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3555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统编版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统编版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统编版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统编版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统编版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统编版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观潮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语文要素】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的描写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江的壮美。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重点)

4.初步了解诗歌《浪淘沙》(其七)的意思。

一、激趣导入,释题,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

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思考:

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

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

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课件出示单元导读,反馈指导。

3.师小结: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不一样的美。

学习时,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一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

习作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

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

提问:

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

[“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

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

[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3.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

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

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

等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任务。

(1)读课文,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2)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谁观潮?

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

观的是什么潮?

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

字词。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

先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再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精准指导。

预设:

“昂”“鼎”“崩”。

(2)课件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复习认读。

3.反馈指导:

朗读。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确、读通顺了。

4.反馈预习指导:

粗知课文大意。

(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

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

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

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

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5.师小结:

同学们做得真好。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怎样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

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从哪里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2.反馈指导。

预设:

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

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

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

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一想,“奇观”是什么意思?

“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

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

奇观:

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

世界上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

(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

(板书:

天下奇观)

5.导语:

那么,课文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出示任务:

默读课文具体写“我们”观潮的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6.反馈指导。

(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部分1:

第2自然段。

大意:

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

那时江面很平静。

(板书:

江面平静)

部分2:

第3、4自然段。

大意:

午后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

(板书:

两丈多高山崩地裂)

部分3:

第5自然段。

大意:

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

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1.导语:

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2.出示任务:

借助板书,同桌讨论: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预设:

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去后”,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

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

我们一起来学学。

出示任务:

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其七);结合生活体验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向同学或老师提问解决。

2.反馈指导。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

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预设:

吼地:

惊天吼地;触:

撞击;须臾:

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

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出示任务:

朗读《浪淘沙》(其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反馈指导。

(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

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3.师小结:

我们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

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重点)

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难点)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2.提问:

[出示《浪淘沙》(其七)]谁能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呢。

二、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熟读成诵,想象说话,交流感悟

(一)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1.出示任务:

[课件出示《浪淘沙》(其七)]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与诗第一、二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第4自然段全部句子;第5自然段全部句子。

(二)熟读成诵,想象说话

1.出示任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几个画面,各是什么画面,分别是哪些句子描绘的?

(个体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

(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1)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四个画面。

(2)这四个画面分别是:

①潮头将来的画面;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指导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②潮头涌来的画面;句子:

第4自然段的内容。

(指导感情朗读。

③潮头过后余波涌来的画面;句子:

第5自然段第1句的内容。

(指导感情朗读。

④潮水完全过后的画面;句子:

第5自然段第2、3句的内容。

(指导感情朗读。

3.出示任务:

在这四个画面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画面?

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句子说说你想象到的这个画面。

注意内容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4.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学生说,用以上两个标准以及有没有用上自己的话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交流感悟。

1.出示任务:

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

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深刻的印象?

这个自然段写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给你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

尝试用有关的句子说一说。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

(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深刻印象:

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写了钱塘江大潮潮头的样子和潮水山崩地裂的声音;样子的句子:

再近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的句子:

那声音如同……震得颤动起来。

3.出示任务: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用实心圆点标记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词语:

“横贯江面”的“横贯”;“白浪翻滚”的“翻滚”;“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的“两丈多高”(提示:

一丈约等于3.33米);“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出示任务:

同桌互相检查背诵第4自然段。

教师再进行反馈指导。

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1.出示任务:

默读“资料袋”,结合“资料袋”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原因。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出示“资料袋”,学生读插图说话)能把“资料袋”的意思说清楚便可。

四、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如“潮”与“朝”,“据”与“剧”,“堤”与“提”。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点拨:

“滚”,右边的“衣”字中间是个“公”字,但第二笔是点;“顿”,第四笔是竖提。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的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再写两个。

[教学板书]

 

1观潮

一、天下奇观

二、江面平静(潮来前)

三、两丈多高(潮来时)

山崩地裂的声音

四、两丈来高样子:

横贯翻滚(潮去后)

出现白线

飞奔而来

风号浪吼

 

2走月亮

[教学目标]

1.会认“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等15个生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

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语文要素】

4.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月下的某个情景。

[教学重难点]

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这幅画。

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明亮的月光下,周围是那样静谧、美丽。

在小路上,小姑娘牵着妈妈的手,走在月光下。

她们看起来是那样幸福而美好。

2.题解:

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风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

(板书:

走月亮)

二、交流预习,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认读生字。

教师指导学生识字,重点指导辨析易混字和易读错的字。

(课件出示我会写的字)重点指导:

“卵”读“luǎn”,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里面的两个点;“填”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真”,里面有三横,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葡”和“萄”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下半部分的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

(二)指导学生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词语)教师重点指导下列读音和字形。

读音:

鹅卵石(luǎn);字形:

辨析“招待”的“待”与“侍候”的“侍”。

(三)课件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2.课文是用哪一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的?

