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人间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578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禅说庄子人间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禅说庄子人间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禅说庄子人间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禅说庄子人间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禅说庄子人间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禅说庄子人间世》.docx

《《禅说庄子人间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说庄子人间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禅说庄子人间世》.docx

《禅说庄子人间世》

题目:

《禅说庄子——人间世》

(一)

————————

第一讲、遭遇人世间的阴暗面

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

‚奚之?

‛曰:

‚将之卫。

‛曰:

‚奚为焉?

‛曰:

‚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回尝闻之夫子曰:

‘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

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

‚譆!

若殆往而刑耳!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

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

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

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

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

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

是好名者也。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

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

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

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庄子笔下的人间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可谓是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中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现象经常发生,整个社会一片混乱。

孔夫子对于这样的局面,完全是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道家学说,特别是庄子,对当时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得可以说是入木三分的。

从庄子的角度看来,当时整个社会极为险恶,整个人心也极为险恶。

怎样在这种险恶的社会人心之中,以不变应万变,使自己能够养生、全身、保命?

这些问题就是《庄子·人间世》这一篇中很重要的内容。

实际上,我们从佛教的理论来看也是如此。

佛教学说把这个人类社会称为“五浊恶世”,这与庄子在《人间世》中表达的意思,是非常契合的。

人世间有它阴暗的一面,有它险恶的一面,但究竟是怎样“阴”、怎样“险”呢?

《人间世》中通过颜渊与孔夫子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一二。

另外,从本篇颜渊与孔夫子的对话中,事暴君,处浊世,与人交际,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

文章通过层层推进,层层辨析,最后引出了“心斋”的学说。

所以《人间世》的这一段,在整个《庄子》的三十三篇里也是比较特别的,因为《庄子》三十三篇里,只有这一篇是大量地、深入地介绍了人世间的阴暗面。

好,下面我们看正文。

文章一开篇,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即是颜回去见孔子,向他辞行。

孔夫子就问他,你要到哪里去呢?

颜回说,我要到卫国去。

孔夫子又问他,你要去做什么事情啊?

颜回就说出了自己抱负,愿意以自己的平生所学,去救民于水火,治国平天下。

颜回就跟自己的老师说了,“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

民其无如矣。

回尝闻之夫子曰:

治国去之,乱国救之,医门多疾。

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我们来看看卫国的国君是什么样的人呢?

“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这是一个年轻气盛,办事专断的国君。

其实,不光是国君,就是我们一般的年轻人,都容易犯“其年壮,其行独”的错误。

特别是既年轻又有权的人,往往不晓得天有好高,地有多厚,自身也不明白怎样料理身边的环境,自然就会“其年壮,其行独”。

题目:

《禅说庄子——人间世》

(二)

————————

轻用其国的后果

我这一代人,跟我一样上了岁数的人都不会忘记,自上世纪中后期的“反右”以来,从“三面红旗”到“文化大革命”,当时搞的就是“其行独”,专断独行、独断专行,听不进意见,这个就会造成下一句说的“轻用其国”。

我们只要看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等等过程,就可以明白什么叫“轻用其国”。

那个时候,那种状况确实惨不忍睹!

但是呢,当时的领导者又“不见其过”,所以就会“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

从历史的经验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是这样干的。

修长城,动用一两百万人;南开南越,动用五十万人;修骊山陵,又动用七十万人,后来还修了阿房宫。

那个时候,搞得全国再也没有壮丁在田里面干活了,老百姓只要稍微有点过失,就充军发配!

