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1893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6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docx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docx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

一、问题与挑战

1.什么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

“道德”一词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

因此,科学精神是科学道德的思想内核,科研伦理是科学道德在伦理层面的反映,科研不端与不当行为是科研活动中背离科学道德的负面表现,科研规范是科学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指南。

“学风”一词,最早源于《礼记•中庸》。

孔子对弟子们说:

“审问之,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

”“学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

“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

”当今社会,学风一般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

在科研领域,学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科技工作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其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问题与挑战案例-1达尔文与华莱士

1858年6月,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收到一个叫华莱士的青年科学家的来信及论文,希望他看后提意见并推荐。

然而,达尔文阅后却陷入极度矛盾与痛苦中,因为论文中的物种进化观点与自己竟不谋而合,而为此他已经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他甚至说:

“我的全部独创性,无论它可能有多么了不起,都将化为乌有。

”但是,谦恭和不图私利驱使达尔文有了放弃优先权的念头,最终他还是战胜了自我,勇敢地向编辑部坦诚了自己的思想,要求将华莱士的论文公开发表。

编辑部在征得华莱士的同意后,裁定进化论思想由两人分别独立得出。

对此,华莱士不仅万分赞同,并且建议把达尔文的名字放在前面,提议将这一理论叫“达尔文进化论”。

这一事件表现了达尔文和华莱士作为杰出的科学家的道德水平:

对优先权的互相尊重,在名利面前遵守诚信。

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评论是:

“伟大的谦虚可以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伟大的独创性则可能获得不朽的声誉。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

因为其不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正确使用,所以称之为问题。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

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问题与挑战案例-2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表现

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规定的违反科学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表现为以下七种类型:

①故意做出错误的陈述,捏造数据或结果,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第十九条);

②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故意省略参考他人出版物,抄袭他人作品,篡改他人作品的内容;XX,利用被自己审阅的手稿或资助申请中的信息,将他人未公开的作品或研究计划发表或透露给他人或为己所用;把成就归公于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僭越或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第二十条);

③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第二十一条);

④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包括故意毁坏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以及其他与科研有关的财物;故意拖延对他人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或提出无法证明的论断;

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第二十二条);

⑤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包括参与他人的学术造假,与他人合谋隐藏其不端行为,监察失职,以及对投诉人打击报复(第二十三条);

⑥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在各类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审阅、奖项评定时,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作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接触,收取评审对象的馈赠(第二十四条);

⑦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第二十五条)。

有专家指出,除上述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表现外,还有假冒学历和假冒文凭、学位和权力的交易等。

2.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何以会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20世纪以来,科研活动已经从以个人的兴趣为中心、强调自由探索和学界自治的业余活动,发展为高度专业化的一种社会建制。

随着科研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多,科研资源相对稀缺,对学术荣誉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利益的追求也日益激烈,引发了科研从业人员的价值冲突,产生了导致科研不端行为的职业和社会诱因。

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最典型的例子是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因违反科学道德,犯有诈骗、科研剽窃等行为,被拉下“国家最高科学家”神坛,最终以被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缓期两年执行的结局收场。

这一事件极大地伤害了韩国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也对韩国科技界的国际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近年来,日本和挪威相继爆出论文造假事件,美国常青藤名校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童”科学家帕里耶斯因为伪造研究数据被开除,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也先后发生了两起震惊科技界的科研舞弊事件。

问题与挑战案例-3应对挑战——全球在行动

面对科学道德受到挑战的新形势,世界科学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推进科学道德研究和建设。

世界科学联盟1996年第25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决定建立“科学道德与责任常设委员会(SCRES)”,其秘书处设在挪威的科研理事会(NFR)。

1999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科学联盟在布达佩斯联合召开世界科学大会,会议讨论了科学道德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

近年来,国际社会也多次召开全球大会,讨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问题。

例如2007年9月首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2010年在新加坡召开了第二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之所以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科研群体的社会角色更易受到社会关注。

科学家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创新的推动者,一直被公众看做“最接近上帝的人”,是“不会说谎的人”,在公众中具有良好社会形象,被视作道德的楷模。

