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的魄力推动快速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242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更大的魄力推动快速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以更大的魄力推动快速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以更大的魄力推动快速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以更大的魄力推动快速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以更大的魄力推动快速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更大的魄力推动快速发展.docx

《以更大的魄力推动快速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更大的魄力推动快速发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更大的魄力推动快速发展.docx

以更大的魄力推动快速发展

《以更大的魄力推动快速发展》--党委书记闵春发教授在全校干部大会暨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干部大会暨人才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国家、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回顾前一阶段工作,分析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思路与举措,加快推进深度改革的步伐,坚定信心,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增进动力,发挥广大教职工的智慧、凝聚广大教职工的力量,齐心协力推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我今天的讲话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成绩?

信心

  我校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全校师生按照"实现一个目标,凝炼一种精神,发挥四个作用,完成一个转型,推进三项改革,完善五大体系,实现八个提升"的发展思路,内抓质量上台阶,外拓空间谋发展,在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精品教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年度科研经费总量超亿、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国际合作办学、政产学研合作等体现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核心指标方面,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鼓舞了斗志、增强了信心。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最近一段时间又取得了喜人成绩。

  

(一)学科与专业建设收效明显

  1、学科建设方面:

完善了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

依托重点学科的优势,今年上半年,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获得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

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去年我校获得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产业信息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今年我校在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取得突破(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基地)。

  2、首次与企业(常熟市亿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

举办了首届博士后学术论坛暨博士后出站报告会。

5名博士后提交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十七批面上资助项目全部获得资助。

今年上半年新增6个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领域。

新增博士生导师10名,新增硕士生导师65名,确认硕士生导师资格1名。

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积极做好全国第十一批次学位点申报工作。

  3、专业建设方面: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入选第六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新增5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新增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顺利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4、教材与课程建设方面:

6部教材被评为省级"评优精品教材"和"立项精品教材";6门课程获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称号;1门课程被评为省高校本科双语精品课程。

  5、实验教学方面:

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顺利通过验收。

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2010-2012年建设项目15项,预计可获得不少于6000万元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6、教育教学研究方面: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2010年度课题申报中,有7项课题获得立项,其中1项获得重点课题立项,立项数居江苏省高校第一。

  

(二)科学研究继续攀升

  1、高层次科研项目资助取得新进展。

工信部通信软科学项目、"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重大专项均有突破,共有13项获得立项资助,教育厅重大项目申报3项全部获得立项,均创历史新高。

首次获得了省社科基金专项和省文化厅课题。

截止6月30日,获科研项目80项,其中纵向项目45项(省部级以上项目23项)。

横向项目35项(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9.6%)。

  2、上半年,我校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89篇,被EI收录314篇,被ISTP收录71篇,被CSSCI收录37篇。

截止7月1日,我校申报专利118件,其中发明专利103件。

授权专利19件,其中发明专利14件。

  (三)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1、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

  2、从学科竞赛情况看,上半年本科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奖194项,其中国际奖12项,国家级奖106项,省级奖76项;在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中,11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获奖。

  3、从人才培养的优才率、合格率分析,学生的按期毕业率、按期授学位率、考研上线率、录取率、四六级通过率呈逐年上升,而学生编级比例、补考率、重修率则呈逐年下降趋势。

  4、从招生就业情况看,今年我校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本科一批次招生的省份已达26个。

根据著名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0年大陆高校就业能力前一百强排名》,我校名列第22位,居江苏高校之首。

  5、在2010年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评审中,共获批"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8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优秀研究生课程"2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3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优秀基地"1个。

在全国第一届戏剧、影视、广播类专业学生论文评选中,有4名研究生论文获奖。

  (四)师资队伍建设势头良好

  通过实施"硕博化工程"等措施,师资队伍不断得到优化。

截止到8月底,我校拥有教职工1615人,其中专任教师1064人,比四年前多出254人。

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42.01%,比四年前(截止2006年7月)上升了近10个点(32.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74.81%,比四年前上升了14个点(60.6%)。

  今年上半年2位老师分别获得2010年度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

  (五)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1、修订了《南京邮电大学处级党政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工作若干规定》,促进干部队伍建设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2、顺利完成了学院行政领导班子集中换届工作,制定了各学院到2013年的发展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学院领导班子任期目标。

