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0794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

陈太丘与友期

南北朝:

刘义庆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

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

古地名。

期行:

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

过了正午。

舍去:

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离开。

舍:

舍弃,抛弃。

乃至:

(友人)才到。

乃,才。

戏:

嬉戏。

尊君在不(fǒu):

你父亲在吗?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

家君:

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

拉,要和元方握手

信:

诚信,讲信用。

时年:

今年。

非:

不是。

相委而去:

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

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

已经离开。

曰:

说。

则:

就是。

顾:

回头看。

惭:

感到惭愧。

古今异义:

1.去古意:

离开;今意:

往、到。

2.委古意:

丢下、舍弃;今意:

委屈、委托。

3.顾古意:

回头看;今意:

照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提升练习:

一、注音:

尊君在不:

 不()

二、解释加粗的词

⒈太丘舍去 舍:

⒉尊君在不 不:

⒊下车引之 引:

⒋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⒌去后乃至 乃:

⒍相委而去 委:

去:

三、翻译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章虽然简单,却意蕴深刻,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五、回答下列问题:

⒈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理由是什么?

⒉文中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描写;表现手法是____。

六、下面句子中的“顾”和“元方入门不顾”中的“顾”意思接近的是()

A奋不顾身 B三顾茅庐C照顾D左顾右盼

七、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特点。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

参考答案:

一、尊君在不(fǒu)

二、⒈放弃 ⒉同“否” ⒊拉 ⒋约定 ⒌才 ⒍舍弃、丢失;离开

三、1.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2.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3.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五、⒈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或者原文: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语言描写对比

六、D

七、元方——聪明、勇敢、识礼、有节。

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

一、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提升练习:

1、描写峨眉山美丽夜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前两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烘托了峨眉山夜色的静谧,为后两句_____、_____(表达方式)做铺垫。

4、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描写叙事抒情

4、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

二、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李龟年:

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岐王:

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崔九:

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落花时节:

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译文:

当年,

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家中,多次听到你的歌声。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与你相遇。

写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提升练习:

1、解释词语

寻常:

君:

寻常:

几度: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4、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寻常:

经常君:

指李龟年寻常:

平常几度:

多次

2、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3、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4、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

“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⑴九日:

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⑵强:

勉强。

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⑶怜:

可怜。

 

⑷傍:

靠近、接近。

译文:

(韵译)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又到,

勉强登上高处向远眺望,

然而在这战乱行军途中,

没有谁能送酒来到战场。

心情沉重遥望长安故乡,

菊花大概傍着战场开放。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

“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该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提升练习:

1、解释词语:

欲傍

2、这首诗写了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分析“遥”字统领全句的作用?

4、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欲:

要傍:

依靠、依傍

2、重阳节九日登高(

3、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4、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陈太丘与友期》《课外古诗词四首》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受降城: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

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峰:

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即当地山峰。

一作“回乐烽”:

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城下:

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芦管:

笛子。

一作“芦笛”。

征人:

戍边的将士。

尽:

全。

译文: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提升练习:

1、诗中点明思乡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3、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前两句的景物描写对后两句的抒情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3、表达了诗人身处边关特别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4、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情景交融,为后两句生发出思乡情愫做铺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