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和《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3986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和《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程改革和《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程改革和《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课程改革和《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课程改革和《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和《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docx

《新课程改革和《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和《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改革和《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docx

新课程改革和《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

新课程改革和《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彩琴

山东济南 2005年12月8日

各位老师:

上午好!

   刚刚获知我的发言时间被压缩了20分钟,我感到有点惋惜,不过这也给了我更大的挑战:

我要在很短的时间里把我的思想跟大家交流一下。

我把我的题目改了两个字,我原来报上的题目是“新课程改革和《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后来我准备时发现我的“对策”不一定对各位有用,因此我就把它改成“问题与思考”,希望我的思考能够给各位一些切入点或者灵感,咱们一起来解决英语在课改中的实际问题。

每个老师手里拿的《会议手册》里面有我的一个简介,那个简介只是关于我的personalinformation,所以也没有什么秘密,今年我整好40岁,应该是“四十而不惑”,但是我的标题里就带着“思考”,这些“思考”就是我的困惑。

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

   一、英语教师认识中的主要误区

   我今天讲的全是我的思考,也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87年大学毕业后就到了河南师范大学任教,然后在课余时间兼任高三补习班的课,因为我要从初中到高中整个一轮在高三补习班这一年里面完全走过来,感悟教材,所以各位老师手里用的教材我几乎全都用过,而且我到全国各地不同的地方去讲,他们用不同的教材,我要提前介入不同的教材来看这个教材的理念、编写以及重组教材过程中的困难与困惑或者说是快乐,这个发现不是我凭空想象出来的,我这人从来不做“飘在云上”的空事,我要的一定是“两脚踏在地上”的那种感觉,因为我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是跟中学老师在一起度过的,所以这个认识都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也许其中就包括在座老师的认识。

   我首先谈谈对《课标》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1、《课标》过空、过高、难以实际操作;

   2、《课标》与应试教育水火不容;

   3、《课标》指导下的新教材过于繁杂;

   4、教材就是“圣经”,不能有丝毫的更改与异议,否则将是“亵渎”!

   5、课堂上只能用英语教学,不能用母语;

   6、课改是教师的事儿,不用跟学生商量。

   这是我列举出来的前六个最突出的误区,其实这些都是老师们很正常的看法或反应的问题,我之所以把它鉴定为误区,是因为对《课标》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一个人站在从实践提炼出来的理论层面来理解、领悟一些纲领性的文件、教材以及一个老师的一节课的时候,都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认为《课标》过空、过高,可能是很多一线老师的第一反应,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研究《课标》里的某些细则的规定,我们认为并不过高,也不过空。

因为从定义上来讲,《课标》应该是最低的要求,最起码我们应该做到这一点。

如果我们认为它过高、过空,请各位老师换位思考一下,会不会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层面、理论层面不够高,因此我们就觉得它很高、很空呢?

其实很多东西都是相对的。

我一直喜欢换位思考,很多问题,包括生活中的、工作中的、做学问里的等等。

如果我对一个人有看法,认为这个人怎么这样,我就换一个角度来评价他/她,也许就会觉得这人还不错。

其实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换位思考的方法,如果你认为《课标》实在是过高或“自己踮着脚还够不着”的话,我就建议各位多读些书,然后你会对《课标》有新的认识。

当然我不是说《课标》就是最棒的,我对《课标》有我自己的看法,我后边也会说到。

再就是说《课标》里一直在倡导“以人为本,素质教育”,课改也是在“以人为本,素质教育”,那么这是不是跟“应试”水火不容?

昨天包(天仁)教授也讲到了,乔玉全处长也说到了这些问题,其实我们认为这两样压根就不是相对的,它只是“人民内部的矛盾而已,并不是敌我的矛盾”,那么这个矛盾怎么去协调、怎么去处理?

那就看老师如何去驾驭课堂教学。

我们认为最佳的一节课应该是素质理念指导下的应试教育,这个应试不能是题海战术,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去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老师要培养学生一些学习策略,这样的话,这两者会有机结合在一起。

我非常遗憾,我还没有在全国研讨会上做过课或者给大家展示过课,我希望以后能有机会。

我在很多省级或者再低一级的范围里做培训的时候,往往要占用一天或者两天的时间,我首先讲理论上的学习策略或者教学策略,然后我给大家上课,把我讲过的东西付诸于实践,接下来让大家评我的课,再接下来大家再讲课,我再评大家的课,这样的教学模式或者说互动模式是我最喜爱的。

昨天晚上我和郑州五十一中教务处的李主任在讨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最好?

