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名著阅读指导.docx
《《西游记》名著阅读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游记》名著阅读指导.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游记》名著阅读指导
《西游记》名著阅读指导
王美兰
一、书册名片
(一)推荐版本
书名:
《西游记》(原著版)上、下册
作者:
吴承恩(?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8.1印刷2005.11.1出版
(2)内容梗概
《西游记》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
东胜神州的傲来国花果山的一块巨石孕育出了一只明灵石猴(六小龄童饰),石猴后来拜须菩提为师后习得了七十二变,具有了通天本领,于是占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
玉帝派太上老君下凡招安大圣上了天庭,后来大圣因为嫌玉帝赐封的官职太低,大闹天宫,被太上老君困于炼丹炉内四十九天后,大圣踢翻炼丹炉,炼成了金睛火眼。
如来佛祖见局势不可收拾,于是将大圣镇压于五指山下。
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
这时候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已经五百年了。
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述了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
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
孙悟空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二人与猪八戒、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
师徒四人一路破除艰难,除掉各种妖怪,最终成功到达西天,完成取经任务。
小说大致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3)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男,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
因随祖辈迁徙至淮安府人。
吴承恩因随祖辈从祖籍安徽桐城高甸是后来迁到迁徙至淮安府(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吴承恩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他的诗文多散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存世。
(4)文学地位
《西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作者吴承恩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
其一、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
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这种特点,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其二、《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小说的新门类。
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其三、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西游记》中的故事为戏曲、影视话剧、绘画等艺术形式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西游记》也备受西方人士关注,译介较为及时。
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西渐欧美,《西游记》也被翻译为英、法、德、意、西、斯(斯瓦希里语)、俄、罗、日、朝、越等10多种语言。
国外研究人员也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二、教学价值
(一)知识积累
1、神怪小说
明代中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兴起了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
这批神怪小说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的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传说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
它与讲究“真”与“正”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这类小说的优秀代表就是《西游记》,它以生动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诙谐的笔调怡神悦目、启迪心智,自问世以来就被读者所珍视。
2、人物塑造神性、人性、物性三者的有机结合
它塑造了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化的神话英雄形象,在他身上不仅有神性(法力高强、神通广大等),还有人性(懂得许多人生道理,也有性格上的弱点或者说是不完美),还有动物性(猴子的活泼好动等),三者有机结合塑造出活灵活现的孙悟空,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独特的创造。
书中其他许多人物,既是神奇的,又有强烈的现实感,这在古代神魔小说中也是极为罕见的,这也是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特点。
3、程式化叙事中插入环状叙事
《西游记》的八十一难是由四十多个小故事组成的,只是将其中一个故事拆成几难而已。
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的历险故事被安排成“取经-遇险-排险-继续取经-再遇险”的一种循环式的叙事模式,为了避免重复的审美疲劳,在程式化叙事中加入了环状叙事。
具体做法是在长度为两到三回的情节之前常冠以主题上有关联而结构上却相互独立的章节。
最典型的例子是第53回至第55回。
这三回事实上讲述了三个故事:
意识唐僧师徒误饮子母河的水而怀孕;二是西梁国女王要招唐僧为夫;三是蝎子精强逼唐僧成亲。
三个故事独立成章,构成取经路上三难,但情节上互为因果,结构上课视为一个整体。
这种安排明显受到宋元话本小说的影响。
纵观《西游记》所述的41个故事,我们大致可以将它们分成十几个由若干个小故事连缀起来的故事群。
而这些故事群中的小故事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因果。
(二)能力提升
1、人物形象分析的基本思路
《西游记》的主要人物是师徒四人,他们的性格鲜明,特点丰富多样,并且存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学生初读过程中对人物分析往往倾向于“贴标签”,唐僧是“人妖不分”,孙悟空是“嫉恶如仇”,猪八戒是“贪吃好色”,沙和尚是“踏实肯干”等,为了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解释更合理,教师在指导时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阐释+举例”。
先用概括的语言阐释人物性格特点,再辅以具体的故事情节加以解读。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细致、立体的解读人物。
以唐僧为例:
相关回目
性格特点
情节
姹女育阳求配偶
慈悲为怀
劝悟空不要随便伤人性命,无底洞事件中,明知对方可能是妖,也不忍心抛下对方不管等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意志坚定
路阻火焰山时说:
“我只欲往有经之处去”
尸魔三戏唐三藏
易信谗言
三打白骨精是听信八戒谗言赶走孙悟空
妖邪假设小雷音
固执不听劝告
不听孙悟空的劝告,执意要拜假如来
在学生阐释的时候,可以把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梳理出来,有助于多角度全方面的解读人物。
2、全面评价人物,深入发掘主题
上世纪中后期的政治斗争中,孙悟空一直作为反抗暴力的化身而存在,《西游记》也被作为歌颂劳动人民反对强权、反对暴力、蔑视统治阶级的权威,坚决向统治阶级作斗争的反抗精神,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表现了劳动人民在斗争中克服困难的坚强信心和征服大自然的伟大气魄的作品。
