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班级内涵1 新在何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6691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班级内涵1 新在何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型班级内涵1 新在何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型班级内涵1 新在何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型班级内涵1 新在何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型班级内涵1 新在何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班级内涵1 新在何处.docx

《新型班级内涵1 新在何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班级内涵1 新在何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型班级内涵1 新在何处.docx

新型班级内涵1新在何处

“新型班级”内涵

(1)---新在何处

在学校教育的历史和现实中,作为教育性组织的班级主要有管理集体、学习集体、团结集体、自主集体、民主集体等几类存在形态。

其中,民主集体应当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中班级建设的新目标——它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型班级”。

  一、五种班级形态的的简要比较

  班级形态

(1):

管理集体

  发展目标:

在班级建立严格的规范,以便控制学生,保证学习知识所需的课堂秩序。

  师生关系:

师生是管理者与服从者的关系。

班级工作重心在于维持秩序、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学生被要求配合教师、服从管理。

  在学生之间,一方面,依据管理规范形成明显的层级节制关系,另一方面,分数尺度将学生划入不同类型或层级。

  学生发展:

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中,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个性难以得到充分展现和发展,常常被动接受管理、被动接受知识。

  

  班级形态

(2):

学习集体

  发展目标: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形成集体学习氛围。

  师生关系:

教师逐步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参与班级建设。

在集体学习过程中,班级成员间有充分的相互作用,包括补充、激励、争论、帮助等。

  学生发展:

学生学习较为主动,会与他人合作,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知识学习。

  班级形态(3):

团结集体

  发展目标:

形成有共同价值、共同目标与任务,并具有凝聚力的高度组织起来的群体。

  师生关系:

以反映人与人“最本质关系”的社会性为基础,强调以亲社会的价值为导向,形成强大的集体凝聚力;重视统一性、标准性,较忽视学生个性。

作为社会代表者,教师向学生灌输社会价值目标,同学之间的交往也主要以是否符合集体利益为标准。

  学生发展:

形成亲社会的、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尤其是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集体主义精神,但是个性发展普遍被忽视。

  班级形态(4):

自主集体

  发展目标:

班干部能自主制定班级活动规划并有效实施,学生能够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自主处理班级事务。

  师生关系:

强调在集体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为此,教师主要根据社会要求和学校工作安排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并协助实施;学生可根据自己意愿组成小队,由此凸显小群体和班级的自主性。

强调民主平等,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

  学生发展:

在完成各项事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和实施活动的能力与特长。

同时,在与“团结集体”相对的意义上,强调培养学生个性,而不限于统一思想和行为。

  班级形态(5):

民主集体

  发展目标: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现自己,并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使班级成为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民主集体。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主要是发现者与主动展现的关系,促成发展者与发展主体的关系。

为了学生能主动发展,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适当点拨。

  学生发展:

每一位学生都在创建民主集体的过程中实现主动发展。

通过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学生逐步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和主动发展能力,在参与集体生活的过程中丰富个体的生命实践,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

个体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学会欣赏他人和与人合作,在民主参与集体生活的过程中提升生命质量。

  二、“新型班级”新在何处?

  我们理解的新型班级,不仅体现为班级管理、班级活动,更体现为班级文化,尤其是班级文化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领。

在整个研究中,我们将具体的学生个体作为考虑班级教育的出发点、将具体的班级教育场景作为班级教育的落脚点。

相比之下,新型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不满足于维持秩序,因为维持秩序只是正常开展教育活动的起码条件;

  不满足于形成集体学习氛围,因为集体学习氛围只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一个方面;

  不满足于形成团结精神,尽管必要的团结是好班级的标志之一;

  不满足于就事论事的自主活动,尽管自主活动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不满足于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尽管自主管理也是班级教育功能得到拓展的重要方面;

  不满足于学生共同参与、平等交往的民主形式,尽管形式上的民主是重大进步;

  它应该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要,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逐步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在主动参与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地融入社会生活。

