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初三古诗文题目汇总复习.docx
《中考语文初三古诗文题目汇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初三古诗文题目汇总复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初三古诗文题目汇总复习
古诗词赏析题汇编
★★
(一)《绝句》
【清】吴嘉纪
白头灶户①低草房②,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注释】①灶户:
旧时称熬盐为业的人家为灶户,每户熬得的盐须向官府缴纳,折合抵充赋税。
②低草房:
灶户住处。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的画面。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二)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前两句的画面。
2、结合后两句诗句的内容,品析“闲”的妙处。
★★★(三)渔家傲·寄仲高①
【南宋】陆游
东望山阴②何处是?
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词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矣。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释】①写此诗时,陆游当时一人独自在蜀地。
仲高,陆游的堂兄。
②山阴:
陆游故乡绍兴。
1、有人评价“写得家书空满纸”中“空”“满”两个词意蕴丰富,你如何理解?
2、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如果用此句替代这首词中的“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是否合适?
请简述理由。
★★(四)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诗歌描绘的苔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2、请比较本诗后两句与周敦颐的《爱莲说》运用了同样的表现手法,但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
请作具体分析。
★★★(五)春日即事
【南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释】①李弥逊(1085~1153),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前两句,作者借助、等景物,描写了(时令)的凄黯景象。
(3分)
2、“宿鸟声中自掩门”一句中的“自”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2分)
★★(六)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牙璋:
是皇帝调兵的信符。
凤阙:
是皇宫的代称。
1、颈联是从哪两个角度写景的?
此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最后两句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作者通过“”、“”、“”、“”等意境的创造,营造出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2、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
★★(八)春日野行
【唐】温庭筠
雨涨西塘金堤斜,碧草芊芊晴吐芽。
野岸明媚山芍药,水田叫噪官虾蟆①。
镜中有浪动菱蔓,陌上无风飘柳花。
何事轻桡②句溪客③,绿萍方好不归家?
【注释】①轻桡,即轻舟,一本作“扁舟”。
②句(gōu)溪客:
指诗人自己。
③官虾(há)蟆(má):
对蛤蟆的戏谑之称。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颈联的景色并分析其表现手法。
2、这首诗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绘了西塘美丽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九)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背景】作者在朝廷任职期间多次议论时政,不为当权者所容,失望之余,退隐云矶,本诗就在此时所作。
【注释】①篱落:
篱笆。
②社肉:
社日祭神的牲肉。
③蜻蛉:
蜻蜓的别称。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十)桃花溪①
唐代: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③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桃花溪:
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②石矶:
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渔船:
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③洞:
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所展示的画面。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附:
答案
(一)1、赤日炎炎的六月,在一座低矮的茅草屋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熊熊燃烧的烈火旁煎盐。
2、对封建社会残酷苛税的控诉;对灶户悲苦生活的同情(意思对即可)
(二)1、细雨绵绵中传来一两家的鸡鸣声,行走在通往村子的山路上,一路上竹林深深,一座石板桥横斜在小溪上。
2、运用衬托手法,用栀子花的“闲”衬托妇姑们繁忙的景象,突出了人的勤劳,兴味盎然。
(“闲”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栀子花人格化,以栀子花的闲静美丽烘托妇姑们繁忙勤劳的温馨和谐的景象,丰富了诗意。
)
(三)1、“空”,独自、白白地,有枉然之意;“满”,满满地,极言所写字数之多。
这两个动词,写尽了因离家万里,流浪天涯,虽深切思念家乡,却无人倾说的痛苦又悲凉的矛盾心情。
2、答合适,至多给1分。
示例:
诗人陆游当时身在万里之外的蜀地,有可能身在军营,而且诗人一生最大的志向就是王师北定,收复中原,所以可以替换。
答不合适,分层赋分。
第一层次,(只关注诗歌的内容,思维浅显。
示例:
范仲淹的词写的是将军、征夫的情感,与陆游词的内容不符,不能替换。
第二层次,(3分)关注诗歌的内容,有比较深入的分析阐述。
示例:
范词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一种群体情感,即既渴望建功立业又因思家怀人而泪洒军营的豪迈气概。
陆词则写出了漂泊异乡的游子的缠绵悱恻之情,内容不符,不能替换。
第三层次,(4分)综合考虑诗词的内容、意境、风格,有思维关联。
示例:
范词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豪放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应当说,意境开阔苍凉。
而陆词是一首天涯游子思乡怀人之词,语有新意,情亦缠绵,应当说,笔调较为凄婉。
所以不能替换。
(四)1、“白日不到处”突出了苔生长环境的阴暗偏僻;
“苔花如米小”表现了苔的花朵微小;
“青春恰自来”“也学牡丹开”则表现了苔旺盛的生命力。
2、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苔》通过“苔”不惧阴暗、盎然生长,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执着操守、活出自我的志向。
《爱莲说》则通过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征,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品德。
(五)1、小雨、落花;(暮)春
2、“自”既流露出诗人的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六)1、角度:
视觉和听觉作用:
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严寒),烘托了战斗的紧张、惨烈,表现出征将士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将士们在战鼓声中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2、抒发了从戎书生宁愿驰骋沙场保边卫国、建功立业也不愿置身书斋的壮志豪情。
