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实验珠海一中等六校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8483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实验珠海一中等六校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东省深圳实验珠海一中等六校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东省深圳实验珠海一中等六校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广东省深圳实验珠海一中等六校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广东省深圳实验珠海一中等六校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实验珠海一中等六校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广东省深圳实验珠海一中等六校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实验珠海一中等六校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深圳实验珠海一中等六校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广东省深圳实验珠海一中等六校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

广东六校联盟2019届高三第四次联考

语文

命题:

东莞中学、深圳实验中学、惠州一中2019.05

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长期以来,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人不信宗教,因而没有真正的信仰。

这种观点是武断的,其实,中国的民间信仰实质上就是中国宗教。

中国虽然不是一个宗教的国度,但民众却不缺少宗教信仰;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明确的宗教归属,但却似乎比任何民族更笃信神灵。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中国的先民自古就信奉和祭祀天地神灵。

可以说,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建造了如此之多的神庙供人们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从事着如些复杂多样的宗教祭祀活动。

在祭祀的对象上,中国人按照与自身关系的远近把整个统一的神灵世界划分为“天”与“祖”两个系列,于是,祀天祭祖二神崇拜就构成了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这种独特的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中,其中祭祖、崇祖既是基础和本质的东西,又是主要的载体,而祀天、敬天则是演化和派生出来的一种观念,它历来都附着于祭祖和崇祖的活动和礼仪之中。

正如美国学者J•L•斯图尔特所说的:

“祖先崇拜事实上才是中国的真正的宗教。

在祭祀的主体上,按照国家的行政隶属关系可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先秦时期,祭祀活动从上至下由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分别掌管。

秦之后,其祭祀的政府主体就由天子以及各级官吏担任。

在民间,其基本的祭祀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所从事的私人祭祖或祀神活动完全遵循传统习俗自发而为,但宗祠或地区性的大型集体祭祀活动则由家族首领和地方会首出面组织和主持。

至于国家的祭祀天地的活动,是为天子的特权,秦汉之际,天子主要通过封禅和郊祭来祭祀天帝,秦汉之后,祭天和祭地同时进行,其仪式更为隆重和繁琐。

明永乐年间,在北京南郊还专门建造了天坛供祭天之用。

在祭祀的性质上,按照神灵的属性可区分为不同的种类。

与西方的一神教不同,中国的宗教神灵除了至高无上的“天”之外,其他的神祗都属于有限的特殊神。

如山神、门神、灶神、土地神以及其他的动植物神和行业神,都属于担负特定职能的神祗,只能给人们提供某一方面的护佑。

但有些地方社神,却被演化和升格为具有多种社会职能的地区守护神。

由于在整个封建社会,祭祀至上神“天”乃为天子的特权,民间不得擅自祭祀,这种神权垄断状况一方面造成了民间信仰实用性的不断强化,致使原始的自然崇拜难以得到扬弃和升华;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多神信仰在民间的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不致发生像西方那样的宗教冲突和战争。

各种祭祀活动是信仰的载体,是一定宗教信仰的外在物化形式。

透过它我们看到这种扎根于民众生活、内存于民众精神世界的信仰是如此之深厚,无论是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自创的道教,都不曾动摇过它的地位。

“文化大革命”也未能真正摧毁它。

改革开放之后,民间信仰迅速复兴。

这再次证明了一个客观规律,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一个民族的信仰就是其内在的“活的灵魂”,它如同遗传基因一样通过这个民族的世代相传而得以延续,而不因个体的消亡而消亡。

因此,对于信仰特别是一个民族的信仰来说,我们是无法用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将其从人们的精神中加以消灭的,外在的强力只能消灭人的肉体,而无法消灭人的信仰,信仰的存在和改变是一个遵循其内在固有的逻辑而缓慢演化的过程。

(节选自《中国乡村发现》,作者左亚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民间信仰的内容虽然是祀天祭祖之事,但也属于真正的信仰。

因此,中国人不信宗教这说法是不准确的。

B.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比任何民族更笃信神灵,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有明确的宗教归属。

C.祭祖和祀天就是中国的宗教信仰,而且宗教信仰的范围之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大都有真正的信仰。

