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测试岳麓版08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4480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测试岳麓版08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测试岳麓版08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测试岳麓版08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测试岳麓版08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测试岳麓版08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测试岳麓版08版必修1.docx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测试岳麓版08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测试岳麓版08版必修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测试岳麓版08版必修1.docx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测试岳麓版08版必修1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测试(岳麓版08版必修1)

一、选择题

1.1958年法国戴高乐上台后立即向美国闹独立,要求平起平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并且主张单独与苏联建立“缓和、谅解和合作关系”。

其历史背景是(  )

A.苏联对西欧的威胁减弱,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B.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

C.欧洲共同体建立,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

D.西欧经济恢复,各国间加强了联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题时注意时间“1958年”,A项不符合史实,B项时间不符合,1958年西欧经济已经恢复并在发展过程中,各国间联系加强,C项欧洲共同体建立发生在1967年。

答案:

D

2.(2011·苏州模拟)从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署到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是欧盟逐渐形成的十年,在这十年间(  )

A.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国力回升

B.西方经济经历了危机和“滞胀”

C.美国丧失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基本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B、C两项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D项不符合史实,因此答案为A。

答案:

A

3.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但很快变削弱日本的政策为复兴日本的政策。

其原因不包括(  )

A.日本的民主革命已经完成B.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

C.美苏“冷战”的加剧D.朝鲜战争的爆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主要是受当时“冷战”形势的影响。

美国对日本的民主革命进行得极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答案:

A

4.右图是1987年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漫画,该图反映的是

(  )

A.日本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B.资本主义国家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C.美国经济衰退,无力与日本抗衡

D.日本经济崛起,对美国态度强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0世纪80年代,日本逐步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对美态度逐渐强硬,图片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点。

答案:

D

5.2009年8月,鸠山由纪夫当选为新任日本首相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期待和日本新首相就广泛的全球、地区和双边问题展开亲密合作”。

而据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人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

这最能说明()A.日本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B.日本在政治上从属于美国

C.美日在国际关系上既合作又存在矛盾斗争

D.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

解析:

材料反映出美日在国际关系上既合作又存在矛盾和分歧,一切以自己国家利益为重。

A、B、D三项说法均错误。

故选C项。

答案:

C

6.(2011·岳阳模拟)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

A.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不是军事政治集团,排除A项;其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排除B项;“冷战”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排除D项,因此答案为C。

答案:

C

7.20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

A.社会制度的变化B.文化观念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D.民族构成的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迁移理解能力。

从“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的信息可知东欧剧变,其实质指东欧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共产党丧失执政党地位,因此选A。

答案:

A

8.(2011·宁波模拟)王平同学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看到:

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

“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B.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民族矛盾尖锐

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是我们苏联人自己”可知强调的是自身原因,故排除B。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答案:

D

9.(2011·济南模拟)一位学者认为:

“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巴黎公社失败时B.世贸组织成立时

C.欧元问世时D.两极格局结束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与西方自由主义对抗的是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使西方学者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已取得彻底的胜利。

答案:

D

10.两极格局结束后,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

右图反映的是(  )

A.民族冲突

B.恐怖主义

C.领土争端

D.宗教纠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通过“9·11”事件的新闻图片作为切入点考查新时期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恐怖主义。

答案:

B

11.(2011·淄博模拟)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时代主题。

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的今天,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在这样的时代中(  )

A.世界不会再有动荡不安的局势

B.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冲突趋向缓和

C.发达国家主宰着当今世界一切事务

D.发展中国家完全处于不利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A、C、D三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答案为B。

答案:

B

12.有专家认为2011年的国际格局是“群龙无首”,这一评价反映的实质是(  )

A.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B.“一超多强”局面终结

C.多极化格局形成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答案:

D

13.丘吉尔针对二战后的形势曾这样描绘:

“我的两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这段话反映出雅尔塔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B.美苏国家利益产生冲突

C.世界大战改变了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

D.美苏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

解析:

雅尔塔体系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美苏的主导地位是以其实力为基础的,二战进一步削弱了欧洲各国的实力,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

这一实力状况是雅尔塔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

答案:

C

14.斯大林说:

“这次战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过去不同了:

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二战实质上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 ②二战后美苏推行各自的社会制度 ③二战后美苏对抗的根源是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④二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战的实质是法西斯势力与人类文明势力之间的对抗。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维护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实现了联合,共同抗击法西斯势力。