一旦出现道德问题,对于公众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二是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乃至政治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此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包括科学家在内的多元社会主体介入了科技活动的决策、研发和应用,而相应的科技社会化运作机制尚不完善,相应的规范也未能建立起来,由此导致众多的失范现象产生,并引起社会关注。

三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对国家、科学共同体、个人危害很大。

对国家和科学共同体而言,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会误导科学研究的方向,导致科技资源低效使用,甚至引发腐败行为。

科研人员一旦背离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动摇了科学大厦的道德根基,就必须接受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公众的道德审判。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青年科技工作者只有从迈入科研大厦的第一天就扎根科学道德大地、扎根学风优良土壤,牢牢恪守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的基本规范,学术人生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

否则,一些学术不端者身败名裂、被学术共同体除名、甚至受到法律制裁的可悲下场,就可能成为有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明天的结局。

西方有句谚语,叫“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goodbegan,halfdone)”。

青年科技工作者只有上好学术生涯的第一课,才能在今后攀登科学高峰的征程上不断前进。

3.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事科研活动的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需要一个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诚信负责、真诚协作的文化氛围。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出现,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科研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但从根本上说,科学文化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缺失或者说发育不良的问题,是科技事业发展与社会资源配置趋势出现偏差或者说悖离的问题。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比喻形象地说明,科学文化对于科研人员学风道德的塑造具有长远的深层次的影响。

同样,高尚的学风道德也会对科学文化的发育发展乃至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良好风范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勇攀高峰、无私奉献,以优良科学道德和学术素养为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

问题与挑战案例-4我国科技界的“四大信条”和“三老四严”

我国科技界具有共同遵循的科学道德和优良作风。

比如,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和化学家侯德榜等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科学道德的“四大信条”;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一直提倡“三老四严”的作风。

“四大信条”是:

一是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二是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实业;三是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四是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

“三老四严”是: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和严肃、严密、严格、严谨的优良作风。

“四大信条”和“三老四严”把我国传统道德诚信和科学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反映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道德操守,值得我国当代科技工作者深入回味反思。

 

目前,我国科学文化发育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文化相对于商业文化处于弱势,这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一是对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尊重不够,过分看重短期目标,急功近利,缺乏“十年磨一剑”的长远打算和执着精神;二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重缺失,缺乏批评质疑的精神,团队协作意识不强;三是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官本位”、学术霸权问题突出;四是在涉及人的科研活动中,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科研伦理底线受到挑战;五是公民科学素质不高,对科研活动的监督能力和作用不强。

这些问题都助长了学风浮躁和不端行为发生。

问题与挑战案例-5美国研究行为基本状况

美国卫生部科研诚信办公室JohnDahlberg博士在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论坛上讲演,介绍了美国应对科研不端行为的一些做法。

JohnDahlberg博士用下图极为形象地对他们所负责的美国医药卫生领域研究行为做了基本评价。

可以看出,杜撰、篡改、剽窃行为(FFP)与卓越的研究活动都仅占很少比例,负责任的研究占大多数,也有一定的科研不当行为。

下图是JohnDahlberg博士在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论坛上的发言资料。

 

问题与挑战案例-6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要加强源头治理

中国工程院郑建超院士认为,在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中,不良学风是量大面广的灰色地带,与学术腐败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

但是,不良学风是学术腐败的上游,一旦形成“潜规则”、形成风气,要想逆转就很困难。

如果任听其发展蔓延,最终会导致更多的学术腐败事件的发生。

下面是郑院士就学风和学术不端行为所做的相关图示。

 

 

经过二三十年来的实践,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和科技界逐步达成共识,即除了对少数恶性科研不端行为要诉诸法律外,对于其他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是通过政府法规条令、科研机构的政策和指南、专业学会的职业准则和科技规范、科技期刊的指导方针来加以约束,更重要的是要从源头采取措施,教育为本、正本清源、回归科学,制止科学道德与学风蜕变趋势的发展,努力让学术风气回归到科学的轨道。

4.破解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问题的着力点在哪里

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关键在于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

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一是坚持教育引导。

目前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和处罚主要是针对杜撰(有时也称为造假、编造)、篡改和剽窃(FFP),但大量低水平、不负责任的科研行为在这三种不端行为之外,对科研实践的危害更为长远、更具有腐蚀性。

