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选择练习题.docx
《语文阅读题选择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阅读题选择练习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阅读题选择练习题
语文议论文、说明记叙文选择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6~8题。
兴趣与人生
冯友兰
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
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种事,完全出于他的兴趣。
他可以写字,但他并非欲成一书家。
他可以画画,但他并非欲成一画家。
他更非欲以写字或画画,得到所谓“世间名利恭敬”。
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
他做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
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做某种事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无为。
当小孩子时候的游戏,是人生活中最快乐的一部分。
道家的理想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
道家以为成人所以不能得到这一类的生活者,乃因受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
我们若能打破此种束缚,则此种生活即可得到。
我们亦以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亦可以说是理想的生活,但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并不是容易被打破的。
这些束缚不容易被打破,并不是因为人的革命的勇气不够,而是因为有些社会制度是任何社会存在所必需的。
若打破这些,就取消了社会的存在。
社会若不能存在,人亦不能存在,就是说,若没有社会,人就不能生活,更不用说快乐地生活。
道家以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这是不错的。
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这亦是不错的。
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可以完全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所感兴趣的事。
我们看见有些人于闲暇时,什么事都不做,而蒙头大睡,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似乎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
而实在是他对于蒙头大睡,或胡思乱想,有很大的兴趣。
既然任何人对于有些事总感兴趣,如果任何人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
则任何人都过着最快乐的生活,“各得其所”,真是再好没有的。
或者可以问:
如果人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
人人都不做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
道家于此可答:
绝不会如此。
有许多人对于蒙头大睡不感兴趣,如叫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
这些人如没有事做,反觉烦闷。
所以有些人要“消闲”。
所以要消闲者,即有些人有时感到闲得无聊不可耐,故需设法找点事做,将闲消去。
忙人找闲,而闲人则找忙,所以,虽任何人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天下事仍都是有人做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
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
有些事显然是不容易使人感兴趣的,如在矿井里做工等。
然而这些事还不能没有人做。
在社会里,至少在有些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做些我们所不感兴趣的事。
这些事大概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它虽不感兴趣,但亦必须做之。
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社会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
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兴趣的。
所以,主张人皆随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是不可行的。
不过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
这种说法在相当范围内,我们不能不说是真理。
6.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儿时的游戏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部分,人的理想生活,就应是这种快乐的生活。
B.兴趣是成功的起点,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应该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C.每个人都要对赖以生存的社会负责,所以都要做些可能不感兴趣但又必须做的事。
D.个人的兴趣应该服从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7.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道家理论的一项是
A.人都是生活在某种社会中的,若没有社会,人就无法生活,更不用说快乐地生活。
B.人在社会中生活,总会受到各种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不能完全拥有快乐的生活。
C.如果没有社会制度,无论小孩还是大人就都能快乐的生活,所以应取消社会制度。
D.人皆有兴趣但各不相同,如果每个人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那么天下事皆有人做。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围绕兴趣与人生的话题,从小孩子的游戏引出道家对理想生活的认识。
分析了道家思想的局限性与合理性,提出了自己关于兴趣与人生的看法。
B.文章大体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先论述人的兴趣的特点及种类,后半部分集中阐述人生的意义以及与兴趣的关系,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C.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在白话中自然融入一些文言词语,简洁明了,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读者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D.文章立论和驳论相结合.有破有立,运用举例、道理等论证方法,阐述了怎样正确认识人生、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6.C7.A8.B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孔子真的打败了韩寒、周杰伦了吗?
