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测试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0332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测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测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测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测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测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测试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测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测试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测试试题.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复习测试试题

山丹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复习试卷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测试范围:

人教必修2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的甲骨文中有记载祈求丰年的“求年、受年、受黍”,有记载占卜晴雨的“两足年,雨不足辰”,有记载举行宗教仪式的“登雨,登麦”。

这反映了商代

A.为政者对农业的关注B.封建迷信色彩浓厚

C.井田制下奴隶的艰辛D.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2.剪纸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下列剪纸所反映的内容是

A.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3.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4.南宋时期进口商品种类增加,运京的细色货物70种、粗色货物110种,不运京留在当地“打套出卖”的粗色货物140余种。

这些粗色货物大都是过去很少或从未进口的一般消费品,如普通药材、木材、服装原料等。

这说明南宋时期

A.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性经济体系B.朝贡贸易开始瓦解

C.对外贸易与民众生活的联系增多D.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5.《徽州府志》载:

“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

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

”据此可知

A.徽商的形成多属于生存所迫B.徽商以技艺换粮的灵活性

C.徽州地区经商理念浓厚D.徽州交通优越催生徽商

6.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

“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

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该材料可证明

A.日本与欧洲勾结共同掠夺中国

B.明朝与日本贸易情况复杂多样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

D.明朝海禁导致日本海盗的盛行

7.据统计,1865—1894年中国共有商办新式企业139家,创业总资本约455万两,其中上海有29家,广东有95家,从资本数量来看,上海为244.5万两,广东为184.2万两。

这表明当时

A.广东是全国经济贸易的中心

B.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

C.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D.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8.下表内容为中国近代城市婚礼礼服与乡村婚礼礼服选择情况。

由此可知,影响城市与农村婚礼礼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妇女地位的变化B.审美观念的差异

C.消费观念的不同D.社会环境的差异

9.1880年,李鸿章委派龚寿图、郑观应等在上海设局招商,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成立。

该局拟招集商股四十万两,织造洋布。

经李鸿章奏准,“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这表明,该企业特性为

A.封建主义官僚企业B.垄断性的封建企业

C.官督商办民用企业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0.何一民在《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中认为: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这一新变化,主要是因为

A.民族工业占据优势B.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C.小农经济完全解体D.西方工业文明冲击

11.近代中国道路通行规则是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借规程》中载明的条文:

车辆通行时必须靠路左。

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

这在本质上说明近代中国

A.被动学习西方文明

B.交通的发展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D.交通工具发生根本变化

12.如图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中所占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以得出

A.美国企图独占中国市场B.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C.民族工业逐渐陷入绝境D.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13.1936年,中德签订合同,德国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中国可随时用之于购买德国工业产品及其他产品,并规定贷款除南京资源委员会提取小部分用于购买工矿设备和技术合作外,其余绝大部分由南京用来购买德国军火和兵工设备。

中国签订该合同的目的是

A.体现两国政权的密切合作B.借助德国力量牵制日本

C.发展有利抗日的国际环境D.夯实中国备战物质基础

14.新中国某一时期,电影生产全部由国家下达指标,投入资金,各电影制片厂接受国家任务组织职工进行生产;由政府管辖的发行放映公司收购所有通过电影局审查的影片,并向全国发行放映,各级发行放映机构也都属于全民所有制单位。

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经济体制的计划性特征B.“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

C.苏联对新中国建设的帮助D.公有制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5.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每年都发出一个关于推进农村改革的一号文件,一步步地把文件中的“不准”“不许”包产到户的政策语言,变成“可以”在贫困地区,后来又“可以”在其他地区包产到户。

到了第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就把包产到户性质明确为社会主义经济了。

这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反映了

A.政府引导农民合作生产B.农村土地私有化进程

C.城市国有企业活力增强D.包产到户的逐步推广

16.1981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规定》指出:

个体经济“一是个人经营,或家庭经营;必要时,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请一至两个帮手……最多不超过五个学徒”。

《规定》的发布表明

A.对城镇个体工商业的管理加强B.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明确定位

C.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发生转变D.国家鼓励城镇劳动者自主创业

17.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最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

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务”。

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18.《大国崛起》中呈现了一张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运货单上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和荷兰的亚麻布。

材料反映了当时

A.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商业革命促进贸易扩展

C.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D.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

19.“17世纪的这场与英国的战争是完完全全的贸易战争。

交战的任何一方几乎都没有入侵对方领土的意图,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

”这场战争

A.使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B.推动了西欧国家工业化进程

C.源于英法两国在美洲的争夺D.是英荷抢夺海外市场的产物

20.19世纪下半叶,为了不断扩大产品销路,资本家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厂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材料反映的是

A.环球航行的探索B.殖民扩张的开始

C.世界市场的形成D.资本输出的进行

21.专利最早产生于16世纪,但在16和17世纪申请专利并不常见,自18世纪以来专利申请才普遍起来。

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总共批准了3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639项,工业革命高峰期间的1800~1809年,有924项发明获得专利。

由此可见

A.专利制度反映了海外贸易的繁荣B.专利制度阻碍了工艺技术的推广

C.专利制度保障了工业革命的进行D.专利制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2.1932年12月4日的美国《纽约时报》报道:

“在现有谷物价格的条件下,家庭和机关中利用谷物作燃料,要比用煤砖更合算。

”这反映了当时

A.胡佛政府开始干预农业经济B.罗斯福政府推行减耕减产政策

C.出现农产品严重过剩的现象D.煤炭资源不足的危机暴露出来

23.吉福德·平肖第三次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指出:

“先进国家生产的产品价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从蓝领工人的劳动及从资本物中得来,而主要是从设想和创新中得到。

”能典型地体现这一观念的是

A.斯大林经济模式B.美国的“新经济”

C.罗斯福新政模式D.苏联新经济政策

24.俄罗斯存留的一份历史文献中写道:

“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

只有靠全体工人的努力和决心,才能给祖国提供面包和燃料,才能让人们穿上衣服和皮靴,才能使共和国摆脱困境。

”文献中针对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

C.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D.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25.1951年,第比利斯地铁获准开建,国内上百家国有企业参与其中:

莫斯科提供列车、车站电子钟、通风系统、盾构机,列宁格勒生产扶梯,变压器来自基辅,哈尔科夫制造配电器、通讯基站……这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体系日趋完备B.工程技术实现自给

C.易于凝聚全国力量D.商品市场基本畅通

26.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时,在1957年,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在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在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

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B.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D.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27.英国凯恩斯计划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国际清算同盟,“实质是银行业务的基本原则向国际领域的扩展”,“就是借贷的必要平衡”。

所有的外汇都集中在各国中央银行手中,国际交易则在与国际清算银行设有黄金账户的中央银行之间结算。

凯恩斯计划

A.确立以黄金为国际储备货币B.以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

C.使英国在英镑区的控制权增强D.反映了英镑的国际地位下降

28.如图是一幅时政漫画。

对该漫画寓意的分析正确的是

A.欧洲联盟从此将走向分崩离析B.欧洲一体化进程将面临新挑战

C.世界经济的复苏受到消极影响D.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被遏制

29.1974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

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

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

这表明

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30.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

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

4月5日,中国就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项下向美方提出磋商请求,正式启动争端解决程序。

中美贸易战中的某些现象说明

A.美国经济衰落趋势在不断加强B.世贸组织是解决争端的唯一途径

C.经济一体化使贸易战不可避免D.全球化背景下出现国家主权让渡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3题。

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31.(16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这都使农作物产量呈现出上升趋势。

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下降,以至公田荒芜不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

“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

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

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材料三美国的经济危机与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由此产生的影响。

(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中国选择了“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的主要表现。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来缓解经济大危机?

这些缓解危机的措施有何特点?

(5分)

3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商埠的开放成为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兴起的契机。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由广州一口贸易变为五口通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开放沿海一系列口岸以外,又增辟了长江流域的沿江口岸。

与此同时,在我国广大西南、西北的内陆边疆地区,陆路商埠城市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这类城市在北方有张家口、库伦、恰克图;西北有嘉峪关、喀什、伊犁、塔城;西南有云南的河口、思茅,广西的龙州,西藏的亚东、江孜等城市。

——摘编自田兵权《中国近代城市转型问题初探》

材料二有的学者从中国面临20世纪80年代世界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出发,提出只有采取率先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才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

“因为内地无论从区位上、与海外的联系上还是从工业基础上、科学技术水平上、劳动者的素质上,都与沿海存在差距。

能较快扩大开放,转换机制,吸引海外资金和技术,吸收和借鉴外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率先接收东亚地区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的,还是沿海地区。

——夏禹龙《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选择在沿海地区的原因,并分析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埠通商的区别。

(8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件

1944年7月

由美国牵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1947年6月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主要内容是:

美国拨款援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但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拆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

1947年10月

美国召集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49年1月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对外政策的第四点内容为“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给亚非拉地区不发达国家以技术和投资援助

1949年1月

苏、保、匈、波、罗、捷等六国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1949年11月

在美国的提议下,成立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封锁的巴黎统筹委员会

1951年4月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根据材料中任意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逻辑清楚,说明充分)

 

高一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A

C

A

C

D

D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D

A

D

C

C

B

D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B

A

C

B

D

B

B

D

31.【答案】

(1)表现: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水利事业发展。

(2分)

影响: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3分)

(2)表现:

50年代早期:

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

70年代后半期之后: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分)

(3)措施: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兴修大型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提供社会保障等。

(4分)

(4分)特点:

国家干预经济。

(1分)

32.【答案】

(1)特点:

数量不断增加;主要分布在沿海港口和边境,并且逐渐向内陆扩展。

(2分)

影响: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客观上有利于城市的现代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2分)

(2)原因:

沿海地区具有区位、经济技术等优势;便于吸收海外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便于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

(4分)

区别:

近代是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被逐渐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危害;当代中国是主动的对外开放,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来发展我国经济,主动融入国际市场。

(4分)

33.【答案】示例1: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共同成为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且都以美国为主导。

(2分)

说明: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关贸总协定为世界贸易发展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二者都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和制度化,有利于建立美国的经济霸权。

(10分)

示例2:

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一体化。

(2分)

说明:

美国在提出马歇尔计划时西欧国家的联合是接受美国援助的先决条件,以便西欧成为美国商品和资本可以自由进入的统一市场。

西欧国家为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也成立了一系列经济组织如欧洲钢联营、欧共体等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了解,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

(10分)

示例3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属于美苏在经济领域的冷战。

(2分)

说明:

马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来达到控制西欧的目的使西欧成为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

为了对抗马歇尔计划,苏联联合部分东欧国家组建经互会,促进了社会主义阵营经济的发展。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经互会的成立实质上体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之间的抗衡与斗争。

(10分)

(注:

任答一种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