D.祀天祭祖二神崇拜构成了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

这是由中国人把神灵世界划分为“天”与“祖”两个系列的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中国民众笃信神灵的角度,提出这种以信奉和祭祀天地神灵为表现形式的民间信仰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B.文章从祭祖和祀天两个维度理解中国的民间信仰,并认为二者关系并重,都是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

C.文章认为“文化大革命”也未能真正摧毁中国民间信仰,彰显了中国民间信仰是我们民族内在的“活的灵魂”。

D.文章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的对象、主体和性质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的民间信仰实质上就是中国宗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何情况都不曾动摇过中国民间祭祀活动的地位。

可见,各种祭祀活动扎根民众生活之深,内存民众精神之坚。

B.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信奉和祭祀天地神灵,而体现宗教信仰的祭祖和祀天都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因此民间信仰就是宗教信仰。

C.从历史上看,西方的宗教矛盾分歧较多,冲突和战争不断,而东方国家则因为神权垄断而多神信仰和平共处。

D.中国的祭祀活动就是人的精神生命,是中华民族内在的“活的灵魂”,因此,认为中国人没有真正的信仰是没有道理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3月27日电近年来,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频频显现中国力量。

中国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

中国建立了72小时内筛查鉴定152种已知病毒和147种已知病原细菌等多种综合检测方法与体系,拥有了一批国际前沿水平的防控技术。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新型重配H7N9禽流感病毒的危害,并迅速成功研发出病毒快速检测试剂,下发到全国各级疾控中心和临床机构。

2017年,中国首个H7N9病毒疫苗种子株成功研制,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流感疫苗株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束了中国流感疫苗株依赖国外提供的历史。

中国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单一抗体通过5种不同的抗病毒机制发挥作用,为研制治疗乙型流感全新特效药和通用流感疫苗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3月28日)

材料二:

2008年,侯云德担负起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体系顶层设计的重任,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

2009年,全球突发甲流疫情,侯云德作为专家组组长,针对防控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研究,用87天就率先研制成功新甲流疫苗,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注射两剂,但侯云德依据长期积累的经验,结合新疫苗的抗体反应曲线和我国当时的疫苗生产能力和注射能力,坚定地提出了一次接种的免疫策略。

最终,这一方案大获成功。

侯云德提出了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的思想,重点布置了病原体快速鉴定、五大症候群监测、网络实验室体系建立的任务,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和国际数次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摘编自冯华《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侯云德:

60年织就防病健康网》)

材料三:

新发传染病是指在人群中新出现或者过去存在于人群中,但是发病率突然增加或者区域分布突然扩大的传染性疾病。

如SARS(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等,以及过去基本消灭或已被人类控制但由于抗药性或公共卫生措施的消弱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如登革热、结核病、流感等等。

其特点如下:

第一,人兽共患。

新发传染病中有3/4是人兽共患病,动物在新发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传播范围广。

如西尼罗河出血热原发于非洲,鸟类是其储存宿主,鸟类的大规模迁徙将该病毒带至世界各地。

第三,传播速度快。

各地以及国际间的密切往来是新发传染病迅速蔓延的重要因素。

第四,预防诊治困难。

由于缺乏基线资料,对新发传染病进一步的流行趋势很难预测。

(摘编自易彬樘等《中国新发传染病防控形势及其应对策略》)

材料四:

2019年初,WHO(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19年十大健康威胁,其中与传染密切相关的疾病和行为占六个,与十多年前相比,目前传染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了。

传染病与地球村的每个生命息息相关,地球各个角落的人们与另一个地方出现的新发传染病只有一个机舱门相隔的距离。

2018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死灰复燃,全球多个地区暴发霍乱,登革热病例数居高不下,尼帕病毒病在印度闪现等无不牵动着每一个传染病工作者的心。

8月,非洲猪瘟突然在中国多个地方出现,再次牵动全球特别是动物防疫部门的神经,传染病工作者永远在路上。

回首2018年,传染病领域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针对埃博拉病毒病的疫苗以及多种药物的临床使用都取得较好的效果;登革热疫苗大范围应用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

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起轩然大波,但是技术如果用到了正确的领域,则会造福全球。

由于中国药物审批提速,2018年中国国内上市药物种类和质量都有所提升,部分药物对于低收入患者甚至可以免费。

(摘编自李硕等《2018年国内外传染病领域重要事件回顾》)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中国在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行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其科技创新能力在国际上也处于一流水平,拥有一批国际领先的防控技术。