葬送了秦朝的汉高祖刘邦,当年也好几次带着服劳役的人到咸阳去,最后一次由于不能按期到达,会受惩罚了,才开始造反。

再看楚霸王的战将黥布(后来称为英布),脸上刺了字,是犯人,也参加了骊山陵的工作,只不过他命大,逃跑出来了。

秦始皇这些“其行独,轻用其国”的行为,弄得民怨沸腾,自己去世的第二年,全国就暴发了最终推翻秦王朝的大起义。

隋炀帝也是轻用其国的典型。

他修大运河,还连续几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开运河以后多次巡行江南,铺张浪费,不问国事,最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

再往后,被金人虏去的宋徽宗,他要地方上进贡“花石纲”,也是这个样子。

从浙江弄到首都开封的石头,小则几吨大则几十吨,从陆路、水路一直运到开封。

石头还要这样布置、那样打扮,弄得花里忽哨的。

人民不堪其扰,沿途的老百姓简直活不过来!

只要我们从历史的经验上去看,轻用其国的,都是要把国家弄垮。

这些都是远的,近的我们也很清楚。

只要是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我们就能感觉到轻用其国的可怕!

“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

这是肯定的,因为你不爱惜民众,那么“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人命就像草芥一样不值钱,死者如山。

现在的户籍史料显示,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全国有两千多万人,到刘邦统一天下时,全中国就只有五、六百万人了,算算看,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死了多少人?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是“十余二三”。

到东汉末年,全中国官方的人口数字是六千多万,为历朝历代(清朝以前),所统计的数量最高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口高峰时期,就算唐朝“开元盛世”的时候,全国也才只有五千多万人。

然而,经过了三国的纷乱,这么多人口到了“三国归晋”的时候,全国又只有五百来万人了!

在我们四川,刘备的这块地方,只有八十多万人了,其中部队就有十多万人,且不说还有那么多的行政官僚。

老百姓基本上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士兵,剩下的尽是些老弱妇孺在家,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生产,国家根本拖不动!

东吴比蜀国好一点,那时候也不过一百多万人;曹魏实力最强,也不过三、四百万人。

到了“三国归晋”的时候,全国也就五、六百万人!

相比之下,人口的骤减竟然达到了十分之九!

隋文帝统一天下后,经过十多二十年的休养生息,隋朝其实已经相当富裕了,文治武功并不比唐太宗的时候差。

但拿给隋炀帝像上面所说的那么一整下来,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唐朝统计户籍也只有几百万人,不到一千万。

由此可见,只要遇上了劳役瘟疫战乱这样的事情,就很可怕了!

上面我们把远的和近的例子举了这么多,我们应该有所体会了。

所以到现在,对历史哪怕是稍微有点熟悉的人,都生怕国家混乱!

一进入战乱、暴乱这么一种状况,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真的就危险了!

十三、四亿人到时候拿着这个烂摊子咋个办?

所以,我们还是像古人说的那样,“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

题目:

《禅说庄子——人间世》(三)

————————

自度而后度众生

颜渊当然是跟着孔夫子学圣贤之道,看到卫国的国君胡作非为,“民其无如矣”,老百姓都没有办法,没有可归之处了,所以就对孔夫子说,“回尝闻之夫子曰:

治国去之,乱国救之,医门多疾”。

你老人家不是经常教导我们吗,一个国家如果治理得很好,你就没有必要再待在那儿了,你应该到乱国去,到那些没把国家治理好的地方去效力!

高明的医生,面前永远是病人多多。

我愿意根据老师给我们讲的这些道理,到卫国去,帮助它解决政治问题。

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还可以把卫国的这些麻烦给解决了。

颜回的这个发心肯定是很好的,儒家的观念里,一个有理想的人,就是要去治国平天下嘛。

然而,孔夫子这里却反对他去。

为啥子反对他去呢?

按理说颜回既然是按照他的教诲来办的,他不应该反对呀!

我们再来看孔夫子的回答。

“譆!

若殆往而刑耳!

”就你啊?

嘿嘿,你要是到卫国去,谨防挨上一刀!

不但帮不了卫国的忙,反而把自己的命给搭上!

为什么啊?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者忧,忧而不救。

”注意了!

