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1276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5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摄像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电视摄像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电视摄像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电视摄像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电视摄像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视摄像机.docx

《电视摄像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摄像机.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视摄像机.docx

电视摄像机

第七章电视摄像机

第一节概述

摄像机的任务是把拍摄对象的影像拾取下来,并转化成以电流波动为载体的图像信号。

它的作用和传声器一样,也是电视系统的入口。

演播厅摄像机

肩扛式专业摄像机

便携式采访摄像机

家用摄像机

一、摄像机的构成:

摄像机种类繁多,但都是由镜头、录像器、话筒、机身和附件五部分组成的。

图42摄像机的主要结构

1、镜头的主要作用

  镜头由若干组透镜组成,其作用是使景物的光线通过它在摄像器件上形成清晰的倒立的像。

摄像机镜头与照相机镜头类似,有固定焦距镜头和变焦距镜头之分。

变焦距范围一般都包括广角、标准和长焦三部分,其变焦倍数有6倍、8倍、12倍等。

不少摄像机的镜头可以从机身卸下,方便按不同需要更换镜头。

摄像机镜头

镜头形成的清晰影像落在光电转化器(CCD或CMOS感光元件)的“靶面”上,这个靶面上集成了几十万甚至一百多万个光电转换元件,每一个元件代表一个像素。

图像信号采集电路以扫描的形式,自上而下逐行逐点将每一个像素产生的电信号采集下来,形成以帧为单位的图像信号;这个信号送到电路处理部分加以放大、编码,最后连同传声器送来的声音电信号一起由AV输出口输出。

这种输出的信号就可以直接送给电视机、录像机等后级设备使用。

对于彩色的摄像机,由于信号最终要反映出R、G、B三色的份量,因此在靶面前还设置了一个分色棱镜。

图43分色棱镜的工作原理

进入镜头的外界景物影像,在投到靶面前先遇到分色棱镜。

在分色棱镜上有两面分别涂有专门反射红光和蓝光的反光膜,这样,当光线到达棱镜的第一个表面时,影像光线中红色成分就被分离出来,经过一个反射镜,到达1号靶面;当剩下的光线到达棱镜的第二个表面时,影像光线中蓝色成分又被分离出来,经过另一个反射镜后,到达3号靶面;剩下的绿色成分直接通过棱镜,到达2号靶面。

这样,三个靶面上就分别获得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影像,这就是“三管”(三支摄像管)或“3CCD”(三片CCD)摄象机的由来。

靶面和光电转化单元是摄像机的心脏部分,摄像机性能的好坏,很大程度上都与它有关。

因此,以这一单元的性质,我们可以对摄像机进行分类:

(1)按靶面的大小分类

靶面的大小指的是它的对角线的尺寸,这个数值多用英寸来表达。

尺寸越大的靶面,可容纳的像素会越多,获得的画面清晰度就越高。

因此,靶面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摄像机的品质。

如:

演播室用的大型摄像机,为了保证高画质,大多采用1英寸的靶面,虽然这会相应增大摄像机的体积和重量,但由于这类摄像机只用于室内,安置在可自由移动的云台上,所以对工作没有太多不利的影响;2/3英寸、1/2英寸的摄像机是广播电视部门常用的便携式机种;而1/3英寸、1/4英寸以下的摄像机多为专业或家用品。

(2)按靶面和光电转化方式分类

在摄像机的发展过程中,靶面的材料和光电转化的方式是摄像机技术进步的标志。

20世纪60年代以前,摄像机采用“光电型”摄像管,成像质量低,要求的光照很强、体积庞大。

例如60年代初使用的一种“超正析象管”重量达到500公斤,耗电3千瓦。

随后出现了“导电型”摄像管,靶面的材料有:

硫化锑、硒砷锑、氧化铅等,其中以氧化铅摄像管的质量最为优秀,是摄像机成熟的标志。

这类摄像管一直使用到80年代后期。

摄像管虽然质量优异,但最大的缺点是怕强光,极易被灼伤,因此,无法不能直接拍摄太阳、电火花、闪电甚至亮度较高的的灯光等,强光线下图像会出现拖尾现象。

到CCD元件质量不断完善和提高后,导电型摄像管逐渐被淘汰。

CCD元件是现代摄像机广泛采用的光电转化元件,它又称为“电荷藕合器件”,它是在一个硅片上集成了许多光敏晶体管,每一个晶体管都相当于一个像素,它们能直接感应光线的变化并转化为电信号。