  ——这就意味着,它要吸收前面几种班级形态中的积极、可用的因素,但要在21世纪实现新的追求。

“新型班级”内涵

(2)---力图形成新的理论思考

我在研究“新型班级”时,无论是班级教育思想、研究思路,还是一系列概念、命题和主张,都力图有所创新。

一方面,我们关注班级发展和班级教育的历史,关注班级研究领域的多学科视角,但其目的是为了激发自己的思考、获得新的启示,而非转述。

另一方面,研究的思想、思路、概念、命题、方法,固然得益于诸多已有的理论著述和来自一线教师的论文,但更多地源自本人直接参与的教育改革实践、尤其是“新基础教育”研究。

正是这些亲自获得的研究经历,使得我们有可能直面现实、尤其是中国社会和中国学校的现实;在此情境中,我们希望能“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于是诸多已有研究和著述、包括古今中外的经验,都可成为我们的研究资源,但都不会代替我们思考。

  例如,我们会注意到“外国没有班主任,因此我们……”之类的议论。

但当我们将视野拓宽,我们还会注意到:

许多国家也有类似于班主任之类的教师角色,或者有较为浓厚的宗教生活背景或更为完善的社会生活体制,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也因此而受到更多关注。

我们还注意到:

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尤其是精神生活质量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难题。

——这样,我们就既不会在陷入封闭时骄傲自大,也不会在敞开视野时妄自菲薄,而是本着现实的需要、尤其是中国青少年的成长需要,进行踏实而系统的研究。

  类似地,我们也会看到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在国外教育研究中的情形,也注意到诸多学科围绕班级和班级教育展开的研究,但这些情形、这些研究在丰富我们思想的同时,同样不应取代我们的思考。

“新型班级”内涵(3)---超越各种具体“兵法”

在班级教育研究领域,已经有诸多著述和来自一线的经验,其中有许多关于班级管理、班级教育的具体技术方法。

我把班级教育中所用到的各种方法区分三个层次:

策略、措施、技术。

  我更多地是从班级教育思想、班级建设策略和措施等方面来整体构思,而不限于平面罗列出各种具体的技术,即使这些技术已被编成各种“大全”,或者这些技术被冠以新的名称(如美国“课堂管理”在组织学生讨论班级形象时,就用到班级动物、班名、班昆虫、班歌、班旗、班颜色、班加油口号、班游戏、班卡通人物、班运动、班鸟、班诗歌等)。

  对于这些已有的和不断创造出来的技术,我们不会忽视,因为我们需要吸收、借鉴,从中获得更多启发;但我们不会停留于这些技术,即使这些技术本身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甚至成为教师的“绝招”。

这是因为,我们看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发达、教育模式越来越精致,许多人越来越迷失在它们之中,却远离了整体的思考、尤其是具有独创性的整体思考;此时,技术越纯熟,就有可能在“教书匠”的道路上走得越远,但其境界难有实质性的提升。

  ——针对这种情形,我主张:

在理解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策略的前提下,灵活选用或创造具体的教育技术,让它们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它们而动;这有点类似于钱财为我所用、而非我为钱财所驱动。

只有这样,班主任(及学校负责学生发展的领导)才有可能从诸多事务中真正解放出来,挥走“匠气”、成长为“智慧型”的教师和高境界的教育家。

  例如,对于“班主任兵法”之类的工作经验总结,包括“实践篇”和“理论篇”,我们抱着虚心学习、借鉴的心态去了解它,努力吸收其合理的成分,激发出自己的思考,力图超越“兵法”、但并非不要“兵法”。

  在我看来,如果不避挂一漏万之嫌的话,这些著述中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参阅万玮著:

《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强调“兵法”服务于教育目的。

  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改变学生心灵,而后者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③力争保持辨证的师生观。

