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8925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案.docx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案.docx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word教案

7烛之武退秦师

目标导航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以及跌宕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3.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特点和课文背景,积累有关左丘明和《左传》的文学、文体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理解、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质疑、释疑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自读课文,理清文脉,体会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3.反复诵读,品味烛之武的言辞,体会说理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风采,学习他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左传》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色,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技能目标】

赏析人物形象,学习课文塑造人物的手法,体味高超的叙事艺术。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要掌握的文言实词:

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鄙、微、封、说。

2.要掌握的文言虚词:

之、以、而。

3.要掌握的通假字:

已(矣)、说(悦)、共(供)、厌(餍)、知(智)。

4.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创作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落实字词。

2.体会说理技巧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

3.体会伏笔与照应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烛之武的性格特点,学习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增强爱国情结。

整体感知

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

此前两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曾经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

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军。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

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整体感知

课文分四部分完整地记叙了的过程。

第一部分记秦、晋围郑,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郑危在旦夕。

第二部分记郑伯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向郑伯推荐了。

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

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决定只身见秦伯。

第三部分记烛之武拜见秦伯,他首先说“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

然后,站在秦的立场上,一面说明秦国灭郑,舍郑;一面举出示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秦国不应与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

烛之武利用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

终于说服秦伯撤军,并且还派人助郑御晋。

第四部分记晋国失去盟友后撤军,烛之武达到目的。

【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佚之狐烛之武无益而有害有益而无害秦晋

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本文故事的主要内容。

【提示】

本文记叙了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秦伯撤军,从而解除了郑国危机的故事,真可谓“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本文不仅赞扬了烛之武不避艰险、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深明大义的品格、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两书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左丘明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被孔子、司马迁尊为“君子”。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走近作者

左丘明,中国时期史学家。

国人,双目失明。

春秋时有称为瞽(gǔ)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曾著《》(又称《左传》)和《国语》。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左丘明知识渊博,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器重。

左丘明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

他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

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传》作为一部记述详备、论述精辟的史,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是我国历史经典之一。

【答案】

春秋鲁左氏春秋编年

走近作者

对于本课的作家、作品你了解多少?

试着说说。

【提示】

《左传》

作者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作品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编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写作背景

春秋初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名存实亡。

大的诸侯国趁机兼并邻近小的诸侯国,扩大势力范围,争夺霸主地位。

文中晋侯即晋文公便是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秦伯即秦穆公,他也有称霸的雄心,但秦国地处雍州,势力比不上晋国。

于是秦、晋成为联姻之国,在对外问题上采取联合行动,有着暂时的共同利益。

这次联合出兵围郑,一个重要原因是郑“贰于楚”。

楚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地处中原的郑“贰于楚”是楚的势力向中原扩张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秦、晋双方都不利,双方联合出兵正是为了遏制楚的势力向外扩张。

但从根本利益上看,秦、晋双方又是不可调和的。

因为郑与晋邻近,一旦郑国灭亡,其土地必将为晋所得,晋因而将会变得更加强大,秦势难与之争锋。

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鲁僖公28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

结果,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出于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之所以联合秦国围攻郑国,是因为秦国也把争夺霸权放在首位,急需向外扩张势力。

加之历史上秦、晋两国关系友好,各自的利益驱动让两国站在了一起。

在联军大兵压境,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郑伯决定派遣拜见秦穆公。

他成功离间秦、晋联盟,解除了郑国的亡国危机。

本文记述的就是这场外交斗争的故事。

【答案】

城濮之战争夺霸权烛之武

写作背景

通读课文,试着说说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提示】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郑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楚,而此役楚败。

晋国为什么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在争夺霸权,也需对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斗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

文体知识

关于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

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

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其本人的著作。

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中国古代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其中历史散文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史书,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

许多历史散文,由于有的记载年代跨度大,有的记载内容庞杂,因此在编写的过程中,总是按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

下面对相关史书体例作简要介绍。

 

文体知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

《左传》主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27年(前453)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情。

它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在文学上的成就很大。

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的事物(特别是长于写战争),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

《左传》中有很多出色的和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形象。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次叠出的彩色画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从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

【答案】

编年史左丘明历史散文外交辞令历史人物

文体知识

你对《左传》了解多少?

