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之探讨与危机处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7383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暴力之探讨与危机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校园暴力之探讨与危机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校园暴力之探讨与危机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校园暴力之探讨与危机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校园暴力之探讨与危机处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园暴力之探讨与危机处理.docx

《校园暴力之探讨与危机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暴力之探讨与危机处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园暴力之探讨与危机处理.docx

校园暴力之探讨与危机处理

校園暴力之探討與危機處理

張玉華

1、前言

隨著現代化腳步來臨,社會結構趨向多元化與複雜化,致使人們生活型態的改變與社會治安的惡化。

青少年犯罪問題在「量」的方面為各年齡層之首,在「質」的方面更有低齡化的趨向,犯罪型態傾向於享樂與暴力,傷害程度也日趨嚴重。

青少年階段的生活範圍以家庭和學校為主,因此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外,偏差行為的預防與導正更是需要學生、老師、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的。

2、校園暴力行為的定義

「校園暴力」為發生於校園之內的所有暴力行為,其中包含了學生對學生的暴行,學生對老師的暴行,以及學生對學校的破壞行為等。

學生違規與暴力行為,在文獻上也被稱為非適應行為(undersocializedbehavior)、反社會行為(antisocialbehavior)、行為失常(conductdisorder)、不當行為(misconduct)、不良適應(maladjustment)、破壞行為(disruptivebehavior)、或是偏差行為(deviatedbehavior)等。

狹義方面係指學校內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校外入侵者與學校師生間所發生之侵害生命、身體,及以強暴脅迫或其他手段,壓抑被害人之抵抗能力與抵抗意願,以遂行特定不法意圖之犯罪行為。

廣義而言,除上述行為外,還包括學生侵害自身生命及身體之行為,如自我傷害或自殺等(教育部,民84)。

3、校園暴力的主要成因與類型

(1)主要成因

校園暴力問題的形成可歸於下列成因:

1.青少年個人因素:

(1)青少年身心發展之過渡時期

青少年若因為學校課業、家庭生活、人際關係互動產生的挫折或其他因素產生強烈情緒,在不良環境影響下逃學或結交不良的損友,則會導致違規犯過或是暴力行為。

(2)青少年次級文化的形成

此時期的青少年除了積極追求自我表現的滿足外,也非常重視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尤其是同儕的認同及團體的歸屬感,可增加個人的自我肯定。

個人的言行希望迎合友伴的喜好及價值觀,故容易受同儕的影響與誤導,跟著同儕團體做出暴力行為。

(3)青少年價值觀混淆及挫折容忍力低

青少年尋找自我獨立的過程中,對生活目標掌握並不明確且是非不明,也有反抗權威的傾向。

青少年在遭受挫折時易逞一時之快而以暴力解決問題,以暴制暴形成惡性循環的現象。

2.家庭因素:

(1)父母的管教方式不當

過分的嚴苛或溺愛,父母的管教不一致,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過高,使子女做不到而感到失望且失去信心。

(2)家庭不和諧的氣氛或家庭暴力、虐待行為

目前國內的家庭結構由原先的大家庭分解成核心家庭,小家庭的成員不多,但主要照顧者在性格上或生活習慣上過於異常,必然會影響整個家庭生活的融洽氣氛,使子女感到家庭冷漠,缺乏關愛與安全感。

若家庭裡有暴力、虐待的情形,或父母染有惡習或其他犯罪行為,子女在耳濡目染下便會學習父母的不良行為。

3.學校因素:

(1)學習挫敗的影響

老師過於重視智育的學業成績,忽略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潛能與實際表現,使學生產生挫敗感,而且因為班級人數較多,師生間互動不足,老師個別化輔導學生執行困難,學校無法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且經常不適當標記、分類學生,學生感受到被排斥的的自卑感或覺得受到不公平的處遇,挫折更是導致攻擊行為的主要原因,學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受人冷落,逐會興起報復與反叛的意念。

(2)教師的領導權威式微

今日的教師法制的權威不如從前,對學生不能予以退學、留級或體罰,在師生衝突中更常見家長到學校對老師興師問罪,加上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對老師也是多所則難,老師不受尊重,學生心理便會缺乏敬畏的態度。