用横线画出来。

3.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试着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试着概括每部分大意。

(1)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相关内容,解决课件出示的问题。

教师巡视并适当引导:

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有哪些?

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哪一句?

(3)指名学生分享结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师生总结:

“我”和阿妈走过了“村庄”“溪边”“村道”“田埂上”。

师:

文章通过“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将这些内容串起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大家分得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3):

写“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4~5):

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6~7):

写“我”和阿妈在村道、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8~9):

写走月亮时“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的画面。

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重点)

2.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月下的某个情景。

(难点)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在月光下散过步吗?

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这节课,我们跟作者吴然一起走月亮。

静静地走,走得再慢一些。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看看文章几次写到了走月亮,动笔把相关句子画下来。

3.生交流,师出示: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了解“反复”的表达方法。

(2)读读这4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内容相同,标点不同。

)依据以往的学习经验,结合每一句在课文中所处的位置,你能试着猜一猜作者会写些什么吗?

(第一处是对和阿妈走月亮的期待;二、三处省略号是省略了和阿妈走过的地方;第四处是和阿妈走月亮的幸福与快乐。

(3)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

中间两句省略了“我”和阿妈走过的其他地方(相机板书:

溪岸、石拱桥、果园、庄稼地、菜地);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开头是作者对走月亮的期待。

二、期待“走月亮”

1.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你从哪里感受到这份期待?

2.交流: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1)两个“升起来了”,从中感受到期待、兴奋之情。

练读。

(2)配图简介:

洱海附近是作者吴然的家乡,它在美丽的云南,不远处即是巍峨的点苍山。

瞧,它的形状像耳朵,因此当地人给它取名叫“洱海”。

3.交流: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

(1)“那样明亮,那样柔和”,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2)课文是怎么具体写“明亮”“柔和”的?

①照亮了点苍山、大青树、大道和小路。

②能不能这样写?

出示“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也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

(生讨论交流)

预设:

不能。

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介绍的;这句话与课文第3自然段紧密衔接;课文“也照亮了,照亮了……”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欣喜。

(师相机指导朗读)

③生活中你觉得什么能照亮东西?

(手电筒、太阳、灯塔……)那月光和这些光有什么区别?

(更柔和,更浪漫。

4.就在这样的静谧美好之中,“我”和阿妈走月亮——多么开心,多么令人期待!

(生配乐朗读)

三、体验“走月亮”

(一)学习第4、5自然段

1.师范读,生闭上眼睛静静听,边听边想:

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带给你什么感受?

2.交流: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1)说说想象的画面。

(2)明明是“闻到香味”“映着月光”,怎么是“流着”“流着”?

花瓣落到了水里,水就有香味了。

细细的溪水潺潺地流淌,山草、野花的清香也就随着溪水流动,空气中飘散着芬芳。

波光粼粼,月影闪闪,这景象真是美丽又奇妙。

3.这条细细的小溪里有花香,有月光,还有什么?

(交流:

灰白色的鹅卵石……都抱着一个月亮!

(1)有几个小水塘就有几个月亮,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多么神奇!

(2)“抱着”还能换成什么?

读一读,比一比。

(“映着”“捧着”“藏着”……“抱着”有温暖、温馨的感觉,让人想到了妈妈的怀抱。

4.是啊,作者也想到了自己的阿妈——引读“哦,阿妈……”,你有和妈妈在一起特别快乐的事吗?

5.师生进行模拟情境对话。

6.小溪留下了“我”和阿妈多少快乐的回忆。

(生配乐读第4自然段,试背诵)

(二)学习第6、7自然段

1.过渡:

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我”和阿妈又来到了村道。

细读第6自然段,你想到了怎样的景,又从中品味出怎样的情?

选择印象最深刻的和同桌交流。

2.想象画面,谈“所见”。

引导学生关注新鲜的词句,如“泼剌”“很满意地响着”“镀亮的银毯”“一塘新谷”。

调动各种感官(看、听、闻)来感受秋夜虫鸣鱼跃、果园甜香四溢、庄稼大丰收的景象。

3.体会情感,说“所想”。

(1)“我”在地里做些什么?

(出示:

春天,我们看油菜开花。

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

(2)想象:

“我”还会在地里做些什么?

又有哪些有趣的经历?

练习说话。

(出示)秋天,我们……;冬天,我们……

(3)作者的回忆里除了阿妈,还有什么?

