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经典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6155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医学经典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核医学经典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核医学经典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核医学经典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核医学经典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核医学经典资料.docx

《核医学经典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医学经典资料.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核医学经典资料.docx

核医学经典资料

核医学经典资料

名词解释

1、放射性衰变:

当原子核质子数过多或过少,或者中子数过多或过少,原子核便不稳定,这是原子核会自发地放出射线,转变成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这个过程叫做放射性核衰变。

2、α衰变:

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α粒子而变成另一个核素的过程。

3、β-衰变:

放射性核素的核内放射出β-粒子的衰变称为β-衰变。

4、γ衰变:

α、β-、β+和电子俘获衰变的子核可能先处于激发态,在不到一微秒的时间内回到基态并以γ光子的形式释出多余的能量,叫做γ衰变。

6、湮没辐射:

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在介质中运行一定的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γ光子而自身消失。

7、电子俘获衰变:

EC发生在中子相对不足的核素。

原子核先从核外较内层的电子轨道俘获一个电子,使之与一个质子结合转化为中子,同时发射出一个中微子。

故原子质量数不变而原子序数减少1。

随后较外层的轨道上有一个电子跃入内层填补空缺。

由于外层电子的能量比内层高,多余的能量就以X线的形式释出,或者将多余的能量传给另一轨道电子,使之脱离轨道而释出。

8、放射性活度:

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数。

9、物理半衰期:

指放射性核素数从NO衰变到NO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10、有效半衰期:

由于物理衰变与生物的代谢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1、光电效应:

γ光子和原子中内层壳层电子相互作用,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称为自由的光电子的过程。

12、PET:

是一种探测体内11C、13N、15O、18F等正电子核素的仪器,注入人体的正电子核素标记物随血液循环分布于组织或器官。

13、SPECT:

是在γ照相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仪器,分为探头、旋转支架、扫描床、计算机操作系统。

14、电离与激发:

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而形成自由电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如果原子的电子所获得的能量还不足以使其脱离原子,而只能从内层轨道跳到外层轨道,这时原子从稳定状态变成激发状态,叫做激发。

15、过度灌注:

局部灶放射性分布异常增高,影像表现为点灶状、团块状、环形或新月形等,常见于癫痫发作前致痫灶、血运丰富的肿瘤、偏头痛发作期、TIA:

梗塞亚急性和慢性期时的病灶。

16、交叉失联络现象:

表现为一侧大脑皮质局部放射性减低,同时对侧小脑或大脑放射性分布显示见明显减低。

多见于慢性血管病。

17、盗血现象:

在脑梗死放射性缺损部位iede周边往往存在部分放射性减低区,所以SPECT显示的病变范围比CT、MRI的要大,这是梗死、缺血局部的脑组织向周围邻近血管“盗血”、邻近部分血液被“分流”所致。

18、“炸面圈”征:

骨显像病灶中心呈放射性缺损区,其周围常因放射性增加形成环状。

19、闪耀现象:

患者对化疗、放疗或内照射治疗有较好的治疗反应,骨痛等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最明显出现在治疗后3个月,但显像显示原病灶区放射性摄取却增高,范围甚至增大。

20、超级骨显像:

全身骨显像放射性摄取普遍显著增加,呈均匀,对称的异常放射性浓聚,软组织活性很少,肾脏膀胱不显影或者极淡。

21、元素:

凡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称为元素。

如:

C、H、O。

22、同位素:

凡原子核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

如1H、2H、3H

23、同质异能素:

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称为同质异能素。

如99mTc、99Tc

24、核素:

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均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核素。

如1H、12C、198Au

25、核衰变的原因:

当原子核中质子数过多或过少,或者中子数过多或过少时,原子核便不稳定,这时的原子核就会自发地放出射线,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

26、β+衰变:

由于电子相对不足,导致一个质子转化为中子而放出β+射线的衰变,其结果原子核将前移一位。

27、γ衰变:

原子核从激发状态到基态,通过发射γ光子释放过剩能量的过程。

28、α射线:

带正电的高速粒子流,本质是氦核。

29、β射线:

带负电的高速粒子流,本质是负电子。

30、γ射线:

不带电的光子流。

31、电离:

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而形成自由电子的过程。

32、激发:

原子从稳定状态变成激发状态,这种作用称为激发。

33、吸收:

射线使物质的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的过程中,射线的能量全部耗尽,射线不再存在,称为吸收,其最终结果是使物质的温度升高。

34、康普顿效应:

能量较高的γ光子与原子中的核外电子作用时,只将部分能量传递给核外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核束缚成为高速运行的自由电子,而γ光子本身能量降低,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称为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效应发生几率与光子的能量和介质的密度有关。

介质的密度越大,康普顿效应越明显。

35、照射量:

国际单位是:

库伦/千克(C/kg)旧制专用单位为伦琴(R),1伦琴=2、58×10-4库伦/千克。

36、照射量率:

单位时间内的照射量。

其单位为:

库伦/(千克·小时)(或秒)。

照射量仅用于能量在10keV~3MeV范围内的X射线或γ射线。

37、吸收剂量:

单位质量被照射物质吸收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

吸收剂量的国际单位为戈(瑞)(Gray),以Gy表示。

它的定义是1千克的物质吸收1焦耳的辐射能量时相应的吸收剂量。

即1Gy=1J/kg,旧制专用单位为拉德,以rad表示,1Gy=100rad。

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叫吸收剂量率,其单位为Gy/s。

38、剂量当量:

吸收剂量和其他必要修正因子的乘积,并用H表示,即:

H=D·Q·N,剂量当量国际单位为希(沃特),以Sv表示,旧制专用单位为雷姆,以ram表示,1Sv=100ram。

39、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

40、同质异能素:

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核的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互称同质异能素,如99Tc和99mTc。

41、激发态:

原子核处于能量较高状态。

表示方法为m,如99mTc。

42、放射性核素:

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核医学技术部分

1、放射性核素显像与其他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关系

相同点:

1、以形态学改变为其诊断的基本出发点2、显像技术中有辐射存在为主要特点

不同点:

1、射线的来源不同(来自体内外)2、诊断的依据不同3、射线的存在时间段不同4、各自的特点不同

2、原子核由原子和中子组成。

3、衰变类型:

衰变;–衰变;+衰变;电子俘获;衰变

衰变

衰变:

α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实际是氦核4He

238U→234Pu+4He+Q

粒子的特性:

1、由两个质子和中子组成带2个正电荷2、射程短,穿透力弱3、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作用强

–衰变

–衰变:

–衰变发生在中子过剩的原子核

32P→32S+–+Ue+1、71MeV

衰变时放出一个–粒子(电子)和反中微子

一种–衰变核素发射–粒子的平均能量约等于其最大能量的三分之一

特性:

(1)连续能谱;

(2)穿透力较弱;(3)辐射生物效应较强。

+衰变:

正电子衰变是衰变时放出正电子(positron)的衰变,也叫β+衰变

18F→18O+β++ⅴ+Q

发生在中子缺乏的核素,也可认为是质子过剩/衰变时发射一2)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neutrino),核中一个质子转变成中子

电子俘获

电子俘获:

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

1、特征性X射线:

能量转化

2、俄歇电子:

能量使电子脱离轨道3、内转换电子:

激发态核转为基态多余能量使轨道电子脱离

4、γ射线:

能量较高处于激发态-恢复到基态

衰变:

原子核从激发态(excitedstate)回复到基态(groundstate)时,以发射γ光子释放过剩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γ衰变

5、衰变规律

定义:

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

N=N0e-λt

衰变常数:

原子核发生衰变的几率。

T1/2=0、693/λ

分类:

1、物理半衰期T1/2:

原子数减少一半的时间。

2、生物半衰期:

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有效半衰期:

放射性物质在生物体内由于物理衰变和生物代谢共同作用下减少一半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

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6、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电离作用:

物质中的原子失去轨道电子而形成正负离子对。

2)、激发作用:

原子的轨道电子从低能级变为高能级,激发后的原子退激时放出特征X射线或产生俄歇电子。

3)、散射作用: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4)、韧致辐射:

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的电场的作用,运动方向核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5)、湮没辐射:

正电子与物质的电子结合,电荷消失,两电子质量转化为两个能量相等各为511KeV,方向相反光子。

7、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光电效应:

γ光子与介质原子的轨道电子碰撞,把能量全部交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光子消失。

2)康普顿效应:

光子把能量部分传给轨道电子,发射成为Compton电子。

3)电子对生成:

光子能量大于1、022MeV,与物质形成一对正、负电子对。

4、放射性药物

定义:

体内使用含有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的化合物。

类型:

1)放射性核素分子和离子化合物,例99mTc、131I2)与放射性核素相结合(标记)的有机化合物,如99mTc-MIBI、99mTc-MDP等。

放射性药物的用量-最优化。

5、放射性核素制备1)核反应堆制备2)医用回旋加速器制备3)放射性核素加速器生产:

长半衰期核素产生短半衰期核素,如99Mo(钼)-99mTc(锝)发生器

6、诊断用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核素选择要求(Tc):

1)合适的半衰期(half-life),穿透力强,易探测。

2)衰变方式发射或特征性X射线的衰变核素;正电子湮没辐射产生光子。

电离密度低。

3)光子的能量100-300Kev

7、放射性药物的生物学特性要求1)靶器官吸收快,血液清除快,本底低。

具有较高的靶/非靶比值。

8、治疗用放射性药物

治疗用药物特点1)放射性药物不一定要进入细胞通过辐射作用也可以杀伤细胞。

2)由于核素自身或被标记物选择性作用能使病变组织浓度较高。

3)射线射程不同治疗病变范围不同。

9、放射性核素治疗有持续性特点。

治疗性核素的选择(与诊断药物比较)1)半衰期较长。

2)衰变方式目前-为主,、俄歇电子是发展方向。

3)治疗性药物体内探测问题

10、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定义:

以放射性核素或其表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用射线探测的方法从体外显示放射性药物在体内(器官和病变组织)的选择性分布。

原理:

同一性和可测性与所研究的非放射性核素化合物具有相同的性质其具有可测定的射线

主要类型:

体内、体外

11、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

1)细胞选择性摄取2)化学吸附作用3)微血管栓塞4)特异性结合5)血液和脑脊液循环的特性

12、细胞的选择性摄取1)细胞代谢过程中需要的特殊物质,131I。

2)一些代谢产物或异物被细胞摄取并清除,131I-OIH、99mTc-EHIDA肝胆显像。

3)一些细胞可选择性摄取特殊化学价态的物质,201Tl心肌显像。

13、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

静态显像:

显像剂在体内平衡时的影像。

特点:

采集信息量大,图像清晰。

动态显像:

显像剂在体内吸收排泄多个过程时间段的影像。

特点:

能反映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14、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

平面显像:

投影方向前后叠加的影像。

断层影像:

多体位采集计算机重建的断层切面图。

能发现小深的病灶。

15、阳性显像和阴性显像

阳性显像:

显像剂在病灶内放射性高于周围正常组织。

阴性显像:

显像剂在病灶内放射性低于周围正常组织。

16、静息显像和负荷显像

静息显像病人处于安静无其他干预措施。

负荷显像病人处于一定程度的干预措施下进行检查。

包括体力活动、药物、生理,目的提高发现率。

17、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

1)同时提供功能和解剖结构2)定量的参数显示3)较高的特异性4)细微结构的精确显示不足

18、骨骼显像

影响因素:

1)局部血流量2)骨骼无机盐代谢和成骨活跃程度3)交感神经状态

显像剂:

临床常用显像剂99mTc-MDP

方法:

骨动态显影(三相骨显影:

血流相,血池相,延迟相),骨静态显影,骨断层显影动态显像

血流相:

较大血管的灌注和通畅情况

血池相:

反映软组织的血液分布

延迟相:

反映骨骼的代谢活性

正常图像

血流相:

显像剂同时到达两侧分布对称。

血池相:

反映软组织内的血运,及所查骨骼有无充血显像

延迟相:

全身骨骼影像

异常图像

血流相:

增高急性骨髓炎、骨肿瘤减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梗塞、良性骨病变

血池相:

增高局部血管扩张、静脉回流障碍

延迟相:

1)局部放射性增高2)局部放射性减低3)“超级影像”:

显像剂再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像分厂清晰,而肾影常消失,这种影像称为超级骨显像,常见于甲亢,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患者。

闪烁现象:

一些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骨骼转移病灶在经过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出现病灶部位浓聚较治疗前更明显,而患者的临床表现则又明显好转,再经过一段时间后,骨骼病灶的显像剂浓聚又会消退,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是骨愈合和修复的表现。

骨显像上的“冷区”最多见于恶性骨肿瘤,多发生于胸骨,胸椎和骨盆

临床应用:

1)早期诊断恶性转移性骨肿瘤:

首选方法,较X线提前3~6个月发现病灶。

2)原发性骨肿瘤范围、疗效判断3)急性骨髓炎早期诊断4)骨折诊断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诊断:

股骨头坏死时,血管再生修复过程开始后,成骨作用加强,再梗死区周边显像剂摄取增加,呈现典型的“炸面圈”样改变。

A移植骨、假体监测B代谢性骨病6)Paget病即畸形性骨炎,病变以骨盆最为常见

要求

1)放射化学纯度高:

放射化学纯度:

是指具有免疫活性的标记抗原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数。

放化纯度要求大于90%以上

2)半衰期适当:

125I半衰期60天、131I半衰期8天、3H半衰期12、5年

3)分离技术:

双抗体法;沉淀法(聚乙二醇法);吸附分离法(活性炭吸附法);双抗体沉淀法(PR试剂法);固相分离法。

质量控制

1)质量控制:

就是利用一些客观的指标,经常对分析质量进行检查,遇有质量异常则及时采取对策,以保证分析误差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2)质量控制的目的:

证实验分析误差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判断试剂盒质量和方法学的稳定性。

19、肿瘤显像基本原理

利用肿瘤组织的代谢异常,免疫异常,功能异常,功能异常,血流异常时吸收某些放射性素或其标记物发生改变,导致肿瘤组织反射性浓度与正常组织产生差异而再显像中表现出某些特征。

20、肿瘤显像特点:

1)能同时提供肿瘤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形态和代谢,血流,免疫等功能异常。

2)特异性高,灵敏好,无创伤

适应症1)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2)肿瘤的分期3)评价肿瘤的疗效4)检测肿瘤的复发与转移5)指导放疗6)指导活检7)肿瘤残余和治疗后纤维组织形成或坏死的鉴别8)寻找原发灶

21、18FDG肿瘤代谢显像原理

1)恶性肿瘤存在着异常旺盛的葡萄糖代谢现象。

B18FDG特点(氟标记脱氧葡萄糖)2)在结构上类似普通葡萄糖,两者可竟争膜转运蛋白进入细胞内,再经高活性的己糖激酶作用形成6-磷酸-氟-脱氧葡萄糖(18FDG-PO4)和6-磷酸-葡萄糖(Glucose-6-PO4)、3)因前者与后者结构上不同,不能参与进一步的糖酵解或磷酸己糖旁路代谢,使18FDG在肿瘤组织滞留(代谢陷落)而成为肿瘤显像基础。

22、标准摄取值SUV=肿瘤组织放射性活度(MBq/g)注入放射性活度(MBq/g)/体重(g)

23、检查影响因素1)血糖水平的影响2)正常组织吸收影响3)良性疾病的影响4)肿瘤组织酶活性影响5)肿瘤反应的影响

24、肿瘤显像试剂:

18FDG、67Ga、201Tl、99mTc-MIBI、99mTC(Ⅴ)-DMSA。

25、显像方法与肿瘤滞留指数RI

肿瘤摄取比值T/N肿瘤滞留指数RI=延迟相T/N-早期相T/N早期体T/N/T/N大于1、3RI大于0恶性病变可能为大

26、脑血流灌注显像:

原理:

某些具有小分子,不带电荷,脂溶性高的胺类化合物和四配基络合物显像剂,如常用的某些能穿透完整的血脑屏障被脑细胞摄取,在脑内有关酶作用下转变为水溶性化合物不能反扩散出脑细胞而较长时间滞留在脑内。

静脉注射显像剂后,其进入脑细胞的显像剂量与局部脑血流(rCBF)量成正比关系,用ECT进行脑断层显像,根据局部脑组织的局部脑血流量。

27、显像剂通过血脑屏障的条件:

相对分子量小、不带电荷、脂溶性高。

28、脑血流灌注显像临床应用: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2)癫痫灶定位诊断:

发作期局部血流增加,病灶反射性分布明显增高,而发作间歇期局部血流减低,病灶放射性减低或缺损3)脑肿瘤手术及放疗后复发与坏死的鉴别诊断4)脑功能研究5)颅脑损伤6)精神疾病

29、过度灌注:

少数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数日后,随着侧支循环的建立,缺血区周围血管扩张和血管反应性增强,在rCBF断层影像上可见梗死灶周边出现反射性分布增高区,称为过度灌注。

30、心肌灌注显像(属于阴性显像)

原理

放射性药物经冠状动脉流经正常的心肌细胞时,能被后者摄取,且摄取量与光装动脉血流量呈正比。

当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或阻塞时,以及心肌细胞损伤甚至心梗时,心肌摄取放射性药物的功能明显减退甚至不能摄取。

显像方法:

PET心肌灌注显像

201Tl心肌灌注:

再分布法、静息再注射法

99mTc-MIBI心肌灌注:

静息隔日显像法、静息一日显像法

双核素显像:

18FDG/99mTc-MIBI

异常影像:

可逆性缺损:

负荷影像显示放射性缺损或稀疏,静息影像显示该部位放射性填充。

多见心肌缺血。

不可逆性缺损:

负荷影像显示放射性缺损和减低,静息影像仍表现为放射性缺损。

多见心肌梗死、疤痕组织、严重心肌缺血。

混合性缺损:

静息影像显示原放射性缺损区成部分填充,心室壁不可逆和可逆性缺血同时存在,提示心肌梗死伴缺血或侧支循环形成。

多见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花斑样改变:

室壁内出现斑片状放射性稀疏。

多见心肌病、心肌炎。

反向再分布:

负荷影像正常而静息影像显示放射性稀疏区。

多见X综合征。

临床应用:

1)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评价:

冠状动脉狭窄的血液动力学意义与侧支循环的评价、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度分级、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协助血运重建治疗病例的选择2)存活心肌(心肌活力)判断3)心肌梗死的诊断

4)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后的疗效评估5)用于术前心脏事件的预测

31、甲状腺摄碘试验临床意义

Graves甲亢的特点:

激素水平升高,吸碘率升高

亚甲炎的“分离现象”:

激素水平升高,吸碘率下降

32、过氯酸盐释放试验,可以辅助诊断与甲状腺碘有机化障碍有关的疾病。

33、甲状腺显像剂:

99mTcO4—、131I;在异位甲状腺和甲状腺癌转移灶只能用131I

35、甲状腺显像临床应用:

1、甲状腺结节功能判断2、诊断异位甲状腺3、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4、甲状腺大小和重量估测

36、影响甲状腺测量因素:

1、T3、T4升高:

妊娠、雌激素、病毒性肝炎。

2、T3、T4降低:

低蛋白血症、严重肝衰。

37、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监测:

Tg、TgAb

38、对甲亢治疗预后影响:

TRAb(甲亢易复发)、TPOAb(增加,甲减易复发)

39、甲状旁腺显像:

1)双时相法:

99mTc-MIBI

(2)减影法:

99mTcO4;

临床应用:

诊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40、甲状腺结节功能的诊断

诊断结果

标准

疾病

热结节

结节的放射性>周围正常组织

功能自主性腺瘤一叶性甲状腺缺如

温结节

结节的放射性=周围正常组织

功能正常的甲状腺腺瘤

冷结节

结节的放射性<周围正常组织

甲状腺癌、甲状腺囊肿

41、传能线密度(LET):

射线粒子在其运动轨迹上的单位长度消耗的平均能量,决定于粒子的能量和射程。

11、临床治疗常用核素的射线类型:

α粒子,如223Ra;β射线,如131I;电子,如125I12、、131I治疗甲亢

适应证1)Grave’s甲亢2)ATD治疗过敏、效差或复发3)手术后复发4)伴WBC下降、肝损或房颤5合并桥本氏病,ATD效差且RA5)IU增高

禁忌证1)妊娠和哺乳2)急性心梗3)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并发症1)早期:

甲亢危象、甲减2)晚期:

甲减

131I治疗术后分化型甲癌(DTC)

适应证1)DTC术后2)经131I去除残留甲状腺后的复发灶或转移灶3)Tg增高

增强DTC转移灶摄取131I及改善疗效的措施1)去除原发病灶2)提高TSH水平3)降低体内碘池4)延长131I在病灶内的滞留时间5诱导分化

转移性骨肿瘤治疗

药物是:

89SrCl2和153Sm-EDTMP

“闪烁”骨痛:

“闪烁”骨痛:

临床观察到约5%-10%的骨转移癌患者在给予放射性核素治疗2-10天,骨痛加剧,持续约2-4天,这就是骨痛的“闪烁”现象,常预示取得姣好的疗效。

目前临床最常用于植入治疗的放射性粒子是125I粒子。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放射性敷贴器是32P敷贴器和90Sr-90Y敷贴器。

全球首个肺癌放射免疫治疗药物-唯美生(131I-TNT、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

核素心肌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之间的异同

核素心肌显像(功能学)

冠状动脉造影(形态学)

1、有无引起心肌缺血

1、有无狭窄

2、心肌缺血的程度、范围、部位

2、狭窄的位置、程度及大体的解剖学

3、患者的危险度及预后

3、狭窄的功能意义不明

4、处理方案

二、甲状腺静态显像

1、原理:

131I引入人体后,大部分在24小时内经尿排出体外,存留在体内的部分几乎全部浓集在有功能的甲状腺组织内,并参与激素的合成过程。

口服131I后24消失,通过核医学显像装置即可获得有功能的甲状腺组织的影像,可显示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大小、功能及放射性分布情况,从而帮助诊断某些甲状腺疾病。

2、适应证:

①了解甲状腺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功能。

②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③异位甲状腺的诊断。

④估计甲状腺重量。

⑤判断颈部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

⑥寻找甲状腺癌转移病灶,以助选择治疗方案,评价131I治疗效果。

⑦甲状腺术后残余组织及其功能的估计。

⑧各种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

禁忌证:

妊娠、哺乳期妇女禁用。

3、临床应用:

异位甲状腺的诊断;甲状腺结节功能的判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判断;甲状腺癌转移灶的诊断;功能估计;判断颈部肿物与甲状腺的关系;对亚急性甲状腺炎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甲状腺重量的估算。

甲状腺血流显像:

1、原理:

由静脉“弹丸”式注射后,99mTcO4-将迅速通过心脏,进入甲状腺动脉系统灌注到甲状腺组织,其在甲状腺的流量和流速反映甲状腺的功能。

应用γ照相机或SPECT快速连续记录显像剂随动脉血流经甲状腺和被甲状腺摄取的动态变化影像,从而获得甲状腺及病灶部位的血流灌注和功能状况,结合甲状腺静态图像,判断甲状腺病变的血运情况。

2、适应证:

①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低时的甲状腺血流灌注。

②了解甲状腺结节血运情况,帮助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等。

3、临床应用:

①评价甲状腺功能;②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99mTcO4-与131I作为甲状腺显像剂有何不同?

131I不仅用于正常甲状腺的显像,还可用于诊断异位甲状腺和有功能的甲状腺癌转移灶。

锝与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