这个是一个大原则。

孔夫子的这句话我们可以单列出来看。

道不欲杂,在道家学说里面,我们知道它有一个宗旨,就是抱元守一。

道术忌杂,我们学、我们修、我们为人处事,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

我们在任何时候,只能做一件事情。

不可能此时你在北京,同时你又在上海。

所以“道术忌杂”是我们用心、做事的一个根本原则。

有的人是艺多人胆大。

艺多了,你未必能精。

你要专精,就必须要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投入。

很多人像猴子掰玉米,今天干这样明天干那样,结果一件事情都料理不好。

这就犯了“道术太杂”的毛病。

所以庄子的这一句,就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为人做事,一定要抱元守一,不要去多想多为。

“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这个道理中间的因果关系是必然的。

你一杂了就多,多了当然会扰,干扰你的心智,干扰你的判断。

当你事情多了以后,你东边也在救火、西边也在救火;东边去踩、西边去压。

如果超出你能力的半径,超出你的可控距离了,那么你心里面自然就会担忧、发愁。

“忧而不救”当你从事上的麻烦变成心理的麻烦以后,谁又来救你呢?

事情没干好,就是自己没有把自己料理好。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这里,孔夫子开始谈至人,谈人家在道上有所得的人是怎样来处理这些事了。

人家是“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先要以道成就自己,让自己得道解脱,然后再去成就他人,按佛家来说,就是自度而后度众生。

这又是一个根本的原则。

就像带兵打仗一样,总是先要保存自己,然后再求消灭敌人。

不先保存自己,自己牺牲了,就谈不上消灭敌人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些原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考虑到的。

在日常的修为当中,一定要先以道来成就自己,有了这个本钱,你才能够“存诸人”,才有资格去帮助别人。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如果自己还没有本事,没有本钱,在道上没有啥心得体会,那么哪有资格到“暴人之所”,去伺候这个暴君呢?

用成都的丑话来说,就是自己屁股流鲜血,却给他人医痔疮。

这简直就是笑话!

题目:

《禅说庄子——人间世》(四)

————————

老庄哲学的根本原则

下面孔夫子继续教导这位心爱的弟子,“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孔夫子问颜回,你知不知道“道德荡、智虑出”是因何而起的呢?

德之所荡,一个有德的人,他内在的魅力自然会释放出来。

不仅仅是内德会释放于外,而且是“智之所为出”,智慧同样也会表现出来。

但是,道德是怎么释放出来的?

智慧又是怎么样释放出来的?

我们道德智慧的源泉到底在那里?

“德之所以荡,智之所以出”,这个是我们修为过程中要认真留意的几句啊!

孔子谈到这里,并没有继续说下去,马上话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德行与智慧的麻烦来。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我们看到这几句话,大家都千万要留心!

德荡乎名,你的德行一出来就有了名气,有了名气,你这个德,也就有点麻烦了。

中国佛教发展到南北朝萧梁时,有一个僧人慧皎写了部《高僧传》。

在此之前,已经有其他的僧人写了个《名僧传》。

但慧皎不用“名僧”这两个字,为啥呢?

他说一个出家人,本来就是要舍去名利的。

我们修行,要脱离生死苦海,要舍弃名利,怎能拘泥于名呢!

真正有修行的人,应该是高僧,不应该称之为名僧。

所以,慧皎就写了中国的第一部《高僧传》。

那么他的这个本意,也还是出自《庄子》的“德荡乎名”。

如果大家都成了名僧,大家的名气都大了,恰恰名人未必就是高人。

你看现在庙子头,这样职位,那样职位,今天坐飞机,明天当个CEO,煞有介事。

前几天,我还和朋友谈到了那个“旅行大师”,把某某某这样一个著名寺庙当企业来运作,经常坐起飞机去美国,去欧洲,带一批武僧到处表演,这些武僧些,能武打,但佛法修行的水平又如何呢?

那天我这儿来了一个河北沧州的,也参加过河北的禅修夏令营。

这位朋友三十多岁,学武功,也学道术,也还很有成就的样子,能水上飘。

据他说到东湖去的话,他可以在水面上从东岸跑到西岸,不会沉下去。

另外,他的龟息术也小有所成,能够五花大绑地在坑里活埋

五、六个小时,没事儿!