  3、中层干部队伍建设进入动态稳定阶段。

今年以来已提任处级干部15人。

实行年满58周岁中层干部转任非领导职务常态化。

  4、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新领导班子上任之初(截止2006年7月9日)我校中层干部平均年龄49岁,正高职称比例为21.9%,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比例为40%,目前(截止2010年6月30日),我校中层领导干部平均年龄下降到45岁,正高职称比例上升到32.85%,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比例上升到55.8%。

  5、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

举办"加强领导能力与执行力建设"专题培训班。

选派了部分年轻同志参加"科技镇长团",或者到其他政府机关、高校挂职锻炼。

组织全校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按照"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要求落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六)教育国际化有所拓展

  1、不断拓展与国外高校的合作领域。

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纽约科技大学、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等欧美高校的合作办学得到进一步拓展,与俄罗斯有关大学建立了校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合作成立了"江苏-新加坡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联合实验室",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在南京联合举办了"绿色畅想"国际论坛,聘任多位外籍学者担任我校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海外教育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逐步提高,社会声誉日益提升。

  2、促进对外学术交流。

上半年我校共有31批54人次教师、干部分赴美国、瑞士、意大利、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韩国、瑞典、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进行合作科研、学术访问、参加国际会议、国际培训、进修等。

接待了IEEEFellow、IBM公司研究中心、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英国格拉摩根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等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访讲学14批55人次。

  (七)政产学研合作蓬勃开展

  1、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机遇,以物联网为抓手,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

隆重召开了南京物联网大会,与南京市和鼓楼区政府、在宁其他高校、网络运营商、骨干企业合作建立了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科技园,成立了南京市物联网产业联盟,学校还开始筹建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

  2、与信息通信行业的血肉联系得到进一步强化。

与相关企业签署了"亨通光电奖学金"、"三维通信奖学奖教金"、"富通南邮光电子技术研究院"、"南邮三维无线与物联网研究院"、"三维通信"教学楼冠名等协议。

与吴江市国家通信光电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签约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

积极拓宽与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的途径,今年2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新申报5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3、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合作。

与南京市政府和江苏省科技厅签约共建新模范马路科技创新园区,与海南省合作开展"智慧海南"项目。

还与南京市鼓楼区、建邺区、雨花区,南京市统战部,扬州市,常州市,昆山市,常熟市及高新园区等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共建博士后流动站、工程硕士培养、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共建大学科技园、建立在职研究生培养基地、干部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服务地方建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4、目前学校已成立了24个省级校友会,正在筹建贵州校友会。

成功召开了第一届校友会秘书长会议,举办了南京市领导干部进高校自主选学"物联网"专题培训班和全国六省市通信行业管理干部研修班。

与台湾亚东技术学院开展了校际交流。

  (八)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

  1、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举行了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专题辅导报告会。

坚持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先后组织了"领导力与执行力"、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发展趋势、"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专题"、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精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江苏省高校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共同负责制等专题学习。

  2、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出台了《南京邮电大学党务、校务公开暂行办法》,执行新闻发言人制度;制定了《中共南京邮电大学委员会关于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的意见(试行)》等文件,推进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提高干部的领导能力与执行力,举办了两期专题培训班。

  3、解放思想,不断强化"六个观念":

"人"是发展的第一瓶颈;"机制"是发展的第一要素;无功便是过;错失发展机遇是最大的罪过;放弃原则的好人主义也是以权谋私;"怕"字当头是领导干部的最大素质缺陷和思想障碍。

  4、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统战工作。

认真部署、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截止6月30日,除新组建的物联网学院党总支之外,其他17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均顺利完成换届工作;制定了有关规定,推进党员组织生活制度更加常态化、规范化;党员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校大学生党员比例达23.36%。

1个先进基层党组织、2名优秀共产党员、2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受到省委教育工委表彰。

注重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队伍建设,积极举荐我校侨联成员到侨界相关组织任职,我校侨联荣获江苏省"2009年度侨联经济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

启动了校训、校标等"文化名片"的征集、遴选工作,确定了校庆日和校庆学术文化周。

外宣方面上半年在中央和省、市媒体发表新闻报道30多篇,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加强舆论阵地建设。

积极开展"五五"普法工作。

举办了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江苏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评选中我校1篇论文获二等奖。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调整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网络。

加强了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工作人员的廉政教育,举办了廉政教育专题会。

审计工作富有成效,我校荣获"江苏省教育系统审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7、加强工会、团学组织和关工委工作。

学校大力开展教职工文体活动和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隆重召开了南京邮电大学第四届教代会第三次全体代表大会,充分发挥了工会和教代会执委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广泛开展了各类团学活动,校团委和2个分团委被共青团江苏省委确定为2010年度分类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省级实施单位。