就是老师展示常规课,不要多媒体课,不要优质课,平常怎么上就怎么上,当然如果你平常上多媒体课,那就上多媒体课,你上课,我听课。

我听完后首先从个人角度对你这节课非常客观地从各个方面做个评价,包括你的teachingbehavior,包括你的任务设计、步骤的处理以及步骤之间的过渡等等,全部做评价,然后大家再来评。

或者大家先评,我后评,都没有问题!

这样做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都能够真正知道哪儿好哪儿不好,从而确定一个非常具体的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方向,其实这样的教学形式是最佳的模式。

上个月在北京的外语教育学会的年会上,刘骏老师提出中国教育模式的弱点:

我们国内很多的单位机构把老师们送到国外去,让老师们吸收国外先进英语教学的经验,但是很多老师到了国外没有被外国老师改变,而是中国的老师们到了国外把外国的老师们改变了;同样,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讨会”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一个教授说:

中国派了一拨人到新加坡去进修也好,还是她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代课也好,她发现每次都是她被学生改变了,而不是她改变了学生。

这说明我们中国的老师力量非常强大,有点stubborn!

我们的老师一点儿都不让步!

教师一堂课讲10分钟,我们(学生)活动40分钟,不可能!

教师一定要讲40分钟,我们(学生)最多活动10分钟!

但是也有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

其实应试和素质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的,一点儿都不矛盾,更不可能成为敌我矛盾,要想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要看老师自身的素质怎么去驾驭了。

   再就是有人认为新教材过于繁杂。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国内推得规模相对来说大一些,今年开始有毕业生了,也就是初三和高三,明年参加中、高考的学生都应该已经是新教材的第一拨毕业生甚至是第二拨。

我第一次接触到用新教材去做培训的时候,我往台上一站还没有说话,就有老师拿着教材往我眼前一摔,说:

“什么玩意儿!

我从头翻到尾,从尾翻到头,Icannotfindthewordlesson!

你告诉我今天一个课时讲到哪儿停,明天的课时又讲到哪儿停?

…”我回答说:

你听完我的讲座后如果还不明白的话,再来问我。

这种现象留给我的思考是:

老师们为什么如此痛恨这本书?

因为没有lesson!

因为人教社的老版本是一个单元四个lessons,不用备课就知道今天就讲到这了!

但是新教材没有lesson!

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再切入:

老师比较懒,懒得动脑筋去界定WhereshouldIstarttoday?

连这个脑筋都不舍得动。

而且现在的各类编辑也捕捉了老师的这种心态,把课本的contents做得与以前的contents完全不一样!

现在的contents占据了两个版面,花花绿绿的:

Title,Topic,Functionalitem,Structure,Reading,Writing,LearningStrategy.而且每个单元一打开就是goals,这些原来都是老师自己备课时必须准备的内容,现在不用老师准备了,编辑们都帮老师把课备好了!

还有教参里边什么都有,但是老师只看其中的answerstotheexercises.人教社有位编辑曾经非常遗憾地对我说:

“我很难过,我到全国各地培训完以后,发现老师们就没把我们编辑的教参当教参,而是当练习答案了!

早知如此,我们还不如当初就只给老师们提供十几页活页就行了!

那样我们还可以节省纸张和精力。

我们给老师们提供那么多的任务设计和文化知识,他们统统都不看。

”同时,一些教辅类的编辑们也迎合老师们的心理,为了让老师多订购他们的材料,他们就把老师们该做的事,都在材料上做完了!

这样,很多老师上课连课本都不拿,给每位学生发一份材料:

“OK,todaywewillhavetodoalltheexercisesinit.”然后学生们就开始做,做完材料收回,第二天正确答案一公布,让大家checkyouranswers。

如此看来,我觉得英语老师的工作变得easierandeasier,这是我亲眼看到的、体会到的东西。

其实有些东西在“帮助”我们教学的同时也扼杀了我们自己的能力,可能被扼杀者是快乐的。

教材是不是圣经,我们应不应该改?

我们当然有权利去质疑它。

我一进门的时候工作人员给我一张表,让我来填。

我觉得这个表里面有个问题,我讲完后你们就能回答,就是最后一个问题,“请你简单描述一下你心目中好的英语教材应该具备的特点”,我待会儿专门讲好的英语教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你只要记录,这个问题就可以得满分。

   有的老师认为课堂上只能用English,不能用Chinese,我反对!

而且对很多省级,甚至包括国家级的优质课都要求做课的老师必须全英教学。

为什么用全英教学?

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其课堂上使用的母语或英语所占的比例分配是不一样的!

如果只用英语讲课,有很多问题会越讲越难,越描越丑,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讲哪儿了!

