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阿房宫赋学案 粤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8256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阿房宫赋学案 粤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4阿房宫赋学案 粤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4阿房宫赋学案 粤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4阿房宫赋学案 粤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4阿房宫赋学案 粤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阿房宫赋学案 粤教版必修2.docx

《14阿房宫赋学案 粤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阿房宫赋学案 粤教版必修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阿房宫赋学案 粤教版必修2.docx

14阿房宫赋学案粤教版必修2

14 阿房宫赋

杜牧诗选

清  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 南 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 秦 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秋  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

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比部员外郎。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之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善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与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迈而又情致婉约。

著有《樊川文集》。

2.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

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穆宗李恒因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

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

“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1.注音

(1)囷囷焉qūn_

qūn    霁jì

参差cēn辇来于秦niǎn

椒兰jiāo鼎铛chēnɡ

杳yǎo弃掷zhì

逦迤lǐ_yǐ庾yǔ

(2)阿

2.解释词义

(1)一

(2)爱

(3)族

(4)怜

(5)毕

(6)回

(7)缦

(8)焉

(9)而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未云何龙

名词作动词,出现龙

(2)不霁何虹

名词作动词,出现虹

(3)朝歌夜弦

名词作动词,歌,唱歌;弦,弹琴

(4)可怜焦土

名词作动词,成为焦土

(5)族秦者,秦也

名词的使动用法,族,使……灭族

(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名词作动词,铛,当作铛;石,当作石;块,当作块;砾,当作砾

(7)骊山北构而西折

名词作状语,骊山,从骊山;北,向北;西,向西

(8)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名词作状语,腰,像人的腰部;缦,像丝绸一样;牙,像鸟嘴,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名词作状语,鼎,把宝鼎;玉,把美玉;金,把金子;珠,把珠宝

(10)春光融融

名词作状语,像春光一样

(11)日益骄固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2)风雨凄凄

名词作状语,像风雨降临一样

(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鉴,以……为鉴

(1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动词作名词,收藏,收藏的东西;经营,积累的金玉珠宝等

(15)齐、楚之精英

形容词作名词,精美的金玉珠宝

(16)奈何取之尽锱铢

形容词作动词,达到了……的地步

(17)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作动词,统一

4.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义:

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 今义:

比喻各用心机,互相倾轧。

(2)气候不齐

古义:

天气 今义:

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3)可怜焦土

古义:

可爱、可惜 今义:

怜悯,值得怜悯。

(4)韩、魏之经营

古义:

搜集保存 今义:

筹划、计划或组织。

5.分析句式类型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判断句

,……也,表示判断)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4)摽掠其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摽掠(于)其人”)

(5)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于南亩之农夫”后置于“多”,“于南亩之农夫多”)

(6)函谷举(被动句,“举”表被动,被攻占)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D)

A.囷囷焉(qūn)      妃嫔(bīnɡ)

霁(jì)颜辇(niǎn)车

B.横槛(jiàn)大笔

如椽(yuán)

鼎铛(chēnɡ)矗(chù)立

C.媵嫱(qiánɡ)珠砾(lì)

锱铢必较(zhī)粟(sù)米

D.不辨妍媸(yán)逦迤(lǐyǐ)

呕哑(ōuyǎ)缦(màn)立

解析:

A项,嫔pín;B项,椽chuán;C项,锱zī。

2.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E)

A.六王毕,四海一B.辇来于秦

C.燕赵之收藏D.鼎铛玉石

E.楚人一炬F.族秦者,秦也

解析:

A、B、D、F项均为名词作动词,C项为动词作名词。

3.选出与“而或长烟一空”中“一”字意义相同的一项(E)

A.六王毕,四海一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C.用心一也D.古今一也

E.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尊萧何约束

解析:

E项的“一”和题干的“一”都是“完全”的意思。

A项,统一;B项,数词;C项,专一;D项,一致。

4.选出对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C)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曹军破,必北还 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⑤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A.①④⑥/②③⑤B.①③⑤/②④⑥

C.②⑤⑥/①③④D.①②⑥/③④⑤

解析:

①③④为被动句;②⑤⑥为倒装句。

5.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学而时习之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杳不知其所之也

D.多于九土之城郭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

A项,用在形容词词尾/句末语气词;B项,“而”均为连词,表承接;C项,代词,珍宝/动词,到;D项,介词,比/介词,从。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

A.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和判断当前经济形势最权威的风向标,也是每年度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

B.随着雀巢公司被迫召回在香港销售的一切牛奶,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毒牛奶事件仍在继续扩大。

C.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两岸民间行业组织协商“三通”,外国公司参与两岸航运,实现“三通”与所谓“台湾安全”等相关问题作出了说明。

