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界的基本类群.docx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界的基本类群.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第一节概述
随着对植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至今已发现地球上生存的植物约有50万种以上。
并且新种仍不断地被被发现。
经过自然选择的作用,推动着物种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系统演化过程,从而出现至今多种多样,数量巨大生物类型,它们和环境共同组成了地球上的生物圈,而植物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整个生物圈的发展、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植物的分类单位
对植物界的系统分类是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和相似的程度进行区分和归纳,从大类群到小类群直至个体,制定出各级分类单位,使所有植物都有所从属。
植物界主要分类单位是:
界:
最多分类单位
门:
相近的纲组合成“门”
纲:
相近的目组合成“纲”
目:
相近的科组合成“目”
科:
相近的属组合成“科”
属:
亲缘关系相近的种集合为“属”
种:
基本分类单位
一般认为“种”是指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表现为一定的生物学特性;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同种的个体彼此交配能产生遗传性相似的后代,而不同的种通常存在生殖上的隔离或杂交不育。
在一个分布区内的所有种内,植物个体的总和称种群。
*在以上各级分类单位中,如果某一单位过大或者产生了某些特征的变异时,再划分成更细的分类单位,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变种变型等。
(举例蔷薇科内的四个豆科)。
二、植物的命名: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中规定,以“双命”命名。
“双命名”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后经多次修改。
“双命法”是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给每种植物命名。
一个完整的学名应为:
属名+种名词+命名人缩写
属名:
用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名词:
种名或种区别,一般用形容词,少数为名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命名人:
命名人的姓氏缩写
如:
PopulusAlbaL(银白杨)
Populus名词杨树之意,Alba形容词白色的,L定命人林奈Linnaeus的缩写
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有:
亚种、变种、和变型等。
它们的缩写分别为:
SSP、VAR、F。
这些缩写也经常在拉丁名中出现》如:
PrunusPersicaF.AlbaSchneid(“白碧桃“为桃的一种变型)
三、生物界的划分(略)
四、植物界的类群与分类
植物界六大类群:
低等生物:
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类植物
高等植物: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第2节低等植物
低等植物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一群古老而原始的植物。
植物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单细胞的,或者是多细胞的丝状体或叶状体;分枝或不分枝,没有跟、茎、叶的分化。
生殖器官是单细胞的,极少数为多细胞的。
生殖过程比较简单,合子直接萌发成丝状体或叶状体,而不形成胚。
它们大部分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哈条件下。
根据植物体的结构和营养方式的不同,又可将低等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和地衣植物。
一、藻类植物
1、藻类是极为古老的植物,形体较小而构造简单,仅有单细胞、群体、丝状体、显原植体植物。
2、藻类的细胞壁分两层,外层为果胶质,内层为纤维素。
3、绝大多数藻类的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自己能制造有机物,是一种自养植物。
4、类植物多为水生、少数为陆生,常常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着不同的藻类,现