防止这些不负责任的科研行为,主要依靠引导和教育。

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发现,38.6%的科技工作者自认为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缺乏足够了解,49.6%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没有系统地了解和学习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反映了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应大力宣传科技界治学典范和明德楷模,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案例警示教育,从正反两方面引导科技工作者严格自律并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应当以研究生为重点,在高校更加广泛地开展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科学规范教育。

加快建立起覆盖全国科技工作者以及青年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倡导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学术环境。

二是加强制度规范。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相关管理部门颁布了多项相关的政策规定,并逐步建立了多层次的管理机构。

如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成立了科研诚信办公室,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建立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尤其是自2010年国务院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召开以来,各有关部门相继出台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惩处措施,一个严肃惩处科研不端行为的高压态势已经初步形成。

在学术共同体自我规范方面,近年来中国科协颁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学会科学道德规范》、《科技期刊道德规范》、《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强化学会监督责任,发挥学术期刊在引导科技工作者严守学术规范中的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今后,应该继续推进制度建设,完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在不同研究领域,合理确定稳定性支持和竞争性投入的比例,为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自主创新提供良好条件;完善科研绩效评价制度,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不同特点,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增强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完善学术平等机制,从制度层面支持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宽容探索失败,激励科技工作者敢于质疑,乐于创新。

三是强化监督约束。

我国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以及《著作权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都就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问题列有明确条款。

在强化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科研活动、科研管理主要环节监督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互动机制。

由于多数科研不端行为往往涉及较为专业的领域方向,非专业人员很难察觉;而且越是高精尖的高技术领域,科学研究过程越是细微、复杂、深奥,只有同一专业领域内的同行研究人员才可能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因此,科研共同体在发现和防治科研不端行为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加强监督检查,完善识别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技术手段,增强对不端行为的威慑力。

问题与挑战案例-7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一剂药方

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认为,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必须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法制相结合的科技诚信工作体系,是一个由四个方面、共十六条构成的综合“药方”。

A.教育

——从童孩时代的诚实(不撒谎)教育,到大学生、研究生阶段的诚信教育、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乃至对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学术团体的诚信继续教育,成为一个教育体系。

——中国的教育需告别浮躁,回归宁静,回归育人治学的理念,远离官本位、行政化和急功近利。

以国内外不端行为的典型作反面教材,以楷模为榜样,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建设利于诚信和创新的文化环境。

B.制度

——机构:

我国科技界已成立了科技诚信建设联席会和办公室,科技口的主要部门也成立了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

需进一步完善,如建立客观和超脱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

——规范:

制定和完善科研行为规范;建立科技活动利益关系规范和相应制度;

——管理制度:

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制度;改进现行的各种评审制度和相应的问责制、信息公开制度;

——改革现行的考核评价、评估与奖励制度,革除弊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诚信档案:

在科技界建立对单位和个人的科技诚信档案,作为其承担项目、授奖和评聘职称的依据之一;

——规范兼职:

将多头兼职、得实利而不尽责作为一种违规行为;

——完善院士制度:

建立院士诚信档案、规范兼职、待遇,完善行为规范和处理办法。

C.监督

——科技机构对各种制度的执行应有有效的监督。

如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监督委员会;

——政府部门应对管理机构有有效的监督办法,并对科技机构的工作进行督查;

——高度重视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各项公示、受理投诉、处理投诉的完备制度。

对投诉人和被投诉人必要的保护制度。

建立超脱的调查机构。

——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合法而有效的监督手段。

D.法制和惩戒

——我国已制定若干与科技活动有关的法律,需进一步完善;

——加大防范和查处不端行为的力度,对查证属实的不端行为责任人给予应有的行政处罚或纪律处分,使违规者付出必要的代价;

——对违反《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文件造假及其他违法行为的,依法追究其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推荐阅读书目

1.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诚信知识读本.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2.美国医学科学院,美国科学三院国家科研委员会撰.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苗德岁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美国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刘华杰译.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NicholasH.Steneck.科研伦理入门:

ORI介绍负责任研究行为.曹南燕,吴寿乾,姚莉萍,等译.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6.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阎凤桥,等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2.

二、科学精神

1.科学精神及其内涵是什么

我国最早论及“科学精神”的学者是任鸿隽先生。

1916年,他在“科学精神论”一文中明确指出:

“科学精神者何?

