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下游产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6151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铁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下游产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钢铁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下游产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钢铁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下游产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钢铁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下游产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钢铁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下游产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铁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下游产业.docx

《钢铁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下游产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铁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下游产业.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钢铁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下游产业.docx

钢铁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下游产业

我国钢铁产业外部环境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钢铁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国际国经济形势与环境,对研究和提出新阶段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的思路与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影响

1.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制造业转移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

主要表现在:

一是大公司、大企业的兼并、购并、强强联合的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二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在发展自身主导优势产业的同时,主动向海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转移非核心产业。

目前,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轻加工组装业已基本结束,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重点已经转到比较复杂的成熟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和非核心技术的零部件或配套产品。

由于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向我国转移石化、钢铁、汽车、有色金属、装备制造、船舶、纺织等制造业的步伐日益加快。

同时,我国各地区承接与吸收这种产业转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制造业转移,将对以钢铁为主的原材料工业以及装备制造业产生较大的刺激和市场拉动。

因此,钢铁产业应从“全球视野、超前思维”的高度,把握制造业转移给本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促进钢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国际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

从世界围看,钢铁工业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国际钢铁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在发达工业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钢铁工业发展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强。

为了缓解上述矛盾,一方面,美国、日本、欧洲以至国加快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钢铁工业的进程。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钢材消费量大,需求旺盛,加之许多地方政府对外资提供减免税收、土地批租、七通一平等优惠政策,因而中国成为国际钢铁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如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著名大型钢铁企业——国浦项钢铁公司在中国已投资建立8家合资的钢铁企业,钢材生产能力已经超过100万吨;另一方面,欧、美、日等国的钢铁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浪潮此起彼伏。

国际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正在和将要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外国钢铁企业进入中国,在给带来资金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也会加剧国钢铁市场竞争,一定程度上压缩国钢铁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其次,由于我国钢铁产业尚未建立规的市场准入制度,国际钢铁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不可避免地造成投资的分散化和布局不合理,影响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的提高;第三,国际上大型钢铁企业的联合、兼并重组,将影响到我国钢铁产业的组织结构变化。

为了最大可能影响和主导国际钢铁产业发展,世界上著名钢铁企业通过联合与兼并,进一步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国钢铁企业如果不加快联合与兼并重组的步伐,将难以适应国际钢铁市场上少数寡头垄断竞争的发展潮流。

二、国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影响

1.中国宏观经济走向对钢铁产业发展的影响

(1)我国国民经济具有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条件与潜力

中国经济历经近20年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后,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年均增长速度逐步下降到7%—8%。

但中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仍属于经济起飞的快速增长阶段,从一些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因素看,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有所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任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国今后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7.2%。

二是拥有潜力巨大的国市场。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国,无论农村和城市,从基础设施到制造业、服务业,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即使在国际市场环境不利时仍可立足于扩大国需求,凭借发挥国市场潜力,尽可能吸引外资,就能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三是能保持高水平的资金供给能力。

目前中国社会总储蓄率高达40%左右,预计本世纪前期仍将保持35%以上的储蓄率。

我国全社会投资资金的80%以上来源于国储蓄。

只要国储蓄顺利转化为有效投资,加之有效地利用外资,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资金是有保证的。

四是结构调整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距,利用这种地区差异,适当地交替运用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战略,在结构优化升级中实现产业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梯次转移,使城乡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在不同产业层次上发挥动态比较优势,将换来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巨大空间。

目前,我国提出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必将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活力。

(2)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促进钢铁产业较快发展

钢铁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联性。

一方面,钢铁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钢铁作为重要的金属结构材料,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重要地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不可动摇;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国际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在国生产总值保持4%以上的增长速度时,钢铁消费需求与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我国钢产量从1996年的1亿吨增长到2002年的1.82亿吨,消费量从1996年的0.97亿吨增加到2002年的1.96亿吨,这是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

展望未来,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经济总量扩的空间巨大,因而对钢铁的需求依然比较旺盛。

所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促进钢铁产业较快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容和核心,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目前以至今后一段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要容与特点是:

——中国工业化进程出现了加速推进的迹象。

自2002年以来,各地都把推进工业化作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加快发展

——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增长,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出现减速趋势。

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加快以及新一轮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将对以钢铁为主的原材料工业产生较大的刺激和市场拉动。

3.环境保护因素对钢铁产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并通过法律法规及政策手段限制污染物排放,尤其是工业污染物排放。

近些年来,我国从政府决策部门到普通百姓,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国家制订并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对工业领域的污染物排放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在所有工业部门中,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

