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学案.docx
《观潮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学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潮学案
课题:
观潮版本: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课
第一课时2011年9月2日星期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江潮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图片发挥想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培养朗读能力。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理解有关潮来时的描述,发展语言,培养语感,陶冶情趣。
重点: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钱塘江之“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难点:
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读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法:
看想说读相结合。
注重积累与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课型:
新授
学案
教师活动
(含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资源,导入新课。
(放录像,最精彩的选段。
)
1.观看视频,结合学生自己的搜集,初谈感受,师顺机引出天下奇观,并理解词意。
2.结合看到,想到,听到的,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走进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思,理清文章的框架结构,并学会概括段意。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检查识字情况,
重点指导“鼎”字写法。
三、研读重点段,教学潮来时。
1.学生练习朗读描写潮水的句子,思考怎样才能把它读好。
2.小组交流探究,有感情朗读,并组内评价,交流感受。
3.全班讨论,以多种形式师生互动,从形,声,色,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朗读,图文结合,展开想象的翅膀。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按一定顺序观察一种事物。
5.学生进入情境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可根据提示背诵,想象背诵,看图片背诵等形式。
四、略读潮来前后两部分。
1.与潮来时对比,学习潮来后,对比谈感受,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自学潮来时,运用本课的概括归纳法,体会潮来时的平静。
五.总结延伸
1.学习用文中学到的词语和句子概括钱塘江潮带来的感受。
2.试着按一定顺序描写一处景物。
1.孩子们,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草,高山深谷------大自然就像一位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憾。
不信,你瞧。
(请看大屏幕)
2.这就是今年农历八月初八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观景象。
你的感受如何?
对于钱塘江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小结:
------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师板书),有位记者,就把这震撼的一幕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跟着作者去观潮吧!
(板书课题观潮)
1.钱塘江大潮汹涌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可以分为几段?
(质疑探索法总结归纳法)
2.解决词语,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看看这些生词会读吗?
1咱们课前看到的录像里潮水的景象,课文里也有,在哪呀?
(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中那些写潮水的句子,你觉得喜欢,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边议边读,全班讨论。
)
(1)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2)那声音------颤动起来。
(比较句子,潮远声音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
(3.)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
(模拟沸腾,人声鼎沸。
)读出沸腾的感觉。
(4)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
(5)浪潮
越来越近------飞奔而来。
(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师A句,小组B句,全班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
4.小结:
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呀!
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5.理清写作顺序(课件演示)
(1).填空理解
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会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的。
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2).师生分读(是啊,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读读,体会一下。
)
6.指导背诵,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7.小结:
背的多有感情呀!
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潮水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1.美丽壮观的钱塘江潮水,我们真舍不得离开啊!
可惜,浪潮来得也去得快,一瞬间,潮头奔腾西去,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板书留恋)那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第五自然段吧!
2.潮来后的平静与潮来时的波涛汹涌,形成对比,潮来前又是
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思考:
潮来前,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想象怎样把它的美告诉你的同伴。
2、让我们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把我们身边美妙的景象描绘出来吧!
选一处你所喜欢的景物,学习课文34段地写法,写一处景物。
1.生畅所欲言,展示课前搜集。
2.生自由理解课题及天下奇观的含义。
1.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2.认读词语,理解它们的意思。
1.学生自由朗读3、4段,找出写潮水的句子。
2.生自由交流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3.学生根据老师指导,想象画面,有感情进行朗读。
4,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语意思,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朗读。
5.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总结钱塘江大潮的声,色,形特点。
6.学生完成填空,发现词语特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并依据这些词语练习复述。
7.生根据提示练习背诵,自己背,看着屏幕一起背诵。
1.生带着留恋的语气齐读第五段。
2.交流一下潮去后的景象与潮来时相比,有什么不同,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默读第一段,应弄懂观潮时间,地点,观潮心情,观潮的场面,潮来时江面的景象。
1.学生汇报朗读。
指导抓重点词语读出应有的语气。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引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好奇心,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感。
走进文本,理清课文脉络,知道作者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顺序,并按照这一顺序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多种形式的词语认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信。
让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句子理解的不同感受,正是他们从课文中获取知识的过程。
由词语为切入口,自然恰当。
抓住重点词语,在读中体会,将心中的情感化为有声的朗读。
多种形式的读,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本文的写作特点,可先由学生自己从修饰手法等方面去发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教师再稍加补充引导。
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背诵的过程由浅入深,指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潮来前,潮来后要引导学生在自学,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会总结概括。
文中四字词语,优美语句很多,学生练习学以致用,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
平静盼望
天下奇观潮来时:
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
潮来后:
留恋
当堂达标测试:
(100分)
一、我会读(30分)
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
沸腾犹如霎时余波恢复
若隐若现水天相接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二、积累语言(30分)
1.补充词语
若()若()漫()卷()人声()()
风()浪()风()浪()齐头()()
山()地()人()人()()()东望
水天()()()()江面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意思,看谁反应快,站起来说是哪个词语)
3.选用其中的两三个词语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三、写出句子的修饰方法(20分)
1.浪潮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
2.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
()
3.钱塘江发怒了,掀起巨浪,发出怒吼。
()
4.钱塘江大潮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20分)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
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
我们()往东望去,江面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只见东边()地方出现了(),人群又沸腾起来。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一道(),犹如(),()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课后练习精编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选段①主要写了;选段②主要写了。
这两段是
按顺序安排材料的。
2.摘录描写大潮声音的四字词语:
摘录描写大潮形态的四字词语:
摘录描写大潮动态的词语:
3.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都是表示的词语,在文中起作用。
4.从第②段中摘录“好像”的同义词:
、。
5.判断下列句子是否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和“×”表示。
)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
(3)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6.把文中描写观众的句子用“~~~~”画出来,再回答,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看潮的人们?
(二)
霎时,潮头奔腾而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1.摘录这段中的四字词语,并回答这些词语写出了潮水的什么特点?
2.选段中的“才”强调了:
3.这段两个表示时间的词是、;。
教学反思:
中年级课文篇幅比较长,在学习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一步步走进文本。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围绕这一教学的主要内容,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并理解作者表达的途径和方法,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做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不易理解。
因此,我借助多媒体网络,创设情境,释疑解难,指导朗读,激发感情,看想说读有机结合。
不足与改进之处:
在新课标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
我在设计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应让学生主动活动起来,而不仅仅是为了敷衍老师的任务。
应让每个学生任务明确,快乐地活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互动性。
附本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