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
《27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7题研究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7题研究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
(时间:
20分钟 满分:
48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137页)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角度
题号
政治制度
明代监察制度
1
清朝家国同构的机构设置
2
明清科举制
3
经济模式
官俸形式的变化
4
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关系
5
明清时期衣料变化
6
清代租佃关系的发展
7
社会风气的变化
8
思想文化
程朱理学的地位
9
阳明心学
10
晚明民间社团的出现
11
科技发展
12
1.(2019·湖北七市联考)明初,设六科给事中,史载,“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参科,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
”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
A.导致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B.加强了对全国官员的监察
C.引起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D.减少了行政决策中的失误
解析:
D “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其功能是审核,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D项;“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加强了君权,排除A项;材料中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而不是全国百官,排除B项;“掌封驳之任”不至于中枢决策发生异变,排除C项。
2.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物的机构。
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
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
材料表明( )
A.清政府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B.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
C.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
D.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
解析:
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征。
材料体现出,内务府作为政府行政之外的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其收入与支出与国家财政往往有交叉的地方,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征,故A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出政府腐败的问题,因而B项与题意无关。
C项不符合史实,清代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材料并未体现出内务府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因此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
3.(2019·湖南永州一模)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出题大多取自《四书》《五经》中的成句或一章,要求“代圣贤立言”,并以宋代程朱理学为依归。
这一做法( )
A.旨在丰富考试内容以完善科举制
B.开始确立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
C.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并推动了社会变革
解析:
C 本题考查我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材料反映明清科举考试依据《四书》《五经》命题,代圣贤立言,不许发挥个人见解,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文化、束缚人才,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故A项错误,C项正确。
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确立是在南宋之后,故B项“开始”说法错误。
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是资本主义,题干中做法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违背了这一历史潮流,故D项错误。
4.(2019·河北衡水摸底)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期
西周
春秋
战国
东汉
唐中期
至清末
主要
形式
田邑
实物
实物与
货币各半
货币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解析:
C 由实物到货币的转变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
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的是经济制度的变革,而不是政治制度的变革,故B项说法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征收实物——粮食作为赋税;唐中期到清末,货币逐渐成为征税的主要方式。
可见,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
俸禄制度的变革与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无关,故D项错误。
5.明清时期,兴起于民间的金龙四大王信仰,由民间护佑漕运的水神上升为国家祭祀的黄河和运河之神,大运河沿线、黄河下游河段形成了庙宇密集的祭祀带,并向周围地区传播。
这说明( )
A.政府推崇金龙信仰以强化统治
B.国家祭祀利于扩大漕运开发范围
C.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经济的命脉
D.民间与官方漕运安全的诉求一致
解析:
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漕运对巩固政权的重要性。
材料“由民间护佑漕运的水神上升为国家祭祀的黄河和运河之神”,旨在说明明清政府与民间都有渴望漕运安全的愿望,明清时期政治与经济中心分离,仰仗东南经济漕运地位尤其重要,故D项正确。
材料信息表明政府的目的不是强化统治,而是保护漕运安全,故A项错误;国家祭祀说明漕运的重要,对扩大漕运开发范围没有直接作用,故B项说法错误。
材料突出黄河和运河的重要,C项说法不全面。
6.(2019·广东惠州调研)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
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字。
据此可知( )
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
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
解析:
C “绵”字的广泛使用,说明当时的衣被原料是丝,明清时期,棉布成为民众衣被主要原料,“棉”取代了“绵”的地位,C项正确;从两字的构造看,“棉”与“绵”相比并未简化,A项错误;棉纺织业的进步,不能表明丝织业的地位下降,B项错误;材料没有文化认同的信息,D项错误。
7.清初采取多种措施裁抑江南缙绅地主的经济、政治特权,缙绅势力明显衰落。
与佃农同属“凡人”身份的庶民地主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有( )
A.土地高度集中B.主佃依附关系松懈
C.阶级矛盾激化D.江南文化地位衰退
解析:
B 由材料可知,清初特权阶层缙绅势力衰落,而在政治上、法律上与佃农处于平等地位的庶民地主迅速发展。
庶民地主由自耕农或佃农发展而来,并无政治特权,因此其与佃农之间是收租者和纳租者的契约关系,故B项正确。
庶民地主的发展反映了A项说法与材料内容相反;裁抑江南缙绅地主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故C项说法错误。
D项明清时期江南文化、经济进一步发展,江南文化地位进一步加强。
8.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的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这反映了( )
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B.国人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解析:
A 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材料“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表明随着江南一些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富裕,追求奢华享受之风盛行,逾越传统服饰等级,故A项正确。
在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等级秩序森严,B项说法错误。
C、D两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9.(2019·河北保定二模)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
“四书”地位的提升( )
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
解析:
C 宋代理学兴起,南宋以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
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清延续了这一趋势,“四书”的地位也随之提升,故正确答案为C。
10.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
王阳明的这一主张( )
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
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
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
D.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解析:
A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这一理论肯定了个体思考认识的独立性与主动性,人人皆可依靠自己的“本心”来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这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也是对过去一贯绝对服从圣贤之说的某种反叛,A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但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不可能有效提升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B项错误;心学本身就是宋明理学的组成部分,在封建社会后期理学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利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抑扼杀人性,C项错误;心学引发明清三大思想家的反思,主张回归先秦儒学,D项错误。
11.(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
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解析:
D 本题考查晚明经世致用思潮。
根据表格中对各个会社的描述看,批评时政、发展工商、讲求实学,这些都是明清进步思潮的内容,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新兴工商市民阶层的要求,故D项正确。
明代实行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故A项错误。
表中信息不能反映出“中小市镇大量兴起”“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的内容,故B、C两项说法错误。
12.(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
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解析:
D 据“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体现轻视理论的特点,故D项正确。
(时间:
20分钟 满分:
48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138页)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角度
题号
政治制度
明朝内阁制
1
明代注重儒家伦理
2
明代政治与伦理的结合
3
明代边疆秩序与巩固统一
4
经济模式
清代摊丁入亩的影响
5
明代农业商品化趋势
6
明清儒家思想对商业行为的影响
7
明代基层治理
8
思想文化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变化
9
经世致用思想