但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会发现,这样的说法过度口号化,脱离的名著本身的内容,也脱离了社会实际,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评价人物,深入发掘作品主题。
(3)策略建构
《西游记》是一部长篇巨著,以下几种阅读策略,有助于学生感受其丰富的内容。
1、精读与跳读
精读和跳读作为两种适应不容情形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一些长篇著作时可以结合运用。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要抓住一部作品中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如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真假美猴王等),加以细读静思鉴赏,而忽略哪些无关紧要或并不精彩的内容,比如书中描写人物外貌、打斗场面或者环境气氛的诗词,有“说书人”渲染夸饰的痕迹,大多数处于游离状态,可以略过不读。
再有,书中少数降妖伏魔的故事,套路雷同,情节简单,也可以跳过。
在阅读本书时,引导学生把精读和跳读结合起来,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2、捕捉闪回
“闪回”是指学生在阅读某一情节时,突然脑海中有短暂的画面插入这一场景,觉得似曾相识。
这种现象在《西游记》中特别明显,如大闹天宫时二郎神与孙悟空的争斗,二郎神技高一筹,三调芭蕉扇时孙悟空和牛魔王的争斗,二人本领不分上下;“三打白骨精”后孙悟空被赶走,走得依依不舍,“真假美猴王”再次被赶,走得干脆利落。
学生有意识地捕捉闪回,并进行回读与文段比较,可以感受作者的深意,有助于理解小说的主题。
3、跨界阅读、拓展阅读
《西游记》是在民间故事、戏曲故事的基础上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加工完善而成的,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力,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学生阅读《西游记》之初,连环画、电视剧、电影的西游故事等都可以选为跨界阅读的内容,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四)精神成长
1、浪漫主义手法中的现实气息
从文本的基本性质和艺术总体上判断,《西游记》是一部宗教与神话、迷信与魔幻等要素混合的汉族民间文学文本,是一个经历漫长历史时间的集体创作和最后的个体加工的文本形式。
《西游记》在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其幻想的思维模式,有着超现实的超前的意识。
它折射出明代中后期现实生活世界的混沌画面和世俗化的享乐图景。
对于儒道释三种价值体系的喜剧化的嘲笑和反讽,也凸显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萌芽渐次而来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和精神信仰的溃灭。
所以,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小说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都有所涉及,后世对它的主题的阐释也多种多样。
抛开小说的宗教外衣,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这部小说也许更像一个励志故事:
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三、学程设计
(一)整体框架
《西游记》作为一部长篇巨著,被翻拍成多部影视作品,学生对其中的故事比较熟悉,但是原著中语言表达与现代汉语颇有距离,学生阅读时困难重重,所以在学程设计上有一节阅读起始课,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领略作品魅力。
通读指导部分的章节划分主要遵循西游的程式化叙事中的环状结构,以由小故事组成的故事群为划分依据。
重点突破分为三个方面:
章节解读、人物解读、主题解读。
教学阶段
主要内容
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
阅读起始课
领略作品魅力
了解阅读方法
产生阅读兴趣
1.《西游记》连环画
2.86版《西游记》电视剧片段
了解阅读长篇古典小说的方法,对《西游记》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带着兴趣领略名著魅力,
通读指导
自读文本
鉴赏内容
章节阅读学程
在自读过程中独立思考相关问题
重点突破1
细读章节,
体味妙处。
86版《西游记》电视剧及续集
梳理情节内容,赏析章节妙处
重点突破2
深入分析
品评人物
无
深入分析重点人物形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品评书中主要人物。
内容统整
(教学现场)
个性感悟
趣味呈现
无
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心中的西游故事、西游人物。
阅读起始课设计
走进西游故事
——《西游记》阅读起始课
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西游记》连环画和电视剧片段,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2.通过教师讲解,了解相应的阅读《西游记》的基本方法。
3.结合已有认知,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
活动一:
四大名著档案卡之《西游记》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调研完成下面的预习表格
《朝花夕拾》
图书类别:
作者:
创作背景:
精彩内容举隅:
同学们最喜欢的故事:
同学喜爱程度:
活动二:
三看“三打白骨精”
1.教师展示学生所完成的档案卡,并宣布最熟悉的西游故事投票结果——(预设为:
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
2.让学生讲一讲自己记忆中的故事始末。
3.展示电视剧中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和连环画中的相关情节。
4.回归书本,阅读相关章节,说一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只是通过看电视剧和连环画等轻松的方式走进《西游记》,而一定要读原著。
(原著选段:
孙悟空跳出八卦炉)
赏读:
文字给人的想象空间更为广阔。
此段描写生动传神,一连串动词的使用,简短有力的句子,把孙悟空从八卦炉中逃出来的每个动作和众人的反映,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好似在读者眼前展开一副生动的流动的画卷,有不像电视剧演的那样夸张。
活动三:
怎么读?
这样读。
1.精读
小组内对需要精读的章节做出选择,教师给予指导性意见。
对于需要精读的章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阅读:
(1)故事情节
对于需要精读的章节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2)人物形象
从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特别注意分析在面对同一事件是人物的不同表现。
比如“四圣试禅心”时,师徒四人的表现,特别是猪八戒态度、心理的变化,要仔细分析。
(3)前后故事的关联性
书中有许多故事是前后关联,互为因果的,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理清其因果关系,并能从中得到启发。
(4)故事或人物的隐喻性
书中许多故事和人物是具有隐喻性的,作者披着神怪小说的外衣,揭露、讽刺、批判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理解了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小说的主题。
2、跳读和略读
《西游记》中有些地方是不要特别研读的,比如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一些环境描写、书中的大部分诗词等都可以直接跳过去,不需要再读;西游中有些故事情节游离于主干之外,比如附录、九、十、十一回,和故事主题关联不大,也可以略过不读;有些故事和其他故事的情节相似,模式一样,比如道阻黑水河和通天河、木仙庵谈诗。
凤仙郡求雨、隐雾山除怪、青龙山除妖、天竺收玉兔等等,知道事件经过就可以了,不用特别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