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比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5669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比较.docx

《中国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比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比较.docx

中国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比较

中国教育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比较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提升国际形象,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而教育竞争力作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进科技竞争力、金融竞争力、军事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分析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性,探讨中国教育竞争力的现状,并对提升中国教育竞争力提出几点对策,以期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利用教育来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际交往。

关键词:

中国教育;综合竞争力;教育竞争力;对策;评价指标

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产出在和别国比较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能力。

太原师范学院崔艳萍教师认为: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是指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的满足度,以及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下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能力。

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维度16项指标。

维度1:

教育发展水平。

共有8项指标:

初等教育毛入学率、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识字率、职工培训范围等。

维度2:

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

有四个指标:

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

维度3: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有两个指标:

教育系统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和大学教育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

维度4:

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

有两个指标:

居民科技论文、专利数的绝对值和相对值。

1引言

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深刻的让人们了解到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离不开知识的进步。

任何一个国家在知识方面占有绝对优势,那么它就能在经济和政治发展中占有优势。

而知识的进步依赖教育,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壮大,要想在国际市场中提高影响力,那么就必须提高教育水平。

提高教育竞争力,以教育竞争力来促进国家经济建设。

因此,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的灵魂,政府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创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教育带动科技发展,带动科技竞争力的提高,最终形成社会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促进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2006年,我国展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并明确声明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2007年,我国恢复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免费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加强教育竞争力的研究开始在学界、教育界、实务界广泛开展起来,高校也在教育上不断改革创新,力求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力量投资教育的也越来越多,各种民办学校纷纷拔地而起。

2教育竞争力概述

教育自产生起就与经济紧密联系,单靠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建成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社会的。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它既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又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社会评价标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还是劳动者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教育带来的知识进步又促进了科技发展,进而运用于经济建设又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紧接着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教育经济新学说不断产生,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筛选假设理论、社会化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又叫文凭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和索罗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们认为:

“教育作为一种筛选装置,它为雇主提供信号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

”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

2.1教育竞争力内涵

随着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各国都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竞争力在国家综合竞争力中所处的地位。

从前文的阐述中我们知道:

教育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产出和别国比较起来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能力,它包括投入、规模、效益、产出等指标,也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指标,教育竞争力是否得到提高,根本在于其培养人才的能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由此也可以知道,教育竞争力要想得到提高,必须加大教育投入,转变教育发展模式。

教育内涵包含四个方面:

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

教育发展水平就涉及到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而教育规模由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组成。

所谓正规教学规模就是通过统计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来判断的;而非正规教学规模则是通过统计文盲率、员工培训投入强度、在职培训可获得程度等来进行评价的。

教育质量体现在教育体系的质量和科学教育质量。

2.2教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具有资源性、以人为本性和成长发展性的特点。

资源性指的是教育资源非常丰厚,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得知识,开展教育活动,如: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学习等。

在丰厚的教育资源中我们获取对我们发展有利的知识。

以人为本性指的是教育要因材施教,因受教育者的不同而相应的在教育方式上采取变化,以合适的方式来促进受教育者知识水平的提高。

成长发展性说明教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育竞争力是一个国家长期积累凝聚起来的教育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并得到提高的。

根据教育的特性,我们可以将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成三大部分:

教育环境、教育绩效和教育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竞争力的基础是教育环境和教育结构,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完善的教育结构是无法提高教育绩效的。

因此,教育环境和教育结构是基础,教育绩效是核心,它充分展现了教育的贡献。

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运用适当的教育结构可以得到不同的教育绩效。

比如说:

在人文与物质资源的教育环境下,采用素质教育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综合能力的开发。

经济学中提到“资源稀缺性”,也就是说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又是有用的,对这些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促进资源效用的最大发挥。

因此,在教育事业上,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就要注重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将各类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出来进行科学分析,并得出相应的优化资源的方法。

在教育资源中,如图1所示分为教育政策、教育人文和教育资源,对这三者还可以进行细分。

教育政策是国家教育事业的财力物力支持,可以分成:

初等学校教师年均收入、人均研究与开发支出额、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提高初等学校教师收入就可以提高工作积极性,进而带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增加研究与开发支出额则可以实现教育科研项目的发展,进而带来教育水平的稳步前进。

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体现出一个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多少,这是每个国家在教育事业上必行的基本国策。

教育人文可以分为:

知识产权是否得到很好保护、社会价值观是否有利于竞争力的提高、人文发展指数。

教育资源分为:

城市是否支持国家发展、人均计算机拥有量、个人最终消费支出。

2.3教育竞争力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教育竞争力是最重要的国际竞争力。

在过去,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时更多的是考虑科技竞争力、金融竞争力、军事竞争力、产品竞争力,而教育竞争力却并没有作为一个重点考虑的项目。

但是,事实上,教育竞争力在国家综合竞争力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某项产品、技术、行业的竞争力只能影响到国家竞争力的局部,而教育竞争力的提高将会从整体上实现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经济建设,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因此,我国要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竞争力,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第二,教育是新增长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要发展,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势在必行,它将会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经济增长取决于物质资本生产力和人力资本生产力。

物质资本生产力就是工具、设备、原材料等物质资源的投入产生的生产力;人力资本生产力就是人力的投入产生的生产力。

那么,人的素质高低就会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本生产力的高低,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生产力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

而要提高人力资本生产力就必须提高人的素质,这样就离不开教育,因此,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

教育既能带动经济增长,也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一个消费品,人们消费教育来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认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的作用,注重终身教育,于是消费教育的行为也越来越多。

据调查,城市居民的收入10%是用作教育支出的,而教育支出中又有大概一半是作为教育消费的,而这一半的教育消费就带来了教育消费行业的迅猛发展。

教育消费的巨大需求让商人看到了教育投资的巨大前景,于是,民办学校越来越多,现代化民办校舍拔地而起,许多民办学校的硬件设施都已超过公办学校的水平。

另外,伴随教育事业而出现的教材的生产、出版也是教育消费中的热点,教材出版撑起了我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出版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因此,教育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促进知识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而知识经济又会带来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育是知识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没有教育,知识也无法发展,也无法传播给更多的人,因而知识经济也就得不到发展。

教育将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在传递的过程中有促进知识进步,实现知识生产,进而促进知识经济的增长。

所以,各国都要正确认识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并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教育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提高教育竞争力,带动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并在教育事业的改革中不断促进我国经济建设。

3中国教育竞争力分析

表12001——2005年教育竞争力的排行以及中国的名次

年份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第五名

中国名次/参评国总数

2001

芬兰

冰岛

美国

澳大利亚

以色列

42/49

2002

美国

芬兰

冰岛

瑞士

荷兰

43/49

2003

芬兰

冰岛

澳大利亚

加拿大

奥地利

42/44

2004

冰岛

芬兰

丹麦

加拿大

澳大利亚

31/35

2005

冰岛

芬兰

美国

瑞士

加拿大

54/60

表1为2001——2005年教育竞争力的排行以及中国的名次,从这五年参评国的基本情况以及名次来看,以教育竞争力为入手点,我们可以将这些国家按照教育竞争力大小分为四个(A、B、C、D)区域:

A区域:

这是教育竞争力最强的区域,如:

美国、芬兰、冰岛、瑞士等。

从这些国家的经济上来看,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有的国家国土面积虽小,但是其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作用,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

如:

芬兰的国土面积仅38万平方公里,但是其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新材料、海洋科学等领域拥有尖端技术,高新科技产业高度发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达又可以看出教育的影响,没有教育的发展何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呢?

从教育事业上来看,2005年,加拿大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在60个参评国中居第二位,而获得最高学位的人数比例居第一;美国人均拥有计算机数量和个人消费支出在参评国中居第一;芬兰教育体系最适合社会竞争,高校与企业合作研究促进了人才培养;瑞士的知识产权得到了最好的保护。

B区域:

这是教育竞争力较强的区域,如:

日本、新西兰、韩国、英国、德国等。

在这些国家中,教育竞争力依然是国家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与A区域的国家比起来没有那么大优势,政府也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在教育事业上的投资也较大,以期通过教育来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

C区域:

教育竞争力一般的区域,如:

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等。

这些国家对教育投入不多,没有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D区域:

教育竞争力最弱的区域,如:

巴西、南非、意大利、中国、俄罗斯等。

中国教育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重视金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注重教育对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不够,政府没有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上的投资较少。

大学教育中也没能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体制,这样使得大学教育与社会竞争脱节,教育培养的人力资源对社会的贡献还不够。

表22009年教育竞争力的排名

国家

综合排名

绝对值排名

相对值排名

排名

指数值

排名

指数值

排名

指数值

新加坡

1

68.95

2

62.75

2

75.15

美国

2

68.63

1

72.13

7

65.13

芬兰

3

65.58

3

55.28

1

75.89

丹麦

4

61.09

7

52.21

3

69.97

澳大利亚

5

60.81

4

53.8

4

67.82

加拿大

6

59.85

6

52.89

5

66.82

比利时

7

58.34

8

52.08

9

64.6

瑞士

8

57.53

10

50.01

8

65.04

瑞典

9

56.86

13

47.83

6

65.9

荷兰

10

55.81

11

49.37

11

63.25

2009年,参评国总数为53,中国教育竞争力的综合竞争力排名29,绝对值排名16,相对值排名47。

从数据上进行分析可知,我国教育综合竞争力排名处于中上水平,相较于前几年有了很大发展,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绝对值指标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在全职研发人员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上占有绝对优势。

