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7426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docx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docx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

(目录)

 

一、德化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业发展特点

(二)旅游业发展优势

(三)旅游业发展机遇

(四)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德化县旅游业发展构想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旅游工作领导

(二)加大旅游引资投入

(三)加快旅游资源整合

(四)挖掘旅游文化内涵

(五)优化旅游要素配置

(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七)开发旅游精品路线

(八)创新旅游促销手法

四、近期旅游业发展建议

 

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

(修改稿)

旅游业属于“无烟”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在促进开放,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德化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德化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自然景观优美,历史古迹众多,陶瓷艺术精湛,山水风光秀丽,民俗风情得体,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旅游业发展特点

1、起步晚、发展快。

2005年,德化县接待旅游人数达27.6万人次,比2000年增加12.3万人次,年均增长15.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15%;2005年旅游总收入8280万元,比2000年增加3690万元,年均增长15.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15%。

据统计,按旅游目的分类,游客以度假休闲、观光游览为主的占70%左右;科研调查、商务活动、公务、进香朝拜、健身、购物和其它旅游的大约占30%。

2、旅游资源分布集中。

德化旅游资源集中在北部赤水镇、雷峰镇、南埕镇、水口镇以及城关浔中镇,有“一窑两漂四山”(即屈斗宫古窑址,石牛山、戴云山、唐寨山、九仙山和石龙溪、桃仙溪)等重要旅游景点。

城区旅游资源包括浔中镇和龙浔镇,是以陶瓷及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区;石牛山旅游资源包括南埕镇与水口镇的东南部区域;戴云山与九仙山旅游资源包括赤水镇、上涌镇、雷峰镇和大铭乡;其中,戴云山和双芹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九仙山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重的旅游区域。

北部的汤头乡、杨梅乡、大铭乡和南部的国宝乡、三班镇,旅游资源比较少。

3、游客本省为主、外省境外为辅。

从游客来源地分析,2002年国内游客占99.7%,境外游客占0.03%。

在国内游客中,省内游客占77.2%,省外游客占22.8%。

据2004年市场调查资料,、、、、、、湖南等地客源占16%以上。

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正在发展中,游客到德化只有公路,县城通往景区大都没有开通固定旅游公交巴士,因此,到德化游客以自驾车族的散客为主,旅游团客流尚未形成规模。

(二)旅游业发展优势

1、气候舒适宜人。

德化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6C-19.5C(海拔240-1000米),最热月(七月)为23C-27.5C,最冷月(一月)为6.5C-10.5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凉适中。

森林覆盖率达到77.3%,居泉州市首位;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接近国家一级标准。

2、旅游资源丰富。

德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全县有61个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单体有132个,包括五级1个、四级7个、三级14个、二级32个和一级78个。

其中,优良(五、四、三)级的旅游资源22个,占全县旅游资源单体数的16.67%;普通(二、一)级的旅游资源110个,占全县旅游资源单体数的83.33%,生物景观丰度高,山地旅游资源相当出色。

在人文旅游资源中,陶瓷、陶艺文化资源积淀深厚,瓷窑、陶坊遗址遗迹丰富,古代建筑占绝大多数,以宗教建筑为主。

(1)自然旅游资源。

德化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名山胜景众多。

石牛山既有名胜古迹、摩崖石刻,保存完好的中生代火山口,又是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为一体的天然景区;九仙山有知名的古刹及唐宋文物遗址;戴云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天然植物博物馆”、“天然动物园”、“天然药材宝库”等美誉;唐寨山景色宜人,为省级森林公园;小湖村千年樟树王与大正寨村千年杉树王交相辉映;水口镇拥有我省最大的瀑布群。

龙门滩水库青山环抱,湖中岛屿点缀,湖光山色环境优美;温泉资源丰富,主要有蕉溪温泉群、南埕温泉、汤坑温泉、汤岭温泉等。

(2)人文旅游资源。

德化的宗教寺庙、名人堂屋、古城寨和革命斗争遗址等旅游资源众多,比较著名的有:

建于南北朝的戴云寺,五代后唐的周香林寺、程田寺,宋代的狮子岩、龙峰岩、西天寺、龙图宫和大卿宫,元朝的金液洞,明朝的祖龙宫、圣天宫和宏祠宫、龙湖寺;归德场颜仁郁故居、永茂堂,内侍省使曾宏墓(又称丞相墓),曾任台湾教谕郑兼才墓、科荣堂和凤阳堂等。