(3)校方及老師面對校園暴力時,不當的處理方式

校方及老師面對校園暴力時,私下處理或隱匿不處理,將造成學生懷疑師長且造成姑息的假象。

老師缺乏足夠的輔導經驗,加上教師間管教態度不一致,若學校無法提供較完整的個案資料,在發生暴力事件時,學校輔導制度未能發揮其教育的功能。

4.社會因素:

(1)社會風氣的影響

社會風氣重功利及享樂主義造成社會脫序,以及生活中經常出現以暴力解決問題,青少年得到負面的暗示,不知不覺模仿暴力行為。

(2)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

大眾傳播媒體對於暴力、色情與犯罪新聞之報導往往以誇大、煽情的方式將案情膨脹處理,甚至將犯罪新聞描繪整個犯案的過程,促使青少年積極模仿。

另外市面上暴力性質之黃色書籍氾濫,也可能讓青少年產生攻擊行為。

(2)類型

校園暴力型態

1.語言攻擊的暴力行為

2.物件攻擊的暴力行為

3.肢體攻擊的暴力行為

行為說明

Ø威脅同學、老師。

Ø恐嚇同學、老師。

Ø口出穢言(使用粗話、髒話)。

Ø言語無禮(批評或取笑同學、老師)。

Ø頂撞老師。

Ø和同學吵架。

Ø破壞學校公物(課桌椅等)。

Ø故意攀折花木。

Ø破壞他人物品。

Ø徒手或持械打人(小刀、扁鑽)。

Ø欺侮或作弄弱勢同學。

Ø情緒衝動易怒,脾氣暴躁。

Ø成群結黨與校外不良青少年為伍。

Ø鬥毆或性侵害。

四、施暴者之特質

(一)較不關心受害者的痛苦,甚至以能控制他人而引以為傲。

(二)自我評價是負面的:

低自我評價的青少年較少向他人表示自己的意見,而且會逃避與人接觸的機會,對自己與他人都有過多或過少的期待,於是將自己的情感隱藏起來,以避免受到傷害。

(三)易被他人排斥。

(四)趨於用敵意對他人行為做歸因。

(五)人際情境中,較少恐懼與害怕,較多憤怒。

(六)較少用口語的反應解決問題,偏好用動作來應對:

一般而言,有攻擊性傾向的青少年,顯示出較缺乏社會技巧。

他們通常與人較少有視覺上的接觸、較缺乏適當的頭部動作或語言,但是偏向在較為粗俗與搗蛋的動作。

(七)反社會傾向。

五、受暴者之特質

(一)被動型:

被動式的受害者無論碰到哪一種侵略都是沒有反應,基本上,他們逃避任何一種他人的挑戰,因此表現出柔弱的姿態、退縮、小心翼翼等人際模式促使他們很難和他人做朋友,無助卻又忿怒,自我評價較低,同時無法與人建立合作關係。

(二)煽情型:

諞情式的受害者容易用嘲謔的方式激怒他人造成受害,一般而言,這些受害者會需要特別的幫助,縱使在沒有暴力的情況下,他們也很容易製造危險。

(三)加入型:

加入型的受害者往往是為了博得團體的接納,或者是為了贏取友情,而參與破壞性的行動來保障自己的安全,他們甚至會掩飾自己的課業成績以免被團體排除,結果造成自己受害。

(四)虛偽型:

虛偽型的受害者則是為了獲取他人的注意,謊稱遭受迫害,因此,常常找不出受害的痕跡。

(五)打架型:

打架型的受害者是指在某些團體會迫害他人,但是在其他團體則是被迫害的對象。

六、校園暴力的立即處理與輔導

校園暴力事件危機的處理,因人、時、地、物的不同而各有不同變通之處理方式,最重要的是使當事人受傷害的程度降至最低,便算是成功的校園暴力事件危機處理。

(一)、對於已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應如何處理,方能減少其傳染作用,更能有效矯治施暴者不再犯呢?

首先就處理程序而言,應可採取下列步驟:

1.立即制止並隔離學生

一旦學生出現暴力行為時,不論程度輕重,均應立即予以制止,嚴重時應採取將學生隔離之措施,避免事態愈來愈嚴重。

2.立即調查暴力行為之特質

針對暴力行為本身所涉及的性質不同,將採取的輔導措施理應不同,因此須先調查其性質,包括:

(1).施暴者和被害者是個人或團體,是否有校外人士涉入?

(2).施暴者和被害者是舊識有前嫌或被識結仇,或完全陌生?

(3).暴力行為是謀畫已久才行動的或一時衝動?

