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第二次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2727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第二次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第二次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第二次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第二次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第二次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第二次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第二次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第二次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第二次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第二次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练习二

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Fe56

第一部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防护隔离、杀菌消毒等措施中,没有应用蛋白质变性原理的是

A.佩戴医用口罩

B.蒸煮餐具

C.紫外线杀菌

D.碘伏清洗伤口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佩戴医用口罩能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与蛋白质变性无关,故A符合题意;

B.加热能使蛋白质变性,故蒸煮餐具可使病毒蛋白质变性,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故使用紫外线杀菌可使病毒蛋白质变性,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碘伏能使蛋白质变性,故使用碘伏清洗伤口,能使病毒蛋白质变性,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正确应用物质性质并规范操作是保障安全的前提。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工业上金属钠残渣用乙醇进行处理

B.苯酚不慎沾到皮肤上,用氢氧化钠溶液擦拭

C.大量氯气泄漏时,戴好防毒面具,喷稀碱液进行吸收

D.向电石上滴加饱和食盐水,将产生的气体验纯后点燃,观察燃烧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A.Na能与乙醇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且反应缓和,则少量金属钠残渣可用乙醇进行处理,故A正确;

B.苯酚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苯酚钠,但NaOH溶液有强腐蚀性,对皮肤有伤害,故B错误;

C.氯气有毒且溶于碱,则氯气泄漏时,应戴好防毒面具,并喷稀碱液进行吸收,故C正确;

D.电石与水反应速率快,用饱和NaCl溶液代替水可减缓反应速率,生成的乙炔是易燃气体,需要验纯后点燃,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3.下列变化中,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向Na2CO3溶液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B.向K2Cr2O7酸性溶液中滴加乙醇,溶液由橙色变为绿色

C.向碘水中滴加维生素C溶液,溶液棕黄色褪去

D.向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后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呈红褐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向Na2CO3溶液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是CO32-的水解使溶液呈碱性的缘故,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A符合题意;

B.向K2Cr2O7酸性溶液中滴加乙醇,溶液由橙色变为绿色,是乙醇还原K2Cr2O7的缘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向碘水中滴加维生素C溶液,溶液棕黄色褪去,是维生素C还原碘的缘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向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后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呈红褐色,是生成的Fe(OH)2有较强还原性,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为Fe(OH)3的缘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氨基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B.标准状况下,22.4LO2完全转化为Na2O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4NA

C.56gC3H6和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8NA

D.0.1mol·L-1CH3COONa溶液中CH3COO-、CH3COOH数目之和为0.1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每个氨基含有9个电子,则1mol氨基含有的电子数为9NA,故A错误;

B.标准状况下,22.4LO2的物质的量为1mol,Na2O2中氧元素为-1价,则1molO2完全转化为Na2O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NA,故B错误;

C.C3H6和C4H8的最简式为CH2,56gCH2的物质的量为=4mol,则56gC3H6和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8NA,故C正确;

D.根据n=cV可知,没有指明0.1mol·L-1CH3COONa溶液的体积,无法确定CH3COO-、CH3COOH数目之和,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下列数据或事实所呈现的规律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B.

C.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F、Cl、Br为同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大,非金属性越弱,生成的HX越不稳定,生成HX的反应程度越小,故A不选;

B.Si、P、Cl为同周期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大,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HClO4酸性最强,故B不选;

C.O、S、Se为同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大,非金属性越弱,生成的简单氢化物越不稳定,即H2O最稳定,H2Se最不稳定,故C不选;

D.碳碳单键键长最长,键能最小,而碳碳叁键键长最短,键能最大,但键能不是碳碳单键键能的三倍,也不是碳碳单键键能与碳碳双键键能和,与元素周期律无关,故D选;

故答案为D。

6.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用FeCl3溶液制作铜质印刷线路板:

2Fe3++Cu=Cu2++2Fe2+

B.Al片溶于NaOH溶液中产生气体:

2Al+2OH-=2+H2↑

C.用难溶的MnS除去MnCl2溶液中含有的Pb2+:

MnS(s)+Pb2+(aq)=PbS(s)+Mn2+(aq)

D.向银氨溶液中滴加乙醛后水浴加热,出现银镜: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FeCl3溶液制作铜质印刷线路板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Cu2++2Fe2+,故A正确;

B.Al片溶于NaOH溶液中产生气体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H2O+2OH-=2+3H2↑,故B错误;

C.用难溶的MnS除去MnCl2溶液中含有的Pb2+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S(s)+Pb2+(aq)=PbS(s)+Mn2+(aq),故C正确;

