握推进城市化的原则和方针。

王先生指出:

“目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化率,存在急于求成和盲目无序的偏差,城区规模扩张过猛,拆迁规模过大。

”对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

”但究其底里,为什么就一定要如此急不可待呢?

我想,无非是官员们为政绩和虚名所累。

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扭转“图虚名、招灾祸”的政绩考核,想要把中央的“十六字”原则和“积极稳妥”的方针贯彻到位,其实也难。

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最后是要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

对此,王先生文中多处论及改革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指出“关键是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

同样,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

“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由此可见,城市化不仅是“化”农民,更是“化”制度,“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

制度创新和变革到不了位,农村人口的转移和转化,恐怕也是难乎其难的。

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把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推动力。

关键是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

需要着重研究解决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长期进城务工农民变为城市居民的问题。

据人口普查资料,农民工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其中第二产业占%,建筑行业占80%,绝大部分处于流动不定状态。

每年有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就业。

要对行之多年的城乡隔离政策进行清理,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条件,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同时要引导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秩序。

这涉及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重新分配的问题,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影响需要观察和研究。

可以肯定,这样做有利于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和社会的文明发展,客观上或许会对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和畸形发展起到某种抑制作用。

二是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

目前全国完全失去土地或占人均耕地亩以下的农民多达4000万—5000万人。

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其中2942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完全失去耕地的占43%,耕地被征占后收入下降的占46%。

失地农民每年增加的数量以二三百万计,补偿费用过低而且会坐吃山空。

廉价征用土地,“以地生财”、“以乡养城”成为原始积累的新形式。

矛盾在日积月累,有的地方酿成严重社会不安,现行土地政策和制度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

如何安置失地农民,如何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是必须研究解决的大问题。

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是我国“十五”期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

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向高一层次的重要标志和内在需要。

充分认识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内涵,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的历史性潮流。

国际上通常以城市化水平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也是世界各国已经走过或正在经历的发展轨迹。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949年到1960年,城市化水平由10.6%迅速提高到19.8%,此后,曾长期停滞不前,到1978年,城市化水平反而下降为17.9%;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1978年到1999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达0.63个百分点,是前29年年均增长速度的2.5倍,是世界同期城市化增长速度的2倍。

到1999年底,全国城镇人口3.89亿,城市化水平达到30.9%。

国际城市化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根据这一经验,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在未来几十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步伐逐步加快,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滞后,制约城市化发展的因素相当复杂。

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高收入国家城市化水平为75%,中等收入国家60%,低收入国家28%,同期,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与低收入国家相近,低于中等收入国家30个百分点,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这种正相关性,在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迈进的加速时期表现尤为明显。

据统计,1965年到1995年,我国工业化提升幅度是中等收入国家的2.5倍,而城市化提升幅度仅为他们的46%。

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确实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滞后给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制约了农村规模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了以城市为主要依托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抑制了社会有效需求,增加了拉动经济增长的难度;由于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和发展上的盲目性,加剧了有限耕地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不得不为乡镇企业的地域集中和产业升级付出代价等等。

为此,必须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尽快改变城市化的落后状况。

这是解决当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关键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推进城市化进程,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城市化发展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要尊重客观规律。

必须重视对城市化规律的研究,全面准确把握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内涵。

推进城市化进程,不仅要有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不仅要提高城市化水平,更要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实现数量上的城市化和质量上的城市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加强区域协调的观念,避免就城市论城市。

要以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加强城乡发展空间的统一规划,优化城镇之间的空间关系与产业联系,促进城乡协作和经济交融,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

要在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协调发展,这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必须从国情、省情、市情出发,作出科学的规划,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本文仅就几个“应急”的问题提请各界予以重视。

1.保护城市与建筑的历史文化遗产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仍令人堪忧,遗产遭到破坏的现象相当普遍。

特别在旧城改造中,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着灭绝性的破坏。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许多城市的当务之急。

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正如温家宝副总理所讲,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是城市文明的标志。

现代化城市不仅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和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环境,还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且,越是现代化,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越高。

新建筑容易创造,而历史文化遗产一旦毁坏便不可再得。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要研究当地的历史和建筑遗产的现状,发掘和抢救历史文化遗存,通过周密分析比选,划定若干保护片区,按法定程序加以确认。

要制定每个历史街区保护的具体细则,落实到每一栋房子,并与街区市政设施改善、绿地建设结合起来,使历史街区焕发生机活力。

2.城市特色问题

城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集聚地。

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等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每个城市都应根据自身特点,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现在,有的城市盲目推崇所谓“欧陆式”,由行政指令,要求凡是新建小区甚至整个城市建设都要体现欧陆风格,这是要不得的。

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我们提倡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但首先应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土壤,要正视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的差别,洋为中用,不能简单照搬。

欧陆式建筑作为多元共存中的一元,可以有其一席之地,但它毕竟不能代表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方向。

3.城市生态建设问题

加强城市绿化规划和建设,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重视城市绿化已逐渐成为共识。

当前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顾自身条件大面积引种进口草皮,引发了种树和种草的争论。

一些城市追求草地的景观效果,建设了大面积的草坪广场,树木成为点缀;有的城市只种草,不种树,甚至不顾本地实际情况,砍树种草。

在年初召开的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一些政协委员对此反映强烈。

城市绿化建设不仅要注重景观效果,更要重视生态效益,要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

城市绿化只有草坪不行,一是草坪的光合作用不及树木的三十分之一,环境效益相对较低;二是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水资源相当紧缺,大量种草,势必增加城市供水的压力;三是进口草种的草坪养护费用较高。

此外,我国许多地区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宜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