有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应该可以适当使用汉语。

所以老师们应该灵活机动来处理,不要认为用全英讲课就是高水平的课。

有时我到很多地方听课,老师因为我的到场会临时把课堂用语变成英语,而我一听就知道该老师平常很少讲英语,他今天的英语是挤出来的,不是classroomEnglish,而像是在背一篇书面论文,因为他说的每个句子都是主谓宾定状补非常完整的!

有的老师认为课改是老师的事,根本不用和学生商量!

课改最终的受害者或受益者是学生,咱们是在说人家的事,你不跟人家商量,这是不是有点侵权的嫌疑?

我最近一直在忙着两个省级项目的结项研究报告,里面有一份是高中生对《英语课程标准》的接受能力的调查,其结果是学生对《英语课程标准》的接受能力远远高于我们老师们的预测。

这里涉及到的其实是《课标》里面“以人为本”的问题。

   二、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英语教师的这些误区是怎么产生的呢?

下面这些内容是我经过改编的,原版是《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文章。

我之所以引用其中的一些说法,是因为我发现它跟我的感觉一模一样,不谋而合!

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的根源大多来自于老师自身。

   1、视野不宽:

教书乏招;搬教参,教不活。

   由于教师的视野不够宽就造成了教书乏招,因此就只能做到搬教参,而且还只是搬教参里的keystotheexercises,这样肯定教不活,其课堂是死板板的!

   2、底蕴不厚:

创新乏力;无法面对互动生成的课堂。

   这个底蕴指的是教师的文化底蕴,因此创新乏力。

有的老师说:

我都教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了,我特别想来个创新!

而且《课改》也要求创新,我就创新一次吧!

结果往往是教师自己“遍体鳞伤”,没有创出来一点儿效果!

没有办法来面对互动生成的课堂。

学生的灵感特别多,精力特别饱满,情趣也特别广泛,但是教师没有办法面对这样的听众,因为教师不敢亲自把这个“网”打开,担心收不住,因为教师的底蕴不够深。

   3、修养不足:

育人乏术;责任心似乎很强,艺术性却很差;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

   这里的修养指的是教师的文化修养,包括教师最基本的、作为公民的修养,因此就造成了一个问题:

育人乏术。

我一般到一个学校去听课时,教务处主任或者负责教学的副校长都会对我说,“我们希望你能去听被推荐的老师讲课”。

我说,“能不能给我点儿自由?

就是我想听谁的课就听谁的课?

”他们往往会说,“最好不要这样!

这样会打乱我们正常的教学秩序!

”他们给我推荐的大都是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等拥有很多荣誉称号的教师,我发现这些人的责任心(似乎)特别强,强到我都为之感动的地步!

但是教学中的艺术性却相当差,差到让我觉得很可怜!

而且这些老师的自我感觉特别好!

但是他们的反思能力低下得也让我感到可怜。

我听到有的老师当着我的面,板着脸对学生说:

“我恨不得把我的心都拿出来给你们吃,你们竟然不知道好歹!

”这句话说出来后,我首先摸摸我自己的心脏部位:

我绝对不舍得把我的心拿给任何人吃!

给别人吃了我还怎么活呢!

再说有必要这么奉献自己吗?

其实说这句话的人本身就不配这个荣誉称号。

这种话是不能对学生说的!

当时有个学生在底下嘀咕了一句:

“我们不吃动物内脏!

”。

我很庆幸那位老师没听到这句话!

各级领导一直要求老师做蜡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我从来不赞成这样的口号。

为什么要我们死了才能换取别人的幸福?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和别人一块儿幸福和快乐呢?

我总盼望着我能再活500年,像歌里唱的那样!

如果真能够那样的话,我的精力、我的热情、我的困惑也许能跟大家分享的时间更长!

我从来不希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在努力:

自己亮着,同时照亮别人!

   4、情趣不多:

生活乏味;人未老心先衰;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往沟通。

   情趣不多是老师都能发自肺腑的感觉到的。

因为应试教育把我们折磨成这样的:

我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培养我们的情趣,更没有时间去读其它的书!

老师们读的书几乎全部是课本和教参,可怜得不得了!

情趣不多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

生活乏味。

而生活跟教学密切联系着!

如果一位老师没有生活,或对生活没有感悟,那么他的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或者不可能是生动的!

我总是说,现在的中小学英语老师只有“生存”没有“生活”!

你天天只是在想howtosurvive——survivetheexams,survivethecolleagues!

比如高中英语的教材里问道:

牙签除了剔牙还有什么用?

老师们说:

我连一日三餐都没时间吃,哪儿有那功夫去剔牙啊!