B.我国能够成功应对近十年来国内和国际数次重大传染病疫情,源于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能力的提升,侯云德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C.新发传染病具有人兽共患、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预防诊治困难等多个特点,因而它们不大容易为人类所控制,危险程度很高。

D.与十多年前相比,如今传染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2018年国内外传染病重要事件既包括过去的病毒死灰复燃,也包括一些新问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防控H7N9禽流感病毒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表现出领先国际的水平,这说明我国传染病防控已经可以独立自主,不再需要依赖外国。

B.一次接种的免疫策略,源于侯云德长期积累的经验及其科学研究与发现,结合新疫苗的反应特征及我国疫苗运用的基本国情,它最终大获成功。

C.过去被基本消灭的或者被控制的传染病有可能重新出现在人群中,成为新发传染病,针对它们造成的危害应该加强公共卫生措施以及关注抗药性。

D.最新生物科技如基因编辑技术等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大有可为,能够造福全球,但运用不当,也会引发争议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6.以上四则材料是如何体现文本的客观性的?

请分别简要概括说明。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岸边

朱以撒

春潮带雨,暮色渐渐压了下来,这条从夹峙的两山间穿出的江流,越发显得急了起来。

我坐在高高的岸上,闲看流水浮动着泡沫,捱搡着枯木朽株向前。

没有航标的江流,它一以贯之的流动只是惯性的作用,或直前,或转弯,就看两岸的笔直或者弯曲。

我不太愿意乘船外出,缘于不愿投身于激流的颠簸之中,在岸边的时光静止着,以不变观万变。

自然之岸成形的巧妙非人工可比。

常常是两边高耸的巨石相接,断岸千尺,江流无法逾越,这使许多巨石成为规划江流走向的标志。

这些巨石是上苍安放停当的,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的面貌。

我们听说的变与不变,就是从某一种物来证实的。

岸正是不变之物。

如同易变的一样,我看到了岸边的树林,那是一片杂树林,种类繁多,长相迥异。

挺拔者接收了大量的阳光云霓,横撑者占据了大量的湿气,而更多的则是斜的、歪的,暮色中更暴露了随意和无人管束的野性。

现在我居住的城市已经不用这类杂树绿化了,树的品种明显得到了改良,种在两边街道,更不至东歪西倒。

每过一段,有园林工人持电动剪刀前来,修剪伸出的枝桠。

远远看去,是无数把一律朝天的乒乓球拍。

这和岸边野生的形态,是一种极不相称的悖反生长规律。

树的种植,原本就是为这个平庸无奇的城市增添天然之趣的,生机被不断地压抑着,如果观者在深夜被惊醒,一定心存惋惜——这些横生出来的原始生态,传递着自然气息的前锋,被刀斧手们扼杀了。

分辨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差别,简易的办法,那就是把它们放在一起。

不动的岸与永动的江流,启迪了人最原始的认识——动与静、行与止、存在与流逝。

千百年间有过许多不动的东西,岸就是最突出的一种。

这种无从飘流的物质,嵌在一个位置上,几乎就是永生。

消耗极少,变化无多。

可靠,就是由这种不动而生发出信赖。

岸边坐定,坐享入眼的动荡之美而不须耗费自己的能量,即便多年之后,在许多江流由盛而竭,再也寻不到当年的簇拥之势,我们要寻找屹立不移之岸,还是轻而易举。

暮色苍茫的岸上,可以眺望到遥远星星点点的灯火,只是耳边一片静寂。

没有被人开发成景点的岸是寂寥清冷的。

幽暗使岸变得绵长而朦胧,只有下面的江流在泛动着寒光,即将穿过灯红酒绿的都市。

不可移易的岸,有点像一个世代生活在一个地方的家族,最终对这个城市的评价就是无声。

爱品头论足的倒是那些外来者,夸张地比划着一些皮相的感受,好像他们太了解这个城市的原委了。

那些知根知底的人躲着记者的镜头:

“不讲不讲。

”再说讲了也没用。

这和岸的冷峻有相通之处。

我们喜欢用长江大河来比喻某一种行进中的气势,同时包含这种气势下发出的咄咄逼人的煽动声响。

人间有什么像江流这样,由涓滴而积聚,脱离岸的规划,变得动荡不安不可收拾呢?