10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11
明朝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
12
1.(2019·江西重点中学联考)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
这种状况( )
年限
1年
以下
1~
2年
2~
5年
5~
10年
10~
15年
15~
20年
20年
以上
阁臣
数(人)
30
37
42
25
12
11
4
占比
(%)
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解析:
D 根据材料我们发现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任期在2年以下的占比接近半数,频繁换阁臣,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项符合题意。
2.(2019·清华大学能力诊断性测试)明代《崔氏族谱》规定: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此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族谱的规定体现了( )
A.僵化的程朱理学束缚人心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要求百姓存天理灭人欲D.儒家的伦理化为生活秩序
解析:
D 材料中的族谱反映了儒家的伦理道德,但是,这些内容即使在当代也是社会提倡的美德,与“僵化”“灭人欲”无关,A、C两项对族谱的消极评价错误。
儒家伦理道德并非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项错误。
族谱、乡约等都是运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社会生活秩序的产物,D项正确。
3.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
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
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
这些规定( )
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
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
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
解析:
A 本题考查明朝利用道德伦理维护政治统治的国策。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将纲常伦理与政治相结合,意识形态与政治相统一,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故A项正确。
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体现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
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政治统治渗透纲常伦理观念,而不是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
材料没有体现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排除D。
4.(2019·山东济宁二模)明太祖强调:
“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
”明成祖也认为:
“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
”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 )
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
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
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
解析:
D 题干中提及明太祖、明成祖重视处理与“蛮夷”关系,既要武力威慑同时又要以怀柔拉拢,意在稳定边疆秩序巩固统一,故选D项。
5.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表。
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府因素是( )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洪武年间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乾隆年间)
10亿亩
4.1亿
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藏人口
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
B 本题考查清代的赋税政策“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清雍正时期在全国推行的废除人头税,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只按田亩征收赋税的政策。
这一政策使百姓没有必要再隐瞒人口,因此出现了表格中清前期人口较明初人口有大幅增加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
A项属于经济基础因素,不符合题意;“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指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缴纳赋税的制度,其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但征收对象仍含人头,故C项说法错误。
重农抑商政策是明清时期都有的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
6.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一变化( )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解释能力。
材料中“三角洲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说明农业的商业化趋势增强,主要农产品进入市场,推动商业经济的发展,从而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故答案为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是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材料中的变化与此无关,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这种经济现象与货币种类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
7.(2019·山东潍坊二模)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
B.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
C.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
D.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
解析:
C 材料说明明清时期商人讲求信誉,以儒商为追求,光宗耀祖,这些都是儒家提倡的价值观,说明商业行为受到儒学的影响,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商业与农业关系的信息,A项材料不能说明。
B项表述本身错误。
材料中修建宅院不利于资本积累,D项错误。
8.(2019·广东广州测试)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
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
A.基层社会治理加强B.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
C.经济发展水平趋同D.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
解析:
A 据材料可知,明朝加强了对江南地区重要市镇的政治管理,因此江南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得到加强,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明代江南市镇受到中央的有效管理,并未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江南市镇受到中央有效管理,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趋同,排除C项;明朝派往江南市镇的官员是县丞、主簿、同知等行政官员,与军事功能无关,排除D项。
9.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
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
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私欲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解析:
C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
材料“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私欲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反映了新兴工商市民阶层的利益,他们要求发展工商业,追求物质财富和个性解放,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
追求个性解放是进步表现而非风气败坏,A项错误。
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是在近代以后,故B项错误。
明清时期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故D项错误。
10.(2019·云南昆明模拟)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
“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
”潘耒认为顾炎武( )
A.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B.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C.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D.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
解析:
C 根据题干“详考其得失”“民土风俗”“元元本本”“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可以看出潘耒认为,顾炎武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体现的是求实的批判精神,C项符合题意。
11.(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炉,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
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反映了( )
A.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
B.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
C.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
D.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解析:
D 《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说明《红楼梦》在民间极受欢迎,即《红楼梦》是世俗化的文学,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不相符,且表述过于绝对,皇帝好恶不可能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故A项错误;《红楼梦》的创作揭示了社会的腐朽及衰亡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学家的使命,故C项错误。
12.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改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
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
这种现象( )
A.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B.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
C.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D.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解析:
C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市场的形成,体现了文化的商业化趋势。
富商大贾受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其欣赏的文化产品一般是世俗化的作品,C项正确。
材料中富商大贾的做法无法改变封建政府的政策,A项错误。
材料体现富商大贾希望改变自身社会身份和地位而采取的手段,而非结果,从材料体现不出士、农、工、商结构的变动,B项错误。
“经世致用”是指做学问应以治世、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