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 物理 生物 历史数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8336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地理 物理 生物 历史数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 物理 生物 历史数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 物理 生物 历史数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 物理 生物 历史数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 物理 生物 历史数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地理 物理 生物 历史数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八年级上册地理 物理 生物 历史数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地理 物理 生物 历史数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地理 物理 生物 历史数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八年级上册地理物理生物历史数学期末复习资料

物理

)声现象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

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

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

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

②颌骨、头骨→听觉神经→大脑

5.声音的作用:

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2)物态变化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单位:

摄氏度(℃)规定: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沸水的温度——100℃

2.温度计的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3.温度计的使用:

一看:

使用前要先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

玻璃泡所有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三读:

○1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2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液面;

○3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

量程:

35℃~42℃;分度值:

0.1℃;使用前要将水银甩下去。

5.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

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6.常见的晶体有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有蜡、沥青、松香、玻璃等。

要求能判别出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但温度不变;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8.汽化有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

○1沸腾:

a.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b.沸腾条件:

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加热。

c.沸腾时的特点:

液体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2蒸发:

a.定义:

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

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液体温度的高低:

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蒸发有致冷的作用。

8.液化有两种方式: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9.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

如:

雾、露水、霜、冰雹、雪的形成、各种“白气”、窗边的冰花、卫生球变小、灯管变黑、灯丝变细、冰化成水、铁水涛成钢件等。

10.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关于: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海拔越高,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3)光现象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3×108m/s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v=340m/s

3.元电荷:

e=1.6×10–19C二.要点知识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如:

激光引导掘进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

2.光源:

○1自榷意源:

如水母、太阳、萤火虫等。

○2人造光源:

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

(注意:

不月亮是光源)

3.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4.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5.光的反射定律:

①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同面)

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i=入射角r

光的折射规律:

①光从空气进入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②光从其他介质进入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等大)

②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等距)

③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垂直)

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虚像)

6.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7.反射有两种: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能举例说明)

8.红外线的作用紫外线的作用。

①红外线摇控

①杀菌作用

②红外线夜视仪

②使荧光物质发光来判断物质的真假

③探测病人的健康情况

③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请帮我钙的吸收

9.光谱太阳光分解成为:

红、橙、黄、绿、蓝、靛、紫。

(4)透镜及其应用

1.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2.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能找出主光轴、焦点、焦距。

5.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与焦距关系像距与焦距关系像的正、倒像的大、小像的虚、实u>2ff2f倒立放大实像u=2f不成像u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6.照相机:

u>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幻灯机:

f

放大镜: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显微镜:

目镜:

起放大作用;物镜:

f

目镜:

起放大作用;物镜:

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7.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缘故。

矫正:

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凹透镜为负);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凸透镜为正)。

8.透镜焦度:

Φ=1/f(f→焦距

 

初二上册人教版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3.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第3课收复新疆

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

第7课戊戌变法

1.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2.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P33):

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第8课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9课新文化运动

1.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2.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

领导工人运动.

3.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11课北伐战争

1.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2.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主要战役:

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3.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1.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2.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要求驻守东北的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2.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为了逼蒋抗日,1936月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1937年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的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在事变中,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平津相继陷落,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在六周时间内,屠杀中国居民达三十万人以上.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1.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百团大战,这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国民党军队在1938年春取得台儿庄大捷.

2.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发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内战烽火

1.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到10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在周恩来,王洛飞的陪同下,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后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威胁南京和武汉.标志战略反攻的开始.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P98)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统绐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状元实业家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同时兴办学校和开展慈善事业.一战期间企业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但大战结束后被吞并.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

1.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2.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3.近代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代表人物有魏源和严复.魏源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

1.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2.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3.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已》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中国的疆域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人;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中国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

领土的四端:

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

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西岸濒临台湾海峡。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近海有台湾岛,海南岛等5000多个岛屿。

渤海与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4个。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

东为韩国、日本;东南为菲律宾;南为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行政区划,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

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与行政中心见第三册P9、10的表。

我国的人口2005年1月6日为止,我国人口为13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倍多。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重要的人口地理界线:

黑河---腾冲

为了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具体要求是: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中国的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

在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1.6%,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人口在400万以上的除了壮族外,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等。

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中国的地形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第一、二阶梯的分界:

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三阶梯的分界:

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

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全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

我国的山脉

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

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高度最高的大高原。

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写照。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

地面坦荡,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黄土高原呈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地面崎岖,当地人称为“坝子”。

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内陆,分居天山南北两侧,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盆地内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柴达木盆地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内陆高原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内。

东北平原由北部的松嫩平原、南部的辽河平原和东北部的三江平原三部分组成。

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华北平原也称为黄淮海平原,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

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有“水乡”之称。

除了三大平原以外,还有一些小平原,如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广东的珠江三角洲。

主要丘陵自北向南,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我国1月和7月气温的分布特点

1月南北气温温差大的主要原因:

冬季风

0摄氏度等温线(经秦岭—淮河),此线南北河流冬季有何差别?

秦岭—淮河也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我国7月最热和1月最冷的两个地方,认识我国的三大火炉(重庆南京武汉)

认识我国的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带,青藏高原区)

我国的降水量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认识800mm、4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及其重要性

认识四个干湿区以及它们的界线,这些界线与各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

降水最多(火烧寮)和最少(托克逊)的两个地方

 

1. 水中生活的动

(1)代表动物——鱼

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形态结构、运动方式、呼吸器官

(2)其他水生动物

常见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

常见脊椎动物:

海豚、鲸、海豹、龟、鳖。

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2. 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具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具有支持躯体及运动的器官;具有在空气中呼吸的器官;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2)典型的陆地动物

蚯蚓:

生活环境、刚毛、体节、环带、呼吸、体温

兔:

心脏四腔、肺发达、牙齿分化为门齿、臼齿(犬齿)、恒温动物、大脑发达。

3. 空中飞行的动物

(1)鸟类

适于飞行的特点:

体型、翼、胸肌、薄而轻的骨骼、消化、循环、呼吸

(2)昆虫(蝗虫)

身体结构:

身体分节且分部、外骨骼

4.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称为蝌蚪,变态发

1. 动物的运动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

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

概念:

由动物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意义:

满足个体的基本生存能力。

局限性:

不能适应环境。

(2)学习行为

概念:

以遗传因素为基础,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不同。

3. 社会行为

(1)特征:

形成一定组织,各成员明确分工,形成等级。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方式:

动作、声音、气味。

探究:

蚂蚁的通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