张天潘
日前,“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出炉,这项历时近半年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汉语、孔子、书法、长城等入选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
调查报告还显示当代文化符号的被
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
如当代人物符号中的韩寒、崔健、周杰伦等排名都在200名以后;科学家和当代新科技符号的排名均在中间线左右;文学形象符号,如林黛玉、阿Q等得分也都在200名之后。
这个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从结果上说,真可谓令人欣喜。
因为现在的年轻入虽然在日本动漫、韩流、好莱坞等影视文化包围之下,整日哈韩哈日哈美,追明星逐新潮,却并没有真正地遗弃自身的传统文化,反而对文化的认同越加强烈起来。
在当代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里,流行文化作为快餐文化,很多时候是很难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的。
这些东西可以给生活添加乐趣,但却不能让心灵找到归属,就像我们不能把汉堡包当作主食一样天天吃。
这也是在经历过一个世纪的文化波折之后,我们才感到,从“打倒孔家店”到“全盘西化”,再到“破四旧”,这样的文化激进带来的破坏性效应,就是让更多的人在心灵与精神上失去了家园。
不过,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认同并不代表着掌握,而且这样的认同,本身也是很脆弱的,它的领先也可能是另有原因,并不能就此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维护与传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传统文化的没落依然是当下的可直观体察到的深层危机。
在当代,文化的英雄时代,可以说早已过去,大师绝迹骗子横行。
在偶像崇拜多元化之下,价值观与喜好日益散众化与小众化,你是李宇春的“玉米”,我是张靓颖的“凉粉”,势不两立,没有哪一个人再可以呼风唤雨、一统文化江湖、高处万人之上了,这也是当代文化符号排名偏后的原因。
因为大家的选择多了,得分点必然分散,这也就成全了传统文化符号的领先优势。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代文化符号的被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也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停滞现象的出现,而且如果过分地强调传统文化,就容易固步自封。
记得有这样一个说法:
中国古书排版是竖版,读者阅读时不知不觉地在点头,似乎总在说“是”;而西方书籍是横排版,读书人读起来总在不停地摇头,似乎总在说“不”。
所以,难怪我们
中国人总在注释古书,总在古人那里寻找智慧,寻求认同;而西方学者却在不断地否定前入,超越前人。
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些牵强,但无疑还是有些启发性的。
长期以来,中国人就在“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制不可违”的禁锢下,深陷到了守旧的文化圈套里。
所以,在强调传统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忘记,传承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文化的发展,应该要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成为当代文化向前的文化源头,传承之后还应有创新。
因为无论如何,时代总要向前发展,我们的目光应该更多地向前看,而非仅仅盯住历史向后看。
正如“五四之子”、李敖的老师殷海光所说的:
“没有希望的人;才两只眼睛向后望;有希望的人,两只眼睛是向前看的。
”
6.下列关于“调查报告还显示当代文化符号的被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的原因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代年轻人更认同传统文化嚼排斥当代文化。
B.当代的流行文化很难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
C.当代没有大师,文化的英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D.当代文化多元,人们的价值观与喜好日益分散。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才出炉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照示,汉语、孔子等入选最具代表性的前l0项,而韩寒、崔健等人的位次却根对靠后。
B.现在的年轻人虽然身处日、韩、美等国文化的包围之下,追明星逐新潮,但并未因此削弱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C.我们应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不代表着掌握,也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能自然地得以传承,更难掩当下传统文化没落的危机。
D.时代在向前发展,我们不能仅盯着历史停步不前,而应努力向前看,要让当代文化超越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推进文化发展。
8.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当代文化符号的被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这一一调查结果展开论述,并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而辩证的剖析。
