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教案第五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1248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教案第五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教案第五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教案第五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教案第五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教案第五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教案第五章.docx

《医学心理学教案第五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教案第五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心理学教案第五章.docx

医学心理学教案第五章

授课时间

第5周

教学时数

2

章节名称

个体心理(三)

了解情绪学说

掌握情绪定义、情绪的作用

情绪的定义、作用、分类

参考资料

教学参考书刊: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

 

推荐学生学习参考资料:

《医学心理学》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李心天主编

 

网址:

XX文库

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分配

 

1、概念

 

二、情绪分类

 

三、情绪学说

 

四、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10min

 

30min

 

30min

 

20min

 

教学活动及内容

批注

一、概述

情绪有积极快乐的一面,使人充满满生机与活力,产生无穷无尽的动力;情绪也有消极、痛苦的一面,它会使人心灰意冷,沮丧消沉,甚至可能会严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一)定义

情绪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的成分。

1、情绪不同于感知、记忆等认知活动。

认知过程是通过认识事物的外部和本质,产生形象和概念。

情绪则不以事物形象和概念来反应,而以对事物的体验来反应。

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深重、真挚的情感来源于对人、对事真切深刻的了解。

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样的事物,可能是很不同的。

即使同一种主观感受,同一个人每次感受到的程度也可能很不相同。

“喜、怒、哀、惧”等主观感受称为情绪体验,任何一种情绪都有情绪体验。

2、情绪总是或隐或现的有行为表现的。

人的许多情绪体验可能有明显的外部表现,但有些情绪可能只有内心的感受而无明显的行为表现。

特别是由于人通过学习对情绪的表现具有自我控制力后,许多情绪往往不表现在明显的外部行为上。

情绪在行为上的表现称为情绪行为(表情)。

而表情又可以分为: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

其中,身段表情最能真实地反应人的情绪状态。

3、一定的情绪状态总伴有内脏器官、内分泌腺或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

例如人在生气时,呼吸加快加深,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情绪状态时的这些生理反应称为情绪唤醒。

任何一种情绪都伴有情绪唤醒。

4、情绪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的,即客观事物是产生情绪、情感的来源。

这客观事物既包括发生在主体周围的人及事物,也包括主体本身的生理状态。

但他们称为情绪刺激的首要条件是:

它们必须被认知(对你产生反应,漠然视之则不会产生情绪)。

导致不合理情绪的原因有:

绝对化、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的观念,消除这些不良影响,可以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二)情绪情感区别与联系

区别:

1、情感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验);情绪则指情的各个方面:

它的主观体验、行为表现和生理状态等。

所以情绪这个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而情感只用于人类,特别在描述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时常用此概念,动物一般不用。

2、情绪带有情境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当某种情境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而减弱或消失。

而情感则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

3、情绪较为强烈,冲动性大,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一般较微弱,较少有冲动性,外部表现也不明显。

联系:

1、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

2、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到自己的表现。

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的存在着。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三)情绪情感与需要

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重要基础。

情绪、情感是由需要是否获得满足产生的体验。

得到满足会引起满意快乐等体验,反之则会不满、厌恶、惊恐等。

二、分类

(一)情绪分类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可将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mood)是一种使人的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轻微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这种情绪状态一般是弥散性的,而不是针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

当人们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会以特定的情绪看待周围事物,从而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如一个人在清晨获悉不幸的消息,他可能整天都感到忧郁悲哀。

因此,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惹人烦恼,感到什么都不顺眼,干什么都不顺手。

别人看他一眼,也以为人家是要找岔子。

良好的心境使人感到“万事称心如意”,遇事易于处理。

人快乐时会觉得花欢草笑、青山点头。

而不良的心境会使人觉得云愁月惨、蜡炬垂泪。

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指的就是心境。

心境的引起有很多原因。

对人具有特殊意义的各种情况,如事业的成败、工作的逆顺、群众关系和机体状况的好坏(包括患病、失眠和疲劳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都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对往事的回忆、偶然的浮想或对未来的向往也会导致与之有关的某种心境的出现。