還是屢次發生?

(4).暴力事件的發生原委和過程之細節,歷時多久,使用何器械或方式?

3.分析並釐清暴力動機和成因

暴力行為的發生,多蘊藏著其他層面的問題,例如:

人際、感情或金錢糾紛,不應只了解表面的行為概況;再加上暴力行為和性格的成因複雜,如前所述,更需加以了解,方能治本的可能。

此時也許需要各類專家協助會診,除了訓導人員、教師外,可尋求學校心理學家、諮商員、甚至家長的資源協助。

4.擬定暴行處理方式

依照原訂的校規或道德規範或前例,來公平處理全體成員,切勿讓不公平感受影響學校公信力;執行要徹底,切勿虎頭蛇尾,草草了事,等於在縱容暴力。

5.執行並公告處置方式及結果

以免謠言訛傳,產生不良仿效作用,藉此機會申張校園公權力、導正校園風氣,提昇對校園倫理道德和正義之重視。

6.施行全校暴力防治教育

暴力發生後,是實施暴力防治教育的理想時機,不僅有實例,也是全校共同關切的話題。

如此一來,將可輔導對暴力恐懼之學生,建立自保和求援之觀念,也可以找出常被害者,借機申訴;並制止有暴力意圖者訴諸行動,可謂預防與輔導並進之方式,使全校師生來共同維護校園安全。

可採用的方式有:

(1)班級座談、

(2)辯論演講或徵文等活動、(3)小團體輔導、(4)專題演講及(5)影片欣賞和討論等。

7.進行心理諮商工作

心理諮商工作的進行,有助於施暴者之行為改變和人格重建,以徹底消除暴力之傾向之行為和性格;

8.追蹤輔導

持續追蹤輔導,了解鬥毆發生的主要原因,一則輔導學生受創傷之身心,再則避免鬥毆事件之再次發生,三則導正其過當行為與錯誤觀念。

(二)、重大暴力事件緊急處理之道

依據教育部「學生意外事故處理手冊」,列出有關鬥毆事件與性侵害事件的兩個流程模式,並分別簡述其處理原則,以供參考。

1.鬥毆事件:

  趕赴   制止暴   送醫   了解   聯繫   送警   追蹤

 現場 → 力行為 → 急救 → 案情 → 家長 → 處理 → 輔導

  (註:

雙底線視情況而決定)

(1)學校據報後應儘速趕往現場,並視情況可約多位同仁前往。

(2)制止暴力行為時應盡量避免有任何一方受傷害。

(3)如有人受傷,應視情況送至健康中心或醫院診療。

(4)聯繫雙方家長,一則使雙方家長了解實情並負約束子女之責;再則雙方家長可出面和解並負擔必要之費用;三則協助學校之追蹤輔導。

(5)如情況嚴重或有外人介入時,應通知警方處理。

(6)緊急處理完畢後應繼續追蹤輔導,了解鬥毆發生的主要原因,一則輔導學生受創傷之身心,再則避免鬥毆事件之再次發生,三則導正其過當行為與錯誤觀念。

(7)如果有校外人士介入,應特別叮嚀警衛,加強門禁管理,檢討安全措施。

2.性侵害事件:

安  送醫   了解   聯繫   心理輔導  追蹤

  撫→ 急救 → 案情 → 家長 → 協助治療 →輔導

  當

  事

  人→ 報   協助   協助   協助

     警 → 和解 → 訴訟 → 執行

  (註:

雙線框視情況而決定)

(1)處理強暴事件,最重要的是要尊重當事人的隱私權,為案主保密,減少當事人在心理、生理、名譽上的傷害,更須避免二次傷害。

(2)首先應先安撫當事人之情緒,且除非當事人堅拒,應到醫院就診,一則留下證據,再則接受婦產科診療,三則必要時可轉介精神科診治。

(3)等當事人情緒穩定後應了解案情,並通知家長來共同處理。

(4)尊重當事人報警與否的意願。

(5)緊急處理完畢後,應提供長期的心理輔導,必要時,協助當事人接受心理治療。

(6)在當事人接受輔導或心理治療後,仍應繼續追蹤輔導,協助當事人能恢復其正常生活。

(7)如果當事人願意報警處理的話,學校應協助其方的調查、和解、訴訟、及和解與訴訟結果的執行。

學校老師有管教學生的責任,當學生行為有偏差,比如說暴力相侵別的同學,老師不能坐視不管,否則有違作老師的責任。

但如何管呢?

