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药学部分.docx
《消化性溃疡药学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性溃疡药学部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化性溃疡药学部分
消化性溃疡(药学部分)
一、疾病治疗药物概述
抗溃疡药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一般来说,在引起胃溃疡的诸多因素中,胃粘膜防御功能的减弱占有重要位置,而攻击因子的增强则可能是导致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对溃疡病的治疗中,降低胃酸和保护胃粘膜两者缺一不可。
20世纪70年代西咪替丁的问世掀起了溃疡病药物治疗的新革命,大大提高了溃疡病的治愈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认识到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病,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起重要的致病作用,从而推动传统的药物治疗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当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溃疡病的药物很多,虽然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但主要作用于三个重要环节,即:
降低胃酸、增强胃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御能力和根除幽门螺杆菌。
因此众多的抗溃疡药可分为三大类:
1降低胃酸的药物:
包括抗酸药、抗胆碱能药、组胺H2受体阻断剂、抗促胃液素药、质子泵抑制剂;
2粘膜保护药物;
3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
二、代表性药物概论
1.抗酸药
可按它具有系统性效应或非系统性效应分为系统性抗酸药和非系统性抗酸药两大类。
系统性抗酸药由于它的阳离子部分在肠内不形成不溶性碱性化合物而致代谢性酸中毒(如碳酸氢钠(现已不用));
非系统性抗酸药由于它的阳离子部分在肠内形成不溶性碱性化合物而相对不溶解和难吸收,因此不引起体液的碱化。
非系统性抗酸药按其性质不同又分为中和剂(如碳酸钙(现已不用)、氧化镁)及中和物理吸附剂(如氢氧化铝、三硅酸镁)两类。
氢氧化铝AluminumHydroxide
【药理作用】本药为典型且常用的抗酸药,具有抗酸、吸附、局部止血和增加胃粘液分泌以保护溃疡面等作用。
本药与胃内已存在的胃酸起中和或缓冲的化学反应,使胃内pH值升高,从而缓解胃酸过多所致的症状。
本药抗酸作用缓慢而持久,但对胃酸的分泌没有直接影响。
还可与胃酸作用,产生的氯化铝有收敛作用,可局部止血,但也可能引起便秘氢氧化铝还可与胃液混合形成凝胶,覆盖在溃疡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机械保护作用。
【药动学特点】本药起效缓慢,在胃内作用时效的长短与胃排空快慢有关。
空腹服药作用可持续20~30min,餐后1~2h服药作用时效可延长至3h。
在胃内可少量转变为可溶性的氯化铝自胃肠道吸收,由尿排泄。
大部分以磷酸铝、碳酸铝及脂肪酸盐类形式自粪便排出。
【用法用量】成人用量:
口服,氢氧化铝凝胶(10%氢氧化铝的水混悬液),口服一次5~8ml,一日三次,餐前1h服。
病情严重时剂量可加倍。
氢氧化铝片,一次0.6~0.9g,一日三次,餐前1h服用。
【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
大量服用可致便秘,与剂量有关,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致严重便秘,甚至粪结块引起肠梗阻。
铝可导致血清胆酸浓度增加,这种作用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同时伴随着胆汁流量的降低,可诱发肝、胆功能异常。
2代谢、内分泌系统:
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导致低磷血症、骨质疏松和骨软化症。
3神经精神系统:
氢氧化铝少量在胃内转变为可溶性的氯化铝自胃肠道吸收,肾功能不全者可导致血中铝离子浓度升高。
肾衰竭者长期服用可引起铝中毒,出现精神症状,特别是血液透析患者可产生透析性痴呆,表现为肌肉抽搐、神经质或烦躁不安、味觉异常、呼吸变慢以及极度疲乏无力。
4血液系统:
尿毒症患者,血中过量的铝可能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减少用量或并用铁胺螯合剂可得到有效纠正。
5皮肤:
对铝比较敏感的患者,注射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和百日咳菌苗(DTP三联疫苗)时,注射部位会出现瘙痒、湿疹和色素沉着等。
【药物相互作用】
1与西咪替丁或雷尼替丁同用对解除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症状有效,但一般不提倡两者在1h内同用。