因此,我国钢铁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环境保护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面临的主要环保形势与压力

总体而言,在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剧,工业污染物排放必然增加,导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压力很大。

因此,国家将不断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力度。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制订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控制标准。

为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确定国家“十五”环境保护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须在“九五”末,即2000年排放总量基础上减少10%,并同时规定了“十五”期间全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控制指标,如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450万吨,烟尘排放量控制在850万吨,粉尘排放量控制在900万吨等。

第二,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2003年7月1日,原国家发展委员会、财政部、环保总局等部门共同颁布的《管理办法》开始正式实施。

该《管理办法》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重点,扩大了收费围,大幅度提高了排污收费标准,同时加强了对排污收费的管理措施。

据测算,实行《管理办法》后,因地区差异,钢铁企业每年需交纳的排污费将由目前的1—10元/吨钢将逐年递增到10—100元/吨钢。

第三,国家确定重点环境控制区,加大环境监测与治理力度。

我国把“两控区”作为重点环境控制区。

所谓“两控区”是指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包括四个直辖市、21个省会城市、175个地级以上城市和地区,面积约109平方公里,其GDP占全国GDP的67%左右,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两控区”环境保护的压力也非常大。

一方面,“两控区”的人口集中,大型及大中型城市非常多,因而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两控区”工业发达,工业污染相对严重。

2000年,该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46.4万吨,约占全国的60%。

因此,今后国家仍将加大对“两控区”环境监测与治理的力度。

而我国重要钢铁企业基本上地处“两控区”。

(2)未来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受环保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

由于钢铁产业的生产流程长、设备规模大、资源密集、能源消耗大,因而对环境的污染也较严重。

随着环保意识的强化和国家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环保因素对钢铁产业发展的制约愈益明显。

首先,直接影响钢铁生产能力的扩大。

一般来讲,钢铁生产能力与环境污染量成反比。

钢铁产能越大则排污量越大。

由于国家实行的环境污染总量指标逐步削减,环保要求和标准日益严格,对钢铁工业来说,钢铁产能扩大的环境容量减少,须支付的环保成本大幅提高,因此,对钢铁生产能力扩大的制约力量越来越强。

以钢铁工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为例,环保部门对钢铁企业分解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以企业现有生产能力为基础,企业要提高产能就势必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调查,在二氧化硫排放较低的省,其钢铁企业的二氧化硫平均排放量为2.22公斤/吨钢,若以2003年钢产量802万吨计算,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7724.4吨,但该省2003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只有10000吨,其超量部分的超标排放必然会受到加倍交纳排污费的处罚。

由此可见,环保因素对钢铁产能扩大会产生很大的制约作用。

其次,直接影响钢铁工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环境污染总量指标逐步削减、排污收费围不断扩大以及收费标准大幅度提高,钢铁企业需交纳的排污费和治理环境污染成本将大幅度增加,直接影响整个钢铁工业的经济效益。

仍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由于我国绝大部分钢铁企业在国家环境重点控制地区,因而,钢铁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控制指标呈削减趋势。

例如,2000年,武钢、首钢、太钢、济钢的二氧化硫排放控制指标分别为31533吨、13878吨、21033吨和4647吨,到2005年,这些企业的排放指标分别削减到27227吨、9966吨、9000吨和2000吨。

在环境污染总量指标逐步削减的同时,由于实行新的《管理办法》,排污收费围扩大,收费标准提高,导致钢铁企业需交纳的排污费大增。

根据调查,因地区和企业差异,钢铁企业交纳的排污费将增加数倍至10倍。

为了治理污染,钢铁企业今后用于环保方面的投入将不断增加。

据专家测算,平均每减少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烟窖烟气处理投资在5000—10000万元,锅炉治理投资在700—1400万元。

最后,我国钢材出口将受到国际环境标准的制约。

今后,“绿色技术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将得到加强。

这种技术壁垒的重要依据是与环境相关的国际公约、法规、环境管理体系以及环境标志,而其中的许多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标准要求,导致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已经成为世界超级产钢大国,未来国际贸易中对钢材出口的限制迟早会以“绿色技术壁垒”这一贸易保护措施加以制约。

因此,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将受到来自国际环境标准的制约,对此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主要下游产业(市场需求)对钢铁产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我国钢材消费需求的重点领域是第二产业,即建筑业和工业。

其中建筑业是钢材消费的第一大户,约占我国钢材消费总量的55%,工业对钢材的消费需求约占35%。

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建筑业与工业仍然是钢材消费的主体。

因此,研究分析未来我国建筑业与主要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钢材的消费需求,对钢铁工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建筑业的用钢需求及对钢铁产业发展的影响