此外,还有建于1722年占地面积3648平方米的大兴堡、宋朝的登龙桥、明代的广济桥、元代的通驷桥、清代的粹美桥和规模宏大、保留完整的蕉溪支涧拱桥,以及苏十万抗元斗争遗址群、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活动遗址、岐山堂革命遗址、宴林口桥、迎仙宫等。

(3)陶艺旅游资源。

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拥有宋、元、明、清时期200多处古窑址,分布在全县17个乡镇,其中“屈斗宫古窑址”为我国宋元时代重要的古外销瓷遗址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

目前,德化已建成陶瓷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博物馆,并拟建陶瓷文化公园和占地面积超过1000亩的(中国)陶瓷城;有100多种产品和瓷种在国内外获奖,被誉为“瓷国明珠”和“中国陶瓷艺术之乡”。

3、有潜力较大的旅游客源市场。

德化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麓,与福州永泰县,三明尤溪县、大田县,莆田仙游县和泉州永春县接壤,有利于吸引周边游客资源。

近年来,德化加强旅游市场环境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整合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陶瓷工艺、陶艺休闲等旅游资源,扩大旅游开放领域,发展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打响“中国旅游﹒戴云之旅”旅游品牌,主动融入厦漳泉、闽粤赣和泛珠三角旅游合作圈,建设海峡西岸重要的生态休闲旅游区,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旅游业发展机遇

1、国际旅游“热点”加快向中国转移。

随着要素资源流动和产业转移的不断加快,中国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为中国承接世界旅游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

长期以来,欧美就是全球旅游业的中心。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旅游业增长最快的区域。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未来5年欧美国家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仍将保持优势,但增速放缓,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呈现较快增长,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国。

另据《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预测,1995—2020年入境旅游人数平均增长率为8.0%,高于美国3.5%、法国1.8%、西班牙2.4%、墨西哥3.6%和捷克4.0%的增长速度。

2、旅游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大众化、普遍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我国已经达到这一临界值,沿海发达地区早已超过这一临界值。

2005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6%左右,离12%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国内旅游发展潜力很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消费需求将迅猛增加。

2005年,国内旅游收入突破5000亿元,比2000年增加1535.2亿元,年递增7.61%。

“十一五”期间,国家拟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增加旅游投入、改革休假制度等政策,将强化居民的旅游消费意识,为德化旅游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业包含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开发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新兴行业关联,直接和间接影响的行业细分达100多个,拉动经济作用十分明显。

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为服务业“龙头”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以旅促农推进新农村建设。

旅游业发展对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村旅游资源丰富,许多的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休闲度假区,大多集中在农村。

因此,旅游行业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扩大旅游区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以旅促农的目的;而农民收入增加,也会刺激旅游需求。

与此同时,要把旅游业发展与农村扶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快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村开发旅游产业。

5、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带来机遇。

“十一五”规划建议把“海峡西岸”写进了中央文件,标志着福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鼓励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政策的陆续出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流的迅猛增长,将给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四)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德化旅游业还处于观光门票初级发展阶段,旅游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服务比较落后,尤其是缺乏文化底蕴深厚、闻名海内外的旅游景区和特色娱乐项目。

1、旅游资源利用率低。

德化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比较丰富,但受限于资金不足、交通不便、整合提高等问题,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低,缺乏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不多,没有形成足够吸引力的旅游品牌。

许多旅游景点没开辟旅游线路,也没有旅游服务机构组织提供服务,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2、区位交通因素制约。

德化属于典型的山区县,“四不靠”(不靠港口、不靠机场、不靠铁路、不靠主干公路)特征明显。

加上远离中心城市,距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128公里,距厦门经济特区170公里,距省会福州市195公里,与现有的经济、行政和旅游中心相距较远。

近年来,德化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经省道203和206线可以直通境外,但山高、坡陡、弯多,路况比较差,公路等级低,其中四级路占95.5%,严重制约了旅游业发展。

据调查,交通是游客(占36.8%)对德化旅游最不满意的要素,已严重影响到游客的可达性、舒适度及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印象,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3、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