与氢氧化铝同时使用可使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吸收减少。
2含多价铝离子,可与四环素类药物形成络合物而影响其吸收,不宜合用。
3可通过多种机制干扰地高辛、华法林、双香豆素、奎宁、奎尼丁、氯丙嗪、普萘洛尔、吲哚美辛、异烟肼、铁盐及巴比妥类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影响上述药物的疗效。
4用量大时可吸附胆盐,因而减少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特别是维生素A。
5与肠溶片联用可使肠溶衣很快溶解,对胃和十二指肠有刺激作用。
6透析患者与别嘌醇同时应用可能导致血清尿酸含量急剧上升,可能为减少别嘌醇吸收引起。
7铝制剂与枸橼酸盐联用可能导致血铝含量急剧升高。
【适应证】能缓解胃酸过多而合并的反酸等症状,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
【禁忌证】①对本药过敏者。
②低磷血症(如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不宜服用,否则会引起骨质疏松、骨软化,甚至骨折。
③早产儿、婴幼儿(婴幼儿极易吸收铝,有铝中毒的危险)。
④有胆汁及胰腺等碱性消化液分泌不足或排泄障碍者。
⑤由于本药可导致血清磷酸盐浓度降低及磷自骨内移出,故骨折者不宜服用。
⑥阑尾炎、急腹症时服用氢氧化铝可使病情加重,可增加阑尾炎穿孔的危险。
【药学监护】
1用于缓解胃酸过多所致的胃痛、胃灼热(烧心)时,不宜连续服用本药超过7日。
2本药凝胶剂效果较片剂好,故常用凝胶剂。
3治疗胃出血时,因本药片剂可与血液凝成块阻塞肠道,故此时宜用本药凝胶剂。
4用于中和胃酸时,须在餐后1~2h服用;且服用本药后1~2h内应避免摄入其他药物。
5因本药能妨碍磷的吸收,故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
若需长期服用,应在饮食中酌加磷酸盐。
6为防止便秘,可与三硅酸镁或氧化镁交替服用。
7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服用本药时,应特别注意体内铝蓄积的危险性。
如果血清中铝含量超过150μg/ml,或出现脑病先兆,应立即停药。
对透析的患者,透析液中铝含量不能超过10μg/L。
8肾功能不全者和长期便秘者慎用。
9药物对妊娠和哺乳的影响尚不明确。
复方氢氧化铝三硅酸镁(胃舒平)
CompoundsAluminumHydroxideandMagnesiumTrisilicate
【药理作用】本药为抗酸药氢氧化铝、三硅酸镁与解痉药颠茄组成的复方药物。
氢氧化铝具有抗酸、吸附、局部止血和保护溃疡面等作用;三硅酸镁有中和胃酸和保护溃疡面的作用;颠茄既能抑制胃酸分泌,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又可使胃排空延缓,有利于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
故本药具有中和胃酸、减少胃液分泌和解痉止痛的作用。
【药动学特点】
【用法用量】每次2~4次,每日3次。
【不良反应】
1长期大剂量服用本药,可致严重便秘、粪结块而引起肠梗阻。
2肾功能不全患者服用本药后,可能引起血铝升高。
【药物相互作用】
1通过多种机制与洋地黄苷类、华法林、双香豆素、奎宁、奎尼丁、氯丙嗪、普萘洛尔、吲哚美辛、异烟肼、铁盐、维生素和巴比妥类等药物合用可能干扰它们的吸收或消除,影响其疗效,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
2与四环素类合用,可形成络合物而影响吸收,两者不宜联用。
【适应证】
1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症状。
2胃、十二指肠溃疡。
【禁忌证】对本药过敏者。
【药学监护】
1饭前半小时或胃痛发作时服用,需嚼碎服。
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连续服用不宜超过7日。
2肾功能不全、长期便秘及低磷血症(如吸收不良综合征所致)者慎用。
前列腺肥大、青光眼、高血压、心脏病、胃肠道阻塞性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亦应慎用。
3药物对老人的影响:
老年人若长期服用本药,可致骨质疏松。
4药物对妊娠的影响:
妊娠早期慎用本药。
5药物对哺乳的影响:
尚不明确。
2.抑酸药
组胺H2受体拮抗剂
H2受体拮抗药的出现,使溃疡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这类药物可以选择性竞争结合H2受体,从而阻止组胺与胃粘膜上的H2受体结合,对胃酸分泌有极强的抑制作用,使壁细胞胃酸分泌减少,该类药物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H2受体拮抗剂的结构和组胺相似,不同的药物所含结构基团不同,这些不同的基团决定其抑酸作用强度及作用维持时间。
第一代H2受体拮抗剂:
西咪替丁
第二代H2受体拮抗剂:
雷尼替丁
第三代H2受体拮抗剂:
法莫替丁、尼扎替丁和罗沙替丁。