(1)建筑业发展前景广阔

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发展潜力来看,建筑业依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首先,未来房地产及住宅业发展空间巨大

房地产及住宅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在未来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一是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支撑。

“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保持至少年均7%左右的增长速度,必然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带来城乡居民实际收入与居住水平的提高,从而为房地产及住宅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国家对发展房地产业的积极政策导向。

一方面,把住宅业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计划、投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上予以重点扶持;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以住房货币化为核心容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房地产及住宅业的市场化进程。

这些都给房地产业发展创造了政策体制环境;三是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

200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36.2%,随着国家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加以实施,未来我国城镇化率力争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这必将为未来房地产及住宅业发展拓展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

根据国家“十五”规划的要求,在“十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加住房面积将达到3亿平方米;到2005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到90%以上;2010年城镇居民住房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因此,未来我国房地产及住宅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预测,这种快速发展态势可保持20年。

其次,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仍将得到加强

为了加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逐步完善与提高国家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体系和水平,今后,国家将继续加强水利、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

一是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在建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当中;二是国家将陆续启动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如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大型水电站和火电厂。

此外,我国城市公共工程建设、旧城改造的任务远没有完成,这也为今后土木工程建筑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

(2)钢结构建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自1996年以来,我国年钢产量已连续超过1亿吨,在“积极用钢”方针指引下,建筑钢结构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发展钢结构建筑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一是在2000年5月,建设部、原国家冶金工业局建筑用钢协调组提出了2005年、2010年建筑钢结构用钢材分别达到全国钢产量的3%和5%的设想目标;二是在2001年建设部有关司局组织30项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并在、等城市开展了试点,2001年底发布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技术导则》。

这样,既为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提出了政策导向,也为钢结构住宅建设作出了技术规与标准。

目前,我国建成的钢结构建筑主要是一些大的公共设施和体育场馆,钢结构的住宅、商住楼及办公楼还很少。

由于钢结构的住宅、商住楼及办公楼具有增加室有效面积、建筑风格灵活、抗震抗风性能好、工厂化生产、利于生态环保等优点,因此,在发达国家,住宅社区与办公楼的建设采用环保型和可再生的钢结构体系较为普遍,并形成一套较完善的设计、施工和安装技术标准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标准的提高,未来我国钢结构建筑将得到迅速发展。

(3)建筑业用钢的市场需求分析

从1998-2002年全国建筑业各领域用钢情况看,房屋建筑用钢占建筑业用钢总量的比例基本稳定在80%左右。

由于未来房地产及住宅业发展在建筑业中主导地位不会改变,今后我国建筑业用钢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的规模。

根据1998—2002年我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使用钢材情况和建筑业使用钢材情况分析,在城镇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由2002年的110217万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134000万平方米的条件下,预计2005年城镇房屋建筑用钢需求为10318万吨,建筑业用钢需求总量为14424万吨。

其中钢结构用钢按建筑业用钢量的8%计,约为1155万吨。

2010年,我国城镇房屋建筑竣工面积预计可达160000万平方米,城镇房屋建筑用钢需求约为12320万吨,建筑业用钢需求总量为17160万吨。

其中钢结构用钢按建筑业用钢量的10%计,约为1716万吨。

对于2005年建筑业用钢的主要品种结构,我们有如下基本判断:

小型材5980万吨,线材3490万吨,大型材190万吨,中型材455万吨,铁轨140万吨,钢管870万吨,中厚板1240万吨,薄板带1905万吨。

2.汽车工业的用钢需求及对钢铁产业发展的影响

(1)未来我国汽车工业将保持高速发展势头

近两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重要产业之一。

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汽车工业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这一判断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宏观经济走势依然良好,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信心与动力,从而为汽车工业的较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其次,消费结构升级为汽车工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必然带来消费结构升级。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基本跨过了以家电为代表的千元级商品,消费热点正在转向汽车、住房等万元、十万元级商品。

国家在政策上明确鼓励以汽车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消费,使其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三,私人购车市场的形成为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我国对汽车消费使用的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从以往限制汽车消费特别是私人消费转变为鼓励汽车消费。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鼓励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使其成为今后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国家宏观政策变化,促使我国汽车市场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那就是市场消费主体的转换——用财政性资金购车的集团消费逐步缩小,企事业单位公款购车的商务车消费稳定增长,居民私人购车与消费快速上升,私人购车消费已经取代公款购车成为汽车市场的主体。