(七)1、“孤云”“归鸟”“微阳”“秋山”
2、作者将“千里”与“片时”作对比,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
(八)1、湖面清澈如镜,本无水浪,但因菱蔓飘动,似有水浪;田间路上杨柳成行,纵然无风,柳花亦随处轻扬。
前句写水上之景,运用比喻,以镜喻静水,后句写岸上之景。
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2、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旖旎风光的喜爱和赞美,抒发(反衬)了作者的归家之思和羁旅之情。
(九)1、篱笆下,儿童追逐嬉戏,太阳还没下山,村里有聚会,祭祀神社,人们准备了豆荚,姜芽和肉,肉香和稻花的香味扑鼻而来,呈现一片祥和欢乐的景象。
2、这首诗对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风光的描绘,表现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对新的生活道路的探求。
(十)1、示例:
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
2、三、四句,是从问话中虚写的,诗人急切向往而又感到渺茫难求的心情,也是从问话中委婉含蓄地透露出来的。
参考答案:
后两句表达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追求
文言文阅读
(一)▲▲▲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②谓孟尝君日:
“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
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故物舍其所长,之⑤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⑥;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孟尝君曰:
“善!
”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
侍从。
②鲁连:
战国时齐国人。
③曹沫:
春秋鲁庄公时武士。
④铫(yáo)鎒(nòu):
古代除草的农具。
⑤之:
这里是用的意思。
⑥不肖:
没有才能。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臣之妻私臣(▲) ②时时而间进(▲)
③而操铫鎒(▲)④今使人而不能(▲)
2、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划一处)(2分)
今齐地方千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
②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译文:
▲
4、【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鲁连都是采用▲的方法来劝谏齐威王与孟尝君,让齐威王得出了▲的结论,孟尝君明白了▲的道理。
(3分)
5、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两句中加点的字,分析齐威王和孟尝君的共同特点。
(3分)
①王曰:
“善。
”乃下令②孟尝君曰:
“善!
”乃弗逐
▲
(二)▲
【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王①,帝第五子元杰也。
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
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②独俯首不视。
王强使视之,坦曰:
“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王惊问其故,对曰:
“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
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
”是时帝③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选自《纲鉴易知录》)
【注】①王:
指益王赵元杰,字明哲。
②坦:
姚坦,当时在益王府任职。
③帝:
宋太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心▲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3)尝于邸中为假山 为▲
(4)既成,召僚属 既▲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2分)
是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王惊问其故其真无马耶!
(《马说》)
B.先天下之忧而忧则弛然而卧。
(《捕蛇者说》)
C.王强使视之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D.微斯人,吾谁与归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幼时记趣》)
4、翻译句子。
(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
5、选文【乙】中姚坦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哪句话的真实写照?
(3分)▲
▲
(三)▲▲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
【乙】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孔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嗟夫!
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
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
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王守仁《何陋轩记》)
【注】①蔡:
周代古国。
②上国:
国都。
③詈(lì):
骂。
④郁:
阻滞。
⑤莳:
栽种。
⑥信:
伸张。
1、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惟吾德馨▲
(2)无案牍之劳形▲
(3)因名之曰“何陋”▲(4)记之以俟来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安而乐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民相与伐木阁之材B.无丝竹之乱耳
C.就石穴而居之D.何陋之有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2)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
▲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两文是如何体现“陋室不陋”的。
(3分)
▲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
(3分)
▲
(四)▲▲
【甲】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乙】仲尼相鲁,景公患之。
谓晏子曰:
“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
今孔子相鲁,若何?
”晏子对曰:
“若其勿忧。
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
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
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
”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晏子春秋》
1、解释加点字词。
(4分)
①齐人固善盗乎▲②叶徒相似▲
③谓晏子曰▲④孔子去鲁之齐▲
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标出两处停顿。
(2分)
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
3、下列各句中“然”字用法和意思与“所以然者何?