而且有脱逃术,同样五花大绑,脚镣手铐带上,他可以在十秒之内脱逃。

但收徒弟的费用就不低了,一万元一人,学一年,保证你能学会其中的一两样技能。

他有这样的本事,都还想到成都来访高人。

我给他讲了几位“高人”,他听了后说算了,不学了。

当然我说的那些人,用的是术,不是道上的东西。

我们再来看,德和智,是我们生活当中离不得的。

德和智的修养,当然就是道上的东西了。

但道上的东西,它又有所忌讳!

德,因名而消失;智,因争而愈出!

所以说“名也者,相轧也”,有了名之后,麻烦也就跟着来了,比如在名次、排位上相争,等等。

有些人啥子事都要争第一,千千万万的人,你要踏下去好多?

踩下去那么多人,累不死你啊!

“知也者,争之器也”,我们的智慧,很多人也是用在对矛盾的驾驭上,用在争斗上。

而且通过争斗,积累经验教训,这方面的智慧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这就叫“智因争而愈出”。

如果智和德牵扯上名、利以后,这个德和智也就不善了,就是恶了。

所以“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我们看《老子》里说,“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在《庄子》里,他把老子的话更进一层了,把名和智也看成了凶器!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原本是很不错的,然而一旦有了名,出了名,就糟糕了。

有些本来很憨厚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很可爱,结果一变聪明之后,也糟糕了。

为什么呢?

因为开启智慧了,掌握了世间的争斗之智、谋略之智,用于互相砍杀,别人对他就敬而远之了。

所以说名和智,的确是凶器啊!

“非所以尽行也”,这些都不是究竞之道。

我们知道在老庄的学说中,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弃圣绝智,这里也离不开这个原则。

弃圣,就是要把孔夫子讲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等等,抛弃不用;弃智,智慧也不能用,因为用智就有机心,有机心就与大道不合。

大道是没有机心的,是自然的,而我们人心之动,往往是违反自然的,违反大道的。

所以老庄学说的弃圣绝智的原则,在《庄子》中表现得非常之坚定。

题目:

《禅说庄子——人间世》(五)

————————

以他人之恶显自己之美

孔夫子给颜回讲了一通弃圣绝智的道理之后,又接着来洗这位弟子的脑壳,“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

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这一段到底讲的什么呢?

我们下面再来好好琢磨一番。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

矼,作憨实来理解,这句是说一个人的德行淳厚,信誉笃实,但是呢,你还未达人气,即不懂与人意气相投的那一套交际功夫。

憨实的人是不善于玩这一套的,而灵巧的人,却最喜欢搞这些的,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善于勾兑。

善于与别人相交的人,通过各种物质的、精神的、语言的、行为的等等方式,在观念和事物上与人交流,使彼此有所了解。

但是,有些时候也未必需要这些过程,有时候突然一见面,就有了心心相印的感觉。

“名闻不争,未达人心”。

如果你不去争名争利,那么你就往往不懂人心。

“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

这里,孔夫子批评颜渊的功夫做得死板、僵化了,你既不懂得如何与人意气相投,又不了解别人的内心,如果你把仁义礼智信的那一套拿来衡量卫国的这个君王,那就是以他人之恶来显自己之美。

你在批评别人这样不对、那样不对的时候,反过来说呢,就是表现自己这也了不起、那也了不得!

那么,有这种行为,就“命之曰菑人”。

“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什么是菑人?

就是一般人说的害人精!

菑,即是灾害的意思。

菑人,你可以这样理解,凡是栽赃、陷害、揭发、检举、投诉、控告别人的人,都可以称之为菑人。

你去算计别人,收拾别人,那么别人也要反“菑”于你。

“若殆为人菑夫!

”所以孔夫子就说,你颜渊要是真的去游说、去劝说卫国的国君,如果你说他不仁不义,那他就一定会反过来收拾你!

你愿不愿意落到“菑人”或被人所“菑”的地步呢?