但是,在专利数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上处于劣势。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均衡。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以来大大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教育体制不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需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太能适应社会竞争,这样就使得人力资源对社会的贡献有限。

另外,我国教育高素质人才很多并不看好国内形势,不愿留在国内就业,这样就造成了人才流失。

从人才外流上分析,我们知道冰岛人才外流度最低,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都愿意留在本国就业,这样就提高了人力资源对社会的贡献,进而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4提升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对策

通过对教育竞争力进行分析,我们知道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中的最重要的竞争力,它会带动国家其它竞争力的提高,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带动知识经济的繁荣,最终实现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高国际影响力。

而中国教育竞争力较弱、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金融教育不充分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那么,在当今教育越来越重要的形势下,我国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竞争力呢?

4.1增强紧迫感

增强教育竞争力,培养和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发达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等教育既是培养本国高素质人才的平台,又是吸纳他国高素质人才的平台,因此,在高等教育上要引进留学生,进一步提高其素质,并为我所用;另外,培养本国高素质人才。

但是,我国在高等教育上的重视不够,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吸纳国外高素质人才,没能对留学生进行再塑造并为自己所用。

另外,在高等教育中很多本国人才流向国外。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要增强提高教育竞争力的紧迫感,首先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金融教育的重要性,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次,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向发达国家靠拢。

最后,注意科技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领中国走向“中国创造”。

4.2转变教育观念,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教育的核心在于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教会人如何做人,而不是所谓的升学,一味压制学生的天性。

因而在教育上要转变教育观念,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国家要大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学校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3实行多元化的办学体制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单纯依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办学上要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实行多元化的办学体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多促进民办学校的发展,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发展。

教育部要调整教育政策,根据当地的教育规划、教育机构情况以及民众的期望等进行分析,邀请更多社会人士参与探讨活动,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大力兴办民办高校,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来调整教育体系,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办学体制可以实行国有国办、民有民办、国有民办、合资合办等形式,对一些办学效益差的学校进行合理调整,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以多种办学体制来增强教育事业的活力,带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4.4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当人走向社会后,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还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才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应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因而在教育上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每个人都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能够自主去学习知识。

在企业中,职工培训再教育的投入要更多,为职工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促进职工素质的提高。

推行职业教育,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4.5大力推进教育产业化发展

教育产业化可以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教育竞争力的提高。

而要推动教育产业化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区分教育产业与教育福利差别,教育福利是无偿性的向社会提供的公共资源,是不求回报的。

而教育产业是有偿性的,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比,它是一种投资行为。

第二,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教育产业化发展。

教育产业的投资风险较小,社会上的各个融资方式要对教育产业放开。

第三,放宽教育投资的准入制。

民办教育只要达到相应的教育水准,那么就应享受到公办教育同等的待遇,如:

毕业证发放、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

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教育产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4.6促进大学国际化发展,引进国外优秀师资

近年来,我国大力促进大学国际化发展,借鉴国外办学的经验,利用西方社会对中国社会的兴趣来鼓励各种形式的大学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大量引进国外优秀师资,促进我国大学教育中师资力量的壮大。

同时,现代社会是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注重学生英语教学,在大学中逐渐普及双语教学。

在促进大学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还要不断前进,以师资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国际化、校园环境的国际化等来促进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另外,促进本土师资力量的培养,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双语教学中也有利于吸引国外留学生,吸引更多人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结束语

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育竞争力的提高是在长期累积下提高的,因而教育竞争力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提高,但是从长期来看却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国要看到教育竞争力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加大教育投入,推动教育产业化发展,逐步促进教育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亚杰.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

(2).

[2]李宏,何穆彬.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其国际竞争力[J].教育科学文摘,2012(3).

[3]沈坚.对构建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思考[J].发展,2007(11).

[4]刘鹏,彭龙.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促进策略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5]郑松涛,王建国.论加入WTO与中国教育的人才培养方略[J].人才开发,2002(10).

[6]罗洪.新时期教育发展策略简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下旬,2012(3).

[7]徐平利.忧患与担当:

中国职业教育研究者的责任感[J].职教通讯,2012(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