试说说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提示】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

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而且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为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与以前任何一种著作比较,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

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

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出色。

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

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文史结合的优秀传统。

自主预习

字音辨识

识记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氾南(fán)

(2)佚之狐(yì)(3)烛之武(zhú)(4)缒(zhuì)

(5)阙秦(quē)(6)秦伯说(yuè)(7)杞子(qǐ)(8)逢孙(páng)

(9)共其乏困(gōng)(10)敝之(bì)

字音辨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氾南()夜缒而出()阙秦()杞子()

逢孙()佚之狐()共其乏困()戍之()

【答案】

fánzhuìquēqǐpángyìgōngshù

2.口诀记忆法。

点戍(shù)横戌(xū)钩戉(yuè)戊(wù)中空,画个十字就念戎(róng),两竖加一横,念戒(jiè)那才成。

字音辨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氾南(fán)佚之狐(yì)夜缒而出(chuì)

B.越国以鄙远(bǐ)君之薄也(bó)共其乏困(gōng)

C.朝济而夕设版焉(jì)秦伯说(yuè)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quē)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páng)

2.加点字音、形、义有误的一组是()

A.氾南(fán)缒(zhuì)鄙(当作边邑)

B.佚之狐(yì)不知(知道)共其乏困(gōng,供给)

C.瑕(xiá)何厌之有(满足)逢孙(páng)

D.阙(quē,侵损)行李(出使的人)失其所与(结交)

1.【解析】“夜缒而出”的“缒”应读“zhuì”。

【答案】A

2.【解析】不知,“知”通“智”,明智。

【答案】B

通假释义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通假字

例句

本字

意义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供给

失其所与,不知

明智

秦伯说

高兴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表陈述,了

夫晋,何厌之有

满足

通假释义

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意义。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译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译为“”。

3.秦伯说“说”通“”,译为“”。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译为“”。

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译为“”。

【答案】

1.“已”同“矣”,译为“句末语气词”。

2.“共”通“供”,译为“供给”。

3.“说”通“悦”,译为“高兴”。

4.“知”通“智”,译为“明智”。

5.“厌”通“餍”,译为“满足”。

通假释义

找出表格中的通假字,把表格补充完整。

例句

本字

通字

意义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秦伯说

失其所与,不知

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

1.“已”同“矣”,译为“句末语气词”。

2.“共”通“供”,译为“供给”。

3.“说”通“悦”,译为“高兴”。

4.“知”通“智”,译为“明智”。

5.“厌”通“餍”,译为“满足”。

古今异义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今异义

例句

例词

古义

今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那人

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

离开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出使的人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越国以鄙远

越国

越过别国

古代的一个国家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

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掌管某项工作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

把……作为

认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请客的主人

古今异义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

今义:

旧时俗称仪仗。

古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

一般引申为请客的主人。

古义: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

夫(fū)人,多用于外交场合,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古义:

【答案】

1.左右办事的人,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

2.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出使的人。

4.夫(fú)人,那人。

古今异义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

1.越国以鄙远

古义。

今义。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古义。

今义。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答案】

1.越过别国古代的一个国家

2.出使的人,使者。

原写作“行吏”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3.那人尊称,男子的妻子

4.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

5.把……作为认为

6.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请客的主人

文言实词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实词

例句

词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

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既东封郑

作疆界,动词

欲肆其西封

疆界,名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文体的一种

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停数日,辞去

告别

不辞劳苦

推脱

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偏僻遥远的地方,边疆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

这里用作动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薄,鄙薄

文言实词

1.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字源识记法

 

文言实词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答案】

1.推辞告辞推脱

2.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稍微,略微暗暗地地位低

3.把……当作边邑边远的地区浅陋,见识短轻视,看不起

词类活用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面)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晨;在晚上)

2.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作为边邑)

3.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4.形容词作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薄弱)

5.数词作动词

且贰于楚也(有贰心)

6.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削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使……成为疆界)

词类活用

1.掌握下列表中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词类活用

例词

例句

词义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驻军,名词用作动词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边,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

在晚上,名词作状语

越国以鄙远

远地,指郑国,形容词作名词

乏困

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形容词用作名词

2.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A.越国以鄙远B.既东封郑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解析】词类活用是文言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如A句中的“鄙”就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动用法,意为“把……当作边疆”。

B项中的“东”是方位名词,在这里却作了状语,意为“在东边”。

“封”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为“使……成为边疆”。

D项中的“敝”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损害”。

C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现象。

【答案】C

词类活用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与郑人盟

(2)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既东封郑

②越国以鄙远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若不阙秦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烛之武退秦师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

②共其乏困

(2)形容词作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

(4)数词作动词

且贰于楚也

【答案】

1.

(1)①驻军②结盟

(2)①在夜里②在早上,在晚上③向东

(3)①把……当做疆界②把……当做边邑

2.

(1)恩惠

(2)①使……减损②使……灭亡③使……撤兵

3.

(1)①远的地方②缺少的东西

(2)变厚变薄(3)使……得利(4)从属二主

文言虚词

理解记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虚词

掌握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答案】

1.①因为,连词;②拿,来,介词;③表顺承,连词;④表顺承,连词;⑤把,介词

2.①才,连词,表顺承;②表修饰,连词;③表顺承,连词;④表转折,连词

3.①语气词,表陈述;②疑问副词,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