D.向银氨溶液中滴加乙醛后水浴加热,出现银镜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7.科研人员利用Cu/ZnO作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实现了CO2和H2合成CH3OH,该反应历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A.过程I中ZnO表面上进行CO2的吸附与转化

B.过程II中存在极性键的断裂与形成

C.过程V中生成CH3OH时吸收能量

D.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3H2CH3OH+H2O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过程I中在ZnO表面吸附CO2,且CO2和-OH转化即HCO3-,故A正确;

B.过程II中涉及C-O的断裂与C-H和H-O键的形成,且C=O、C-H、H-O均为极性键,故B正确;

C.过程V中生成CH3OH时,是CH3O-与-H形成CH3OH,存在H-O键形成的过程,则该过程放出能量,故C错误;

D.该反应总过程是CO2和H2在Cu/ZnO催化剂作用下,合成CH3OH,总反应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8.高温下CO2和H2S发生如下反应:

CO2(g)+H2S(g)⇌COS(g)+H2O(g)。

有关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

温度

物质的起始物质的量/(mol)

平衡时COS物质的量/(mol)

n(CO2)

n(H2S)

n(COS)

I

337℃

0.10

0.40

0.01

II

347℃

0.10

0.40

0.015

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实验I达平衡后COS的物质的量分数为5%

C.实验I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D.平衡后向II中再充入0.10molCO2和0.40molH2S,相同温度下再达平衡时n(COS)=0.03mol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当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的起始物质的量相同时,温度越高,COS的物质的量越大,说明温度越高,平衡向着吸热的方向移动,即COS的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为吸热的方向,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A正确;

B.根据实验I,写出反应三段式,

平衡后COS的物质的量分数=,故B错误;

C.根据B项分析,反应的平衡常数为,故C正确;

D.根据题意,列三段式:

,平衡后向II中再充入0.10molCO2和0.40molH2S,设转变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x,

,x=0.015mol,相同温度下再达平衡时n(COS)=0.015mol+0.015mol=0.03mol,故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D项为难点,需要根据相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进行计算。

9.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及尾气处理仪器略去),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中试剂

b中试剂

c中试剂

实验目的

装置

A

氨水

CaO

制取并收集氨气

B

浓盐酸

MnO2

饱和NaCl溶液

制备纯净的Cl2

C

浓盐酸

Na2CO3

Na2SiO3溶液

比较酸性强弱:

H2CO3>H2SiO3

D

浓硫酸

Na2SO3

KMnO4酸性溶液

验证SO2具有还原性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氨水中的水可以和氧化钙反应,反应过程放热,使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可以用来制取氨气,但是由于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故在收集氨气时需要短导管进长导管出,A错误;

B.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了氯气的过程需要加热,图中没有画出加热装置,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错误;

C.浓盐酸有挥发性,与碳酸钠反应时除了有二氧化碳生成,还有氯化氢溢出,两种气体溶于硅酸钠溶液均能使硅酸根沉淀,故不能判断碳酸与硅酸酸性的强弱,C错误;

D.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将二氧化硫气体导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反应,可以验证二氧化硫的还原性,D正确;

故选D。

10.漂白粉和漂粉精是常用的消毒清洁用品,有效成分均为Ca(ClO)2,相应的生产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

B.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C.上述过程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

D.制备漂粉精过程中,Cl2转化为Ca(ClO)2时,Cl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答案】D

【解析】

【分析】

饱和食盐水进行电解可以制得Cl2,将得到的Cl2分别与Ca(OH)2和Na2CO3反应经一系列流程可以分别制得漂白粉和漂粉精;电解过程中,溶液中的Cl-失电子生成氯气发生阳极反应,水中的H+得电子生成氢气发生还原反应,溶液中剩余氢氧化钠;氯气与氢氧化钙浆料反应生成次氯酸钙,同时还生成氯化钙;氯气与湿润的碳酸钠反应生成Cl2O,Cl2O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HClO,HClO与氢氧化钙浆料反应生成次氯酸钙,据此分析。

【详解】A.电解过程中阳极失电子,溶液中Cl-发生阳极反应生成Cl2,阳极的电极方程式为2Cl--2e-=Cl2↑,A正确;

B.反应②为氯气和氢氧化钙的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B正确;

C.上述过程中反应①②③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④为化合反应,反应⑤为复分解反应,C正确;

D.制备漂粉精过程中,Cl2转化为Ca(ClO)2时有CaC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