B.文章运用举例、道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论事说理逐层深入,分析问题透辟入微,语青准确精炼,令人信服。
C.传统文化的高度被认同反映了人们希望精神有所所归依,这虽然是好事,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可能预示着文化发展的停滞,所以不可一味厚古薄今。
D.本文题目用“孔子”和“韩寒、周杰伦”分别借指“传统义化”和“当代文化”,简洁形象;且用设问句形式,引人深思。
发人深省。
6.A7.D8.D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上海世博会与低碳科技
2010年上海世博会把“低碳世博”作为办会目标之一,实现世博园区的低碳排放。
即世博园区内客运交通工具“零排放”;建筑和照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30%;园区内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雨污水综合利用率达到30%以上;工程废弃物和垃圾100%回收利用,资源化利用达到50%以上。
世博园区的规划以“和谐城市”为主要理念,参照适宜步行距离和宜人尺度进行设计。
4个大型绿地公园和其他绿地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其中采用了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湿地系统以及其他水体修复技术。
世博会大规模应用太阳能技术。
大量的太阳能电池安装在中国馆、世博中心、主题馆等建筑的屋顶、玻璃墙面上,与建筑融为一体。
太阳能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为4.6兆瓦,是园区内使用量最大的绿色能源,也远大于历届世博会太阳能应用的规模。
据计算,该系统年平均发电量约为408万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3330吨。
世博园区内60%-70%的室外照明采用半导体(LED)照明,其中景观照明部分80%以上由LED担当。
园区照明还从亮度上进行了分区分级。
世博会场馆通过江水冷却水系统,直接从黄浦江取水,经加药控制微生物和藻类生长后,作为冷却用水供水源热泵机组使用,使用后的温水排入黄浦江。
采用江水源热泵技术,与燃气供热相比,年运行一次能耗可减少40%-60%,年运行费用可降低50%-70%,年运行能耗节省约5740兆瓦时,折合约1000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00吨。
世博会使用各类新能源汽车超过1000辆,其中园区内的零排放车约500辆。
世博园核心区域的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主题馆、中国馆和世博轴,都建设了屋面雨水回收系统,对雨水加以收集利用,预计可节约自来水100多万立方米。
此外,主题馆还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垂直绿化墙。
这些主流或前瞻性的生态建筑技术,均会对减排或捕获二氧化碳发挥重要作用。
世博会许多展馆的主体演绎也包含了低碳的内容。
五大主题馆之一的“城市星球馆”就是专为探讨城市人居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如何健康互动而设立的;中国国家馆还把节能减排作为展示主题加以精彩演绎;城市最佳实践区更是汇聚了全球诸多城市先进的低碳科技实践。
上海世博会大量应用的一系列低碳科技创新成果,一方面为实现低碳世博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低碳科技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6.下列不完全属于“低碳科技”的一项是
A.湿地和水体修复等环境净化技术。
B.太阳能、电动车等清洁能源技术。
C.房屋雨水收集系统等生态建筑技术。
D.展馆中关于低碳的主体演绎技术。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博园核心区域的一些建筑都修建了雨水回收系统,雨污水经过收集处理后都重新得以综合利用。
B.本届世博会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远大于历届世博会的太阳能应用规模,成为园区内使用量最大的能源系统。
C.江水源热泵技术就是从黄浦江取水经基本净化处理后,作为冷却用水供热泵机组使用的技术,与燃气供热相比可大大减少能耗。
D.太阳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生态建筑技术等一系列低碳科技成果必将会在世博会后得到迅速推广和广泛应用。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重点介绍低碳科技的特点及其在上海世博会中的广泛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的事理说明文。
B.本文采用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低碳科技在上海世博会环境、能源、建筑等方面的应用状况。
C.文章第三段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准确、清楚地说明了太阳能在世博会上的应用状况及效能。
D.本文的语言平实而严谨,既有明白晓畅的介绍,又有一些限制词和必要的专业术语的正确使用,适于一般读者阅读。
6.D7.C8.A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安全的节能“大衣”:
发泡水泥
为了能够阻挡夏天的炎热和冬天的寒冷,国家规定在建造楼房时必须给建筑物穿一件用保温材料做成的节能“大衣”,以减少夏天室
内冷气和冬天室内暖气的外流。
然而近年来,由于墙体保温材料被点燃而引起的高楼火灾却频频发生。
目前国家已禁用易燃的有机外墙保温材料,取而代之的是无机保温材料,发泡水泥就是其中的一种。
发泡水泥,顾名思义,是一种有“泡泡”的水泥。
“泡泡”是如何生产的呢?