不过于幼稚或过于理想化(“把自己当成学生”),因为“教师和学生永远是属于两大阵营”(P142)。

  ④具有整体性的管理思路。

对于学生这个“对手”,教师要做到“在战略上藐视对手,在战术上重视对手”,广泛、深入地了解学生问题成因并解决之。

  ⑤突出教师的教育智慧。

每一个有效的“招数都是心理战”(P7),因为它是以研究学生的心理作为基础的。

  ⑥力图体现对学生的“大爱”、追求更高的境界,追求“兵法”中的思想、而非停留于具体行为(P249)。

  不过,就这类著述的论述思路来说,较多地表现为散文、叙事式,尚未采用系统论述的框架。

从我的研究思路来看,除了改变论述框架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在下面这些方面超越“兵法”式的著述。

  ①采用这些“兵法”的目的,不仅是“管住”学生、更应是“管活”学生;不仅为了成事,更为了成人,切实为学生精神生命质量负责。

  ②“兵法”适用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处于“斗智斗勇”关系中的师生,更应是相互玉成的师生,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集体。

就师生关系而言,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应该超越、而非低于“管理者的身份”(尽管后者已经被看作是“班主任当志存高远”的追求)。

——也许,世上只有父母和教师是最希望被现在的“对手”(孩子和学生)超越、而不希望通过让他们“败”在手下来证明自己能干的人。

就生生关系而言,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群体的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应用“兵法”的背景,不仅是特殊场合和关键方面,更应是学生发展的整体格局;后者既指更全面的问题信息,也指正常发展的现实情形(而不限于非正常问题),还指更高境界的发展空间。

在这方面,可借鉴班级心理辅导中超越针对少数学生的矫治性补救性教育活动、开拓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性发展性教育活动等思路。

  ④教育机制不限于“兵法”;在先进思想和有效技巧之间,还应有中间层面的策略与措施。

这是以一个班级为单位,开展具体的教育变革——建设新型班级的尝试。

这个班级的发展过程,让我在攻读博士学位的3年之中,对班级教育改革、乃至整个学校教育改革,有了直接经验,也使我对立足实践变革的教育研究之路有了充足的信心。

共创精神家园,提升生命质量---对某初中实验班班级建设的个案研究

自1999年秋季开始,某实验学校就开始参加“新基础教育”的推广性研究;该校一个初中班级,即当时的六(三)班,成为这项研究的实验班。

这个班最初是经过随机抽取学生组成的,但该班的起点却在全年级中居后。

一方面,多门课程成绩比较落后,尤其是语文学科成绩更是居于平行班的末位(六年级时,平行班共8个;到七年级时,有一个班被解散,平行班变为7个)。

另一方面,整个班级的精神状态显得比较散漫,缺乏一种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在开始成为实验班时,同学们都觉得很光荣,也很认真努力;但过不多久,新鲜感没有了,问题也出现了。

尽管在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采用过“岗位轮换制”、“一日班主任制”等做法,也有过“班级群星栏”、“每日一评”、“生物角”等方面的安排,但最初就出现的一些现象尚未根本改变:

同学们对于班级事务比较麻木,对于教师要求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班级活动的希望缺乏呼应……。

在任命钟凯今老师为班主任之后,尤其是在2002年春季之后,班级建设研究逐步得到加强。

其后,在师生共同努力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得以展现出蓬勃的活力,逐步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和团结进取的班级形象,也在学业及诸多教育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初中毕业时,同学们带着优秀的成绩,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新的生活,并在新的环境中有了更多令人欣喜的表现。

  一、初始状态分析

  在七年级第二学期,通过以华师大研究者的身份每周至少半天与学生一起上课、多次参加他们自己主持的主题班会和与三位实验教师的持续交流,我了解到,尽管班级正在发生着许多积极的变化,但仍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变的情况:

  1、个体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较为缺乏。

例如,从表面上看,同学们都知道应该独立学习;但实际上,有一些同学竟经常在早晨到校后找别人抄作业。

在一次问卷调查中,针对“你的朋友要求你把作业借给他抄,你会怎样做?

