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版本学.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5764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9.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版本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第三章版本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第三章版本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第三章版本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第三章版本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版本学.ppt

《第三章版本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版本学.ppt(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版本学.ppt

中国古代文献学,文理学院魏小利187-0368-2334,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一、版本的重要性及其古今含义二、版本的类别三、纸质书籍的装帧样式四、版本的鉴别与选择了解版本的重要性与古籍版本的类别认识纸书的不同装帧样式(重点)初步掌握版本鉴别与选择的相关知识(难点),余嘉锡:

“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经过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

有出于通儒者,有出于俗士者。

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

”,一、版本的重要性,颜氏家训勉学篇:

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dnch),芋也。

”乃为“羊”字。

人馈羊肉,答书云:

“损惠蹲鸱”。

举朝惊骇,不解事义。

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损惠:

感谢对方赠送礼物的敬辞。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

(东坡题跋题渊明饮酒诗后),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题陶渊明诗后:

记在广陵日,见东坡云:

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

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景远。

有意之望,无意之见。

采菊露未晞,举头见秋山。

(韦应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明陆深金台纪闻:

金华戴元礼,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

见一医家,迎求溢户,酬应不闲。

戴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

退而怪之,日往视焉。

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

“临煎时,下锡一块。

”麾(hu)之去。

戴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叩之,答曰:

“是古方。

”戴求得其书,乃“饧”(xng)字耳。

戴急为正之。

饧:

糖,六一诗话:

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

“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

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

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

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

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岑参集校注卷二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

”同卷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送李别将摄伊吾令充使赴武威便寄崔员外:

“马疾行千里,鸟飞向五凉。

”晚唐五代贯休边上作其一:

“山无绿兮水无清,风既毒兮沙亦腥。

胡儿走马疾飞鸟,联翩射落云中声。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推敲图,张之洞书目答问: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四部丛刊:

“版本之学,为考据之先河。

一字千金,于经史尤关紧要。

兹编所采录者,皆再三考证,择善而从。

”,一、版本的重要性,二、版本的古今含义,1、“版”

(1)木片

(2)供雕刻之版片,

(1)木片,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片,统称为“版”,或“板(牍)”,又称“方”。

汉王充:

“断木为椠(qin),析之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

”许慎:

“牍,书版也。

”仪礼聘礼:

“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郑玄注:

“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策,简也;方,板也。

”,

(2)供雕刻之版片雕版印刷术通行以后,“版”或“板”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

因板雕好后,在印刷时需要上墨,所以又称墨板。

宋国史艺文志:

“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术数、字学小书。

”,2、“本”()

(1)原义指树根。

(2)引申其义,据以校书的原本也可称本。

隋书经籍志总序:

“隋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遣使人搜访异本。

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

”,3、随着印刷术的发达,“版”与“本”的含义逐渐同于“版本”。

叶德辉书林清话:

“雕板为之板,藏本谓之本。

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

自雕板盛行,于是板本二字合为一名。

”,4、今之版本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现在,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电子音像制品,也是一种广义的书籍,同样有版本问题。

5、学习版本的目的文献学专业鉴定善本汉语言文学专业知善本、用善本,唐以前之写本:

手稿本,稿本,抄本自唐始之刊刻本:

年代、地域、刊刻单位、流通宋之活字本:

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电子本影印本:

石印、胶印善本、孤本,三、版本的类别,三、版本的类别,

(一)写本亦称手写本,即成书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

唐以前的纸书均为手写本。

印刷术发明后以至明清时期,手写本仍然存在。

如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

一是手稿本。

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反映作者的创作过程。

二是稿本。

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

又称清稿本,也能体现作品原貌。

三是抄本。

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

或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或为传抄,其价值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些难得珍本正赖抄本得以流传。

时代自唐抄本至清抄本均有。

时代难以确定者统称为旧抄本。

湖北通志-舆地志不分卷,此书为民国杨守敬编撰,为手稿本。

清稿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书籍刻本始自唐代,

(二)刊刻本,分类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分类。

宋刻本人们特别重视宋本的原因:

(1)刻印时间早,比较接近书的原貌

(2)经过认真的校勘(3)刊印精美,足为后世刻书模范(4)具有历史文物价值,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

好古者重宋版书,不惜以千金、数百金购得一部,则什袭(什:

同“十”。

裘:

量词,层、重。

)藏之,不特不轻示人,即自己亦不忍数翻阅也。

余每窃笑其痴。

王鼎丞酷有是癖,宰昆山时,尝买得宋椠孟子,举以夸余。

余请一观,则先令人负一椟出,椟启,中藏一楠木匣。

开匣,乃见书。

书之纸墨亦古,所刊笔画,亦无异于今之监本。

余问之曰:

“读此可增长智慧乎?

”曰:

“不能。

”“可较别本多记数行乎?

”曰:

“亦不能。

”余笑曰:

“然则不如仍读今监本之为愈耳,奚必费百倍之钱以购之耶?

”王恚(hu)曰:

“君非解人,不可共君赏鉴。

”急收之。

余大笑去。

(三)活字本即用活字排印之书本活字排版技术于北宋成熟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锡活字、电子书,铅活字本成为近代主要版本形态。

目前,激光排照技术已普遍运用,即为电子版或电子活字本。

(四)影印本采用照像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

影印本能保持文献原貌,出版成本相对较低。

但其价值主要依赖其所依据的原本之价值。

(五)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程千帆:

从读书治学的角度看,善本就是接近原稿的书。

张之洞:

“善本之义有三:

一、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注);三、旧本(旧刻、旧抄)。

”,(宋)朱彧(y)萍州可谈卷一:

有教官出易义题云:

“乾为金,坤又为金,何也?