當然要明確的表明暴力的不可行。

這個訊息應依學生本身的特性,事件發生的情況及類似行為過去出現的頻率而有所不同。

輕微的口頭勸警,到較重的記過等都可行。

較為引起爭議的二個方法是體罰與司法進入校園的問題?

對已經誤入歧途的學生而言,是否有效則很難說。

對一個暴力記錄連連,視恐嚇勒索同學為家常的學生而言,我們有什麼辦法呢?

過去,這類學生大多以退學為收場,現今不但國中生不能退學,甚至高中生被退學也可向教育部提行政訴願。

同時以教育的觀點而言,退學是對學生的放棄,把問題由校園丟到社會,是教育的投降主義。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學校也有責任保護校園中的弱者,對被恐嚇勒索的學生的權益也不能坐視不顧,因此也不能讓狼縱橫於羊群中。

學校該怎麼辦呢?

要根絕所有形式的校園暴力,可能像實現世界和平一樣遙不可及。

但降低或消除嚴重的校園暴力應非不可及。

最近一二年校園吸毒的問題已經明顯下降,這是社會向毒品宣戰的結果,如果我們以這個經驗為例,向校園暴力宣戰,同心齊力應可得到相當的成果。

七、校園暴力的防範與因應

遠離危險的校園暴力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發生校園暴力事件,儘管完善的事發處理和事後的復原,能使傷害降至最低,但傷害仍然是傷害,造成內心的傷害甚至無法磨滅。

因此,唯一的方式便是預防校園暴力事件的產生,「預防重於治療」,任何事情的發生必有其徵兆之存在,如果能於事前有一套完善的防範模式,必能減少校園暴力的產生,使校園暴力事件化於無形,故校園暴力的防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事前的預防,可從三方面著手:

(一)、就學校及行政機關而言

1.降低師生比率及平均班級人數

學校大小、班級數與教師性別組合和校園暴行學生受害率無關,但平均班級人數則和學生受害率成正比,故降低每班班級人數,減少師生比率,可降低校園暴行。

2.設置學校警備安全人員、且加強校園巡邏

學校應正式設置警備安全人員於編制內,且給予更完善之設備與訓練,以提昇素質,一則維持校內學生安全,更重要的是阻止外來者入校鬧事,並處理緊急事件。

雖然校園暴行最常發生的時間是下課期間和放學後,最常發生的地點是教室、走廊和廁所,但仔細分析,嚴重型校園暴行發生在放學後、教室以外地點之比率大增,此等事實提醒學校應加強巡邏,尤其是放學後更要注意教室以外地點之安全,因此強化校園安全設施,裝置監視系統,形成無死角的校園環境,如此必可預防或中斷許多嚴重型暴行之發生。

3.協調地方治安單位,建立聯絡網

教育行政機構和縣市警察局建立聯絡網,協助學校和少年警察隊及派出所建立警備網,以應付任何緊急突發事件。

4.嚴禁學生進出色情、賭博娛樂場所,並協助警察單位取締之

進出色情、賭博娛樂場所者,因為經常暴露於暴行環境中,所以加害他人或被他人所害的機會增加,亦是校園暴行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因此學校如能真正禁止學生進出色情、賭博娛樂場所,並協調警察單位嚴格取締之,相信對減少校園暴行必有所助益,故教育行政單位應協調警政單位掃蕩校園附近之賭博及色情活動,給學生一片乾淨之生活環境。

5.重申禁止體罰之命令,務期禁絕學校之體罰

體罰不但無濟於訓育工作、校園安全,反而讓學生學習到以暴力手段來處理事情,「以暴止暴」之目的不但無法達成,反而可能「以暴養暴」,使得校園更加暴力化,故務必禁絕學校之體罰