阿爸经常不在家,陪伴“我”长大的是阿妈,“我”和阿妈走月亮,走出了月光下的美景。

还走出了月光下“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爱。

4.配乐读第6、7自然段。

齐读第6、7自然段,说说省略号省略掉的是什么。

(“我”和阿妈走过的其他地方,“我”和阿妈相伴的美好经历……)

四、回味“走月亮”

1.齐读第8自然段,交流体会。

补充:

这篇课文是作者长大以后回忆他的阿妈时写的,当时他已经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乡,十几年没有见过他的阿妈。

当他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2.是的,充满了对家乡、对阿妈的思念、怀念,所以文中反复出现了“我和阿妈走月亮”。

(再次出示4句话,生深情朗读。

[教学板书]

2走月亮

“我”和阿妈

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想到:

洗衣裳做小船看水塘

闻到:

果子的甜香

看到:

山树草花星星闪烁

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景美——情浓

(调动感官走月亮)四次“我”和阿妈走月亮

 

3*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通过扩词法,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学习《秋晚的江上》

(一)脑力风暴,走进诗歌

在黑板上呈现“()的江上”和“江上的()”,请学生进行自由联想,提出各自的想法并描述一幅画面。

(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画面美

学生自由朗读,呈现问题:

找出诗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来,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里的景色。

(三)展开想象,品析诗歌语言美

1.在第一节中找出最传神的两个词(倦,驮)。

试着用“驮”造句,你在生活中“驮”过最重的东西是什么?

为什么不用“背”“带”?

想象一下飞鸟驮着斜阳的画面,诗人眼前呈现的是怎样的景观呢?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2.找出第二节中的两个动词(翻,掉)。

想象一下,飞鸟一翻翅膀,把斜阳掉在江上,诗人眼前是怎样的景观?

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飞鸟更活泼,还是你见到的飞鸟更活泼?

为什么?

查字典理解“妆”和“红颜”,这是什么修辞?

为什么芦苇“妆成红颜”只是“一瞬的”?

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3.自由朗读,分享本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

(对景物的细节描写,大胆想象,运用修辞)

(四)诵读诗歌,领悟诗歌意境美

教师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学生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朗诵诗歌,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的意境。

诗人在诗歌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你怎样感受到的?

(五)了解小诗体会

对比《秋晚的江上》与《暮江吟》。

(六)尝试去认真观察你身边秋天的景物,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以及你的感受,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二、学习《花牛歌》

(一)读课题,想象画面

板书课题,引导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花牛歌》,齐读诗题。

说一说:

读了诗题,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用序号标出诗歌的小节。

2.小组合作学习。

(1)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卡片,并用生字组词。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分节朗读,在师生点评中指导学生读准“眠、霸占、滴溜溜、偷渡”的字音,读好“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这两个句子。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学第1节

(1)出示课文插图,提问:

这幅插图画的是哪一小节内容?

(2)学生自由读第1节,找一找这里写了哪些景物?

(3)指导想象:

花牛的颜色、样子、动作等;草地和剪秋罗的颜色、样子等;花牛、剪秋罗可能会说些什么?

学生边说,教师边写出关键词,如(黑白相间)的花牛、(软绵绵)的草地、(美丽)的剪秋罗等。

(4)指导学生凭借想象说出第1节所描写的画面,说说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

(5)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第1节。

(6)总结想象的方法:

抓关键词,从颜色、样子、动作、语言等方面展开想象,能让画面更生动。

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第2、3、4节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运用上面学的想象方法开展学习。

小组学习步骤:

(1)大声朗读诗歌,圈出这节诗写了哪些景物?

(2)逐句想象画面内容,再连起来说一说。

(3)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

(4)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

全班分享,重点指导第2节“眠”“霸占”,第3节“滴溜溜”,第4节“偷渡”的想象。

小结:

多么自由、悠闲的小花牛啊,指导学生讲述整首诗的画面。

(四)拓展仿写

1.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

发挥你的想象,仿写1~2节。

2.展示学生作品。

(五)课后延伸

《花牛歌》是一首诙谐有趣的儿童诗,课后学生还可以读一读儿童诗《秘密》《虫和鸟》,在诗歌花园中采撷最美的花朵。

[教学板书]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倦鸟归巢夕阳西下

抖落斜阳苇妆红颜景色迷人

画面美丽

花牛歌

坐眠走

做梦花牛行动图

4*繁星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理解积累“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

【语文要素】

3.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好。

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

(出示星空图片)看到这璀璨的星空,你想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巴金先生也曾多次看见这满天繁星,于是写下了经典散文——“繁星”。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词正音

1.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小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三个自然段。

2.读词正音:

(1)(课件出示:

密密麻麻、星群密布、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指名认读词语。

①(将“昧”字标红)看这个字,读mèi,是由一个“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