此外,激情的余波也能较长时期保留下来变成相应的心境。

虽然,人们对引起心境的原因往往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但是它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其中社会生活条件是影响心境的重要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心境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心境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忧愁的,可能是暴躁的、也可能是和蔼可亲的,可能是兴致勃勃的,也可能是萎靡不振的。

积极、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振奋,从而完成困难的任务。

消极、不良的心境则使人意志消沉,而影响事业的成功。

因此,我们要作自已心境的主人,不因挫折而垂头丧气,也不因胜利而沾沾自喜,经常保持舒畅乐观的心境。

2、激情

激情(affectiveimpulse)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例如:

暴怒时,横眉竖目、暴跳如雷;恐惧时,浑身颤抖、面如土色;狂喜时,手舞足蹈,放声大笑;绝望时,心灰意冷、头脑昏迷。

激情出现时往往伴随着明显的,爆发性的外部表现。

激情通常由对人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

此外,对立愿望的冲突或过度的压抑也很容易引起激情。

激情的产生还与机体状态有关。

处于激情状态时,人的认识范围狭窄,理智分析能力受到限制,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和后果,因而往往出现不顾一切的行为。

但激情也并不是绝对不能控制的。

如果认为一个人在激情状态下,不能克制自已,因此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可以不负任何责任,这显然是非常错误的。

认为在过分激动的情况下,人们会完全“失去理智”是不正确的,激情发生时,人们的自制力有所降低,但不等于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

控制激情需要两方面的条件。

一是由别人事先暗示事态的发展可能引起激情,提醒自己作好思想准备,以便正确对待。

二是自己在面临激动情境时,要以坚强的意志力克制自己或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以减弱消极激情爆发的程度,人们常说的“悬崖勒马”,以及俄国文豪屠格涅夫规劝那些刚愎自用、热衷争吵的人们,在发言之前,必须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

这些对于制止和缓和激情都是有效的。

要控制起消极作用的激情,最根本的是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坚毅的意志力。

激情有时可以成为激励人们积极行支的巨大动力。

这时抑制激情是不必要的。

一个勇敢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或奋不顾身地炸碉堡时,正是热爱祖国、仇视敌人的激情使他一往无前,顽强拼博。

这种激情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表现,是战胜敌人的精神力量。

3、应激

应激(stress)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十分强烈的情绪状态。

当人们遇到突然出现的事件或意外发生的危险时,为了应付这类瞬时变化的紧急情境,就得果断地采取决定,迅速地作出反应,而应激正是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的内心体验。

例如,司机在快速驾驶中,突然发现有人横穿马路,这时为了应付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情况,必须调动全身的一切潜力,集中自已的智慧、经验和意志力,迅速地判明情况,果断地作出决定和敏捷地行动,从而使情绪处于应激状态。

危急的情景在一瞬间震惊了整个有机体,以致突然改变有机体的激活水平,特别是使肌肉的紧张度、腺体分泌、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等发生显著的变化,身体的应变能力也处于“紧急反应”状态。

这些都是情绪应激化的特征。

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思维容易出现混乱,分析、判断能力减弱,注意分配和转移比较困难,感知、记忆可能发生错误,这往往使个体行为紊乱,很难实现符合目的的行动。

例如,母亲因孩子突然患病而惊惶失错时,为了请医生看病,会一连拨好几个电话,但一个也打不通。

原因在于她反复拨动的电话号码都是自己家的。

又如,地震或失火时,有人会紧张地抱起枕头往外跑而把孩子丢在屋里。

当然,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例来看,在处于应激状态时,人们通常还是能够积极活动,甚至作出异常的有益行动。

应激水平的差异和人们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和意志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处于应激状态时,有的人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作出不适当的反应;有的人会“呆若木鸡”,肌肉紧张,活动受到抑制,甚至引起临时性休克;有的人则能沉着果断,集中全身的精力应付危急的局面。

只要人们有意识地注意锻练、培养应变能力,就能逐渐提高应激水平。

由于在应激状态中,人们的心情极度紧张,所以,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就可能损害人们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降低人体的抵抗力,以致易受疾病的侵袭。

(二)情感分类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除了有许多基本的自然需要外,还有社会性需要。