6.學校要能改善校園活動空間設計及校園環境與硬體設備方面

有人說,現代的青少年對挫折的容忍力不夠,所以會有校園暴行,其中也涵蓋了學生自我傷害的行為。

事實上,一個人的心理狀態與其生活環境中的物理空間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

例如長期置身於吵雜場所的個人容易用高分貝的音量與人說話,自然容易將雙方的情緒挑高;而長期浸淫於綠山曠野中的人,自然是心曠神怡不易動怒。

7.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可以預防校園暴行的發生

校園暴行的預防策略應將教師的行為亦列入首要考慮條件。

學校應主動提供教師訓練計劃,更要在校園裡建立諮詢網路,以隨時提供教師的協助。

因此,學校的組織運作系統是否能滿足教師的需求就是預防暴行的策略之一。

8.全面實施「認輔制度」,設立專任輔導老師

鼓勵志願認輔適應困難及行為偏差學生,闡揚教師大愛,協助學生成長與發展。

提供教師輔導知能及教師效能訓練;以強化教師的責任、自覺與適任化,熟悉輔導技巧,使教師有足夠能力發揮功能。

另外強化「校園安寧人人有責」觀念及具體措施,使人人共負其責;而非置之度外。

9.結合學校突發事件處理反應網路,佈建校園暴力通報管理系統

加強掌握校園暴力學生的輔導與追蹤,建立處理校園暴力之作業系統,如經常校園及其周邊之巡查,專人專業處理,把握立即性及短時間內明朗的處理結果,尤其是校園暴力較嚴重區域,特別要使學生了解協助管道,使其增強對學校的信心,裝置反暴力諮詢專線電話,提供學生在緊急狀況或被暴力威脅時,有求助管道,使校方及早有效處理暴力。

10.強化社團功能、辦理藝文活動,增進師生的文化素養

讓學生精力有地方消耗,安排正當的社團活動,提供多樣化的休閒設施,讓學生能從社團中學習人際關係的互動,及尋找發揮自我潛在能力。

11.設置學校懲戒室

教師處罰學生常引起嚴重摩擦,如由第三者來執行管教處理,可避免教師失控,學生也有申辯的機會,且建立處罰的客觀標準,可緩和校園暴力。

(二)、就教師班級經營而言

1.改變教學方式,並設立獎懲制度,且絕對避免體罰

採用靈活教學方法、改善教材彈性,因材施教以適應學生個別差異,並提昇學生學習動機、興趣和成就感,減少學生學習上的挫敗感,此外,鼓勵功課較差的學生,在體育、藝能、公共服務方面有所表現,使他們覺得在學業之外,仍有機會令人刮目相看,可以抬頭挺胸,以消除積鬱的自卑情節,對於問題的緩和亦有助益。

另外教師應擴大獎勵內容及獎勵對象,對於懲戒之執行需謹慎行之,避免在情緒激動下體罰學生,另一方面要給學生有申辯的機會,而且獎懲及時,勿延宕,盡量避免有標籤作用之記過,可代之以其他懲罰方式予以懲罰(例如勞動服務…等方式),但在某期限內未再犯錯,即免其處罰,如再犯錯,則先後之過錯,一併處理處罰,但在執行前需與學生溝通以達到共識。

2.了解學生個案史

了解學生以往攻擊行為出現情形,篩檢有暴力攻擊傾向或有人格特質上問題之學生,建議可用人格測驗或日常觀察學生生活言行判定之。

篩檢高危險群的學生家庭,例如低社經、工作忙碌的家庭,或父母情緒控制弱,親子關係不良之家庭,及早提供協助。

另外教師需注意有受害可能之學生,可判定之警訊如

(1)對上學出現焦慮、

(2)身體有莫名傷痕、(3)情緒不穩定(4)衣服用具破損遺失,及早發現受害者,以遏止暴力之橫行。

3.隨時注意學生出、缺席紀錄,確實掌握缺席者之行蹤

被害者之缺席率高於未受害者,而曠、缺課也是加害者特質之一,因此,如能掌握住缺席者之行蹤,必然有助於學生言行之改善,且減少校園暴力。

另外掌握學生最近暴力違規事件之內容,以提供預防工作之參考方向。

4.了解學生交友情況、並提供學生選擇朋友之知識與技術

不良友伴是校園暴力直接而重要的因素之一,故教師應注意學生之交友情形,並提供學生選擇朋友之知識與技術,以強化同儕間互助合作的共識。

此外須教導學生注意其親密友伴中是否有校外不良或犯罪人士,一則免於學生受其影響而有不良行為的產生,再則避免嚴重型校園暴行之發生。

5.協助學生學習處理人際問題的技巧及正確觀念的建立

人際間發生衝突是自然現象之一,學生必須學習應對與他人產生紛爭的關係。

首先要能敏於覺察周遭環境是否將對他造成不利的後果,其次能用適當的表達方式來化解糾紛,最重要的是要必面在不自覺中去挑起他人憤怒的情緒等等。

同時為了提供學生的適時需要,也要讓學生知道在何處可以找到求援的個人或單位。

以下提供教師可採行之策略

(1)教導學生比較不暴力、比較沒有攻擊性,以及比較沒有敵意的技巧;