积极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调整充实了领导机构,召开了我校关工委全委会。

  (九)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逐步深化

  1、建立了科学的投入机制。

落实以学科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队伍为保障的综合投入机制。

  2、建立了以绩效为导向的分配机制。

修订了岗位聘任、业绩点计算、校内津贴分配、科研考核、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考核等方面的管理规章。

  3、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明确了"二级学院主要办学指标",按学院、学科、专业三个层次公布核心指标,以便考核二级学院对学校的贡献度和资源占用情况。

  4、强化了"能上能下"的岗位聘任机制。

全面开展了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

  5、完善了"优升弱免"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建立了干部培训提高机制,完善了党员干部"律督"机制。

  6、建立了以"强化服务"为导向的作风建设机制。

  7、建立了加强应用研究的科研导向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科研服务地方的导向机制。

  8、建立了科学的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和开源节流激励机制。

  (十)办学条件和教职工待遇得到改善

  1、多方筹措资金,学校负债占固定资产的比例下降。

  2、积极推进校园"一卡通"和"智慧校园"建设,目前"智慧南邮"一期工程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经按计划完成。

  3、小行校区成功置换。

  4、三牌楼校区南大门合作开发项目顺利签约。

  5、与无锡宜兴市政府正式签署协议共建通达学院,7月8日举行了签约仪式。

  6、稳妥推进校办企业改制,加强了对学校专利发明等无形资产评估、管理与经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7、公用房管理改革方案分步实施。

完成了学校共有住宅及办公用房的清查工作。

顺利通过了江苏省"节水型高校"验收评估。

  8、加快提升教职工待遇。

2009年学校大幅调增了校内津贴,人员支出增加近2000万元,人均收入增加了1.25万元;学校每年及时调整、增加工改后住房公积金的缴费基数,保障教职工的权益。

仅此一项,今年的公积金支出较去年增加260万元。

学校还改革了交通车运行管理办法及补贴方案。

加快校园基本建设,仙林图书馆已正式投入使用;青年教师公寓二期工程、主体育场建筑工程项目进展顺利。

  9、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校园发案率明显下降,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

学校荣获首批"江苏省平安校园"称号。

  (十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

  在巩固学校发展战略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经过前期调研、起草、讨论、修改,目前学校"十二五"规划已完成了第7稿,下一步将充分论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12月份正式上报。

学校"十二五"规划初步确定了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举措,拟组织实施十大工程(即:

党的建设推进工程、师资队伍优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学科水平提升工程、科研成果重点突破工程、科学管理水平提升工程、干部队伍素质强化工程、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程),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建设"多科性、教研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取得重大进展,学校事业发展取得新跨越。

  同志们,以上成绩来之不易。

这是学校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的结果,也是全体师生员工辛勤努力的结果,更是全校上下发扬戮力同心、不甘人后、奋勇拼搏的南邮精神的结果。

第二部分差距?

危机

  在看到成绩、坚定信心的同时,我们必须要"跳出南邮看南邮,要站在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全局看南邮,要立足于全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趋势看南邮,要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维度看南邮",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与同类高校之间的差距,与《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既定目标的差距,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要善于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要善于在危机中寻找契机,要抓好切入点、找准关键点,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点与难点,寻求新的突破点。

  

(一)学科建设方面

  《纲要》指出:

  遴选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学科特色的高校进行重点建设;

  支持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保持学科特色和优势,建设优势学科群、提升创新与服务能力;

  到2015年,建设100个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一流创新条件和创新团队的优势学科平台,力争江苏高校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际同类学科排名前列。

  我们的差距:

  1.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虽实现零的突破,但基础弱,数量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仅1个,博士后流动站只有2个。

省级重点学科也只有4个。

学科水平与南邮的社会声誉有较大落差。

在近年国内相关机构公开发布的排行榜来看,我们的学科水平难以称得上"强"。

  2.信息学科是我们的特色学科、拳头学科。

但是国内建有信息学科的高校已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很多985高校、211高校。

仅在南京一地,拥有信息学科的高校就有多家。

南邮的信息学科在邮电高校中尚无明显优势,放在国内、甚至国际上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我们的信息学科难以称得上"特"。

  3.一些学科的主攻方向不够明晰;学科的布局还不尽合理;学科的领军人物、高水平的学科团队极为稀缺;学科层次建设、学科群建设还很薄弱,资源与力量的整合还没有发挥出最大效能。

  4.此次博士、硕士学位点申报,说明我们的学科建设要大大加强。

今年省财政安排了10亿元优势学科建设资金,今后还将加大支持力度,并逐年增加投入。

我们能争取到资助的学科有几个?