D.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国本应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可法国总统萨科奇却在中欧峰会的关键时刻,会见达赖,干涉中国内政,这对于金融危机是毫无益处的。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和“判断当前经济形势”颠倒;B项,搭配不当,应为“影响……扩大”;D项,成分残缺,应为“这对于金融危机的解决是毫无益处的”。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嗟乎!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怎么)

②管弦呕哑(声音嘈杂)

③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克)

④族秦者,秦也(灭亡)

⑤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

⑥秦人不暇自哀(来不及)

8.翻译

文中画线句子。

①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答案:

①戍边的士兵(陈胜吴广)一声呐喊,函谷关就被攻克了,楚人项羽烧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作了一片焦土。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

②秦国人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而让后来的人哀叹;后来的人哀叹它的灭亡却不引以为戒,也会让更后来的人再来哀叹它的灭亡。

9.第二段文字的中心观点句是哪一句?

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反面假设论证。

10.第二段文字主要在写什么?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

借六国与秦不爱人民而灭亡的史实告诫当今帝王要以民为本。

借古讽今。

三、课外阅读

(2014·全国高考课标卷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善属文。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

“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

”对曰: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烈奏曰:

“《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自幼好

学,善属文      属文:

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

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

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

动荡倾覆

解析:

“励精”应解释为“振作精神”。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解析:

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

如句中的“宰相”“国子祭酒”“休烈”等专有名词、“之”“以”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

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

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

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

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解析:

A项“谨遵职业操守”属于无中生有;“直言不讳”错误。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解析:

翻译句子往往与人物言行或品行评价密切相关,题目涉及文意理解、文言实词虚词意义和文言句式。

有些句子可能会有生词,考生甚至没有见过,但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大意。

译文要求做到文从字顺。

翻译要严格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

(1)中的“罪”(归罪、批评)、“规”(改正)、“庆”(庆贺)。

(2)中的“亲”(亲近)“接”(接交)、“崇”(尊崇)等。

答案:

(1)大禹、商汤归罪于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参考译文:

于休烈,河南人。

天性忠诚谨慎,机敏聪明。

从小好学,擅长写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

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

肃宗从凤翔返回京城,振作精神,听取臣下建议,曾对于休烈说

“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

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

”于休烈回答说:

“大禹、商汤归罪于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此时中原动荡倾覆,典章、制度丧失殆尽,没有历史典籍文献可供查寻。

于休烈上奏说:

“《国史》《实录》是圣朝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并无刻本。

祈请下诏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令府县征收寻访。

有人另外收存《国史》《实录》的,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

”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身陷贼中,进入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中收藏的《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到官府。

于休烈不久改任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上《五代帝王论》,皇上非常赞赏。

宰相李揆自负有才能嫉妒贤人,因于休烈修国史与自己同列,嫉妒他,奏请任命他为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此来压制他。

于休烈安然自处,亳不介意。

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的名望品德,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被封为右散骑常侍,仍旧兼修国史,多次进封为东海郡公,加封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为官共三十余年,历任清贵显职,家中没有一石的积蓄。

恭谨俭朴温和仁义,从不将喜怒之情表现在脸上。

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酷爱书籍,手不释卷,直至临终。

大历七年去世,终年八十一岁。

这年的春天,于休烈之妻韦氏去世。

皇上

特别降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之日赐给仪仗鼓吹。

等到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怀悼念了很长时间,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办理丧事用的绢一百匹、布五十端,派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到他家中宣旨慰问。

儒士的荣耀,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

四、语言运用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各个画线句子的内部结构,使之符合逻辑顺序,格式协调一致。

(字数不得增减)

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国内各民族文化的 ②推陈出新,相互融合,交流汇聚,使得唐代文化呈现出一种 ③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面貌的新奇多变。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答案:

①南北文化、国内各民族文化、中外文化

②交流汇聚,相互融合,推陈出新

③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新奇多变的面貌

16.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据说在本世纪初,美国有一个营长对值班军官下达了这样一条命令:

“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这个地区出现。

这种情形每隔76年才能看到一次。

命令所有士兵,身着野战服到操场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

天文现象。

如果下雨的话,就到礼堂集合,我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电影。

最后,这道命令传达失真了。

错误从值班军官向连长下达命令开始,接着连长对排长,排长对班长下达命令时,错误不断升级,等到班长对士兵下达命令时,命令竟然成了这样:

“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乘坐他那辆‘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观看电影。

根据上述内容,请替营长下达一条不超过30个字的命令。

答案:

(示例)明晚8点,全体士兵穿野战服到操场集合,如下雨,到礼堂集合。

六 国 论

苏 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点评:

(1)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

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严整。

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

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

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

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

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2)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