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情感就叫做高级情感。

这类情感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状况,具有人类特有的社会性。

它既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又对人的社会行为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是人的情感生活中的主导因素。

按其性质和内容,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标准,评价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它是人们把自己的或别人的行为和已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加以比较的结果,直接体现了客观事物与主体的道德需要之间的关系。

假如人们不知道行为规范,且缺乏履行的需要,那么道德感就无从谈起。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道德感主要包括:

爱国主义情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责任感,对社会现象的正义感,对社会集体的集体感、荣誉感,对同志的友谊感、同情感以及国际主义情感等。

道德感通常不是一种单一的体验,而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情感体验。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它既包含对祖国的自豪和尊严的感情,又包含对敌人憎恨的感情。

具有这种情操的人(高尚的情操是各种情感的综合体),一定热爱祖国、党和人民。

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国际地位感到光荣和骄傲,为了祖国的安全统一、繁荣强盛,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直至宝贵的生命,可见,对敌人不共戴天的仇恨和对祖国、人民舍身忘我的热爱是统一的。

道德感中最基本的成分是人对于自己的种种行为、举止、动作的客观的社会价值---社会意义,所产生的体验。

有时行为的社会意义会与个人的直接体验不相符合,甚至矛盾,然而,人们对行为的社会意义的理解仍然会引起肯定的情感,使人获得巨大的道德上的满足。

革命先辈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甘愿抛头颅、洒鲜血,在极端苦难的时刻也会获得道德上的高度满足。

道德感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

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制度,具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当然我们并不能排除有些道德感(如母爱)是全人类共有的。

2、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满足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类情感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望、认识兴趣以及对客观规律的控求是密切联系的。

理智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对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复杂而不理解的现象,所产生的惊讶感;对分析的问题或作出的结论,所产生的怀疑感;对赣的和还未被认识的现象,暂时不能作出判断的犹豫感;相信结论绝对可靠的确信感;对做出新发现而欢欣鼓舞的喜悦感、成功感等。

列宁曾说过: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缺乏情感便难以使认识深入。

只有当人们的思想被深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力量倍增,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积极钻研和认真探索。

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体验。

法国文学家大仲马写《三剑客》时,狂笑不止,并且好像身临其境,不时地同书中的人物开玩笑。

这是人类特有的理智感得到满足的表现。

3、美感

美感是对事物和人的美的体验。

它是按照人们所掌握的社会美和自然美的标准,对人、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以及在艺术中的相应反映进行欣赏、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类。

凡是符合于我们美的需要的一切对象都能引起美的体验。

例如,人们对于祖国的锦秀河山、名胜古迹、历史文物、艺术珍品、体育竞赛、文艺表现、漂亮的仪表以及英雄人物等所表示的赞美、歌颂、感叹、爱慕之情。

但是,美的体验不一定总和愉快的体验相联系,美的欣赏也并不都是快乐的享受。

美感和道德感一样,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涉及阶级需要的标准所引起的美感是有阶级性的。

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美的评价有不同的标准,因而对美的事情感受体验也不相同。

例如,过狞猎生活的原始民族还会欣赏偃卧的古松和欹斜的垂柳,对花草树木没有美感,而对动物的大小肥瘦会产生美感。

我国封建社会的特权阶级,把缠足、指甲全修长、双手娇嫩、弱不经风的苍白病态树为美人的标准,而劳动人民却认为双颊绯红、体格健壮、品德好是女性美的标准。

三、情绪学说

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情绪的理论,主要有情绪感知说、丘脑学说和认知说。

(一)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

1884年美国先驱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最早对情绪提出系统的解释。

他说:

“我认为:

我们一知觉到激动我们的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

在肯定情绪是身体变化的知觉这个前提下,他又说:

“我们因为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怕;并不是我们愁了才哭,生气才打,怕了才发抖”。

可见,他的观点是情绪并不是由刺激引起的,而是由生理变化引起的。

哭、打、发抖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约在同时(1885年),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Lange)对情绪提出了同样的解释。

兰格认为“任何作用凡能引起广泛的血管神经系统功能上的变化,都有一种情绪的表现”。

“让他的脉搏平稳,眼光坚定,脸色正常,动作迅速而稳当,语气强有力,思想清晰,那末,他的恐惧还剩下什么呢?