有藻类约2.5万余种,共分蓝藻门、绿藻门、猩藻门、金藻门、甲藻门、褐藻门和红藻门等七个门。
(1)念珠藻层
A、念珠藻层蓝藻门,是最简单的蓝绿色自养植物。
B、植物体都是由圆球形细胞组成的单列细胞的丝状体,常由许多个丝状体聚集一起。
外面有共同的角质鞘,形成胶质的块状或球状。
C、细胞的原生质体分化为中央体和周质两部分。
中央体内含染色质,但没有核膜核仁的分化;周质中含有叶绿素A、藻蓝素,所以植物呈现蓝绿色。
D、死报比由纤维素和果胶质组成,壁的外部吸水形成胶质鞘。
E、丝状体内若干细胞之间,常存在形状较大,细胞壁较厚,内部不含原生质的细胞叫做异形胞。
在营养繁殖时,丝状体在异形胞处断裂,形成小段,称为藻殖段。
每一个藻殖段可通过细胞分裂形成丝状体。
F、群体成熟时,可进行无性生殖。
丝状体中有些细胞增大,其内充满营养物质,细胞壁加厚形成厚垣孢子,经长期休眠后遇适宜环境时,厚壁破裂,细胞分裂形成新的丝状体。
G、念珠藻一般生长在潮湿的地区或水流缓慢有机质的较丰富的浅水水底,老则破裂漂浮水面,有的种类也能生长在地面和岩石上。
二、菌类植物
1、菌类植物没有叶绿素,除极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所以菌类植物行异养方式,是异养植物。
菌类植物从活的或死的有机体中吸取有机碳作为自身的营养。
从活的有机体中吸取有机碳称为寄生。
被寄生的植物称为养生;从死的有机体中或动物的排泄物以及其他有机物上吸取有养分作为自身的营养,称为腐生。
2、菌类植物约有702万余种,其分为细菌门、黏菌门和真菌门三个门。
(一)细菌门
A、细菌是一类原始的、最低等的、极微小的单细胞植物,没有细胞核的分化,属原核生物。
B、根据细菌的形态,细菌可分成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细菌多成群存在。
这种成群的细菌称为菌落。
C、细菌细胞的原生质中有讥笑的液泡、糖、脂肪、蛋白质等事物颗粒几武器他内含物,细胞外有极薄的细胞壁。
D、细菌通常以简单的分裂方式进行反之。
细胞缢裂成二部分,长成2个新细菌。
E、根据细菌的营养故事,细菌可分为异养细菌和自养细菌:
异养细菌营寄生或腐生生活;自养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化学合成作用,能自己制造事物,而不需要吸取外界的有机物。
自养细菌分成化能合成细菌和光合细菌两类:
化能合成细菌:
能借氧化屋脊物所放出的能,把屋脊物综合成有机物,这一过程称为虾能合成作用。
光合细菌:
体内喊有细菌叶绿素和红色素等色素,能像绿色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借光能把简单的屋脊物合成有机物。
这类细菌数量较少。
(二)真菌门
A、真菌是一类不含叶绿素的异养植物,营养方式主要有寄生,腐生和共生。
B、真菌的细胞具细胞核和细胞壁
C、菌体由分枝和不分枝的细丝组成,每一根细丝称为菌丝,一团菌丝菌丝体。
D、真菌能进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也可以通过菌丝断裂进行营养繁殖;有性生殖有同配、异配和卵式生殖等各种方式。
E、真菌共有7万余种,通常分为藻状菌纲、子囊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纲四个菌纲
(三)、地衣类植物
A、地衣是植物界中一类特殊的植物,是由藻类和菌类混合组成的复合体。
B、植物体大部分由菌丝体构成,大多是子囊菌,也有少数是担子菌;藻类则分布在复合体内部,聚集成一层或若干团,为单细胞的或丝状的绿藻或蓝藻。
C、在生长过程中,菌类吸收水分及无机盐供给藻类;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为军类提供养料,两者存在“共生”的关系。
D、根据地衣内部的构造,可将地衣分成同层地衣和异层地衣两类。
异层地衣由菌丝和藻细胞分层组成;内部分哈为上皮层,藻胞层及下皮层四个部分。
同层地衣由菌丝和藻细胞混合在一起组成。
没有藻疱层的分化,藻细胞均匀的散步在髓中。
E、地衣的繁殖方式主要是营养繁殖和无形反之地衣一般那分为衣纲,担子衣纲和藻状菌衣纲三纲。
第3节高等植物
A、高等植物是植物界最大而在形态构造和生理上都比较复杂的一个类群。
除苔藓植物外,都有了跟、茎、叶和中柱的分化;
B、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
世代交替是指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成有规律的交替出现。
(有性世代:
配子体;无性世代:
孢子体)
C、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三大类群。
一、苔藓植物门
A、苔藓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最原始的陆生类群,约2.3万种。
我国有两千余种。
根据植物体构造的不同,分为苔纲和藓纲。
B、植物体构造简单而矮小,较低等的苔藓植物常常为扁平的叶状体;较高等的则有茎叶分化。
茎中尚未分化出维管束构造;无真正根,仅仅有单裂细胞构成的假根。
C、在苔藓植物的世代交替过程中,配子体很发达,具有叶绿体,营自养生活;而孢子体不发达,不能独立生活,靠生在配子体上,由配子体供给营养。