德化以陶瓷文化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为主,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素质。

目前,德化旅游企业的“散、小、弱、差”现状,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管理、三流效益”现象,企业管理水平低。

全县饭店、旅行社数量少,上档次不多,旅游接待能力有限。

景点设施简陋,景区收入很大程度依赖门票,缺乏特色旅游产品,旅游市场营销落后,服务质量不到位;旅游企业横向联系、开展区域协作力度不足,人才缺口大,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制约了旅游业发展。

4、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滞后。

德化旅游业起步晚,融资渠道窄,投资不足,导致配套设施滞后,众多旅游资源尚待开发,形成不了规模效应,2005年德化旅游投入仅200多万元,只是杯水车薪。

政府投资有限,民间很难筹集大量资金,许多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和科学开发,旅游产品更新慢,新产品缺乏特色,“小产品做不大,好产品做不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除硬环境差外,本地缺乏高层次旅游策划人才,也是德化旅游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5、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严重。

德化旅游业由县文体局分管,没有专门的旅游管理部门,各方利益主体不同,行业管理较为薄弱。

一方面是条条分割。

旅游行业多头管理现象突出,不少地方风景区属建委部门管理,寺庙道观属宗教部门管理,文化古迹、娱乐场所归文化部门管理。

由于行业性质不同,专业不对口及部门利益驱动,管理景区单位缺乏积极性,而有开发积极性的单位却无权协调和管理景区。

另一方面是块块分割。

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由各个村镇负责,统一协调管理少,造成村镇之间经常发生利益纠纷。

这是长期困扰德化旅游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6、总体形象不明确,旅游促销不力。

知名度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但德化至今仍缺乏鲜明的旅游总体形象,在华东及全国知名度不高,省外、境外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很难将其纳入计划。

虽然德化陶瓷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知名度比较高,但知道德化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台港澳同胞、外国人并不多。

加之旅游宣传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促销效率、效果不够,缺乏有煽动性的旅游吸引力。

 

二、德化县旅游业发展构想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泉州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因应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坚持“旅游与经贸结合、观光休闲与求知结合、生态与人文结合、历史文化遗址景观开发与保护结合”的原则,突显产业、人文和“山水”优势,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以陶瓷文化和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营造旅游精品为突破口,通过高品位的旅游产品、高质量的旅游服务、高水平的旅游促销,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把旅游业培育成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和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

完善旅游业综合配套能力,形成旅游形象鲜明、品牌突出,景点设施完善,旅游产品丰富,游、行、食、住、娱、购要素相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大力提升旅游业品位与知名度,打响“中国旅游·戴云之旅”旅游品牌,建设海峡西岸重要的生态休闲旅游区。

1、近期目标(2005-2010年)

◆定性目标。

把德化建成泉州最大的旅游县之一,旅游业成为重点产业。

   ◆定量目标。

2010年旅游接待人数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亿元,年均增长率26%,对GDP贡献率达到3%。

2中期目标(2011-2015年)

   ◆定性目标。

把德化建成泉州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福建省主要旅游城市之一,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

◆定量目标。

经过“十一五”的培育发展,旅游业实现突飞猛进发展。

2015年旅游业接待总人数111.4万人次,年递增15%;旅游总收入年递增18%,旅游总收入将达到6.86亿元。

(三)远期目标(2016-2020年)

◆定性目标。

把德化建成福建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继续保持支柱产业地位。

◆定量目标。

经过建设,旅游业达到相当水平和规模,2020年接待总人数约224.1万人次,年递增15%;旅游总收入年递增保持18%,达到15.69亿元。

三、德化县旅游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旅游工作领导

1、成立县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解决好旅游管理机构设置问题,加强政府对旅游业的统一管理,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建议由县长担任组长,副组长由分管副县长担任,成员由旅游事业局、文体局、发改局、经贸局、财政局、国土局、地税局、工商局、物价局、建设局、交通局、环保局、林业局、宗教局、公安局、电信局等相关单位组成。

下设办公室,由旅游事业局局长担任主任。

2、加强旅游行业管理。

旅游管理机构要做好宣传调研、决策咨询、立项评估、外联交流、行业管理等工作,协调旅游行业内部及与相关部门、行业之间等各种关系;促进旅游业行业自律、协作互助;为海内外投资开发和经营德化旅游业提供优质服务。