经常吃完了饭口都不漱、就去上课了!

生活的乏味造成了人未老心先衰,或者连人带心一块儿衰了!

如果教师缺乏阳光,每天都是阴沉着脸,到了学校看谁都不顺眼!

对校长不敢撒气,于是只有对学生撒气!

看着什么都像戴着墨镜似的,都是阴暗的,没有光亮的!

最后的结果不外乎就是难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在《课标》里我发现有一句话:

老师迫于课改的压力,主动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等,但是老师是被学校领导拿着鞭子赶着去做这件事,老师觉得自己一腔热血,但是表现出来的都是冷冰冰的!

这样学生不会愿意主动跟教师们接近的!

   5、初中过分强调“听、说”技能,高中过分强调“读、写”技能,从而造成学段不衔接,影响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我们中国的教学实际是阶段性的:

小学只负责小学,初中只负责初中,高中只负责高中,大学只负责大学!

因此就出现了阶段性的分割,而这个分割是人为造成的!

初中部分过分强调listening,speaking技能的培养,而高中又过分侧重了reading,writing两种技能的培训,因此就造成了学段之间的不衔接,人为地造成了verygreatgap,影响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课标》提出来的最终目标,也是我们所有人都想达到的最佳状态,就是能够让学生学了就能用。

让我觉得不好意思的是我们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老师的摇篮,如果说中小学老师的素质不够好,那只能说我们的任务没有完成。

所以我很多时候在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

有没有满足中小学英语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我的学生是不是个个都是合格的“产品”?

   6、忽视了单词的内涵(connotation);

   7、忽视了单词的语域(register);

   我们中国的英语教学经常忽视词的内涵(connotation),致使学生对词的内涵把握不太准确。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忽视词的语域(register)。

我们从头到尾翻过所有的教材,有的教材好一点儿,在单词后面加个括号,注上formal或者informal,还是colloquial,slang。

但是从我开始学英语到现在,我见过的这样的教材不多,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个单词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是口语的还是俚语的,因此我们在学这些词的时候没有这种意识,在用的时候就更没有这种意识了。

而这个问题最突出暴露在我指导研究生写论文的时候。

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是用英语写的,要求15000词以上。

一开始阅读的时候感觉很别扭,后来才发现主要是因为有不少语体不对的选词或句子。

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该属于很正规的文体,但是里面有很多口语化的词或者句型。

如果学术论文里出现大量的ofcourse,是不可以的。

语体不对,内涵不对,就很难准确使用语言,就会影响交流,甚至冒犯对方。

我们中国人学英语时注意词的内涵和语域的不多。

我从学英语到现在没有人告诉我这些,都是靠自己摸索。

   8、对优秀教材的特征了解不够。

   再好的教材也会存在问题,再不好的教材也有优秀的地方。

优秀教材的主要特征是:

   1)教材一定是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跟教师的生活经验应该是吻合的、一致的,因为咱们都是人,都在过着一日三餐的生活,而且中小学教师跟学生的生活再一致不过了!

每天他们几点钟起床你也起床,他们几点钟上课你也上课,同呼吸共命运的!

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就是你的生活经验。

   2)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知识。

如果教材做到这一点,我们作为使用教材的人也必须把这个权力给学生,就是能够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时间跟权力,在课堂上或者课下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不断让自己的知识框架更加完美,达到终生发展的目标。

   3)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把这个叫做“三位一体”,这也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

举个例子,比方说人教社初一的第一册有一个单元,“Doyouhavea……?

”我听过一位老师上这个单元的课。

她设计的任务就是先讲“Doyouhavea……?

”这个句型,然后让学生们去活动。

老师说:

“现在都去后面问问听课的老师都有什么?

做个小小的调查,然后汇报。

”一个初中生走到我前面,挠挠头,说:

“Goodmorning!

”因为当时是下午,而教材上却是上午,我就说:

“Goodafternoon!

”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

“Goodafternoon!

”然后他看看我桌子上放的笔和纸,问:

“Doyouhaveapen?

”我回答:

“Yes,Ido.”而且我还调皮地将笔举给他看!

他又接着问:

“Doyouhavea手机?

”我回答:

“Yes,Ido.”他后面的学生都问了我同样的问题。

于是我就说:

“宝贝儿,你能不能问我桌子上没有的东西?

要不然别人会问咱俩:

是你眼神不好使还是我的眼神不好使呢!

”在点评这节课的时候我对老师们说:

“可不可以将指令给得再清晰到位一些?

将任务设计得再真实一些?

学校即将举办秋季运动会,这节课能不能和秋季运动会联系起来呢?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各自拥有的体育器材等报名成立校运会准备小组,争取在校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为班集体争光!