那就是记忆中各种典型的飞流激荡。

潮水浸湿了每一个边角,触目的都是冲刷留下的伤痕。

我们形容“泛滥”,说明已经无法捉控了。

人被冲撞着,失去了站稳的根底,许多人性的本质也在这些潮水中翻开着,让人吃惊地看到绝然相反的部分。

失去了秩序的日子除了让人不习惯之外,也打破了那些平民只想规矩木讷过好日子的美梦。

当变动幅度远远超出他们具有的生活经验,于是茫然无措,甚至恐慌起来。

我不喜欢“席卷”这个词,席卷意味着残酷的深度——没有谁可以幸免。

许多良好的初衷,并没有因展开获得良好的结局,我的判断就是——在汹涌流动的过程中,许多变质的成分恣肆地膨胀起来了。

许多的岸继续它的沉默和稳固,让许多的飘零过眼,成为虚无。

与之相反的是越来越多带着探险气味的举动刺激着我们的心灵。

对此,我只是旁观,绝无仿效之意。

从不动的长城上飞车的好手、从不动的雪山攀援的学生,有的就一去不回头了。

没想到有人还在赞赏着这种精神,不痛惜脱离了精神的肉体开裂。

许多静止中观察的迹象表明,流动的确能引起关注和喝采,可是千万谨慎,生命宛如一件易碎的陶器,持抱不紧,比生命刚硬的东西四处皆是。

我倾向的是,如岸一般静止不动中,它的美感更易持守久远。

(《岸边》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岸边的杂树林和城市的绿化树带进行对比思考,认为这其中蕴含了现代人对“自然物”的不同态度。

B.文中关于“江流与岸”的动与静、行与止、流逝与存在的解读,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考,富含哲理。

C.作者认为“人间”如“江流”,各种飞流激荡打破了规矩与秩序,生活脱离规划,这也意味着人生充满希望。

D.文章运用比拟、比喻、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既使文章语言生动,富有文采,又丰富了岸的文化内涵。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态度?

请简要赏析。

(6分)

9.结合全文,分析标题中的“岸”的意蕴。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嵇含字君道。

祖喜,徐州刺史。

父蕃,太子舍人。

含好学能属文。

家在巩县亳丘,自号亳丘子,门曰归厚之门,室曰慎终之室。

举秀才,除郎中。

时弘农王粹以贵公子尚主,馆宇甚盛,图庄周于室,广集朝士,使含为之赞。

含援笔为吊文,文不加点。

其序曰:

“画真人于刻桷之室,载退士于进趣之堂,可谓托非其所,可吊不可赞也。

”其辞曰:

“人伪俗季真风既散野无讼屈之声朝有争宠之叹上下相陵长幼失贯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粹有愧色。

齐王冏辟为征西参军,袭爵武昌乡侯。

长沙王乂召为骠骑记室督、尚书郎。

乂与成都王颖交战,颖军转盛,尚书郎旦出督战,夜还理事。

含言于乂曰:

“昔魏武每有军事,增置掾属。

青龙二年,尚书令陈矫以有军务,亦奏增郎。

今奸逆四逼,王路拥塞,倒悬之急,不复过此。

但居曹理事,尚须增郎,况今都官中骑三曹昼出督战,夜还理事,一人两役,内外废乏。

含谓今有十万人,都督各有主帅,推毂授绥,委付大将,不宜复令台僚杂与其间。

”乂从之,乃增郎及令史。

范阳王虓为征南将军,屯许昌,复以含为从事中郎。

寻授振威将军、襄城太守。

虓为刘乔所破,含奔镇南将军刘弘于襄阳,弘待以上宾之礼。

含性通敏,好荐达才贤。

属陈敏作乱,江扬震荡,南越险远,而广州刺史王毅病卒,弘表含为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假节。

未发,会弘卒,时或欲留含领荆州。

含性刚躁,素与弘司马郭劢有隙,劢疑含将为己害,夜掩杀之。

时年四十四。

怀帝即位,谥曰宪。

节选自《晋书·嵇含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伪俗/季真风/既散野/无讼屈之声/朝有争宠之叹/上下相陵长/幼失贯/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

B.人伪俗季/真风既散/野无讼屈之声/朝有争宠之叹/上下相陵/长幼失贯/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

C.人伪俗/季真风/既散野/无讼屈之声/朝有争宠之叹/上下相陵/长幼失贯/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