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对违规违法行为坚决查处,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3、加强旅游法制建设。

抓紧研究和制定《德化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制订和完善《德化旅游管理条例》、《德化旅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条例》等法规条例,建立比较完善,适应德化旅游业发展的配套法规。

进一步完善酒店、旅行社、景点管理等方面法规,使旅游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二)加大旅游引资投入

进一步扩大旅游业招商引资规模,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投资与融资机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突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界限,采用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资金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

在统一规划前提下,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共同参与旅游业开发建设;进一步放宽政策,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业。

1、充分体现政府投资导向作用。

政府投资重点是关系全县旅游业发展大局和整体效益的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要设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开发项目贷款贴息及补助、旅游宣传促销等事项。

要切实保证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保护的资金需求,相对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交通、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资金和项目,要适当向重点旅游景区倾斜。

要加快建设全县旅游项目库,做好旅游项目前期工作,争取省市支持。

可依法转让旅游资源经营权,所得转让费要用于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移民搬迁补偿等。

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和对贷款金额较大的旅游重点项目直贷。

积极探索以旅游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作为质押向银行贷款,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基金、开放式旅游基金和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市场融资。

2、拓宽旅游融资渠道。

要创造宽松环境,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外资、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

要创新旅游投资模式,实现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如在一个风景区内,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企业长期独立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建设,规范经营,共同受益,这是典型的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的旅游投资模式。

条件较成熟的部分旅游区,可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直接融资,吸引各种资金参与德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实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

在投资和绿化到位的条件下,对以出让方式取得旅游景区及附近荒山荒地使用权,并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减免土地出让金,上地使用权期限期满后可申请续期。

对旅游项目用地,可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可以分期付款。

外商投资旅游项目用地,经有关部门批准,可采用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作价出资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

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按年度缴纳。

4、实行税费优惠政策。

凡是国家、省、市制定的鼓励旅游业发展优惠政策要认真梳理,相关部门不折不扣执行。

可根据自己的权限和财力,制定符合德化实际的税费优惠政策。

(三)加快旅游资源整合

通过旅游产品内涵、旅游产品空间、旅游产品创新等方式,整合提升德化旅游资源品牌。

按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区域旅游资源分类,全县旅游资源可整合为“二、二、一”五个功能区,包括二个自然景观旅游区、二个人文景观旅游区和一个区域交叉旅游区。

1、自然景观旅游区:

戴云山生态游和石牛山休闲度假区。

——戴云山山林生态旅游区。

是指以“闽中屋脊”戴云山为龙头的山林生态旅游区,地域范围涵盖赤水镇、国宝乡、雷峰镇、上涌镇、桂阳乡、汤头乡、葛坑镇和杨梅乡,并以戴云山白马崖观光探险、高山湿地、奇峰异石、悬崖瀑布为特色的自然生态园景旅游产品为重点。

此外,可在北部乡镇开发以生态观光、农家田园为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石牛山山水生态旅游区。

地域范围包括水口镇、南埕镇,要充分挖掘石牛山自然景观旅、农业观光游与温泉游的山水组合优势,以石牛观景、岱仙瀑布、桃溪漂流为特色,建成融山水生态、亚热带森林景观、奇峰异石、悬崖瀑布、峡谷洞穴和道仙文化为一体的山水生态旅游区。

2、人文景观旅游区:

陶瓷文化游和九仙山宗教文化游。

——陶瓷文化旅游区。

以德化县城为中心,包括浔中镇、龙浔镇、盖德乡、三班镇和龙门滩镇。

该中心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一定的服务接待基础,拥有丰富的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集文化、休娱、购物于一体,应以“绿色瓷都”为特色,规划建设国内知名的瓷都商务文化旅游区。

与此同时,整合蕉溪温泉、龙门滩水库度假旅游资源,建设小型度假区,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

——九仙山宗教文化旅游区。

该区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要以九仙山宗教文化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开发为龙头,整合全县宗教文化资源,范围包括大铭乡、美湖乡、春美乡和汤头乡。

3、区域交叉旅游区:

促进资源整合,联合开发旅游资源。

按照“扩大开放、交通互通、市场对接、客源互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扩大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交流与合作,联合开发旅游景区景点,丰富区域旅游合作内容。