”这一问题,选择“爽快地借他”和“让他先做,做不出来再给他”的学生竟占60%以上。

他们的学习态度普遍比较保守,主要目标限于完成作业、通过考试、提高成绩;他们从老师和家长那里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但他们对于“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感到比较迷茫,因此普遍缺乏主动发展的打算。

在包括课堂学习在内的班级生活中,总体上较为缺乏自主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仍较多地处于教师和班干部的控制之下;只不过随着学生在长大,老师和干部控制的手法变得更有人情味一些。

令人不安的还有,因为语文平均分连续几学期都居于全年级末位,数学成绩也不够好(英语学科倒是一直保持在前列),该班相当多的同学对学习表现出悲观、自卑的心理,普遍缺乏自信心。

  2、集体意识还不够强;缺乏有主导价值的、有吸引力的班级文化,同学们对班级事务的参与表现出较明显的程式化、表面化特征——这也是缺乏主动发展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

  随着研究一点点取得进展,同学们在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班级凝聚力等方面有了一些改变;除了部分改革措施得以落实、学生追求良好的自我形象等因素的影响之外,班主任(英语教师)钟老师的个人能力、感染力也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钟老师在六年级第一学期就很快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讲课风趣,而且所讲内容条理清楚、能直接应用于考试,相当多的同学很佩服他的能力;再加上他是班主任,有很多措施可以直接管住他们,所以在他从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担任班主任后,大家都比较听他的话。

  但是,就学生自身来说,对于班集体的认同、对班级事务的参与、对班干部角色的理解等都与“新基础教育”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在诸如出操、优生与“差生”之间的关系、课堂纪律、班级奋斗目标等方面,缺乏积极的态度;当班主任不在场时,表现得比较散漫,缺乏凝聚力,以致于有位同学指出,“每天每个人都像活在一个杂乱的生活中,没有一点精神”。

对于以小组或小队为单位开展的班级活动,同学们逐渐有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能有计划、积极参与;但是,对于以班级为单位的事务,诸如组织办好一次班会、布置墙报等,则表现得较为冷漠,往往只是被动执行老师和班干部的具体安排。

班干部在管理班级时还不够有效,有同学甚至把他们归为三类: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派”、“老好人派”,“洁身自好,爱莫能助派”。

问卷调查表明,同学们对班干部角色的理解比较朴素,即首先要成绩好、能管住自己,其次要有能力为班级做好某项具体事务,如办黑板报、维持秩序等,极少人考虑到要为同学服务、提高班级生活质量,让自己也获得成长机会。

  3、文化生活内容渐趋丰富,思维也相当活跃,但是精神生活的质量仍较为平庸,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

同学们的课余活动主要有:

看书、体育活动(游泳、溜冰、打球等)、听音乐和唱歌、绘画、玩电脑、逛街等等。

其中,听流行歌曲在女同学中呈现扩散的趋势,有5位学生明确表现出“追星”倾向,如“凡是某某歌星唱的歌就都喜欢”;踢足球、打篮球、上网吧成为许多男生喜爱的活动。

他们对于这些活动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少数人明确提出希望在班级中讨论诸如“追星”、崇拜“偶像”等问题。

对于交友、同学间令人感动的事、师生关系、就业前景等问题,不少同学也有许多思考。

不过,他们在这些领域中表现出的精神生活仍处于自发状态,尚缺乏充足的上进心。

例如,在一次班会上,同学们表演了7个节目(6个自编小品、一个诗朗诵),反映了大家对于女生爱打扮、课余进行不正当活动(参与赌博等)、“追星”和对班级的责任等生活内容的思考;虽然也有一些代表正确观点的话语穿插在节目之间,但夸张的表演、不断的“搞笑”遮蔽着有待思索的意义空间,也占用着深入交流的活动时间。