随着技术和工艺的不断提高,CCD元件的灵敏度越来越高,一些过去摄像机不能工作的低照度环境下,都成为现代高质量CCD摄像机发挥特长的地方。

特别一提的是CCD元件不怕强光,除了低质量的CCD元件外,在强光下极少出现拖尾现象。

另外,采用CCD元件的摄像机,在调节上比以往的摄像机简单,还能进行高速快门设定。

2、寻像器

寻像器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黑白或彩色监视器,是摄像机上可以活动的一个部件,其显示尺寸为1~7英寸不等。

寻像器的主要作用是:

(1)作为摄像取景用;

(2)用该机进行放像操作时,它可作为监视器使用;

(3)显示摄像机的工作状态或显示警告信息。

3、话筒

  话筒能将声音信号变成音频电信号,用于拍摄时拾取现场声音。

话筒一般带有敏感度选择开关,有的还带有全向拾音、单指向拾音、超指向拾音和变焦拾间(随镜头焦距变化改变拾音范围)选择开关。

摄像机除了机内话筒外,还设有外接话筒插口。

 4、机身

  机身即摄像机的整个躯体,载有摄像机的所有元部件,表面有各种操作开关输入输出插口等。

 5、附件

  附件是摄像机工作时必不可少的或者有时候要用的器件。

其中必不可少的附件有交流(AC)适配器、充电电池、磁带、便携式录像机(非摄录一体机使用)、连接缆线等,用来给摄像机提供电源及记录摄像机输出的音视频信号。

其他在摄像机某些工作状态下要用的附件有音频适配器、AV转换接头、编辑控制器。

字符发生器、摇控器、磁带适配器、效果特技镜、照明灯、三角架等,用于通过摄像机和电视制作与重放系统连接进行放像、收录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录像节目、转录复制录像节目等操作,以及根据环境需要和画面要求改善摄像条件。

通常摄像机随机带的标准附件因机而异,并不统一。

第二节摄像机的光学镜头

专业摄像机用的光学镜头多设计为可拆卸式,以便根据拍摄的需要随时更换镜头,因此,有时光学镜头部分也被当成摄像机的一个附件,可购买第三方产家的产品。

光学镜头品质对于摄像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形成影像的部件,若在此处出现影像的变形、模糊,后面的光电转化件、电路调节单元都不可能修复。

而对于使用者而言,镜头的成像能力更为重要。

构图和取景都是对镜头的操作,所以拍摄出的画面造型也与镜头能力息息相关的。

一、聚焦

摄像机的光学镜头一般都是由一组复杂的镜片组合而成,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最简单的单片凸透镜的成像原理来认识它。

凸透镜组

图44凸透镜成象过程

被摄景物发出(反射)的光线,平行光经过透镜后折射通过焦点;经过透镜中心的光线未被折射,两支光线汇集在B点,这个位置实际上也是其它光线的汇集点。

当靶面处在这个位置时,可以获得清晰的影像。

若靶面在A点、或是在C点,同一个点发出的光线不能形成影像中的一个点,而变成一个圆,这样,画面就不清晰。

要获得清晰的画面,就调节靶面前后的位置(或调节透镜的位置),这项工作就是聚焦。

实际工作中,摄像机的聚焦并非靠改变镜头、改变靶面位置来实现,而是通过调节透镜组中的“聚焦镜片组”实现的,在摄像机上聚焦的调节是转动镜头最前端的“聚焦环”,在这个聚焦环上有许多刻度,摄像机上标明的一般是1、1.2、1.5、2、5、10、∞m,这个数值就是被摄物体与镜头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

当转动这个聚焦环时,可以从寻像器中看到被摄物的影像,调到清晰时,聚焦环上的数值会刚好等于物距值。

这也就是拍摄时聚焦操作的方法。

在这一组物距值中,最小的一个数值就是摄像机镜头能拍摄到的最近物距,小于这个距离的影像,镜头将无法聚实。

但是,大多数专业摄像机的镜头上都设有“微距拍摄档”(MICO)。

当我们要拍小于最小物距的景物时,可以松开MICO锁扣,转动MICO环,这时,就可以对近距离的景物进行聚焦,一般可以聚实几厘米内的物体。

这种功能多用于拍摄小昆虫、花瓣纹理、小型标志物等.让这些细小的物体充满整个电视屏幕,往往是很有表现力的。

不过,在正常的拍摄中,MICO档应关闭,否则会破坏镜头的正常聚焦。

有些摄像机,特别是家用型摄像机还设有自动对焦功能。

它是利用镜头内部的马达来驱动聚焦环,它在工作时寻像器中会出现一个方框,称之为聚焦框。

摄像机会以框内景物为基准进行对焦,使它呈现出清晰的影像。

自动对焦的工作过程是:

机器依靠光学成像原理,随时测定对焦框中景物的物距的,并以此为依据,迅速地改变镜头内部的聚焦结构,从而获得清晰的成像。

这个随时性反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即:

测定框内景物的物距——找出与清晰成分的误差——马达驱动——对焦——测定物距——找出误差——……这样,摄像机就能快速地聚实被摄物体,也可以适应运动拍摄的需要。

如:

拍摄一个人从远处走来,人物与摄像机之间的距离不断在变化,自动对焦也在不断工作,保证仍能成像清晰;摄像机从近处树木摇向远处的山峰,拍摄的对象变化,距离也不同,自动对焦也要不停工作。

由此可见,自动对焦适合于运动的拍摄对象,也适合运动摄像,避免了手动调焦必须随时根据物距变化调节焦距的麻烦。

便于摄像工作的进行。

但是,这种随时处于测定和调整中的自动对焦也会有一些缺点:

1、在摄像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镜头前的干扰现象。

如:

一个人从镜头前走过;被摄对象前有树枝摇动等。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自动对焦就会马上以人物、树枝对焦。

这样,原来的拍摄对象就虚了,干扰结束后,自动对焦就又会重新回到原先对焦状况,这时主体又重新聚实。

这一虚一实的转化过程是很不好看的。

2、由于自动对焦的反复调整。

也会引焦距的不稳定,表现为物体影像一会儿虚,一会儿实。

在长焦拍摄和光线过暗时,由于景深小,表现尤为显著。

3、使用自动对焦时,必须把被摄主体(即所期望保证清晰成像的部分)置于寻像器中央的自动聚焦方框之中,这样有时反而会限制我们构图的灵活机动性。

4、另外,由于对焦原理上的局限,自动对焦对于照度不足的景物;对于景物中有规律重复的图案;对于景物中为无任何明显差异的画面,如大海、蓝天、白墙等,自动对焦工作都有可能不能良好工作。

对于没有自动对焦的摄像机,就要随着被摄物的距离不断调节聚焦环,以保持这个操作称为“跟焦”。

快速跟焦是高难度动作,一方面要求摄像师对摄像机的操作性能了如指掌,另一方面要求能准确地判断拍摄对象的动向和速度。

二、焦距

焦距是镜头最基本的参数,它的数值大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镜头最终成像的结果。

这个数值通常用××mm来表达。

镜头焦距对画面造型产生的直接影响是视场角的大小。

所谓视场角指的所能拍摄的最大范围与镜头中心的夹角。

由于电视画面为4∶3.所以它又分成水平视场角和垂直视场角两种。

通常视场角指的是水平视场角。

视场角与镜头的焦距和靶面的大小有关,也与拍摄物与镜头之间的距离(物距)有关,具体的计算公式是:

g=2tg-1(h/f—h/d)/2。

(h是靶面的宽度,f是镜头的焦距,d是物距)一般在拍摄中,物距都在1米以外,而靶面的宽度只有几厘米,因此h/d对g的影响较小,简化的公式就是g=2tg-1(h/2f)。

由上面的视场角公式可以看出:

靶面的宽度越大,视场角越大;镜头的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小。

就同一台摄像机而言,它的靶面大小是固定的,所以镜头的焦距就成为唯一影响视场角的因素。

就画面效果而言,视场角越大,画面中可容纳的景物就越多,但是每件景物的影像就小;视场角越小,画面中可容纳的景物就越少,但是每件景物的影像就大。

视场角在45~50度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因为这种镜头的成像效果与人眼所看到的效果一致;视场角50度以上的镜头称为广角镜头(短焦镜头);比标准镜头视场角小的镜头称为长焦镜头(窄角镜头)。

由于景物成像的大小不同,所以广角镜头可以拍到宽广的场景,而长焦镜头可以拍到远处的景物(和望远镜的效果相同)。

三、变焦

由于镜头焦距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视场角,这显然是构图取景的有利因素。

而且镜头焦距的不同,还可以形成许多迥异的画面造型效果:

焦距的连续变化,也是摄像机的一种基本运动拍摄类型,所以能变化焦距的镜头就成为摄像机必备的镜头。

在变焦镜头产生之前,若要变化镜头的焦距,就得带上多个“定焦镜头”,以便在拍摄时更换。

这对于讲究时效的拍摄工作是很不利的。

因此出现了“旋转塔式”变换焦距的方法。

这种方法很象显微镜的转换镜头放大倍数的方法。

变焦镜头是在一个镜头中,通过变化镜头的内部结构,以达到改变镜头的整体焦距。

图45两个透镜的综合焦距

变焦的原理是:

当两个透镜在一起工作时,它们对外呈现出总的焦距是F=F1F2/F1+F2-D。

由这个公式可以看出,两个镜头的综合焦距与两个镜头各自的焦距有关,还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

当D增大时,综合的焦距也就大,当D减小时,综合的焦距也就小。

这样,只要改变镜头间的距离D,就可以获得不同的焦距。

这种改变焦距的方法,还可以使焦距产生连续的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上就是摄像机运动摄像中的一类基本类型(推镜头和拉镜头)。

对于一个变焦镜头,它的表达一般写为:

最短焦距值×倍率。

例如:

变焦镜头上写着10×12,表示它的最短焦距为10mm,变焦倍率为12倍,即最长焦距为120mm。

焦距的变化会给画面的造型带来丰富的变化,这部分知识是摄像技巧中很重要的一块。

有了可变焦距的镜头,我们就可以在不移动拍摄位置的情况下,获得丰富的构图方案,相当于拓宽了摄像者的控制范围。

尤其是长焦距镜头,可以在很远处拍摄到相当丰富的细节内容,很适合于抓拍和偷拍。

拍摄的位置离被摄人远,这样可以防止被摄人物的紧张和不自然,使拍摄到的内容更真实。

在追求纪实风格的现代电影电视中,经常让演员混在街上的人群中表演,而摄像机躲在远处拍摄。

这样大量的行人成为最自然的“群众演员”,使摄影作品增添了许多自然的生活气息。

不过变化焦距所产生的画面造型效果远远不止这一点。

下面我们均以人眼观察的主观感受为基本参考,来看看摄像机的焦距变化时,所形成的画面有什么变化。

人眼也是利用相似的道理成像,因此它也有一个焦距值。

这个焦距值的多少,影响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形象。

和人眼的焦距值相当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远小于这个数据的镜头就称为广角镜头,远大于这个数值的即为长焦镜头。

1、焦距对透视感的影响

透视感通俗一点地说就是: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近处物体大,远处物体小的感觉。

标准焦距的镜头所表现出来的透视感和人眼一样,因此景物远近所造成影像大小差异是真实的。

趋向于长焦距的镜头,会使拍到的画面透视感减弱,也就是说由于距离不同所引起的影像大小差异减小了。

这样的画面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即前后两个物体距离不远。

从拍摄到的人物来看,长焦会使人的面部失去凸凹感。

象平面结构一样。

由于纵向空间被压缩,物体的纵向运动速度也会被减弱。

在影视作品中,长焦镜头最典型的用法是:

拍摄一群向着(或背着)镜头走的人,走了很久以后,大小还不怎么改变,仿佛永远也走不出画面似的,但外貌、神态和动作细节却展现无遗。

这是一种很有情绪含义的表达方法。

趋向于广角镜头时会使透视感加强,也就是扩大了前后景物的大小差异。

这样,就会使人在看这种画面时,产生前后物体距离很远的感觉。

广角镜头展宽了横向空间,视场角又大,非常适合于表达深远、开阔的场面,当然也容易把窄小的场景拍摄得比较宽大。

广角类镜头还会加强纵向运动速度。

例如用广角拍摄一个向着镜头走来的人,我们会感觉他才走了几步,就从“远处”走到我们面前。

一个远离镜头跑去的人,也会很快就成为一个小点,这种夸张的纵向速度在影视作品中也十分常见。

2、焦距对画面畸变的影响

广角镜头会夸张凸凹起伏的特征。

近距离广角拍摄会使水平线变成弧线,拍摄人物时,会显得鼻子特别大。

这种畸变越是大的广角,越是近的拍摄距离就越明显,应在拍摄中慎重使用。

长焦镜头和标准镜头不会造成影像的畸变。

3、焦距对画面稳定性的影响

由于视场角大小的不同,长焦拍摄的画面更不易稳定,而用广角镜头拍摄时,抖动对画面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例如:

上下抖动1度,对于视场角为50度的广角镜头而言,画面抖动了1/50;而对于5度的长焦镜头而言,画面抖动了1/5。

因此,在摄像机不固定的情况下,比如边走边拍,车上拍摄,徒手持机拍摄时,宜多用广角。

长焦拍摄应多用三角架和其它支撑物来固定,焦距越长,及其的稳固就越重要,这样才能得到稳定的画面。

4、焦距对画面清晰度的影响

虽然长焦和广角可以拍摄到同样大小的画面,但它们离被摄对象的距离是不同的。

长焦的拍摄,必须穿过更多的空气层,这样,画面就不如近距的广角所拍摄的画面来得清晰,总象的笼罩着一层雾,这样会影响到观众与拍摄对象的心理距离。

在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气和尘埃时,还会干扰成像的质量。

表7焦距引起的画面造型变化

镜头种类

画面造型

广角镜头

标准镜头

长焦镜头

视场角

视野开阔,可拍摄到较大的范围,多用于全景

中等,与人眼观察效果一致,拍摄效果写实

视野窄,适合拍摄远处景物细节,多用于特写

景深

景深大,聚焦容易,可以清晰拍摄到前后大范围的景物

景深适中

景深小,聚焦因难,可以虚化背景以衬托主体

画面影调

穿过较少空气层,较深

中等

穿过较多空气层,较浅

运动感

夸张纵向运动的速度,减弱横向的运动速度

影像运动速度与人的感受一致

夸张横向运动的速度,减弱纵向的速度

画面畸变

变焦的操作:

(1)手动变焦:

专业的镜头上也都有一个变焦环,上面写着此时镜头的焦距值,如10、20、…120mm,当我们转动它时,镜头的焦距就会发生变化。

这种操作就是手动变焦。

(2)电动变焦:

目前大多数摄像机(包括家用和专业的)都可使用电动变焦控制方式,只要按下变焦控制开关,镜头内部的电动机会带动变焦环转动。

变焦控制开关的外形象一个翘板,两端可以向下压。

一端上写着T(Tele),它是望远的意思,按下它,镜头的焦距变长,象个望远镜;另一端上写着W(Wide),它是宽广的意思,按下它,镜头的焦距变短,可以拍到更宽广的范围。

同时,手指压力的不同,变焦的速度也不同,因此这种控制方法也称为“压力感应式”。

电动变焦可以得到平滑的变焦速度,这是手动变焦很难做到的。

但手动变焦则可以产生急速的变焦,或是间断地、自由地改变的焦距的大小。

电动变焦和手动变焦有一个切换开关,在使用手动变焦是一定要选择好这个开关的位置,否则强拉会破坏镜头内部的齿轮。

变焦过程中的聚焦问题:

在推、拉这种变焦运动的全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清晰的聚焦,应遵循以下规则:

先把镜头推至最大焦距(长焦),在这时调节好聚焦,再将镜头拉成广角。

这就可以保证镜头在任何一个焦距时,画面都是清晰的。

这是因为,长焦景深最小,此时如能保证清晰,说明焦点对得最准,拉开镜头后景深变大,就更能保证画面的清晰聚焦了。

镜头后焦的调校:

在摄像机的变焦和聚焦关系中,要想做到保持变焦全过程聚焦都是清晰的,还有赖于一步重要的调节——后焦点调节。

在摄像机镜头的最后面有一个后焦环,它必须保持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否则就会出现长焦处能聚实而广角处虚焦,广角处聚实而长焦处虚焦的聚焦矛盾。

这样变焦运动就没有价值了,所以一定要调好后焦点。

当然,每个镜头在出厂时就已经对后焦进行了精确的的初始调校,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此必须定时调校,方法是:

在一光照充足的地方,把镜头对准一米处的调校卡,先推到长焦,用聚焦环聚实画面;再把镜头拉成最大广角,用后焦环聚实画面,如此反复几次,就以找到正确的后焦点,最后将其固定。

四、景深

景深也是镜头成像的一种性质,它指的是在纵深方向景物的清晰范围(宽容度)。

在这个范围中,物体成像清晰。

景深大,则画面中前后分布的景物清晰范围大,有利于表现更多的纵向内容。

例如拍摄一株树木,可使远处的山峰也清晰成像。

景深小,则画面中前后分布景物清晰范围小,有利于突出对焦点的主体景物,忽略杂乱的背景或前景。

例如:

草地上的一朵花,作为背景的草地被虚化成为一片绿色的影子。

景深的控制是画面造型的重要方法。

它不是一种可以在镜头上调节的量,它的大小与其它拍摄条件因素有关。

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有物距、光圈和焦距。

表8景深大小与其它拍摄条件的关系

光圈

物距

焦距

景深

光圈数值越大

物距越大

焦距值越小

越大

光圈数值越小

物距越小

焦距值越大

越小

五、光圈

1、光圈的含义

镜头除了成像外,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控制进光量的大小,这个控制进光量大小的部件就是光圈。