因此,我国汽车市场需求的增加、汽车工业的发展已转到主要依靠私人购车消费扩的新阶段。

第四,汽车使用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一方面,道路交通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公路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全国高等级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里程迅速增加,城市道路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国家适当降低了用户在汽车购买、使用环节上的税费,减轻了用户的经济负担。

因此,汽车使用条件不断改善有利于汽车市场需求的扩大与汽车工业发展。

根据国外汽车工业与汽车市场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达到500美元时,轿车开始进入家庭,达到1000美元时,轿车市场需求会迅速扩大。

2002年,我国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汽车市场需求正进入一轮新的扩时期。

在此发展,阶段,汽车市场需求相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2—4。

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参照上述系数,今后10—15年,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可维持在14—30%。

因此,我国汽车工业保持快速增长是可预期的。

由于中国汽车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在未来一段时期,各年份的市场需求量及增长速度难免出现较大波动。

因此,对2005年、2010年我国汽车需求总量给出了区间值,分别为490—570万辆和800—980万辆。

(1)汽车工业用钢的市场需求分析

钢铁是汽车生产的主要原材料。

据初步测算,生产一辆汽车的原材料中,钢材所占比例约为72—88%。

用于汽车制造的钢材品种主要有型钢、中板、薄板、钢带、优质钢材等。

当然,不同车型的钢材消耗差异很大,但板材是主要消耗品种,其中,轿车用钢以薄板为主,一般占钢材消耗的70%以上;载重汽车则是以低合金钢板、普碳钢板和优碳钢板为主。

初步计算,2002年,我国仅用于汽车整车制造的钢材就超过550万吨,比2001年增长14%,其中板材需求量超过350万吨。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钢材的需求将保持稳步、快速增长的态势。

假定今后我国汽车生产量等同于市场需求量,根据2005、2010年我国汽车需求总量和现有的汽车用钢材单耗水平,同时考虑到整车配套和保有车用钢材,以及汽车生产企业与研究机构科研用钢等因素,汽车工业用钢的市场需求如下:

2005年,汽车工业的钢材需求总量为1100—1250万吨,其中薄板带为500—580万吨,优质型材为300—330万吨,中板为200—230万吨;

2010年,汽车工业的钢材需求总量为1678—1945万吨,其中薄板带为860—1000万吨,优质型材为420—480万吨,中板为270—320万吨。

(3)汽车工业用钢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社会对汽车安全性、节能性和环保性的要求日益提高,汽车工业用钢的品种和性能也不断得以改进与优化,使得汽车用钢的需求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双向钢和烘烤硬化钢等高强度、超高强度钢材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不断增加。

由于此类高强度钢材具有很好的强度和延伸性,同时具备较高的耐疲劳强度与能量吸收率,此外,由于强度增强可以相应减少用料,从而减轻了汽车重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节能性和环保性。

因此,高强度、超高强度钢材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领域与规模将不断扩大。

其次,镀层钢板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将有很大发展。

镀层钢板具有较高的防腐蚀性能、良好的可焊接性能和优美的表面质量。

目前,北美所产汽车的白车身覆盖件中,90%为镀层钢板,在日本和欧洲,这一比例为70%左右。

而在我国,只是在国产中高档轿车生产中使用了镀层钢板(镀锌板)。

因此,我国汽车用镀层钢板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此外,相对于发达汽车工业国家,我国汽车生产中钢铁消耗量较大。

今后,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及相关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塑料、铝合金、镁合金等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将有所扩大,单位汽车对钢铁的消耗会相应降低。

这将对汽车工业用钢需求产生一定影响。

3.机械工业的用钢需求及对钢铁产业发展的影响

(1)我国机械工业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装备工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和成套装备的重任。

“十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全面实施,机械工业已经进入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其作为工业化心脏的重要作用将愈发明显,因此,未来机械工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国宏观经济环境为机械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市场需求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机械工业的主要用户行业“十五”发展规划和市场预测表明,对于机械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增加了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

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任务。

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过程中,机械工业既肩负着通过自身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又要为其他产业的升级提供技术装备的重任。

因此,对制造加工设备和测试仪器等机械装备的需求将稳步增长。

第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农业装备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稳步推进,广大农村对于农业装备提出了更多更新的需求:

如种子加工、品种改良、农副产品的烘干、储运、精深加工设备、节水灌溉技术装备、园林机械、畜牧机械设备、农用车等。

第四,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促进机械工业发展。

今后几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以机械设备为主体的装备工业会迎来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带动大型电力装备、大型石化成套装置、大型工程施工机械以及一大批通用机械的增长。

综上所述,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机械装备的需求将稳步增长,高水平产品、新技术产品及新领域产品的需求将不断上升,机械工业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

根据机械工业“十五”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