现在请同学们帮助老师统计一下班里每个人都有哪些现成的体育器械,有什么样的运动兴趣爱好,能够报名参加什么样的项目,例如Doyouhaveaping-pong?

Doyouhaveabasketball?

这样的调查能把知识、能力、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我理解一堂课上的再好再不好,备课时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起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知识目标,这里面应该包括重点和难点;第二,能力目标,就是学完这些重点、难点后要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层面上达到什么样的层面;第三,这节课我培养了学生什么样的情感。

爱国?

爱班?

还是爱环境?

互相帮助?

还是回家帮父母排忧解难?

等等,好的教材应该留给教师这样的空间去发挥。

   4)留有较大的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使教师能够将个人对于教学内容的

   构想和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

从具体教材的安排上来讲,初中的英语教材有很多这样的空间,可也正是因为这点空间激怒了不少的一线教师。

我曾到一个学校去跟踪听课,一位初中老师说:

“英语一星期占了三天早读,我就搞不懂,我们现在的早读还能读什么?

除了instruction这些句子外,没有什么可以读的内容!

以前的课本还有reading可以读。

”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也肯定是原来人教社的编辑没有想到的问题!

老师们还说:

“书费这么高,空白处还那么多,干嘛不把空白处添加些优秀的段落让学生们去读呢?

这样既能解决早读的问题又不至于浪费纸张”!

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喜欢有空白的地方,而且最近出版的一套书我觉得挺好的,那本书我最欣赏的不是它的内容,而是排版,每页右边都有空白的栏目,还有一支鹅毛笔,提示读者这是方便他们随手记笔记的!

我最喜欢这样的书,如果不是这样的书我就会把所有的边距都写得满满儿的!

我喜欢这个空间是因为它能够让教师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构想和经验、知识完全融入到教学中去,这样就可以把教师个人的特点、教学风格完全融入教学,这才是你的教学而不是别人的教学。

所以有的时候我的课上出来,别人可能认为不错,想去模仿,但是模仿不出那种味道,因为两个人的教学风格、性格、教育背景都不一样!

优秀教材通常都具备这些特点。

关键的问题是如果我们老师没有理解优秀教材的这些特征,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特征,那我们的课可能还不会出彩。

不少理念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其本质的东西。

   我认为教材的主导权必须交给教师,应该让教材服从教师,而不是让教师服从教材。

当然这里边隐含着许多操作的过程,比方说选教材,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没有权利选教材。

我了解的情况大都是教材一般都是不太懂英语教学的人给我们选定的。

在中国,教材的选择一般是属于行政命令的,我们教师自己是没有权力去选择教材的,这就造成了老师不得不服从教材,被动地接受教材。

只要是被动接受,对教材的情绪一定是抵触性质的。

其实,教材完全靠老师去理解、去执行。

假如教师对教材没有深刻的理解,再好的教材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既然领导把教材给咱们订好了,咱们就应该学会带着欣赏的目光,去发掘教材中可爱的地方、可贵的地方、优秀的地方,把它阐述好了,让咱们的学生能够学到东西。

如果教师死抠教材去教的话,就不会思考教材以外的事,比方说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

为什么要用这个程序来教?

我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机会?

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你就不会去考虑了!

还有的时候我希望老师能够站在编辑的角度来捉摸为什么教材这样编,肯定有他们的道理!

就像做题时,我们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去揣摩出题人的心理,他想让你选哪个答案,你就去选!

我们要换位思考。

我认为教师应该站在教材之上去看待教材,不要把教材看得很神圣。

如果我们将教材比喻成一桌菜,你坐在桌子的旁边,跟每一道菜平起平坐,那么你只能看见一桌菜,却看不见哪道菜是最棒的?

哪道菜是最贵的?

哪道菜是最有营养的?

你起码要站起来,要高于这桌菜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吃到你最喜爱的那道菜!

如果你没有站在这个高度,那就只能是什么菜转到你这儿你就吃什么,无论你爱不爱吃。

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在使用教材之前,先退出教材,站在比教材高的地方,这个地方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水平。

我们要用理论水平来审视、感悟、整合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各项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教社的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位有十一个板块,如果按部就班地串讲这十一个板块,所有的任务都可能完不成。

教师应该站在教材之上看教材:

先讲什么?

哪个最重要?

这个讲完后,接下来讲什么?

怎么能把其它步骤串起来,做到环环紧扣?

比如教材中有两个reading。

是把第一个reading作为精读去讲,还是把integratingskills中的那个reading作为精读去讲?

这个需要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我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