光圈是由一组环形的金属片组,中心构成一个圆形的通光孔。

它可以随着金属片组的扩张、收缩变化通光孔的大小。

这个通光孔的大小就是光圈的大小,它经常用的数字表达是1.4、2、2.8,4、5.6、8、11、16、22等,在书写时应在前面加上F,如F8表示光圈数值为8。

光圈的数值越大,实际进光量小。

在上面一组数据中,1.4是最大光圈,也就是金属片完全打开的情况;此后,每一级光圈为前一级的√2倍,22光圈是最小的进光量。

照相机中控制进光量的因素有两个:

光圈和快门。

但摄像机中的快门控制光线有一定的局限性(祥见电子快门)。

2、光圈的操作

手动光圈的控制同样是旋转镜头上的光圈环,然后观察寻像器中的画面曝光程度,直到感觉满意。

这种调节方法需要很深厚视觉经验,即把寻像器中画面的明暗程度与曝光程度联系起来。

这通常是要求长期训练的。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机器提供的“自动光圈”来调节。

 

图46自动光圈工作示意图

从这一工作流程可以看出,摄像机把景物成像后,内部设有的测光单元就会对整体图像的亮度进行平均测量,然后将这一数值与内部的标准值进行比较。

若现在的图像的平均亮度高于标准值,控制中心就会发出控制信号,驱动光圈控制电机,使光圈缩小;反之,若现在的图像的平均亮度低于标准值,控制中心也会发出控制信号,光圈扩大,增加进光量。

这一功能在绝大多数正常拍摄中,都能保证画面的良好曝光,摄像者就不必去识别当前光线是强还是弱,也不必识别寻像器中的曝光程度。

但这种自动性也会带来一些不足之处:

(1)当画面中有太阳、火焰、闪光点、室外的天空之类很亮的影像(逆光拍摄)时,由于平均测光的结果,摄像机会误以为此时整个画面的亮度太高,从而收缩光圈。

这样就使画面中的其它部分偏暗;

相反的是,当图像中有太多暗色影像,如树荫、黑板时,这时自动测光又会误以为此时整个画面的亮度太低,控制的结果就会使其它主体,如人物脸部、白色的衣服等,变得曝光略为过度。

本来应该黑色的区域则显得亮了些。

可见,自动光圈不适合于明暗对比大的画面。

(2)当画面中光线强弱变化快时,例如我们在树丛中摇动镜头,画面中时而有阳光,时而只有树荫,这时就会发现画面忽亮忽暗,而且这种变化总滞后于景物的变化。

这是因为自动光圈的调整在不停地进行,而且从识别到控制还要滞后一段时间。

可见自动光圈不适合于亮暗变化快的场合。

(3)自动光圈会抵消不同画面中的明暗差异,在一个明亮的地方和在一个阴暗的地方,光线强度差别本来应该很大,但由于自动光圈的调节,就表达不出来真实的明暗差异了。

(4)自动光圈会失去利用曝光手段来进行艺术性创造的机会。

这样,我们就只能拍出平常的画面。

自动光圈的这些缺点,在手动光圈中就可以得到很好解决。

假如我们拍一个画面,其中包含太阳、灯光之类的强光点,还包含我们要表现的人,若用自动光圈,人物一定会变成漆黑一团。

此时可以按人物的亮度曝光,(先切换到手动光圈,用变焦功能推上去,使拍摄主体占据画面的大部分,利用暂时自动光圈按钮让机器测好曝光值,然后再把镜头拉开,此时主体曝光正常。

)这样做,虽然背景高亮处会因过度曝光而失去细节,但这样却能保证画面的主角——人物的正常曝光。

在使用手动光圈时,若害怕自己调不准曝光值,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适当变化机位,调整拍摄高度和角度避开高亮度背景也可以改善逆光拍摄效果。

注:

在专业摄像机中,大多都提供暂时自动光圈功能。

即按下暂自动光圈调节钮,摄像机就进入自动光圈调节,放开手,摄像机又进入手动光圈状态。

这样就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光圈调节工作,又不会被自动光圈的缺点干扰。

六、色温校正片

色温校正片是摄像机上为了获得正确色彩还原而设立的一个重要部件。

要使用它,首先要认识一下什么是色温。

(一)色彩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