首先,将发泡剂用机械搅拌方式或者高压空气
雾化气动方式进行充分发泡,形成大量
大小均一、直径适宜的稳定的泡沫。
然后将
泡沫与水泥浆均匀混合,经过发泡机的泵送系统进行现浇施工或模具成型.经自然养护,就形成了一种内部
含有大量封闭气泡的轻质混凝土。
20世纪30年代,瑞典开发研制了发泡水泥,在挪威应用一举获得成功,后来在欧美地区迅速得到广泛应用。
1973年为了节约能源,韩国推广应用发泡水泥,随后日本也积极推广。
在韩国、日本的带动下,东南亚国家也开始广泛应用发泡水泥。
我国最早的发泡水泥应用,是上世纪50年代黑龙江地区的墙体保温层工程。
该工程由前苏联专家指导施工,效果良好,至今近60年依然完好无损,仍在使用。
最早的保温办法,是增加墙体厚度,但不能达到节能和环保的要求。
后来有了新型复合墙体。
但这些复合墙体大多采用聚苯乙烯材料,这种材料属于易燃,且在冬季供暖时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释放有害气体。
而通过发泡水泥技术制作的节能“大衣”,除了阻燃,还有很多优势。
发泡水泥属于气泡状隔热材料,水泥内部的那些封闭气泡,可以使混凝土轻质
化和隔热化,保温、隔音的效果特别好。
它还有强度高、不变形的特点,其抗压抗裂性是普通混凝土的8倍。
用在楼层间地板辐射采暖工程中,既可以支撑地暖管材和地面承重,又可以隔热、隔音。
在制作发泡水泥的过程中,发泡剂必不可少。
这种发泡剂的原料为植物性或动物性的脂肪酸,合成体为水溶性,不含苯、甲醛等有害物质,绝对安全环保。
发泡水泥的耐久性强,使用年限大于50年,可与建筑物同寿命,一次施工可使建筑物终身保温。
从使用成本、应用范围上看,发泡水
泥也极具吸引力。
目前,发泡水泥在楼层间地板施工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作为外墙保温“大衣”,还亟待推广。
相信这种新型环保材料会带给我们更加安全节能的居住环境。
6、下列对“发泡水泥”下定义正确的一项是()
A、发泡水泥就是内部含有许许多多小泡泡的水泥。
B、发泡水泥是通过在水泥浆中添加发泡剂而生产出的新型水泥。
C、发泡水泥是内部混合了大量大小均一、直径适宜、稳定的泡沫的轻质混凝土。
D、发泡水泥是内部含有大量直径适宜且均一的封闭气泡的混凝土。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给建筑物添加保温层主要是在北方地区采取的措施,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冬季室内温度能达到规定的标准。
B、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使用发泡水泥做墙体保温材料,但由于种种原因,发泡水泥后来几乎没有在建筑工程中推广应用。
C、加厚墙体可以保温,环保但不能节能;采用新型复合墙体,材料大多数易燃物质,且随着温度升高而释放有害气体,节能但不环保。
D、发泡水泥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具有阻燃、质轻且强度高、隔热、隔音、安全环保、耐久性强等多种优势,可在建筑
中广泛使用。
8、下列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介绍发泡水泥的事物说明文,读后使我们对这种建筑材料的特点和用途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B、本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发
泡水泥的基本特点、研发应用历史及其多种优势,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第2段采用了打比方、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形象、准确、全面地介绍了发泡水泥的生产方法及产品特征。
D、本文的语言平实而又不乏生动,如标题既直接点明了发泡水泥的安全节能,又用“大衣”作比,形象概括了其保温的特点。
6.D7.D8.C
美丽的晕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
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
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
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
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
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
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
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
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
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
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
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
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
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A.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B.对晕的成因作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光象。
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
2.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A.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B.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C.晕是阳光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D.晕是光线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3.第⑥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列数字B.作诠释列数字
C.作诠释作比较D.分类别列数字
4.本文依次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晕的?
