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7348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4.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第十二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第十二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第十二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第十二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ppt

《第十二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ppt(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ppt

第十二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课程大纲,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实质第二节儿童品德发展的理论与教育第三节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第四节助人行为及其培养(自学)第五节侵犯行为及其控制(自学),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一、社会规范学习的涵义,

(一)含义:

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认识并自觉遵从社会规范的过程。

释义:

个体,学习,礼仪,形成,行为方式与习惯,社会规范,法律,道德,民俗,成功,符合要求的社会成员,不成功,导致反社会行为,把“别人的规则”,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自己的规则”,变成,(内化),(三)社会规范学习的影响因素,正式影响:

学校教育非正式影响:

家庭、公众舆论、人际关系、大众传媒等,二、品德发展的实质,

(一)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

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内化,中国的传统道德,四维(礼、义、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四字(忠、孝、节、义)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中国的传统道德?

中国的传统道德?

中国的传统道德?

中国的传统道德?

中国的传统道德?

中国的传统道德?

(二)品德发展是在内部矛盾推动下,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内因,儿童,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道德要求。

儿童自我要求与其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三)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指人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荀况荀子劝学: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它可以表现为人们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与自己的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人们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MLBSF,(三)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四)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怵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第二节儿童品德发展的理论与教育,品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研究,柯尔伯格的研究,班杜拉的研究,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判断的阶段论皮亚杰研究工具:

对偶故事法道德发展六阶段论科尔伯格研究工具:

两难故事法,

(一)皮亚杰的道德判断二水平论,1、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核心思想:

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儿童获得自律道德。

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

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无道德规则阶段(6岁以前),特点:

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

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及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把外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

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

(2)他律道德阶段(10岁),特点:

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

另外一个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特点: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他们已经认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

对他们来说,规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互取予的可逆特征。

2、研究工具:

对偶故事法,对偶故事:

两个情节相似但性质不同的道德行为事件。

对偶故事法:

提供两个对偶故事,让儿童进行对比评价。

6、7岁前的儿童:

从后果判断6、7岁后的儿童:

从动机判断,对偶故事示例一:

一个小朋友吃饭时,想帮妈妈到厨房去拿汤勺,他不知道厨房门背后有一张椅子,椅子上的盘子里放着15只杯子。

他一推门,把15只杯子全打碎了。

另一个小朋友想趁妈妈不在时拿碗柜里的果酱吃,可是果酱放得太高了,他只好踩在椅子上伸手去拿。

一不小心,把1只杯子碰在地上打碎了。

你觉得哪个小朋友更不好?

为什么?

对偶故事示例二:

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她替母亲裁衣。

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有一个叫丽丽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你觉得哪个小朋友更不好?

为什么?

对偶故事示例三:

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子。

有一天,父亲出门去了,朱利安偷偷地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笔绘画。

一不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小块。

有一个名叫奥古斯都的男孩子.他发现父亲书桌上的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地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进他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溢出,弄脏了一大片桌布。

你觉得哪个小朋友更不好?

为什么?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皮亚杰理论的修正和完善。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

故事1:

海因茨偷药(两难故事法),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

医生告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

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

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

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

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

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

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

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

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

1.前习俗水平(10岁前的大多数),2.习俗水平(11-15岁的大多数),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的部分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

前习俗水平这一时期又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

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

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来决定的。

认为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对的,遭到批评指责的都是坏的,错的。

第二阶段:

相对功利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偶尔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

判断善恶时,根据行为是否有满足自己或他人需要的工具性价值,不注意行为的客观结果。

对自己有利就好,不利就不好。

水平二:

习俗水平,第三阶段:

寻求认可阶段或者“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附和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

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后期望和要求,并总是尽量按照人们所说的“好孩子”的标准来约束自己。

判断好坏根据行为的动机。

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即为坏。

第四阶段:

遵守法规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但把规范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水平三:

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个体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好的动机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

第六阶段:

普遍伦理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考虑问题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行为完全自律。

由于认识到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与维持这种共同秩序所带来的弊病,看到了社会规范与法律的局限性,所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能超越以前的社会契约所规定的责任,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马云未获授权“先斩后奏”违背股东之间的契约在利益与契约精神之间,马云选择了利益史玉柱在微博上表示恭喜支付宝回归中国,并建议马云做个“爱国流氓”,“集团控股权如果仍在美国人和日本人手里,就涉及中国国家安全问题了”,公正团体:

深圳高中学生仲裁法庭,案例1校规中关于“早恋”的条款:

“谈恋爱,发现一次即作处分,不得参加任何评优活动,再扣量化得分15分。

”,修改为:

“影响十分广泛,情节十分严重,经教育不改者,再作处分,扣15分。

”,公正团体:

深圳高中学生仲裁法庭,案例2考试成绩是否属于学生隐私?

学校可以张榜公布吗?

学校可以告诉家长吗?

修改为:

“未经学生本人同意,不得公开”“年级排序前50名者,成绩经本人同意可公开”“不告诉家长的提议不能成立”,二、社会学习理论与道德行为的培养,提出者:

班杜拉回顾班杜拉的理论:

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的方式学到的,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亲身尝试某一行为的结果而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而是通过学习者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进行观察和模仿实现的,所以又称为观察学习。

(一)理论要点:

核心思想:

儿童在生活中观察榜样的行为,在头脑中形成“这样做会获得奖赏(或惩罚)的印象,从而在类似的行为情境中作出恰当的行为反应。

学习者的道德行为受榜样的影响:

形成新的行为消退已有的行为抑制已有的行为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

(二)社会学习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合理地说明儿童的复杂道德行为学习过程提示教育者重视榜样和替代强化的作用提供了一系列使用的道德教育的操作技术,1、合理地说明儿童的复杂道德行为学习过程,发现学生有不良道德行为,可以从学生的身边寻找原因。

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良好行为的榜样。

2、提示教育者重视榜样作用和“替代强化”的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2、提示教育者重视榜样作用和“替代强化”的作用(续),替代强化观察榜样的行为并得知其后果。

说明要重视替代强化的后果。

中国精神在哪里?

在英雄的生命和鲜血里!

1840年以来,中国受尽列强欺辱,14年的艰苦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新中国成立后,3年抗美援朝,打得艰苦卓绝,打得可歌可泣!

若要问中国精神在哪儿?

我想说:

中国精神在那名单手擎天的士兵70年前发出的呐喊里!

中国精神在哪儿?

中国精神深藏在这一个个覆盖着国旗的小小的棺椁里,中国精神在哪儿?

中国精神在死鹰岭高地,这125座保持战斗姿态的“冰雕”里!

98年那场洪灾过去20年了,你还记得浴血奋战的子弟兵吗你还记得董万瑞将军的眼泪吗,林俊德,参加过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的将军科学家!

被查出癌症后,死神只留给了他27天时间,他不肯手术,更不肯休息,因为在他的电脑里,藏着几万个关系国家利益的保密文件,直到生命最后的几个小时,他还在坚持,中国精神,更在南仁东倾尽一生打造的“天眼”里!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是他们,用自己的默默无闻支撑起中国的强国梦,是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支撑起社会的一次次变革一次次进步!

他们是国之栋才他们是民族脊梁,他们,才是最值得我们崇拜的中国精神!

3、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道德教育的操作技术,

(1)使用榜样技术

(2)促进模仿技术,第三节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一、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

(一)社会规范学习的三阶段论服从(初级阶段)认同内化(高级阶段),1、服从,特点:

“必须这样”,自愿或者被迫。

不稳定,迫于权威或压力,当外部监督消失,行为会发生变化。

必不可少,尤其小学教育阶段(“养成教育”),2、认同,特点:

自愿的认识、情感、行为有一致性不必依赖外部压力,3、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