“自主活动”的形式、反映主流价值的套话和程式化的串词,掩盖着精神世界的苍白。

(若无进一步改进,他们的在校生活很可能就这样一天天地延续下去了。

  全班47名同学(后来转走3人,转来2人)有12人属于单亲家庭,他们相对缺乏来自完整家庭的爱护。

个别同学因为父母亲忙于自己的事务疏于管教,较多地留连于亲友开的发廊等场所,接触到一些成人生活内容,并在一些同学间传播,造成了不良影响。

还有一些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长期落后而失去希望和耐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当着老师的面骂孩子是“造粪机器”,给孩子心灵造成重大伤害(班主任当场予以劝阻,并协助沟通双方的思想)。

这类现象,再加上因为一些功课的成绩长期落后而形成自卑感等因素,使得同学们的精神生活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局面。

  4、实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尚有抱怨成分,相互之间的合作尚需加强。

面对同学们欠佳的表现,三位实验教师在交谈中表露出焦急的心态,但也较多地强调原先基础不够好,抱怨这些学生原先来自三所小学、且较多调皮的和成绩偏后者;同时,还强调学生所处家庭、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强调学生素质不够好,等等。

至于学生的整体生存状态、学习不够主动的深层原因及对策,尚未引起教师关注;教师仍较多地盯着具体的教学目标、行为表现、班级事务、班级荣誉称号。

抱着这种态度,视线所及往往是令人不满意的情况,而不易从中发现成长希望和发展空间。

反过来,这种心态也通过具体的教育行为被学生感受到了;学生中的悲观、自卑情绪与此不无关系。

  因此,在班级建设研究全面展开之初,就迫切需要做到:

教师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转变对学生的态度,学生树立发展信心、形成主动学习的动力,班级形成凝聚力和走出带有“人治”色彩的集体生活体制。

以此为基础,还要进一步考虑全面更新师生的日常生存方式,让学生以蓬勃的朝气追求主动发展。

  二、班级建设的基本策略

  根据“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要让学生在班级这种教育性组织中获得高质量的发展,就需要教育者主动创造条件,发现、选择、创造和利用有利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合理地辨析其中的内容,形成主动发展的自我意识和能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开发和利用班级生活所独有的教育价值,将其体现于师生的日常生存方式之中,让学生在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中形成集体凝聚力,在共同创造一个民主集体的过程中实现主动发展。

根据该班的初始状态,我们着力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改变教师观念;在针对他们的教育行为、围绕逐步深入了解到的学生思想持续对话的过程中,老师们逐渐走出成见、不再固守经验,而是以开放、欣赏、民主的心态关注和利用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我们在班级建设中采用了一些基本策略:

首先具体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从中发现新的努力方向,并据此全面规划班级生活机制。

然后,根据总体研究设想,让学生敞开心扉、展现自己的真实生活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在相互交流与合作完成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创造并抓住各种教育机会,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提升班级生活质量。

  

(一)研究学生成长需要,开拓新的发展方向

  在逐步深入了解学生的初始状态的过程中,在随后采取相关试验措施的过程中,我们都坚持不断地研究该班学生在当时的成长需要,从中发现进一步发展的可能空间。

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首先是从个体需要和社会要求两个方面考虑的;但是,“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尽管他们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期,但并不全然知晓该时期对于自身的价值,他们还缺乏生活经验和对生命的体验;尽管他们拥有多方面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但并不全然清楚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学习、如何努力”,因此还需要从学生个体是否意识到这些发展需要的维度进一步细化这一研究。

综合这些方面的考虑,我们发现该班学生有如下一些成长需要。

  1、自我形象正在形成,亟待走出卑微,展现青春气息。

尽管他们在有些科目的学习和班级生活中显得较为自卑,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止思考自己的发展。

他们对课堂教学效果、老师的教学方法、自己的学习方法、家长采取的教育措施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明显表露这样的意向:

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更好成绩,从而走出卑微,重塑个人和班级形象,以与实验班的名称相符。

随着研究逐步深入,在班级生活中更多地讨论到了学习目的、平时的学习习惯等问题,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班委会改选过程激活了大家的思想,班级凝聚力得以加强,而且语文、数学成绩从全年级末位逐渐上升。