D、苔藓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很发达,呈长颈花瓶状。
在它们的生活史中出现胚。
二、蕨类植物门
A、蕨类植物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各自独立生活。
B、孢子体形大而显著,为多年生植物,有根茎叶及维管束的分化,茎多为根状茎,在土中横走,上开或直立。
C、孢子囊单生或群生,养生孢子囊的叶称为孢子叶,因而有孢子叶和营养叶之分。
D、根状茎中具有维管束,所以它和具维管束的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合称为维管植物。
但蕨类植物的维管束,木质部中只有管胞,韧皮部中只有筛胞,是比较原始的维管束类型,一般无次生构造。
E、蕨类植物的配子体是简单微小的叶状体,颈卵器和精子器同体或异体而生。
F、蕨类植物门通常被分为石松纲、水韭纲、松叶蕨纲。
木贼纲、楔叶纲和真蕨纲五个纲。
三、种子植物门
A、种子植物最大的特点是用种子来繁殖
B、种子植物在受精过程中形成花粉管,精子由花粉管,输送到胚囊并与卵细胞融合,使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再不受水条件的限制。
C、种子植物的孢子体非常发达,有强大的根系,体内各种组织的分化愈来愈精细完善。
种子植物的配子体机器简化,并寄生在孢子体上,从孢子体上获得水分和养料的供应。
D、根据种子是否有果皮包子皮,种子植物又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2个亚门。
(一)裸子植物亚门
A、裸子植物无子房构造,胚珠裸露,养生在大孢子叶上,形成裸露的种子而不形成果实。
B、裸子植物都有形成层和次生构造,维管组织比被子植物简单。
木质体内只有管胞而无导管与纤维,韧皮部中只有筛胞而无筛管与伴胞。
(二)、被子植物亚门
A、被子植物最显著的特点是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特有的生殖器官——花,所以又叫有花植物。
B、胚珠包被在子房里,不裸露,传粉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而子房则发育成果实。
C、被子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不形成颈卵器,而进一步简化成由助细胞和卵细胞组成的卵器。
D、在受精过程中出现了特殊的“双受精”现象
E、在被子植物体内出现了由多细胞组成的导管来更快更有效的疏导水恩;又厚壁的县委细胞起机械支持作用;由较长的筛管输送养料。
F、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双子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
1、双子叶植物纲2、单子叶植物纲
A、胚多具二片子叶A、胚多具一片子叶
B、通常为直根系,长自胚根中B、通常为须根系,偶发成长。
C、茎中多有形成层,能进行增粗生长C、茎中多无形成层,不能次生加粗
D、维管束环状排列D、维管束星散排列
E、叶多具网状脉序E、叶多具平行或弧形脉序
F、花各部通常每轮三数F、花各部通常每轮四或五数
G、花粉有三个沟或气孔G、花粉有一个沟或气孔
第4节植物界基本类群的进化
一、植物的系统发育
植物的每一个种都是由无数个体组成,植物通过个体的生长发育不断繁衍后代,并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规律演化出不同的植物种类。
物种在地球上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就是所谓的系统发育(Phylogeny)。
植物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称之为植物界的系统发育。
因此,无论是种或是其他各级分类单位的大、小类群都有它们各自的系统发育问题。
在植物界系统发育的漫长过程中,有些种类趋于繁盛;有些种类已经绝迹;新的种类产生并发展起来。
这种演化是从几十亿年以前开始的,人民逐步了解这一过程,是通过古代地质的变迁所保留下来的古植物化石资料,和地球上现存的植物种类的个体发育以及不同类型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和地理分布等方面加以系统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加以概括,从它们身上找出植物界过去发展所经历的道路。
到目前为止,虽然已有一些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在有些具体的演化问题上,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料,仍有不同的意见而未能解决,例如关于真菌的起源问题,一些学者认为真菌是由失去色素的藻类演化而来,真菌的各纲来源于不同的藻类;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真菌起源于原始生物鞭毛有机体。
又如关于高等植物的起源也存在争议,因此,真正反映自然进化的植物界的系统发育,尚须进行新的大量的古植物化石的挖掘和研究以及对现存植物的进一步研究。