题目:

《禅说庄子——人间世》(六)

————————

仁义之道的困境

下面,孔夫子给颜回讲了一段更严重的话,分析他去卫国凶多吉少的道理。

“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

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

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

”我们在社会中生活,都是“悦贤而恶不肖”的。

我们书院也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大家都是相尚以道,而讨厌那些莫名其妙的是是非非,这个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你如果过于地、固执地坚持这点搞下去,你想想,既然人家已经是“悦贤而恶不肖”了,已经是亲贤人而远小人了,那么,“恶用而求有以异?

”你又何必非要把这一套拿去,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呢?

孔夫子把前面的理由讲清后,继续告诫颜渊,“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

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

意思就是说啊,你把仁义礼智信这一套拿到卫国国君处去说,反而表现了你种种揭人之短的心性,别人反过来就要收拾你!

你若因此而无言,“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王公大臣就会挑漏眼、找茬子批斗你。

到了那个时候,你就会“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你的目光也游移不定了,容貌气色也卑微了,自己当然就更没有自信心了。

近来看到一些回忆录,说庐山会议时,彭德怀上万言书,完全是雄赳赳,气昂昂的,狠批大跃进的种种错误,气势如虹,这样说,那样说,很是理直气壮。

但是毛老人家听着,也不开腔说话。

等到第二天,开彭德怀的批判会了,于是乎大家发言,这个来批你两句,那个来斗你三句。

这时你再看彭德怀,开头的那种精气神都不见了,眼睛的光看着看着就暗淡下去了。

开始时觉得自己义正辞严,现在一下心里没底了,那种亢奋的精神,那种为民请命的激动,也就耷下去了……基本上就是庄子这里描写的样子。

目将荧之,自己也就迷惑了,到底我这个做法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对的为什么人人反对呢?

错又错在哪儿呢?

色将平之,脸色也就和缓下来,不再义正辞严了,心里没底了。

“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你们看,这整个的心理以及行为状态也就跟着“软”下来了。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这一部分的话,道理都很简单明了。

我们看看白话翻译,把前后文联系起来参考一下,也就可以明白了。

这一段是说啦,如果你的德性纯厚,信行确实,但却未必能达到投合别人的意气的,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即使你不与别人争名夺誉,也未必能达到投合人心,不能让人家心服口服。

如果你强用仁义规范的言论陈述于暴人的面前,这是用别人的过失来显示自己的美德,人家就会认为你是在害人。

害别人的人,别人必定反过来害他,你恐怕要为人所害了。

况且,假如卫君喜欢贤人而厌恶不肖之徒,何必需要你去显示自己有异于别人呢?

你除非不向他人诤谏,否则,卫国的君臣们必定乘你言论的漏洞而群起攻之。

这时候,你就将眼目迷惑,面色平平,口里唯唯诺诺,态度恭顺卑微,内心就会迁就他的主张了。

这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叫做愈救过错愈多。

你一旦开始顺从了,顺从就会没有穷尽;假如一开始他就不信你忠厚的言论相劝,那你就一定会死在暴君面前!

题目:

《禅说庄子——人间世》(七)

————————

古往今来的这些事

孔夫子上面把道理讲完之后,大概怕颜回小看了其中的厉害关系,下面又举一些了实际的例子,“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从史籍上看,夏桀杀关龙逢、殷纣王杀比干,应是有历史根据的,不然,诸子百家也不会经常谈论这些事。

因为夏朝的灭亡,商朝的兴起,是历史上的大事,这样的大事情,肯定有相当多精彩的故事在里面。

成汤为啥会兴起?

夏桀为啥会灭亡?

一定会有种种的事理,来证明夏朝的无道、成汤的仁德。

夏桀杀害关龙逢,应该是史有其实的,尽管没有地下文物为佐证,我们也没有必要怀疑大家都公认了的事情。

为什么夏桀会杀关龙逢?

殷纣王为什么会杀他的叔叔比干?

