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8373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56 大小:27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教案.docx(1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教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教案

1社 戏

知识与技能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分析人物的性格,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法 情感熏陶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解题导入):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

好看吗?

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1.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知识链接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

“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积累字词

(1)注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duo)

凫水(fú)潺潺(chán)蕴藻(wēnzǎo)

家眷(juàn)皎洁(jiǎo)

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2)解释词语

①日里:

白天。

②神棚:

演戏时搭的供奉神像的棚。

③白篷船:

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④乌篷船:

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一)分读课文

提出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

(3)初步理解内容。

(二)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讲了哪几件事?

详写了哪几件事?

设计意图: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1.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

2.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戏;夜下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加粗部分为详写)

(三)深层探究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

3.在中心情节“看社戏”叙述完之后,为什么又写“六一公公送豆”呢?

【交流点拨】1.“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都是“种田”,“打鱼”的,“只有一个杂货店”。

2.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3.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六一公公“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从而深化了主题。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的偷豆,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

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略写也不都笼统地交代。

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第二课时

听写生字词

(一)深层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自己喜欢的人物及故事并仔细研读,简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预设:

(1)第10段详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内容。

“拔……点……磕……架……”

(2)“月下归航,偷罗汉豆”部分

(3)六一公公的语言、行动等描写

2.找出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反复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把作者的情感展示出来。

3.文中所写的社戏并不好看,但作者在文章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交流点拨】1.

(1)以上这些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反映出小朋友们的聪明、能干的性格。

(2)“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

正是因为偷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3)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

“请客?

——这是应该的。

”“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

小结: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双喜:

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

阿发:

憨厚、无私

桂生:

机灵、勤快

2.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

(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

(……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溢水乡特色。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小朋友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运用比喻、拟人、烘托等手法,化动为静,如表示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小朋友在浪花里蹿”。

“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灯光的色彩美。

“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3.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

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的。

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用朗读的方式体会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并学会用“轻、重、快、慢”的方式朗读。

(二)领悟主题

你认为还原后的小说《社戏》一文除了表达对故乡淳朴民风和优美景色的怀念,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设计意图: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扩大学生的视野,认识鲁迅的两部代表作《朝花夕拾》和《呐喊》的区别,同时穿插背景材料补充,认识那时鲁迅的内心世界。

走进社戏,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走出社戏,引起我们不绝的心灵回想。

本次文化之旅即将结束,不知道你看过这个戏台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感受,戏台两侧的这副对联或许能代表我们此时共同的感受:

千米画卷有社戏,万般风骨存呐喊。

你熟悉自己家乡的民俗吗?

与大家一起分享。

社 戏

鲁 迅

看社戏前——看社戏中——看社戏后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2回延安

知识与技

能目标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诗歌。

2.学习诗歌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

方法目标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作者运用的多种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当你离开故土多年,再次踏上你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贺敬之的《回延安》,看看作者回到延安时,会有怎样的感想呢?

(展示课件)

导入二(情境导入):

(屏幕显示歌曲《兰花花》的歌词)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今天先来看一段歌曲的歌词。

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见知识链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一部诗歌《回延安》。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峰县(今属枣庄市)。

家庭出身贫农,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

1942年5月,贺敬之同志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从此开始发表诗歌创作。

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为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

这些抒情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

贺敬之代表作《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

2.交流背景

《回延安》是贺敬之的作品,写于1956年。

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

1956年,在久别十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知识链接(多媒体出示)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常常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积累字词

(1)注音

羊肚(dǔ)   糜子(méi)   油馍(mó)

气喘(chuǎn)眼眶(kuàng)

(2)解释词语

①几回回:

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②糜子:

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③脑畔上:

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④赤卫军:

即“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内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

⑤鸡毛信:

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⑥留脚印:

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一)整体感知

1.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每节的主要内容。

2.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设计意图: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从整体理解诗歌,为下一步赏析诗歌做好铺垫。

【交流点拨】1.第一部分:

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

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

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

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全诗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二)深层探究

1.诗的第一部分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2.第二部分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

3.第三部分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4.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5.第五部分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交流点拨】1.作者离别延安已达十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

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思乡近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

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要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

进一步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念的表现。

2.“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手抓黄土”后用“我不放”这个补语来形容,“贴在心窝上”前加“紧紧儿”这个状语来修饰,抒发了踏上延安故土时无限的欢喜、倍觉亲切的感情。

3.