故①不符合材料,其余三项均符合材料的含义。

答案:

B

15.(2011·姜堰模拟)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

“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到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

”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

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

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B.马歇尔计划

C.丘吉尔“铁幕演说”

D.杜鲁门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丘吉尔“铁幕演说”对“冷战”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D项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B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A项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答案:

C

16.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

上述观点表明(  )

①美苏对抗中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 ③美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合适借口 ④这种行为促成了世界的和平稳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③④

解析:

美苏都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作为对外扩张的借口,其实质是为了其自身的国家利益。

其行为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故④不正确,排除。

答案:

B

17.(2011·连云港模拟)二战后,为防止西欧发生社会动荡,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美国政府(  )

A.推行杜鲁门主义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扶植建立民主德国D.发动了朝鲜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美国在二战后扶植西欧的做法是从经济上让西欧从废墟中站起来,马歇尔计划从经济上援助西欧。

答案:

B

18.下列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美国领导建立的军事政治组织 ②它的建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③它的建立是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④两极格局瓦解后其规模逐渐缩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华约的成立。

两极格局瓦解后北约规模不断扩大,故③④表述不正确,①②符合北约的事实。

答案:

A

19.下表是关于捷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

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

国家

年份  

捷克

匈牙利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1948年

68%

66%

29%

33%

1952年

29%

29%

15%

11%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经互会的成立D.柏林危机的爆发

解析:

从表中看出,在经互会成立之前,东欧四国与西欧之间的贸易额较大,但1952年后明显下降,这主要源于1949年经互会成立后,东西欧之间在经贸上相互封锁,但是加强了内部的经贸交流。

答案:

C

20.下列对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B.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冷战”转化为大规模的“热战”

D.该局面的形成是美、苏两国政治、军事均势状态下的产物

解析: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下,“冷战”是主要的对峙方式,但也有局部的热战。

美苏实力均衡,相互制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

“冷战”下两种势力集团的争夺导致朝鲜、越南、阿富汗等局部地区发生“热战”,造成地区动荡。

答案:

C

21.下图是二战后初期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的激烈对抗

B.苏联揭示了二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

C.是美国对华约组织的挑战

D.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美国“和平鸽”的内脏是“美国导弹”,其揭示了美国的“假和平”政策。

答案:

B

22.柏林墙修建起来后,肯尼迪总统说: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

”柏林墙归根结底应视为(  )

A.“柏林危机”的产物B.“冷战”时期的产物

C.两德对峙的产物D.东德封闭边界的产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不是防范外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可知柏林墙的修建是美苏对抗的结果,“冷战”开始后,为了防止公民自由外流和西方势力的入侵,苏联支持东德政府修建了柏林墙,所以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答案:

B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是(  )

A.朝鲜战争B.越南战争

C.科索沃战争D.伊拉克战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二战后,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A项发生在1950年,B项发生在1961年,C、D两项发生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故选A项。

答案:

A

24.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写道:

“一九六二年十月,苏联在加勒比海危机中和美国一度剑拔弩张,搞得十分紧张。

”这里的“加勒比海危机”具体指的是(  )

A.美苏对中美洲的争夺B.拉美独立浪潮高涨

C.古巴导弹危机D.美国对古巴的武装封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时间是1962年,地点是在加勒比海,因此应指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我相信,在今天这个紊乱的世界里,……法德两国的紧密合作对于改造这个世界是很重要的”。

——1963年西德总理阿登纳

“法国和德国并肩站在一起,这确实对大家都是更有好处的。

——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有何影响?

(8分)

(2)从19世纪后期至1963年,法德两国是否一直“并肩站在一起”?

请结合史实说明。

(6分)

(3)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当今中日关系的发展有何借鉴?