根据已有的研究,对植物界系统进化的了解可参看植物界大类群进化关系表(表6-4),可以提供将要的轮廓认识。
一般的看法认为蓝藻是距今40多亿年前最早出现的原始生物,并认为与细菌同为原核细胞,繁殖方式基本相似而具有共同的起源。
距今14-15亿年前开始出现真核细胞的藻类,到距今7-9亿年前开始出现多细胞丝状体或叶状体藻类,分属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
藻类之间各门的进化关系现在仍是个谜,但根据多数植物学家的意见认为绿藻门是高等植物的祖先,从整个藻类植物来看,处于植物系统发育的主干地位。
到志留纪晚期,一批生于水中的裸蕨类植物开始逐渐登陆、并进一步向适应陆地生活演化,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裸蕨植物与苔藓植物可能共同起源于绿藻而发展成独立的两大类群,苔藓植物在植物系统演化中成为一个旁枝。
裸蕨植物进一步向适应陆地生活的方向进化,到石炭纪出现了蕨类植物,并沿着不同路线演化成石松、木贼和真蕨三大类群。
到了二迭纪,裸子植物兴起并逐渐取代了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起源于真蕨,到距今约一亿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地球上气候分带现象明显,同时出现了冰川时期,裸子植物的多数种类不能适应而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被子植物,成为地球上最具优势的植物类。
图见P218
二、植物系统发育的进化规律
从本章所介绍的植物大类群的基本概述中可以看出植物发展进化的一般规律性,简述如下:
(1)植物从水生生活过度到陆生生活,从而摆脱了水的环境是植物界进化的主导因素,最早植物体全部浸没于水中如低等的各种藻类,以后逐渐移居于阴湿地区如一些苔藓植物,最后变成能在干燥地面生长的陆地植物,如绝大多数的种子植物,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对环境巨大变化的适应是如何减少水分的损失,增加水分和养料的吸收,加强光合作用的效率,抵御风暴的袭击,因而产生了保护组织、机械组织和疏导组织,对多变与复杂的陆地生活有了更强的适应性。
植物形态结构的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细胞到群体再到多细胞的个体。
低等植物的某些单细胞种类,例如不含色素又没有细胞核结构的细菌,和某些有色素无细胞核构造的蓝藻,以及着生鞭毛能运动的衣藻,在一个细胞内执行着所有的射干那里技能而独立生存。
群体结构的植物,是一种过度类型,其表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许多单细胞植物虽然生长在一起,但是每一个体生活仍是独立的,细胞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另一种是细胞开始有了分化趋势。
多细胞的低等植物在形态与构造上发展成丝状体与叶状体,细胞开始有了分化,但分化程度不高,没有复杂的胜利功能分工和器官的分化。
苔藓植物在形态上出现了茎、叶和假根的构造,假根深入土壤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植物体表面上有一层角质层,可以减少蒸腾,但是内部细胞的形态与功能仍然大致相同,组织比较简单,没有维管束和中柱。
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不但在外形上有跟、茎、叶出现,而且内部有了维管束和中柱的形成,随着环境条件的复杂化,细胞有了精密的分工和进一步分化成各种组织,形态结构也更加趋于完善。
(2)个体生活史的演化表现在世代交替过程中,进化的趋势是由配子体世代占有时到孢子体上,它体现了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重大发展,原始的植物生活在水中,生殖器官产生在配子体上,形成游动镜子等。
游动镜子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游至卵细胞,与卵融合。
在它们的生活周期中是配子体占有时。
随着植物由水生想陆生过度,生活周期中形成更为适应陆地生活的孢子体世代,而配子体逐渐缩小,并在较短的有利的时期内完成受精作用。
例如,由苔藓植物的配子体发达,孢子体寄生;到蕨类植物的配子体退化,孢子体逐渐发达,但两者均独立生活;再到种子植物的孢子体更为发达,配子体缩小、退化并寄生于孢子体上。
种子植物的孢子体具完全的组织分化和器官分化。
跟、茎、叶器官的形成和完善,保证了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以及扩大光合面积以适应陆地生活条件。
在它们的世代交替中孢子体占绝对有时,配子体缩小退化,不形成游动镜子而以花粉管传送镜精子,使有性生殖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