D.人伪俗季/真风既散/野无讼屈之声/朝有争宠之叹/上下相陵长/幼失贯/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主,封建社会中男子与公主结婚叫“尚主”。

“尚”有承奉、奉事或仰攀之意。

B.序,一种文体,文中的序是宴集序。

宴集序一般是古人宴集时一起赋诗后由一人所作。

C.青龙,年号。

年号是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领,表示兼任官职。

表示兼职、代理的词语还有“兼”、“判”、“署”、“陟”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嵇含品德崇高,不慕权贵。

他家大门和内室分别名为归厚之门和慎终之室。

曾为弘农王粹的宅第写赞,未阿谀逢迎,对当时的风气予以辛辣的讽刺。

B.嵇含思路明晰,善进良言。

任长沙王司马乂骠骑记室督、尚书郎时,援引史实和分析当时现实,成功劝服司马乂接受建议增设了郎官和令史。

C.嵇含通达机敏,多次受到重用。

虽然生当乱世,各方相互讨伐不断,但他生性洞察事理,机警敏捷,具有较高的处事能力,一直深受重用。

D.嵇含推荐贤才,曾受下属连累。

他喜好推荐贤才,但也曾有所识非人的经历,所推荐的陈敏发动了叛乱,他受到重大牵连,被刘弘上表降职。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虓为刘乔所破,含奔镇南将军刘弘于襄阳,弘待以上宾之礼。

(5分)

(2)含性刚躁,素与弘司马郭劢有隙,劢疑含将为己害,夜掩杀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①驿舍:

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

作者题下自注云:

“予三至成都。

皆馆于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无一字明说“情”,但诗中的景物、典故处处含有深沉强烈的感情,诗人的心迹,时代的风雨,都涵蕴其中。

B.颔联用鲲化鹏飞翔九万里,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两个典故,着力渲染神幻色彩,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颈联诗人以“绕庭数竹”“解带量松”的动作写出岁月如流,竹增松长,间接抒发“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暗尘”、“残墨”,回应起句“闲坊古驿”,“依依”叠字收篇,声情缭绕,蕴含无穷的酸楚,不尽的沉思。

15.诗歌首联着意突出驿舍怎样的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孔子在《论语·里仁》提出向别人学习,扬长避短句子是“,。

(2)《离骚》中屈原以鸟不合群做比喻,表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句子是“,。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典故抒发自己老当益壮、希望得到朝廷任用的愿望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9分)

科技是时代的革新力量,每次技术进步都会深刻影响生活,人工智能同样如此。

蒸汽机改良之前,人们只能借助畜力与风帆出行,“诗与远方”。

三次技术革命后,汽车、火车、飞机等缩短了时空距离,互联网更让世界“零时差”。

如今,人工智能,“会飞的汽车”不是幻想,城市智能交通轨道系统也已初具雏形,生活因科技而改变。

必将通过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深度应用,未来开创更有想象力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我们。

可以说,人工智能本身的重要使命,就是服务人类迈向美好生活。

()。

比如,人工智能在交通、医疗、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就以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方式,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把握好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除了技术层面的,还在于真正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不断创造智能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是人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加速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遥不可及如日中天义不容辞更新换代

B.鞭长莫及方兴未艾义不容辞推陈出新

C.遥不可及方兴未艾责无旁贷更新换代

D.鞭长莫及如日中天责无旁贷推陈出新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未来,人工智能必将通过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深度应用,开创更有想象力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B.未来,必将通过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深度应用,创造更有想象力的工作和生活。

C.未来,人工智能通过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深度应用,必将创造更有想象力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D.未来,通过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深度应用,必将开创更有想象力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对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起了改造作用

B.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而被改造

C.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所改造

D.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改造着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0.清明节前夕,某市文明办拟向社会各界人士发出“绿色清明、文明祭祀”的倡议。

请根据下列3个关键词拟写倡议书正文。

要求:

补写节日意义、倡议目的及号召语等内容,字数不得超出方框。

(5分)

关键词:

传承新风尚平安

倡议书

尊敬的广大市民朋友们:

清明节来临之际,我们特此发出倡议:

某市文明办

2019年4月1日

21.作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志愿者,你接受了一位外国记者关于本次赛会徽标介绍的采访,请根据下图徽标完成对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