求真理是已。

”著名物候学家竺可桢在1941年所撰“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提出了三种科学态度:

一是不盲从,不附合,依理智为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毫不苟且。

1996年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又作了进一步的扩展:

平等和民主,反对专断和垄断;既要创新,又要在继承中求发展;团队精神;求实和怀疑精神。

2011年,杜祥琬院士在南开大学面向青年学生作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时强调:

科学的价值和使命在于追求真理、造福人类,这也正是科学精神的真谛;由科学精神派生的科学的理性精神,要求科技工作者以有利于社会为原则约束自己的行为;由科学精神派生的科学的实证精神,要求科学研究必须以唯真求实为原则,经得起实践检验,由科学精神自然导出了一系列的科学道德行为准则。

在国外关于“科学精神”的研究中,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RobertMerton)的论述最为系统。

1942年,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科学的精神气质(ethos)是指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综合体,科技共同体理想化的行为规范概括为普遍性、公有性、祛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通过被科学家内化形成科学良知。

尽管科学的精神特质并没有被明文规定,但他可以从体现科学家的偏好、从无数讨论科学精神的著述和从他们对违反精神特质的义愤的道德共识中找到。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莱科维茨(RobertLefkowitz)在“科学精神”一文中指出,真正的科学精神尤其体现在激情(enthusiasm)、创造性和诚信三个方面。

概括起来,国内外学者较为认同的观点是,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案例-1华罗庚身上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华罗庚,1910年出生在江苏金坛一个贫寒的家庭,一共只上过9年学,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后又不幸身患伤寒致使左腿残疾。

他身残志坚,刻苦自学,在逆境中奋发努力。

在剑桥大学求学期间,为节省时间,华罗庚始终没有办理正式入学手续,而只要求做一名访问学者。

他说:

“我是来剑桥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

”他不图名利、不急功近利,秉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成为我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和计算机事业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华罗庚曾说过: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如果说科学上

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华罗庚精神”是一种一心报国、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是一种逆境拼搏、奋斗不息的自强精神,是一种慧眼识珠、甘当人梯的人梯精神,是一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同时也要有自强不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不同论者的侧重点不同。

在任鸿隽看来,科学精神包括两个要素:

崇尚实证和贵在准确。

在竺可桢看来,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

不盲从权威,不计利害,虚心,专心,求是。

在周光召看来,科学精神的内涵是:

民主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求实和怀疑精神。

综观各家所言,科学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

求真精神,实证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包容精神,民主精神,献身精神,理性的怀疑精神,开放精神,等等。

2007年中国科学院向社会发布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涉及到“科学的精神”与“科学的价值”、“科学的道德准则”和“科学的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由此大致界定了“科学精神”的外延:

①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科学因其精神而更加强大;②不懈追求和捍卫真理;③对创新的尊重;④采用严谨缜密的方法;⑤遵循普遍性原则。

科学精神案例-2通过实证研究获取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知识

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

牛顿根据万有引力理论推断:

地球应该是个在赤道处鼓起而在两极扁平的扁球体。

另一位科学家卡西尼则依据地球绕日运动的影响推断地球是个两极拉长的扁长球体。

到底地球真正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呢?

18世纪30年代,法国科学院派出了两个远征队,一队到北极圈附近

的拉普兰,一队到赤道附近的秘鲁,分别测量两地子午线的长度。

历经十几年的精细勘测,最终证明牛顿的预测是正确的,而卡西尼的假设是错误的。

科学精神的力量让人们能够拥有批判的头脑,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能够展开自由的讨论,能够接受实践的检验。

科学精神让人们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反对因循守旧。

 

一个健全的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事业需要科学精神的引领。

现代科学既是一种系统而复杂的知识体系,也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更是一个包含了科学方法、科学规范和精神气质的价值体系。

人们很容易从SCI论文、研发资金的投入、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科学家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硬性指标来审视科学的范围、特点和社会功能,而容易忽视科学的精神性的一面。

因此,犹如一个健全的人不仅要有强健体魄,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饱满的精神风貌以及独特的个人气质那样,一个发展良好的科研体系和科学共同体自身都应具备特定的精神气质和精神追求。

科学精神案例-3王淦昌的科学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