而且配子体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并从孢子体中获得生活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使植物的有性过程不受某些不利条件影响而得到充分的保证,以上几类植物世代交替过程的演变,反映了植物又水生向陆生进化的适应
(3)植物在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的演变也是植物界进化的重要方面。
从最原始的蓝藻马戏军的繁殖中未发现过有性过程,它们只是靠细胞的直接分裂、丝状体的断裂或产生内生孢子等营养繁殖或无形生活子方式繁殖后代,因而只能产生有限的变异而缓慢的进化。
从衣藻出现有性过程,但在适宜的环境中它主要还是进行无性生殖,产生游动孢子,在环境不利时则产生配子,配子结合成合子,因合子能使它度过不良的环境而保持种族的生产。
对于有性生殖是否起源于无性生殖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但从衣藻和某些绿藻来看,它们的游动孢子和配子,在形状、大小、结构甚至便帽的树木方面都可以完全相同。
正常的配子,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单独的发育成新植物体,行为和孢子一样。
而正常的孢子也困难作为配子双双结合。
这些事例说明。
低等的某些绿藻中配子和孢子没有绝对的界限,一行生活子可能是来自无性生殖,在绿藻中似乎是一条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从本章介绍的低等植物到高的感植物有性生殖进化的过车工内来看,是从同配生殖到异配生殖到卵式甚至,同配生殖和异配生殖只在藻类与菌类中出现,到苔藓植物以后则全是卵式生殖,即产生卵与精子。
有性生殖是最进化的生殖方式,它的出现才能使两个亲本染色体的遗传基因重新组合,使后代获得更丰富的变异,从而使进化速度加快,这就促进了发育和增殖方式更加多样化,其结果使植物系统发育过程出现了飞跃式的进化。
在低等植物中它们的生殖器官绝大多数为单细胞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黑种以后即脱离母体进行发育,不形成胚而直接形成新的植物体。
高等植物的生殖器官则是又多细胞组成,合子在母体内发育,且形成胚,由胚再形成新植物体。
藻类、苔藓、蕨类产生游动精子,受精过程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而种子植物产生花粉管,这样,在受精作用这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上就不再受外界水的限制。
尤其是种子的出现,胚包被在种皮内,免受外界不良条件的影响,对植物适应陆地生活极其有利。
另外,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也具有特殊的进化意义,由于胚及胚乳都具有丰富的遗传特性,增强了植物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是被子植物繁荣发展的内因。
因而使种子植物,特别是被子植物发展成现代植物中最进化和最占优势的类群。
植物界在发展进化进程中,这些变化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着的,它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变化,而不能孤立的或取其某一形状来作为衡量进化的唯一标准。
第七章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被子植物(Angiospermae)是现代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是最强的一个植物类群,现在已知的约有300——400多科,1万多属,20——25万种,种数占植物界的一般以上。
我国有2700多属,3万余种,而且现在仍有新种不断发现。
对如此众多的植物进行识别分类,其依据是它们在长期演化中出现的各种形态、结构和形状特征。
第1节被子植物的分类方法
一、分类学及其发展
自人类开始利用植物以来,在几千年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了解某些植物可食用,某些植物有毒……等等,并对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加以比较,也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因而能进行区别而给以分类。
分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深入研究客观世界最基本的方法,对植物分类知识的逐渐积累而加以系统化,终于产生了分类学。
分类学是一门具悠久历史的科学,分类学的任务不仅识别物种、签定名称,而且要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系统。
人们对植物界从低等到高等都进行了分类研究,缉拿里了各种植物的分类学,如“藻类分类学”、“真菌分类学”、“被子植物分类学”等等。
分类学的发展是随着各门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的。