H2受体拮抗剂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组胺通过兴奋H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胃壁细胞内cAMP的生成,cAMP通过蛋白激酶激活碳酸酐酶,催化CO2和H2O生成H2CO3,并进一步解离而释放H+,使胃酸分泌增加,H2受体拮抗药主要作用于壁细胞上的H2受体,其竞争性抑制组胺作用,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分泌,也抑制由食物、组胺、五肽促胃泌素、咖啡因与胰岛素等刺激所诱发的胃酸分泌,降低胃酶活性,使分泌量及酸度均降低。
西咪替丁Cimetidine(泰胃美Tagamet)
【药理作用】为组胺H2受体拮抗剂,其结构与组胺相似,含有一个咪唑环,它作用于胃壁细胞上的H2受体,起竞争性抑制组胺的作用,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可抑制由食物、组胺、五肽促胃泌素、咖啡因与胰岛素等刺激所诱发的胃酸分泌,使分泌量及酸度均降低;防止或减轻胆盐、乙醇、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所致的胃粘膜损伤,对应激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明显疗效;对雄激素受体有亲和力,在治疗多毛方面有一定价值;可减弱免疫抑制细胞的活性,增强免疫反应,从而阻抑肿瘤转移和延长存活期。
【药动学特点】本药口服易吸收,口服后约60%~70%由肠道迅速吸收,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为45~90min,平均峰浓度(Cmax)为1.44μg/ml。
生物利用度为70%,年轻人对本药的吸收较老年人好。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为15%~20%。
可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中,也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及胎盘屏障,并可分泌入乳汁中。
单次给药药效可维持4h。
15%的药物经肝脏代谢,主要经肾排泄。
肾功能正常时血浆半衰期为2h(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可延长至5h)。
单次口服或非口服途径给药24h后,口服量的约48%、注射量的约75%以原形自肾排泄。
本药可经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清除。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剂量:
1口服:
①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或病理性高分泌状态,一次200mg,一日4次或一次800mg,每晚睡前一次,或早晚各服400mg。
疗程4~6周。
②治疗卓-艾综合征时用量可达一日2g。
③预防溃疡复发:
睡前一次服用400mg。
④反流性食管炎:
一日800~1600mg,疗程一般为4~8周,必要时可延长四周。
2肌内注射:
一次200mg,每6h一次。
3静脉注射:
将本药用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长于5min),一次200mg,每4~6h一次,一日剂量不得超过2g。
4静脉滴注:
将本药用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一次200~600mg,一日剂量不得超过2g。
5肾功能不全时用量:
肾功能不全时用药应减量。
肌酐清除率为30~50ml/min时,用量为一次200mg,每6h一次;肌酐清除率为15~30ml/min时,用量为一次200mg,每8h一次;肌酐清除率小于15ml/min时,用量为一次200mg,每12h一次。
6肝功能不全时剂量:
肝功能严重不全患者的最大剂量为一日600mg。
7老人给药:
剂量酌减。
儿童给药:
1口服给药:
按体重一次口服5~10mg/kg,分2~4次给药。
2肌内注射:
剂量同口服给药。
3静脉注射:
儿童(1岁以上):
一日20~25mg/kg,分2~3次给药。
婴儿(1~12个月):
一日20mg,分2~3次给药。
新生儿(1个月以下):
一日5~10mg/kg,分2~3次给药。
4静脉滴注:
剂量同静脉注射。
【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
最常见为腹泻、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口苦、口干、上腹痛等。
血清氨基转移酶和胆红素轻微而短暂升高也有发生。
偶见严重肝炎、肝坏死、脂肪变性等。
肝硬化患者服用可诱发肝性昏迷。
突然停药,可能引起慢性消化性溃疡穿孔,估计为停药后回跳的高胃酸所致。
有急性胰腺炎的报道。
2血液系统:
对骨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个别病例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多见于并发症严重者。
3神经精神系统:
较常见于头晕、头痛、疲乏、嗜睡等,少数可出现可逆性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不安、感觉迟钝、语言含糊不清、局部抽搐或癫痫样发作、谵妄、抑郁、幻觉、锥体外系反应以及运动性多发性多神经病等。
治疗酗酒的胃肠道并发症时,可出现震颤性谵妄,酷似戒酒综合征,应注意以区分。
本药的精神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严重患者,老年人、幼儿、肝、肾功能不全者、有精神病史、有脑部疾病史及大剂量用药者易于发生。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可能对西咪替丁的神经毒性作用更敏感。
4内分泌代谢系统:
本药有轻度抗雄性激素作用,可出现脂质代谢异常、高催乳素血症、血浆睾酮水平下降和促性腺激素水平增加。
长期用药可出现男性乳房肿胀、胀痛以及女性溢乳等。
5心血管系统:
可出现心动过缓、面部潮红等。
静脉注射时偶见血压骤降、房性期前收缩、心跳呼吸骤停。
6泌尿生殖系统:
本药可与肌酐竞争肾小管分泌,引起一过性血清肌酐水平上升和肌酐清除率下降。
有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的报道,停药后肾功能可恢复。
可出现间质性肾炎,停药后恢复。
本药用量大(一日1.6g以上)时,可引起阳痿、性欲减退、精子浓度减低,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接受肾脏异基因移植的患者应用本药可导致急性移植体坏死。
7眼:
可出现视神经病变及眼疾麻痹的报道。
8皮肤:
可抑制皮脂分泌,诱发剥脱性皮炎、皮肤干燥、皮脂缺乏性皮炎、脱发等。
也可有过敏反应(如皮疹、巨型荨麻疹)、史-约综合征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等。
9肌肉骨骼:
长期服用可出现肌痉挛或肌痛。
10西咪替丁可降低胃内酸度,引起胃内微生物滋生,在反胃的情况下,偶见咽喉肿热、异常倦怠无力。
罕见发热、嗅觉减退、定向力障碍等的报道。
【药物相互作用】
1本药为肝药酶抑制剂,通过其咪唑环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而降低药酶活性,同时也可减少肝血流。
本药与普萘洛尔合用时,可使血药浓度升高,休息时心率减慢。
与苯妥英钠或其他乙内酰脲类合用时,可使其血药浓度升高,可能导致苯妥英钠中毒,若必须合用时,应在五天内测定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以便调整剂量。
2本药分别与环孢素、吗氯贝胺、美沙酮、他克林、卡马西平、利多卡因、地高辛、奎尼丁、苯二氮卓类药合用时,可使以上药物的血药浓度增加。
3与阿司匹林、咖啡因或中枢抗胆碱药合用时,可使后者的作用增强。
4本药可使维拉帕米(异搏定)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提高。
由于维拉帕米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虽少见,但仍应引起重视。
5与香豆素类抗凝药合用时,可使香豆素类抗凝药自体内排出率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可进一步延长,从而导致出血倾向,因此需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并调整抗凝药用量。
6与抗酸药合用时,可减缓十二指肠溃疡疼痛,但西咪替丁的吸收可能减少,故不提倡两者合用。
若必须应用,两者应至少间隔1h服用。
7本药分别与甲氯氧普胺、硫糖铝或酮康唑合用,本药的血药浓度降低。
8与卡托普利合用时有可能引起精神症状。
9由于本药与氨基糖苷类物相似的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因此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时可能导致呼吸抑制或呼吸停止。
10与卡莫司汀合用时,可增加骨髓毒性。
11与阿片类药物合用时,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有出现呼吸抑制、精神错乱。
【适应证】
1治疗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2反流性食管炎;
3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溃疡及药物性溃疡等;
4治疗卓-艾综合征;
5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
6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辅助治疗;
7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和生殖器在内的其他疱疹性感染。
【禁忌证】对本药过敏者、孕妇和哺乳妇女以及急性胰腺炎患者。
【药学监护】
1在应用本药前应排除胃癌的可能性。
2患者应按时服用,坚持疗程,一般在进餐时与睡前服药效果最好。
3用药后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症状可较快缓解或消失,溃疡愈合需经X线或内镜检查来确定。