这使更多学生逐渐看到了更多希望、增强了信心,更为主动地构思自己的理想未来;有人主动提出,要组织大家讨论“同学们心中的偶像”,“因为我们还比较小,不成熟,所以同学们心目中需要有个偶像作为自己的目标,在这里我指的是值得钦佩的人。

”蓬勃的朝气正逐渐展现。

  2、相互交往内容丰富,需要深入内心,提升生活品位。

许多人很看重与他人的交往,把这视为自己获得友谊、支持和进步的有效途径。

一些要好的同学常常在校内外聚集在一起学习、共同欣赏一些流行歌曲、打球、玩游戏,也常常谈论起班级中的事情;在要召开主题班会时,他们往往能相互合作,共同排演一些节目,并能熟练地主持和表演。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不再满足于程式化的训话和模仿电视节目的小品、唱歌、演讲等活动方式,也不满足于其中标准化的话语和“搞笑”式地、浅显地呈现学生生活;他们希望同学交往、班级活动能够更多地反映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加强深入的思考和交流,“象心理课那样,让我们辩论”,“大家都谈自己的观点”。

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初中生活产生更多亮色”,既有利于升学、获得更好的发展,也为今后的生活留下更美好的回忆。

  3、集体生活呼唤民主,期待互相欣赏,共创精神家园。

在前面两年中,尚未举行过班干部改选;大家已经习惯于常规教育中的班干部“终身制”或由教师操纵进行的部分干部的调整,习惯于对班干部角色的传统解释——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为同学们做好具体的事务。

但在问卷调查和随后为班干部改选所作的讨论中,同学们围绕集体生活机制问题发表了不少观点。

他们呼吁:

由同学们自己选举班干部,而且要尽量避免因为人情、面子等因素而影响选举的公正性;班干部不仅要成绩好,还要有为同学服务的“公心”和能力;要以身作则,对自己的好朋友和其他同学、男生和女生一视同仁;在班级活动中多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尤其是成绩比较落后的同学的心声;多开展竞技型比赛,如篮球赛、歌咏大赛、新闻知识竞赛等,增强团队精神;办好黑板报和墙报,让班级真正展现出“成长气息”。

  

(二)敞现真实生活内容,激发主动发展动力

  教育者发现学生成长需要、发展空间的过程,应该和敞开学生心扉、让他们敞现真实生活内容的过程结合起来;只不过,前者的目的在于让老师把握学生发展方向,后者则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

在这个班上,为了让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独立自主地寻求更高的发展目标,我们组织了一些班级活动,利用布置教室环境(如“学生论坛”、“群英会”、“数学五环”等栏目)、竞选各种班级岗位、“十四岁生日庆祝仪式”等机会让学生袒露心声、呈现他们的真实生活,以图让他们在理解自身发展状态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发展目标,激发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

  1、澄清对自己生活状态的理解,明确发展目标。

要让学生个体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就有必要让学生展现自我、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

这方面的活动,相当一部分与写周记、作文等结合在一起,优秀的作品还要通过墙报展览、班会讨论等形式让大家鉴赏。

对以往学习表现的回顾与对目前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反思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数学日记”等形式具体分析各科学习现状、原因和改进对策;对在校学习生活的思考与对校外活动和家庭生活的审视联系在一起,突出新世纪少年以独立的人格、精干的能力自主处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例如,有几名女生就将自己费尽心机“追星”的经历和感受(在一个大酒店门口花几个小时耐心等待机会,想看一眼一位大歌星,却被层层阻挠,最后扫兴而归)告诉了同学们,促使大家反思自己在这些活动中的角色、这些活动对于自己的价值。

在这些回顾、反思、审视之中,同学们逐步学会从看似“杂乱”的生活中理出头绪,从复杂的生活世界中看到自己独立人格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并将这些理解用于构想自己的发展目标,逐步涉及学习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