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解说概念追溯历史解释成因说明作用
B.解说概念追溯历史记述实验划分种类
C.描摹色彩解说概念解释成因说明作用
D.描摹色彩记述实验解释成因划分种类
1.A2.A3.D4.A
存储记忆的蛋白质——朊毒体
①科学家最近的发现将有助于解释记忆存储这一最不为人所知的大脑活动。
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一种以朊毒体(prion)形式活动的蛋白质。
②发表在(细胞》月刊上的研究报告说,这种蛋白质在朊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旦,而此前普遍的看法是,有朊毒体活动的蛋白质是有毒性的,至少不能起到正常作用——正如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
③怀特罴德生物医学研究所负责人苏珊.林德奎斯特说:
“我们已经对记忆存储的原理有了一些了解,但一直不清楚关键的存储手段是什么。
此次研究揭示了可能的存储手段,不过让人惊奇的是,‘朊毒体活动’竟然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
④蛋白质功能的关键是其形状,大多数蛋白质在共存在期间只保持一种形状。
朊毒体是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
它们不仅自身发生错误交叠,还会影响同一类型的其它蛋白质也出现这种现象。
就已知的情况来看,这类错误交叠的蛋白质会停止正常功能,然后死亡或是对细胞——最终对组织——产生致命作用。
⑤因此研究人员在发现这种名为CPEB的蛋白质具有特定朊毒体特征时感到非常惊讶。
它与维持长期记忆有关,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这是大脑中连接神经的枢纽。
记忆就被存储在这一约有1万亿个神经细胞和突触的复杂网络中。
随着经历和知识的不断增多,新的枢纽形成,老的则不断加强。
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可以长期保存这些记忆。
⑥研究人员从海参中提取了CPEB,将它与其它蛋白质混合,然后观察它们在多种酵母模型中的活动。
结果发现,CPEB改变了形状,并使其它蛋白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功能恰似朊毒体。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仍然发挥了它的正常功能——蛋白质合成。
⑦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CPEB的朊毒体特征可能就是使突触和神经细胞存储长期记忆的机制,科学家计划对这一理论做进一步的研究。
1.下列对“朊毒体”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是在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发现的一种病毒。
B.是一种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
C.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的一种蛋白质。
D.是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用以存储记忆的细胞。
2.对“这种蛋白质在朊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朊毒体在发生错误交叠时仍保持了正常的功能。
B.朊毒体在记忆存储过程中会发挥好的作用。
C.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仍保持了它的正常功能——蛋白质合成。
D.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长期保存这些记忆。
3.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 )。
A.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事实,证明此前人们对朊毒体的认识是错误的。
B.了解CPEB在记忆存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客观上对揭示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病理不无帮助。
C.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这实际上就是“朊毒体活动” 在发挥作用。
D.由于可能的记忆存储机制已经发现,人类大脑中记忆活动的奥秘很快就会揭开。
4.下列加点词语最能体现语言准确性的是()
A.正如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
B.研究人员在发现这种名为CPEB的蛋白质具有特定朊毒体特征时感到非常惊讶。
C.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可以长期保存这些记忆。
D.CPEB的朊毒体特征可能就是使突触和神经细胞存储长期记忆的机制。
1.B2.C3.C4.D
数字时代如何保存现代文明
①多数电子产品的文本内容与播放器是分离的,比如录音带和录音机,移动硬盘和电脑。
书刊杂志只要保存下来,人们就可以随时翻阅;而如果缺乏相应的解码器,一些电子、数字存储装置几乎就是一堆废物。
设想一下,如果一些重要的历史资料、文艺作品、科技知识被存储在已经或即将淘汰的电子、数字存储装置上,那么如何完好地还原它们将成为问题;而且时间越久,还原的难度越大。
②随着电脑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5寸,3寸软盘已经被淘汰;随着数字录音、录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