(4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中法德两国“紧密合作”等信息得出法德的和解,结合所学归纳出欧洲一体化的背景和影响;第

(2)问联系历史上的法德对立的具体史实进行概括;第(3)问根据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从和平友好、共同发展的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

(1)历史现象:

法德和解,关系正常化。

原因:

①两次大战的惨痛教训;②战后德国走和平发展道路;③美苏争霸威胁西欧安全。

(言之成理皆可)

影响:

①法德合作为欧洲走向一体化扫清了障碍;②有利于欧洲和世界的和平发展。

(言之成理皆可)

(2)不是。

法德奉行削弱对方的战略,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如普法战争、一战、二战。

(3)中日应认识到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道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走和平发展道路。

(言之成理皆可)

26.(2010·南京模拟)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

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2:

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

……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经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材料3: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适度比美国要快得多。

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4:

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史》

材料5:

我们在亚太地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将植根于美日之间历久弥新的同盟关系。

从我就职之初开始,我就努力加强紧密联系我们两国的纽带。

……50年前的这一天,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与日本首相并肩而立,他说,我们两国正在建立基于“平等和相互理解”的“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

在此后半个世纪中,这一同盟作为两国安全与繁荣的基础持续至今……在我们的同盟不断发展并适应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奥巴马东京演讲(2009年11月)

请回答:

(1)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

(6分)

(2)据材料3、4,概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3)据材料5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仍不遗余力地与日本发展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的原因。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美国对日本关系发展的轨迹并谈谈你的认识。

(6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日关系的特征,原因从战后世界格局特点、美国意图来回答。

(2)问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增长,日本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第(3)问从经济、政治两个角度来分析。

第(4)问综合材料得出发展的轨迹,认识从国家利益、综合实力等角度回答。

答案:

(1)特征:

美国控制(独占、独霸)日本(或日本依附于美国)。

原因:

日本战败;美国遏制苏联、中国;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需要;“冷战”的需要。

(2)变化:

美日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日本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原因: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实力相对削弱。

(3)原因:

经济上,日本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存在着相互依赖性。

政治上,美国在处理许多重大国际问题等方面,依然需要日本的支持与帮助。

(4)轨迹:

控制——竞争——伙伴;认识:

双方关系发展中妥协与斗争并存;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是影响双方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灰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在全部历史中,没有一次战争比前不久地球上这么多广大地区沦为废墟的这次大战更容易用及时的行动加以制止。

它本来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止住……但是,谁也听不进。

……我们肯定地必须不让那种事重演。

——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富尔顿演说》

材料2: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政权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

……重大责任落到了我们身上。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

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材料3:

正如以前的慕尼黑政策放纵了希特勒侵略者一样,现在对美国和帝国主义阵营新政策方针的让步,必然会使这种政策方针的制定者更加跋扈,更富侵略性。

因此,各国共产党必须在各方面加强对帝国主义扩张与侵略计划的抵抗……

——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

《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

(1)材料1中所说“前不久”发生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

从材料1中看,丘吉尔对这次战争前英、法、美推行的政策持何种态度?

请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6分)

(2)材料2中杜鲁门所说的两种生活方式指什么?

比较材料1和材料2丘吉尔和杜鲁门的演说在观点上有什么相同点?

(6分)

(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

(4分)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本主义阵营

对峙的政治措施

杜鲁门主义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对峙的军事组织

对峙的经济措施

(4)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世界格局正发生怎样的变化?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归纳能力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根据材料提示的时间1946年可知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联系“肯定地必须不让那种事重演”得出其态度和理由。

(2)问结合材料出自杜鲁门的演说分析出这两种生活方式分别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与丘吉尔的演说从遏制苏联的角度进行比较;第(3)问和第(4)问是对课本知识的回顾,联系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丘吉尔持否定态度,理由是他认为二战本来是“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止住”的战争。

(2)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相同点:

都认为社会主义的威胁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自己的国家必须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3)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对峙的政治措施

杜鲁门主义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对峙的军事组织

北约(帝国主义)

华约(社会主义)

对峙的经济措施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4)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对立,两极格局正在形成。

28.(2011·厦门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2: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3:

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

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美国等西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美国等国家帮助制定。

(1)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5分)

(2)你同意材料2中的观点吗?

说明你的理由。

(5分)

(3)联系材料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二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解析:

(1)问需从冷战的含义入手,冷战是指除直接武装对抗(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注意材料2的立场:

为美国做辩护。

回答时从美苏冷战的原因入手即可。

第(3)问联系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成功的援助等说明苏联政策变化的理由。

第(4)问要从两极对峙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角度分析。

答案:

(1)欧洲冷战:

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遏制苏联;苏联和东欧针锋相对,成立华约组织。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

亚洲热战:

美国发动或参与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不同意。

理由:

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两国的猜疑和不信任;美国积极推行霸权主义,积极反苏、反共。

(3)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恶化;“苏联模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4)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