”可见兰格认为人的全部情绪只是一种内脏反应。

这两种观点不谋而合,故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说。

由于他们都把产生情绪的原因归之为外周性变化,所以这种理论通常称为“情绪外周说”。

这一理论图示如下:

对引起情绪的刺激的知觉->激活内脏和骨骼反应->因身体反应而导致情绪体验

(二)坎农-巴德情绪学说

192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首先反对詹姆士和兰格的观点。

他认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丘脑对情绪的发生起着主要作用。

在丘脑受到足以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后,就同时向大脑皮层和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向身体各部传递信息,从而引起我们的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

所以情绪状态时的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1934年巴德(P.Bard)扩充发挥了这种关于情绪的丘脑学说。

人们通常把他俩的观点称为坎农-巴德情绪说。

这一理论图示如下:

对引起情绪的刺激的知觉->丘脑处理过的刺激信息同时传送到大脑皮层和身体的其它部分->

(1)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

(2)来自丘脑的信息激活内脏和骨骼的反应

丘脑对情绪反应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后人的实验发现下丘脑在情绪反应的协调作用方面比丘脑更为重要。

(三)沙赫特的认知学说

此学说由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等人提出。

认为情绪的产生不单纯的决定与外界刺激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而是外界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知过程三者之间整合作用的结果,并强调了认知因素的重要作用。

沙赫特等人用实验来证明此理论。

沙赫特等人曾对这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实验验证。

被试均为大学生,分三组进行。

各组被试都自愿接受同一种药物注射(肾上腺素,但被试不知)。

但是注射时,主试向三组解释的注射后的药物效应,则各不相同:

对甲组告知,药物的作用将使你感到心悸、手抖和脸部发热等现象(这正是注射肾上腺素后的一般反应)。

对乙组告知,药物的作用将使你感到身上有轻度发痒,手脚有点发麻,此外别无其它作用。

对丙组不给予任何说明。

药物注射后,让三组被试分别进入两种预先安排好的情境进行休息:

一种是惹人发笑的愉快情境(有人作滑稽表现);另一种是惹人发怒的情境(强行要求被试回答一些繁琐问题,并吹毛求疵,横加指责)。

按照这种实验设计就得到六种不同的结果。

根据主试观察和被试自述,发现乙组和丙组的大多数被试,在愉快情境中都显示愉快的情绪,而甲组的被试不因情境的影响而表示愉快的情绪。

同样在发怒的情境中,乙组和丙组的被试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感到愤怒,而甲组则否。

可见,尽管三组被试均受相同的外界环境的影响,由内部刺激引起的激动(唤醒)状态也相同,但是本人对生理反映的认知性解释对情绪体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由于在情绪发生的时候,总有情绪的变化,所以情绪和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

这种关系包含两个含义:

一是情绪本身健康问题,二是情绪影响人的身心健康问题。

(一)、健康的情绪、情感

标志:

1、诱因明确2、反应适度3、稳定而又灵活4、情绪的自制性

(二)、情绪情感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情绪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成分,直接关系到心身的健康,同时所有心理活动又都在一定的情绪基础上进行,因而情绪成为心身关系的纽带。

正性的情绪如:

乐观、开朗、心情舒畅等能使人从心理与生理两方面保持健康。

负性情绪如:

焦虑、抑郁、悲伤等则会损害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反应。

如果负性情绪产生过于频繁或强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等,则会导致身体疾病或心理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80多种疾病都与不良情绪有关,并称此类疾病为心身疾病。

此外,严重的不良情绪也会导致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

比如,长期紧张会患有神经衰弱,严重者可能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甚至精神分裂等疾病。

(三)、情绪调节

1、调整好行为目标,建立理想与现实尽可能一致的生活目标或行为,减少否定情绪的发生;

2、改变认知评价方式;

3、改变或转换环境;

4、心理防卫或应对;

5、咨询和求助。

 

情绪在生活中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