被子植物分类是以植物的形态特征为细胞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分类也吸收了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提供更多的论据进一步研究物种形成和中系发生(Phylogeny),因而分类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
例如研究植物内部解剖构造的特征以及用扫描电镜观察果实、种子、植物的表皮和花粉外壁等等,都给分类学提供了比以往更为清晰准确的依据;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分析植物体内蛋白质、生物碱及其它内含物的特征,而达到用植物的化学形状来帮助解决植物分类学问题,近年来逐渐形成了化学分类学;用细胞学方法对染色体数目、形态以及行为动态的比较研究来帮助查明物种的差异和亲缘关系的染色体分类学;用生态学的方法采取不同生态条件、或改变原来的生态条件对某中植物进行栽培实验,观察新的生态条件对植物形态及生活习性发生的影响和变化,以区别物种和生态型,达到验证分类学所划分的种的客观性,或应用种内杂交和种间杂交的方法来验证分类学所做出的自然系统发展的真实性的实验分类学;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法进行分类的数值分类学等。
总之,上述各种新的研究动向推动了分类学的发展,但根据形态特征的分类在先进的被子植物分类中仍然是一重要的基本的组成部分。
二、分类系统
(一)人为分类系统与自然分类系统
根据历史的发展,植物分类的方法归纳恰里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人为分类方法。
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发表,选择植物的一个或几个特征为标准进行分类,然后按人为的标准顺序排成分类系统。
按这种方法建立的分类系统称为人类系统。
如我国明朝著名的植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所著《本草纲目》根据植物的外形及用途将植物分为草、木、谷、果、菜等五个部。
又如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lVonLinne1707——1778)根据雄蕊的有、数目及着生情况将植物分为24纲,1-23纲为显花植物(即被子植物),分别称一雄蕊纲、二雄蕊纲、三雄蕊纲……等等。
上述这样的分类系统,均不能反映植物的亲缘高跟鞋和进化顺序,常常把亲缘关系很远的植物归为一类,而把亲员关系很近的则又分开了,如将禾本科中具有三个雄蕊的植物列入三雄蕊纲,具有二个雄蕊的则被列入三雄蕊纲。
另一种是自然分类方法,是根据植物亲员关系的亲疏远近,作为分类的原则。
按照生物进化的观点,植物间形态结构习性等相似是由于来自共同的祖先而具有相似的遗传性所致,即类型的同意说明来源的一致。
因此根据植物形态结构习性的相似程度就辨明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例如杨树和水道它们的相同点多,亲缘关系就近。
根据亲缘关系建立的分类系统称为自然分类系统或系统发育分类系统。
自19世纪以来,分类学力求建立客观反映生物界亲缘关系和进化顺序的自然分类系统,很多分类学家根据各自的系统发育理论提出许多不同的被子植物系统,其中与代表性的如恩格勒(A.Engler)系统(1897)和哈钦松(J.Hutchinson)系统(1959)、塔赫他间(A.Takjtajan)系统(1980,1987)等。
尽管这些系统都属自然分类系统,但由于被子植物起源于1.36亿年以前的侏罗纪或更早,最原始的代表植物已经绝迹,被保存下来并被发现的化石又很不完善,因此只能从现存的被子植物代表,或原始的种子植物化石及它们现存的代表进行比较,来推测被子植物的起源。
因此,虽然同是自然分类系统,但由于研究者的论据不同,所建立的系统也是不同的,甚至有的部分是互相矛盾的。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完美的、真正反映系统发育的分类系统,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个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大量工作。
(二)恩格勒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的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和柏兰特(Prantl)在1892年发表的《植物自然分科志》提出的,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包括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自然系统。
他们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单性的孢子叶球演化来的(图7-LA),只含小孢子叶和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