学科强,学校才能强;学科有特色,学校才能有特色。

抓住了学科建设这个龙头,提升了学科水平,才能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科学研究方面

  《纲要》指出:

  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自主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相配套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加快科研创新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

  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

支持高校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校企联盟计划

  我们的差距:

  1.国字头的项目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包括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

国字头项目呈"点"状分布,而不是"群"状分布,数量还远远不够。

年度科研经费实现了突破1亿元的目标,但"年均"还不够乐观,纵向比值得欣慰,但横向比危机重重;尤其是和周边高校、同行业高校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2.国字头的标志性成果严重匮乏。

自1989年,21年来在国家级发明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方面一直没有斩获,直接反映了我们科研整体水平不高的严峻现实。

  3.政产学研合作在快速推进,建立了多个政产学研基地和研究院,抢得了先机,奠定了基础,但是后续建设、自主研发、成果转化等仍任重道远。

一个学科至少与一个企业开展合作还未完全实现。

  4.文科科研虽有突破,但基础极其薄弱。

这几年国家社科基金只有1项,省级文科基地只有1个,培育点1个。

  5.综合投入机制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人才培养方面

  《纲要》指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采取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的差距:

  1.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性成果不多,仅有一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2.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要围绕"学生的求知成才"、"社会的需求"开展,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不够深入,学生的培养模式、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3.教学名师的培育机制不完善,缺乏优良的教学团队。

  4.缺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5.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毕业设计纸上谈兵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6.编级率、重修率、补考率仍然较高;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帮扶措施不得力。

  (四)师资队伍方面

  《纲要》指出:

  全力支持高校申报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着力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实施学术大师和特聘教授引进计划,支持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选聘400名"江苏特聘教授";

  健全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对不适应教师岗位的人员要及时分流。

  全省本科院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指标:

2009年73%,2015年达到95%,2020年达到100%。

  我们的差距:

  1.缺乏高层次领军人物、大师级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力度不大、落实不到位。

学校的人才振兴计划实施已经1年,但成效不明显(每年招聘国内外至少3-5名具备学科、学术带头人及以上水平的人才。

每年支持各重点学科选派2-3名3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赴国外著名高校攻读第二博士学位或者做博士后,作为领军人物定向培养)。

  2.高水平团队的培育机制尚不完善;高水平团队建设还未引起学院的足够重视。

  3.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博硕比例低;有海外学习、进修经历的教师数量不足;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稀缺。

尤其是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与教学研究型大学应有水平有较大差距。

  4.部分教师没有把"育人"作为教书的目的。

  (五)干部队伍方面

  《纲要》指出:

  加强学校领导干部培养培训工作,创新研修模式,有计划地选派学校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安排学校领导干部到国内外知名学校研修,切实提高办学治校能力。

  我们的差距:

  1.中层干部队伍中存在"三缺"现象:

优秀的年青干部缺乏;独当一面、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干部缺乏;善于开拓、敢于创新、勇于争先的干部缺乏。

  2.中层干部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须进一步改善。

  3.中层干部队伍整体上开拓力与执行力亟待加强。

传统思维的惯性作用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转变,预见性、前瞻性不够,视野不宽、魄力不大。

  4.部分中层干部任职时间较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在工作中理解力不强,洞察力欠敏锐。

  5.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实施过程中,部分干部配合意识、补台意识不强,胸襟不宽,民主集中观念、全局观念淡漠。

  (六)国际化方面

  《纲要》指出:

  到2020年,高水平大学本科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5%以上、其它院校达3%以上。

  到2020年,在苏学习的留学生达5万人左右,其中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达5%以上。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发海外教育市场,支持高水平大学在海外举办分校(校园)或建立海外学习中心,鼓励高校联合举办海外办学园区。

  我们的差距:

  1.留学生寥寥无几,生源国际化程度过低。

"送出去"有所进展,"招进来"刚刚起步。

  2.国际合作对象不多。

目前只有与纽约理工、诺桑比亚大学有相对稳定的合作。

  3.国际合作领域不广。

主要集中在学生培养上,在学科专业的交流、课程设置、师资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不多,与国外的科研机构、企业等合作非常欠缺。

  4.国际合作模式单一。

"请进来办学"模式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走出去办学"模式还未起步。

  5.对外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