”中相同的是(▲)(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吴广以为然。
C.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D.然足下卜之鬼乎?
4、翻译语句。
(4分)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②今孔子相鲁,若何?
▲
5、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4分)
▲
▲
(五)▲▲▲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孟尝君①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
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
“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
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
”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
“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②,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
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
”孟尝君曰:
“善。
”遂不受。
公孙戌趋去,未至中闺③,孟尝君召而反之,曰:
“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④?
”公孙戌以实对。
孟尝君乃书门版曰:
“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孟尝君,名田文,齐国贵族。
②振达贫穷,存亡继绝:
扶助弱小贫穷。
使灭亡的国家复存,使后嗣断绝者延续。
③中闺:
小宫门。
④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
你为什么那么趾高气昂、神采飞扬呢?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⑴臣之妻私臣私▲ ⑵时时而间进间▲
⑶楚王遗之象床 遗▲ ⑷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所以▲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各划一处。
(2分)
⑴今齐地方千里⑵足下能使仆无行者
3、翻译句子。
(4分)
⑴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
▲
⑵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4、甲乙两文都是写劝谏的,邹忌、公孙戌劝谏的目的各是什么。
(4分)
▲
▲
5、从乙文可以看出孟尝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
▲
(六)▲▲
【甲】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节选《送东阳马生序》)
【乙】江革,字休映,济阳人也。
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解属文。
九岁父艰。
孤贫傍无师友读书精力不倦。
十六丧母,以孝闻。
服阕(期满),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
吏部谢朓雅相钦重(平素就对某人钦佩、尊重)。
朓尝过(拜访)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革除(任命官职)都官尚书,将还,民皆恋惜之。
赠遗无所受,惟乘一舸。
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
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
其清贫如此。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十》)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同舍生皆被绮绣(▲)
(2)幼时即嗜学(▲)
(3)以孝闻(▲)(4)诣太学(▲)
2、请用“/”标明下面句子朗读停顿。
(共两处)(2分)
孤贫傍无师友读书精力不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2)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6分)
(1)请用四字词语概括【甲】文行文内容。
先叙 ▲ ,再述行路之苦,最后写 ▲ 。
(2分)
(2)【乙】文中写谢朓夜访江革一事,用意何在?
(2分)
(3)【甲】【乙】两文都告诉我们读书成就人生的道理,【甲】文主要记叙宋濂读书 的事迹,【乙】文还颂扬了江革 ▲ 官品。
(2分)
(七)▲
【甲】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节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①而书之曰: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②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③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
“遂成竖子之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释】①白:
使……露出白木。
②期:
qī,约定。
③烛:
照亮。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4分)
(1)小惠未徧▲
(2)牺牲玉帛▲
(3)读其书未毕▲(4)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读其书未毕 其真无马邪?
B.肉食者谋之 遂成竖子之名
C.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皆以美于徐公
D.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分)
▲
⑵期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
”(2分)
▲
4、请分析甲乙两文战争取得胜利原因的异同点。
(4分)
▲
(八)▲▲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汤敦甫在京师,乘车过宣武门大街,有卖菜翁弛担坐,御者误触之,菜倾于地。
翁捽①其御者,詈②且殴,索偿菜值。
公启帘问曰:
“值几何?
我偿汝。
”翁言钱一贯,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
翁不肯曰:
“偿则此地偿耳。
”公为之窘。
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起居③已,曰:
“此小人,由某携回重惩可也。
”翁始惶恐,叩首乞哀。
公谓指挥曰:
“无庸,假贯钱足矣。
”指挥如数与之。
翁叩谢去。
公仍停辔,与指挥言良久,意翁行已远,乃别指挥,叱驭去。
(选自《新世说语》)
【注】①捽(zuó):
揪。
②詈(lì):
骂。
③起居:
问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
(1)树林阴翳.翳(▲)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
(3)有卖菜翁弛担坐弛(▲)(4)假贯钱足矣假(▲)
2、下列加点“之”与“御者误触之”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辍耕之垄上B.何陋之有C.宴酣之乐D.指挥如数与之
3、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
②翁捽其御者,詈且殴,索偿菜值。
▲
4、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种民本思想在欧阳修和汤敦甫身上都有体现,请说说欧阳修和汤敦甫对百姓的态度。
(4分)
▲
▲
(九)▲▲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