(2)教導學生如何做比較有效能的選擇;(3)鼓勵學生採溫和的溝通方式並為學生示範表達生氣、挫折及不耐煩的不同方式。

要消弭學生的暴力行為,必須能提高學生用理性態度來面對其生活環境裡必需面對的問題。

6.導正學生偏差行為與不良生活方式

學生之偏差行為、不良生活方式與校園暴力有相關存在性,加害人和被害人有重疊與同質的現象存在,故學生為了避免個人之被害,最好的方法即是勿加害他人,因此學生免於被害之最好方法即是導正其偏差行為與不良生活方式,且教師需告知學生何種行為是觸犯法律,並讓學生了解衝突後所需承擔的後果及責任。

7.加強與家庭之聯繫及對社區環境的了解

研究發現學生父母之社經地位與相處情形對校園暴行並無關係存在,但母親外出工作,給學生較多在外遊蕩的空檔,和不良友伴交往的機會增加,因而較易有偏差行為或受害,因此,教師應和家庭多聯繫,提醒家長注意學生之交友與生活細節,並協助家長安排學生放學後之生活,因此教師對學生的生活背景要採取主動了解的態度,如此可以避免誤解,而導致衝突。

(三)、就社會而言

1.強化學校與社區居民關係

在有暴力行為前兆或發生時,居民之檢舉或支援協助,更增一分制裁力量。

建立社區安全防護體制,結合社區力量,讓暴力行為減少至最少,因此學校方面與社區居民需有良好的互動,建立彼此間的關係。

2.強化學校與治安單位之聯繫

形成服務網路,提供更充足的機動性協助,讓治安單位可於第一時間內處理,讓校內師生可免除恐懼。

3.協調治安單位嚴格取締學校附近之不良場所

聯絡治安力量,清除危害校園安全的障礙。

例如幫派、非法電玩店、色情場所或賭場,嚴禁學生涉足,甚至淨化社區環境,以免又獲學生染上不良惡習而涉及暴力。

4.促使大眾傳播媒體發揮正面功用

呼籲傳播媒體自律,提供清新乾淨的資訊與節目,勿以自身利益,將暴力、色情、犯罪過程…等巨細靡遺的呈現於觀眾面前,讓孩子學習。

譴責暴力行為,不渲染暴力行為,強化祥和社會及校園倫理觀。

5.強化社會教育、改善社會風氣重建倫理道德之價值觀

用社會力量來影響校園風氣之改善,許多人說:

「這個社會病了」,老一輩的價值觀漸漸被淘汰,然而取而代之的價值觀卻並不被社會大眾所認同,所以強化社會教育,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格外的重要。

八、結論

諸多的研究都有「暴力或攻擊行為是觀察學習而來的」共同結論,學校是背景各異、興趣有別的人所組織而成的小型社會,平常雖有其習以為常的運作方式,然而學生成員複雜且心性等均多尚在發展成長中,因此偶而會發生一些無法預測但需立即處置的狀況,所以今日的教師除了知識的傳授外,在面對校園暴力事件時,更擔負了重責大任,因此教師本身要有較成熟的性格結構、較高的挫折容受閾,且認識社會環境的變化對學生人格發展的衝擊,熟悉個案輔導的技巧,期以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創造一個無暴力、無毒害的優質學習環境。

參考書目

陳麗欣。

從校園暴行之迷思談校園危機處理。

http:

//www.nmh.gov.tw/edu/basis3/14/gh6.htm

張欣戊。

校園暴力無法避免嗎?

http:

//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3/gt1_fin.html

李玉嬋。

(民85)。

校園暴力問題與防治計畫頁6-12。

諮詢與輔導。

張振成。

(民88)。

校園暴力問題的探討與防制之道頁40-42。

諮詢與輔導。

蔡文正文;丘莫、黃朝宗圖。

(民88)。

校園危機處理---校園暴力篇頁32-34。

師友。

陳仕宗。

(民88)。

校園偶發事件的處理。

班級經營,第二卷第二期。

鄔佩麗洪麗渝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校園暴力行為之預防、診斷及處理策略模式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