(1)写亲人欢聚的场面。

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物,既亲切又真实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亲人的情景。

(2)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

老一代乡亲是“气喘得紧”“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怎能让作者不追忆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延安,在战斗中立功的老英雄过去的英雄事迹,眼前这些老英雄们老当益壮、焕发革命青春,更令诗人欣慰。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表明了中、青年人在党的教育下、培养下迅速成长,延安少年儿童继承革命传统,正发扬着延安精神。

亲人欢聚,窑洞里升腾着一团团欢乐的浪花。

(3)夸张、比喻连用。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十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4.主要运用的是排比修辞方法,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方法,表明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溢于言表。

5.这一部分诗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学生朗读诗歌,总结诗歌是通过什么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小组讨论,小组展示。

明确要点:

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条理清晰地去描写景物。

第二课时

1.作者的文化常识。

2.朗读诗歌。

(一)深层阅读

1.第二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

2.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3.请归纳一下全诗的中心。

【交流点拨】1.运用比兴、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板书:

比兴排比)。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在延安人民哺育下锻炼、学习。

2.主要运用的排比,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

此外还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方法,表明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

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溢于言表。

3.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二)品析语言

1.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并加以分类。

【交流点拨】

(1)表事物的有:

树根根,羊羔羔,娃娃等。

(2)表数量的有:

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等。

(3)表情态的有:

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等。

(4)表颜色的有:

白生生。

2.第一部分中哪些动词的使用表现了逼真的情景?

【交流点拨】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利用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来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诗采用了民歌体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今天我们从诗歌中见到的是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回延安

回到延安    夸张  比喻 拟人 

忆延安生活比兴  排比

描写亲人团聚

描写延安新貌反复 夸张 象征 排比 

歌颂延安历史排比 夸张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3安塞腰鼓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美。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法 情感熏陶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美。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情景导入):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成为生命和力量的宣泄。

今天我们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去感受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1.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是《羊想云彩》中的一篇。

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

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

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

2.积累字词

(1)注音

旋风(xuàn)   瞳仁(tóng)   恬静(tián)

亢奋(kàng)晦暗(huì)羁绊(jī)

烧灼(zhuó)冗杂(rǒng)蓦然(mò)

(2)解释词语

①大彻大悟:

彻底领悟。

②惊心动魄:

形容感染力极强,动人心弦。

③叹为观止: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④戛然而止:

声音突然中止。

(一)整体感知

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请找出来。

说说你所感受到的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

这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安塞腰鼓好在:

火烈的舞蹈场面;鼓声的巨大力量;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变幻的舞姿。

(二)深层探究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

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对于描写场面、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要求:

找出课文当中任一类型的排比,并把它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要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么?

让我们透过这腰鼓,去探寻文章博大深远的内涵吧!

请大家用“好一个……”的句式,结合课文中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来谈谈你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交流点拨】1.排比的类型:

句内排比、句间排比、段间排比。

(1)句内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是句内排比。

三个“了”之间层层递进,要读出越来越“狠”的语气。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2)句间型: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是句间排比,排比中又含有比喻,句式整齐工整,要读出明快的节奏。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这是句间排比,要读出雄浑气势和强盛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段间型:

“使人想起: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

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段间排比。

三个“使人想起”层层推进,如同一个个念头在人脑海中闪过,要读出此起彼伏的交错感。

排比的作用:

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句式:

短句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2.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返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总结:

鼓——人——生命、文化、生活

(三)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交流点拨】“鸡啼”,是新的一天的开始,预示着新生活的希望。

在黄土地上贫穷地生活着的安塞人,为什么还能将自己的腰鼓敲得这么响?

因为他们躯体里涌动着旺盛的生命力量,更因为他们骨子里充满着新生活的强烈渴望!

因此,当安塞腰鼓表演“戛然而止”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得到升华,人们不由得用新的眼光认识这个世界,看待眼前的生活:

落后是暂时的,贫穷也并不可怕,只要生命在有力地搏击,就一定会迎来新生活的曙光!

本文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表现对安塞腰鼓的赞美,同时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