以后可服维持量,以预防溃疡病复发。
4用药期间如出现精神症状或严重的窦性心动过速时应停药。
5动物实验表明,本药过量时常表现为呼吸衰竭、心动过速。
6与制酸药合用时可解除溃疡症状,但两药服药时间应有一定间隔,否则本药的吸收减少。
7用药过量的处理:
首先应清除胃肠道内尚未吸收的药物,同时给予临床监护及支持治疗。
出现呼吸衰竭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动过速者可给予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
8药物对儿童的影响:
儿童使用本药的临床数据有限,幼儿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故应谨慎给药,16岁以下儿童禁用西咪替丁氯化钠注射液。
9药物对老年人的影响:
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对本药清除减少、减慢,导致血药浓度升高,更易发生毒性反应而出现眩晕、谵妄等症状,故老年患者应慎用。
10药物对妊娠的影响:
由于本药能通过胎盘屏障,孕妇禁用。
11药物对哺乳的影响:
由于本药能进入乳汁,哺乳妇女禁用。
12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
本药口服后15min内胃液隐血试验可出现假阳性;血液水杨酸浓度、血清肌苷、催乳素、氨基转氨酶等浓度可能升高;血液甲状旁腺激素浓度可能减少。
13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肾功能和血象。
14慎用:
a.严重心脏及呼吸系统疾病;b.慢性炎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因西咪替丁可使骨髓毒性增高;c.器质性脑病;d.中度或重度肾功能损害;e.肝功能不全;f.幼儿;g.有使用H2受体拮抗药引起血小板减少史患者;h.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
雷尼替丁Ranitidine(善卫得Zantac)
【药理作用】本药为H2受体拮抗药,以呋喃环取代了西咪替丁的咪唑环,对H2受体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能竞争性阻断组胺与胃粘膜壁细胞上的H2受体结合,有效地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及由组胺、五肽胃泌素和进食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降低胃酶的活性,还能抑制胃蛋白酶的分泌,但对胃泌素及性激素的分泌无影响。
具有速效和长效的特点;对肝药酶的抑制作用较西咪替丁轻(与细胞色素P450的亲和力较后者低10倍)。
【药动学特点】本药口服吸收迅速但不完全,有首关代谢,故生物利用度仅为50%,其吸收不受食物和抗酸药的影响。
单次口服本药150mg后1~3h达血药浓度峰值(平均为400μg/L),有效血药浓度为100ng/ml,作用可维持8~12h。
本药在体内分布广,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动物实验表明,本药在消化道、肝脏、肾脏中浓度较高。
可经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乳汁内浓度高于血药浓度。
表观分布容积为1.9L/kg,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15%
本药口服半衰期为2~3h;肾功能不全时,半衰期延长。
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排泄,肾脏清除率为7.2ml/(kg·min),少量在肝内被代谢(30%)为N-氧化物、S-氧化物和去甲基雷尼替丁。
口服剂量的60%~70%随尿排出,25%随粪便排出;静脉注射后剂量的93%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
1口服:
①十二指肠溃疡和良性胃溃疡急性期:
标准剂量为一次150mg,一日2次。
早、晚饭时服,或300mg睡前一次服,疗程4~8周。
如需要可治疗12周。
有报道应用300mg,一日2次的治疗方案,增加剂量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②溃疡病长期治疗:
通常采用睡前顿服150mg。
对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愈合后患者,可进行一年以上维持治疗,以避免溃疡复发。
③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黏膜损害:
急性期治疗:
一次150mg,一日2次,或睡前顿服300mg,疗程8~12周。
预防:
在非甾体抗炎药应用期间,一次150mg,一日2次,或睡前顿服300mg。
④胃食管反流病:
急性反流性食管炎,一次150mg,一日2次,或睡前顿服300mg,疗程8~12周。
中度至重度反流性食管炎:
剂量可增加至一次150mg,一日4次,治疗12周。
反流性食管炎的长期治疗:
一次150mg,一日2次。
⑤卓-艾综合征:
宜用大剂量。
一日600~1200mg。
⑥间歇性发作性消化不良:
标准剂量为一次150mg,一日2次,治疗6周。
⑦预防重症患者的应激性溃疡出血或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反复出血:
一旦患者恢复进食,可用口服一次150mg,一日2次。
⑧预防Mendelson综合征:
于麻醉前2h服用150mg,最好麻醉前一日睡前也服用150mg。
2肌内注射:
治疗溃疡病出血,一次25~50mg,每4~8h一次。
3静脉注射:
①消化性溃疡出血:
一次25~50mg,每4~8h一次。
将本药注射剂500mg用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20ml,作缓慢静脉注射(超过2min)。
②术前用药:
手术前1.5h静脉注射100mg。
4静脉滴注:
①消化性溃疡出血:
以每小时25mg的速率间歇静脉滴注2h,一日2次或每6~8h一次。
②术前用药:
静脉滴注100~3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30min滴完。
5肾功能不全时剂量:
肌酐清除率低于50ml/min的患者,给药时剂量应减半。
6透析时剂量:
长期非卧床腹膜透析或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于透析后应立即口服150mg。
儿童,口服:
(8岁以上),用于消化性溃疡时,一次2~4mg/kg,一日2次,一日最高剂量为300mg。
【不良反应】与西咪替丁相比,本药损伤肝功能、性腺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较轻。
1心血管系统:
可出现突发性的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心源性休克及轻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另有静脉注射发生心脏骤停的报道。
2神经精神系统:
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有发生严重头痛的报道;也可发生可逆性神志不清、精神异常、行为异常、幻觉、激动、失眠等。
肝、肾功能不全者及老年患者,偶见用药后出现定向力障碍、嗜睡、焦虑等精神症状。
3消化系统:
可出现便秘、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
少数可引起轻度肝功能损害,停药后症状可消失,肝功能可恢复正常。
长期服用可持续降低胃内酸度,有利于细菌在胃内繁殖,从而使食物内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并在胃反流的情况下可能发生感染。
有发生黄疸型或无黄疸型肝炎的报道,通常为可逆性。
偶有发生胰腺炎的报道。
本药对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抑制比西咪替丁低10倍,因此对肝脏代谢药物的干扰作用较小。
4血液系统:
偶见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停药后可恢复;罕见粒细胞缺乏症或全细胞减少的报道,有时会并发骨髓发育不良或形成不良。
5代谢内分泌系统:
长期应用可致维生素B12缺乏。
少见男性乳房女性化,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停药后可恢复。
极少可导致急性血卟啉发作。
6过敏反应:
表现为风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热、支气管痉挛、低血压、过敏性休克、胸痛等。
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7眼:
少数有发生视力模糊等报道。
8皮肤:
可出现皮疹、皮肤瘙痒等,停药可消失。
极少数发生多形性红斑。
9肌肉骨骼:
罕见关节痛、肌痛等。
10其他:
可引起肾功能损伤,减量或停药症状可好转或消失。
静脉注射后部分患者可出现面热感、头晕、恶心、出汗及胃刺激,持续10min可自行消失。
有时可产生焦虑、兴奋、健忘等。
【药物相互作用】
1与华法林、利多卡因、地西泮、普萘洛尔(心得安)等经肝脏代谢的药物合用时,雷尼替丁的血药浓度不会升高。
但可减少肝血流量,因而与普萘洛尔、利多卡因等代谢受肝血流量影响较大的药物合用时,可延缓这些药物的作用。
2当抗凝药与抗癫痫药合用时,要比西咪替丁更为安全。
3与苯妥英钠合用时,可使其血药浓度升高,停用本药后,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可迅速下降。
4与普鲁卡因胺合用时,可使普鲁卡因按的清除率降低。
5与铋剂合用时,在胃溃疡愈合、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减少溃疡复发等方面优于本药单独使用。
6与抗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合用时,可减少溃疡复发。
7本药可增加糖尿病患者口服磺酰脲类降糖药(如格列吡嗪和格列本脲)的降糖作用,有引起严重低血糖的危险。
但也有雷尼替丁与格列本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