”诸生乃怀监本易至帘前请云:

“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监本则坤为釜也。

”,足本资料的完备性,是治学科学性的基本条件。

旧本旧本出版时代较久,最接近原貌的本子。

陈乃乾与胡朴安书:

“尝谓古书多一次翻刻,必多一误古人真本,我不得而见之矣;而求其近于真者,则旧刻尚矣。

”孤本治学资料的唯一性。

四、纸质书籍的装帧样式,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1)卷轴装六朝至五代均用卷轴。

现今装裱字画长卷仍沿用卷轴装体式。

轴、卷、褾、带边准、边栏、签、帙单页书写、从尾向前卷(轴在最后),

(2)旋风装其打开后似一片片独立粘于卷纸上的叶子,故又称“叶子”。

又因其将书页鳞次栉比地相连,看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从前向后卷(轴在最前),(3)梵夹装来自佛经装帧。

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再做两块与贝叶大小相同的木板,上下将贝叶夹住,然后在中间穿一孔,或在两端靠里的位置上各穿一孔,最后用绳穿孔,绕捆夹板贝叶。

(4)经折装,把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是由多张纸粘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一定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页,前后则用两块与折页相同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经折装吸收了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的经验,比较便于诵读,古代中国佛道二教经典主要为经折装,经折装之名亦由此而来。

(5)蝴蝶装将每张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字对字地折齐。

然后集数叶为一叠,以折边居右戳齐成为脊,而后再在书脊处用浆糊逐叶彼此粘连。

再预备一张比书叶略长的硬纸,作为前后封面,也叫书衣。

最后再把上下左三边余幅剪齐,一册蝴蝶装的书就算装帧完了。

这种装帧形式,从外表看很很像现在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好像蝴蝶身躯居中,书叶恰似蝴蝶的两翼向两边张开,看去仿佛蝴蝶展翅飞翔,故称蝴蝶装。

(6)包背装将书页版心向外,单口向内,将单口粘连到裹背纸上,外面再加上一张护叶。

版心向外,插架时容易磨损书口,故改蝴蝶装的直立插架为平放,封面也改为软质,类似于今日之平装书。

(7)线装与包背装的整纸裹背不同,线装书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

五、版本的鉴定,版本鉴定的目的主要是确认一个本子刻(或抄写、排印)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刻的,是否稀见,是否完整,在现存各本中处于何等地位。

(一)鉴定古籍版本的总原则第一,唐、五代及以前的版本基本不存在。

第二,宋元版本,年代久远,十分罕见,偶有出现的往往是赝品,以明清冒充宋元。

第三,明清版本,是现今藏于民间的古籍版本的主体,尤以清本为多。

第四,古籍版本流传下来的绝大部分是雕版印本,活字印本和写本、抄本都极为罕见,偶有真品,定要小心查看。

(二)版本鉴定的具体方法

(1)看牌记牌记又叫书牌或牌子,从宋刻本就有,元、明、清各代都有使用,是刻书的专门识语。

主要由有关书名、著者、刊刻年月、雕版堂室等介绍版刻情况的文字构成,相当于今之版权页,是最为确切的鉴定依据。

无固定位置,大多在一书目录、序文或正文卷末的空白处。

一般是围在粗黑的版框之内,也有的直接放在空白处。

(2)查避讳国讳,即帝王的名字不能直接书写,要采取一定方式避讳。

私讳,祖、父辈名字一般也不直接书写。

周代,我国即已有了避讳,但不太严格。

自唐以后,避讳则趋于严格,已作为法令写入了唐律之中。

至宋,避讳进一步变本加厉,大量与君主名字同音的字都要求避讳。

不过也有地域上的差异,浙江系统刻本避讳最严,蜀、闽刻本则不甚严。

元代刻书不避讳,只是有覆刻宋版偶沿旧本避讳不改的。

明代刻本基本不避讳,只有最后三位皇帝泰昌(朱常洛)、天启(朱由校)、崇祯(朱由检)避讳。

清代则自康熙开始均避讳。

古代文献中,常见的避讳方法有三种:

一是改字。

二是空字。

在古籍中,刻书人为避讳,往往用墨围框代替讳字。

三是缺笔。

避讳用缺笔始于唐代,碑刻中尤多,后代历代皆有,而以宋代最盛。

缺笔的运用一般情况下是缺末笔。

(3)看序跋序和跋作为一种文体,都是叙述一书作意(包括宗旨、目的、写作动因等)的文字。

(4)核校阅人时代在宋版书中,往往在序末或卷末有校勘人名单,大都是一些州学教授。

到了明清时期,刻书者往往在每卷第一页书名之次行题撰人,三行四行题校者或评阅者姓名,这个校者或评阅者往往是参与刻书之人,或者出资之人,因此与刻书时间有密切关系,这些校者或评阅者经常还撰写序文,题跋与序文两相结合,更容易考出版刻年代。

(5)看装潢唐代多卷子装和经折装。

五代至宋盛行蝴蝶装和包背装。

元本有蝴蝶装,大多应是包背装。

明代早期包背装,后期则变为线装。

清及民国刻本一般都是线装。

佛经以经折装为常见。

(6)看字体宋版:

有肥瘦两种字体肥学颜真卿体瘦效欧阳询与柳公权体建本以前者为主,浙本以后者为主,蜀本兼而有之。

元版:

主要是赵孟頫体,字多秀逸,于柔媚中透有刚劲之气。

明版:

明初仍是赵孟頫体。

正德、嘉靖以后改为方体字,即把字刻得横直相等,成正方形。

万历以后,字体又改为横轻直重,或者说是横细枝粗的方体字,后世称为“仿宋体”。

天启、崇祯间,又将这种方体字改为长体,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