其中的关键,就是这些贤臣们修身蓄德,以居于臣下的地位,去爱护君王的民众;以居于臣下的地位,违逆了上位君主的猜忌之性。

所以,这些残暴露的君主就因为他们的修身蓄德而排斥他们、最后杀害他们!

当年为什么会有《海瑞罢官》的大批判?

当时明明是毛老人家点着吴晗说,海瑞不错哦,你可以写一写这方面的文章嘛。

吴晗就老老实实、引经据典地写了,可没过两年,姚文元就在上海写《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你看这些东西,历史是惊人地相似啊!

为民请命的人,你作为臣子为民请命,那帝王不就成了昏君、成了暴君了吗?

啊,老百姓拥护你了,你这不是踩着我的头来作为你捞取民心的本钱吗?

如果再加上身边小人的挑唆,君王就更是受不住了。

我们在社会生活当中,哪怕是在机关单位之中,都有这些现象。

学了这个《人间世》呢,就会给我们一些相应的启发。

我们在单位、在机关中应该如何处?

对上应该如何对?

对下又应该如何对?

对左邻右舍又应该如何处?

人际关系中有种种的忌讳。

你要去“向善”,对别人就是“暴恶”,对别人就会不好。

怎样使环境阴阳和合,像古人一样垂衣裳而天下治?

在不露声色、不暴露自己意图的情况下,能够暗暗地把一些情况调控住?

这需要相当高的技巧与手段,不然,你去有所为,反而会“动则生咎”,搞成很麻烦的事情。

桀、纣要杀关龙逢、比干,关龙逢和比干,他们都是因为修身,悯爱老百姓,不得已而越位犯上,于是乎君上不容。

君上见你有这种美德,就会把你看成眼中钉、肉中刺,就非把你除去不可!

“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为什么事情会是这样的呢?

君臣都好名嘛!

你做臣子的有了好名声,一国之君就落下个不好的名声;你做臣子的把老百姓都收服了,老百姓都拥护你,只有你对,都觉得我是个暴君,那么,我就要把你收拾住。

古往今来的这些事情,这些是是非非,其实是很麻烦的。

题目:

《禅说庄子——人间世》(八)

————————

圣人也难过的关口

下面孔夫子又举例子,继续批评颜回。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

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

是皆求名实者也。

而独不闻之乎?

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

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这里边呢,孔夫子又进一步说这个道理,其实,暴君诛杀贤臣是这个道理,大国灭亡小国,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追求名、实嘛!

过去,尧帝攻打丛枝、胥敖,后来的大禹又攻打有扈这样的国家,使这些国家成为了废墟,国君也被杀掉了。

我们看尧帝、大禹,都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的圣君啊!

老子说过嘛,“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即便是尧舜禹汤这样的圣王,只要你用兵不止,追求田赋而不停止,就会给老百姓带来灾祸。

这些都是求名求利的结果。

更何况,每一个手头拿着枪杆子掌握了政权的人,都会给自己涂脂打粉,啊,我永远是奉天承运、替天行道的;你永远是背时倒霉,是逆天而行的,总之,是要把你从现实的到道义的合法性,全部都打压下去。

所以在这里,庄子借孔夫子之口,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

“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这话如何理解呢?

胜,难以抗拒、难以战胜,我们看历史上那些当皇帝的人,都想自己成为尧舜之君;而当臣子的人呢,都想成为诸葛亮,都想成为魏征,都想成为包公,都想成为海瑞,都想留名千古,留芳百世。

所以这个名实啊,是圣人都难以抗拒的诱惑,难以闯过的关口,“而况若乎”,又何况你小小的一个颜渊呢!

你自以为学了一肚皮的仁义道德,也想用这个去求名吗?

去取利吗?

哼,面子上还说是为老百姓请命。

孔夫子在前面铺张地说了一大串,实际上,已经把颜渊给批死了。

圣人都难以抗拒“名实”这样的诱惑,你到卫国去又能怎样呢!

不过,颜回毕竟是自己的学生,总还要给他留出一条转身之路,让他能在这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