可开发形成:

⑴包括德化、永春、安溪、同安在内的戴云山系森林生态旅游区,可扩展为包括仙游、永泰、尤溪、大田等中部戴云山森林生态旅游区。

⑵德化—永春—安溪东北向温泉带,温泉健身—疗养旅游项目。

⑶整合亚热带茶果资源,包括德化的花卉、黄花菜和德化梨,永春芦柑,安溪乌龙茶,南安龙眼和仙游的甘蔗、柑橘、龙眼,永泰青梅、李果,大田油菜等区域性茶果观光农业旅游项目。

⑷联合开发跨德化东北部的淳湖、永泰西部盖洋的森林和阁亭寺,尤溪东南部的龙门洞、明山湖的水景区。

(四)挖掘旅游文化内涵

德化陶瓷业历史悠久,瓷质优异,工艺精巧,驰名中外,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就有硬陶、印纹陶烧制。

唐代开始制瓷,并写出第一部陶瓷专著。

自宋代起,德化瓷器就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输出商品。

明代,一代宗师何朝宗首创的“象牙白”瓷轰动世人,被西方称为“中国白”和“东方艺术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传统陶瓷产品重放异彩,创新产品不断涌现,“象牙白”(建白瓷)、高白瓷和瓷雕被誉为瓷坛的“三朵金花”。

瓷器种类从日用瓷发展到工业用瓷、建材用瓷、艺术瓷、陈设瓷,出现陶瓷生产朝日用瓷艺术化、艺术瓷日用化方向发展。

目前,德化是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出口基地,名列五项全国第一(全面进行陶瓷技术改革、陶瓷工业生产无烟尘污染区、传统瓷雕技艺全国第一、工艺陶瓷出口量全国第一、陶瓷产品出口比例全国第一)。

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瓷都”称号。

德化开发的陶瓷文化旅游项目,主要有陶艺制作、陶瓷选购、陶瓷研修。

要在现有陶瓷文化产品基础上,设计融文化观光、修学参与、工业旅游、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产品,提升德化“瓷都”形象。

应着重旅游文化精品意识,努力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奇、求乐的心理。

精心策划,大力宣传,通过建设古窑址考察、中外瓷文化交流、国际瓷文化博览、瓷艺参与性旅游、现代瓷业博览等为中心的瓷文化博览园,使之成为德化旅游业的品牌产品。

(五)优化旅游要素配置

“行、住、食、游、购、娱”构成的旅游六要素,缺一不可,应相互配置优化,避免影响旅游业的整体效果。

1、行:

“快进、快出、慢游”是旅游业对交通发展的基本要求。

目前,旅游交通是德化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十一五”期间,要抓好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畅通工程,完善旅游功能成为德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2、住:

按照“市场引导,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强化软件”方针,发展旅游酒店。

旅游酒店应与旅游客源同步增长,合理配置高档(四、五星级)、中档(三星级)和低档(一、二星级)酒店比例,适度鼓励发展低档酒店(一、二星级)。

重要景区要按星级标准建设住宿,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

重点发展会议、展览、商务、度假等酒店设施,适当增加新婚、妇女、青年、家庭、郊野等专业特色饭店,发展民营、个私家庭旅馆,适应现代旅游者兴趣广泛和多样性需求,满足节假日高峰期的接待需求。

3、食:

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旅游餐饮文化,积极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食品。

适当发展大规模、高档次、特色突出的饮食街(城),增加富有特色、中低档次、适应国内旅游者的餐饮服务。

各旅游涉外宾馆在完善菜系结构的同时,要积极开发特色饮食文化。

开发、创新美食文化,利用乡村优良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无公害旅游食品。

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加快开发“御窑全席”、“窑工素席”等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美食,民俗文化美食、自然生态美食等。

加强旅游餐饮业管理,抓好特色,丰富品种,注重卫生,提高质量,增加收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层次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建设以中餐为主西餐为辅、主餐快餐小吃并举、高中低档门类齐全、兼顾不同民族特殊风俗习惯的旅游餐饮网络。

4、游:

各旅游景区要按规划要求,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建设,加大景区景点文化投入,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加快陶瓷文化与营销平台建设,切实解决高雅陶瓷文化的大众化问题,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